说到古城堡,人们总会想起那些耸立在欧洲山间的神秘尖顶建筑,也使人联想到被英、俄、日等国列强盗取很多西夏文献的中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古堡。其实,在海原也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古代城堡,从隋唐至民国,仿佛是一部历史百科全书。
1995年8月,在宁夏银川召开的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期间,当把海原的古城堡介绍给中外学者的时候,他们都感到非常惊讶:“海原还有如此多的古城堡?”之后学者们带着疑惑到达海原,考察后惊叹道:“海原真是一处古城堡博物馆!”
在海原县境内,随处可见一座座古老、雄浑的城堡,城城相连,若繁星点点,呈万千气象。海原数百座古城堡,均为防御而建。它们曾历经战火洗礼,在黄土高原上、在交通不便的海原,默默地度过了百年、千年。若不是1920年的“寰球大震”,这些古城堡,依旧屹立在这片黄土高原上,和西方的古城堡相比毫不逊色。
县境内的城堡,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当时的封建王朝为了控制丝绸要道——萧关道,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在萧关道上(今海原县李旺镇附近)设置了他楼县,这是海原历史上的第一座城池。著名的原州七关中,石峡关(今石峡口)、萧关(今红古城)设在海原。唐高宗时,于萧关再置他楼县。唐神龙元年(705年),撤他楼县,以其地别立萧关县。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对河池(今海原县境内甘盐池)开发利用了起来,并筑堡管理。据考证,唐代管理盐业的古堡就是当地人所谓的“东堡子”,这也是海原历史上第一座古城堡。
进入宋夏时期,海原地区显得尤为重要,也成为双方争夺的主要区域。景祐五年(1038年)十月,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此后,宋夏每年交战,宋军每战必败。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再次被朝廷重用。他上任后,采取堡垒防御,依托天险和工事,比如以城墙进行防御,御敌于国门之外。范仲淹的堡垒战略,使西夏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海原地区很快陷入宋手中,随之堡寨林立,还以靠近羌人、扫荡羌人、西域平安等命名古城堡寨,如临羌寨、荡羌寨、胜羌寨、定戎寨、绥戎寨、西安州等。西夏也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措施,建立了南牟会、天都监军司、牧马军寨等。由此双方在海原这块弹丸之地,修筑了百余座古城堡。时间改变一切,今天我们看到的海原的西夏古城堡,只是一些被风雨侵蚀了很久的遗迹,而遗迹与原初相比本身就意味着衰败和荒芜。如今海原县境内保留的古城堡遗迹还有二三十座之多,构成了海原最有特色的风景线。每座堡寨、城池里都蕴藏着很多古人遗留物,如被《宋史》记载的临羌寨古城池,在1993年就出土了大量的罕见的珍贵的西夏文物,在西夏国际学术会议上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元代成吉思汗征西夏,在今海原县城旧址上建立了“前哨、前锋、哨位”行宫,即海喇都行宫,以及众多堡寨,如蒙古堡、脱烈堡等。
明代驱蒙古人于黄河以北,这里便成为三边重镇,建立了西安、红古、镇戎千户所、海喇都营、甘盐池等军事设施的城池,有堡寨墩塘五六十座。
城堡的城垣都是用黄土夯筑而成,官方所建的城墙内还有“井”字形的松木骨架,城墙的一个边长一般达200米,也有的达1000多米;城墙一般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城堡门楼却各有不同,早期古城门楼都是平顶土门,晚期古城则多为砖砌拱门。早期城池一般只设一座城门,方向为坐北朝南,还有开设东西南多门的城堡。开设东西两座门的便是东西穿心城。也有的城堡开设东、西、南三门。城墙周围有护城河、吊桥,城墙上有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了严密完整的防御体系。只要及时得到消息,退入其中,便可保一时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