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50600000005

第5章 固原长城纪事

固原长城西周称“城彼朔方”

周人故地宁夏

周族姬姓,是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支古老族群。从《尚书》记载看,周族尊崇夏人。我国古文献称周族为黄帝之后裔,与夏人同祖。夏人本古氐人,“氐”“狄”同音,周族实为北狄的一支。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夏朝时,周人先祖“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豳”即“邠”字,是说周人最早居住在今甘肃庆阳、宁夏固原地区。到大王亶父时代,“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由于戎狄的进攻,周族才跟着大王亶父从今甘肃庆阳、宁夏固原地区迁移到今陕西岐山下的周原居住,其活动范围大致在今甘肃、陕西的泾渭地区。周族从今甘肃庆阳、宁夏固原地区南下迁至今陕西宝鸡地区,是在戎狄的进攻下才逼迫南迁的。这说明大王亶父时代,戎狄分布在今庆阳地区的西北、东北一带。今宁夏固原地区位于庆阳西北境,自当是戎狄分布的区域。

西周早期,周都镐京(今西安西边)的西北一带有鬼方、玁狁、犬戎等戎狄部落。《后汉书·西羌传》说,周文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伐犬戎,伐密须(今甘肃灵台西南)都是与其西北境的戎族部落作战。周“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酆鄗。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周朝建立后,为了确保“镐京”的安全,周武王“放逐戎夷泾、洛之北”。所谓“泾、洛之北”,大致在今宁夏固原、甘肃庆阳北境和今陕北一带。这就是说,上述地方,是戎狄分布的区域。周懿王时,猃狁崛起,王室衰微,戎狄交侵,成为周朝西北部的严重边患。《诗经·小雅·采薇》说:“岂不日戒,猃狁孔棘”,“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西周时期,经过周武王的征讨追伐,戎狄部落已被驱逐到泾、洛之北,今甘肃镇原、庆阳、宁夏固原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周朝重新控制了。周人收复了祖先的“故地”,所以《括地志》说:“原、宁、庆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秦、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周先公刘、不窋居之,古西戎也。”“原、宁、庆三州”,以今地言之,即固原、镇原、庆阳地区。这就是说,西周时期,固原已属周朝管辖。

先秦文献,在与西周有关的史料中,经常出现“大原”“太原”这一地名。如《诗经·小雅·六月》载:“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后世文献亦作“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大”“太”古音同音通假,古文只写“大”字不写“太”字。后人将“大”读为“太”音,写文章、写书时干脆把“大”字改写成“太”字。所以“太原”亦即“大原”。所谓“大原”,《尚书大传·夏传》说是“大而高平者”之意。据后世许多学者考证,周朝“大原”即今宁夏固原县城及其毗邻地区。大原是西周王朝北部疆域的一部分。

周穆王迁戎于大原

周穆王在位55年,约公元前1000年。

《后汉书·西羌传》载:“及武王代商、羌、髳率师会于牧野。至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迁戎于太原。”《竹书纪年》载:穆王十七年,“六师西指,无不率服,于是迁戎于太原”。周穆王“遂迁戎于太原”这句话中的“迁”字,是说明周穆王是通过行政力量将戎迁徙安置到太原的,而不是戎自己逃亡到太原的。周穆王既能将戎迁徙安置到太原,说明太原是在西周境域之内,否则戎是迁置不进去的。故周穆王时代,今宁夏及其毗邻地区已入西周辖境。

周夷王伐太原之戎

周夷王时期,约公元前890年。

《后汉书·西羌传》载:“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这条记载,李贤《注》说“见《竹书纪年》”,应是可信的。此时的太原之戎,又犯了他们在周穆王时代所犯的“荒服不朝”,这也是一种“不贡”的行为。这次讨伐太原之戎,周夷王是取得了胜利。由此可知,周夷王时代,今宁夏固原及其毗邻地区属西周“荒服”地区,仍为西周领域。

周宣王征伐西戎

周朝自周懿王、周厉王时,北方猃狁崛起,对周朝威胁最大。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即位以后,对猃狁进行讨伐,史称“宣王中兴”。周宣王讨伐猃狁的战争,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进行讨伐,另一方面是建筑长城。

周人先祖公刘、不窋所居之古西垂,即原、宁、庆三州,在周厉王时代又被西戎侵占。西戎,即周武王驱逐于“泾洛之北”的戎夷。于是,周宣王开始兴兵讨伐,收复失地。

首先,周宣王收复了周孝王予秦的始封故地犬丘,即今甘肃天水县的秦亭。《史记·秦本纪》载:“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其次,周宣王收复了周人故地大原,即今宁夏的固原地区。《后汉书·西羌传》载:周宣王兴兵,伐太原戎、条戎、奔戎、申戎。“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王乃召秦仲子庄公,与兵七千人伐戎,破之,由是少却。后二十七年(公元前797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明年(公元前789年),王征申戎,破之。”从青铜器多友鼎、虢季子白盘铭文看,太原之戎最终还是被周宣王打败了。征伐太原之戎的辉煌胜利,《虢季子白盘》记载说:“薄伐猃狁,于洛之阳,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

《诗经》对周宣王征伐太原之戎的战役也有记事性的颂扬。周宣王派尹吉甫深入猃狁盘踞之地,对其进行猛烈打击。对此战役,《诗经·小雅·六月》写道。

第一章:“六月棲棲,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猃狁孔熾,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这是说因为猃狁太猖狂,周王命令我带领兵车在六月里急行去出征。第二章还说到行军速度是“于三十里”,即日行军三十里。

第四章:“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这是说猃狁并不示弱,已经占据了今陕西泾阳县之北的焦获、宁夏固原等朔方地区。这次猃狁侵略镐京和朔方,他们的军队已从今宁夏地区深入到今甘肃的泾阳地区。

第五章:“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诗的大意是说西周讨伐猃狁的战争,已经攻打到今宁夏的固原县城。尹吉甫真是文武双全,他是各路诸侯的好榜样。

第六章:“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诗的大意是说尹吉甫参加庆功宴会,接受诸多赏赐。他还在宴会上致辞说:我从宁夏固原地区班师回来,路上走了很长时间。今天邀请朋友们赴宴,用蒸甲鱼、烩鲤鱼来招待诸位。

对尹吉甫征伐猃狁收复大原的战事,《汉书·匈奴传》载:“至懿王曾孙宣王,兴师命将以征伐之,诗人美大其功,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此记载即指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猃狁取得了胜利,《诗经·小雅·六月》大加赞美。《汉书·韦玄成传》载:“周室既衰,四夷并侵,猃狁最强……至宣王而伐之。诗人美而颂之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此记载说的也是周宣王派尹吉甫征伐猃狁,收复大原,《诗经·小雅·六月》予以记叙赞颂。《诗经》等古代文献证实,周宣王时代,今宁夏及其毗邻地区确属西周疆域。

周宣王料民于大原

周宣王在位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

古本《竹书纪年》载:周宣王三十一年(前797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这说明大(太)原之戎此时又不臣服了,周宣王派兵到太原讨伐,但没取得成功。后来,周宣王还是将太原之戎征服了。《史记·周本记》载:“(周)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听,卒料民。”中国古代对辖境户籍、人口的统计、检查、登记极为重视,这是对辖区拥有主权的象征与体现。所以《吴子·图国》说:“强国之君,必料其民。”周宣王到太原统计、登记、检查当地的户籍人口状况,这种工作完全是实施了一种行政管理行为,象征着周朝对大(太)原所拥有的主权。周朝在大(太)原地区既能安置自己迁移去的人民,又能统计管理当地的户籍人口。这充分证明,周宣王时代,今宁夏及其毗邻地区是西周境域内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周朝管辖。

据1983年第11期《考古·宁夏固原县西周墓清理简报》载:1981年在固原县中河乡孙家庄发现了一座西周早期的车马坑和墓葬。车马坑中有车的痕迹,出土马的骸骨二具,青铜车軎2件。墓坑为长方形竖穴,长3.1米,宽2.1米,墓中棺、椁、人骨已朽,有腰坑。墓葬出土随葬品有青铜饕餮纹鼎、簋、分裆隔鬲、长援短胡一穿铜戈、戟各一件,还有各种铜车马具、装饰品、蚌饰、贝饰等近千件。根据出土青铜器及其他随葬品的特征推断,该墓葬时代为西周早期,绝对年代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中叶,比周穆王时代还早。该墓葬靠近固原长城内侧,说明固原地区在西周早期已入周朝版图,并为西周在固原地区建筑长城提供了疆域证据。车马坑出土的马具、车马饰件及车迹,为《穆天子传》所载周穆王驾车西游提供了实物证据。

1987年,在宁夏黄河南岸的中卫县狼窝子坑发现了11座西周古墓。墓葬中出土了400多件(不含珠类)西周早期的文物。出土文物绝大部分为青铜器,还有一些陶器、骨器、石器和铜铁合制器等。主要类型有兵器、生产工具、车马饰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青铜器有短剑、鹤嘴斧、刀、镞、斧、锛、凿、锥、针管、镦、带钩、扣饰、透雕龙纹牌饰、阴刻人面牌饰、双鸟形牌饰、驼形牌饰、编组铃钟等。铜铁合制器有铜柄铁剑两件。还有陶罐、陶杯、陶勺、骨镞、骨针、骨带钩、骨佩、石勺、砺石等。这里出土的铜柄铁剑在时代上为迄今华夏第一剑,骨带钩在时代上为迄今华夏第一带钩,车马饰具发现地为西周最北境。这说明今宁夏西部、南部地区已入周朝疆域,周王朝的控制范围已达今宁夏黄河南岸、东岸的山区及平原。

附:西周朔方长城史迹

《诗经·小雅·出车》

(一)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

“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二)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

设此旐矣,建彼旄矣。

彼旟旐斯,胡不旆旆。

忧心悄悄,仆夫況瘁。

(三)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出车彭彭,旗旐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四)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

今我来思,雨雪载涂。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五)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六)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执讯获醜,薄言还归。

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周按”这首诗约作于周宣王姬静(公元前827年~前782年)时期。诗中的南仲,是周宣王时的大臣。《出车》赞颂了周宣王派南仲到周都镐京北方的今宁夏固原及其毗邻地区建筑了一道长城,扫除了西戎的侵扰,为国家立下了丰功伟绩。

《前汉书·卷七三·韦玄成传》载:成帝崩,哀帝即位……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曰:“臣闻周室既衰,四夷并侵,玁狁最疆,於今匈奴是也。至宣王而伐之,诗人美而颂之曰:薄伐玁狁,至于太原。”

《后汉书·卷五三·窦融传·曾孙宪》:明年(永元元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宪乃班师而还……南单于於漠北遗宪古鼎,容五斗,其傍铭曰:“仲山甫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宪乃上之。诏使中郎将持节即五原,拜宪大将军,封武阳候,食邑二万户。

“周按”仲山甫鼎发现于漠北,亦是周人在朔方地区活动踪迹的印证。窦宪率领南匈奴所出的是朔方鸡鹿塞,这说明鸡鹿塞的具体位置是在朔方郡境内。西汉早期,今宁夏及其毗邻地区的北部属朔方郡,中南部属北地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北地郡西南部析置出安定郡后,则今宁夏中部属北地郡,西南部属安定郡西部边陲。朔方郡辖境西部边陲的套外,正是今宁夏北部至内蒙古抗锦后旗自南向北流的黄河外部,史称河西,亦称套外。

《前汉书·地理志》载:朔方郡是汉“武帝元朔二年开”,辖“县十”。其中东部都尉治“广牧县”,中部都尉治“渠搜县”,西部都尉治“窳浑县”。从东部、中部、西部三都尉治所所在的地理方位看,窳浑县地处朔方郡辖境的西部边陲。

窳浑县在朔方郡西部的地理方位。《水经注校》载:“河水又北,屈而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於窳浑县故城东。”郦道元注笺说:“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一百二十里,故《地理志》曰:屠申泽在县东,即是泽也。阚駰谓之浑泽矣。屈从县北流。”紧接此经文,“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东迳高阙南”。由此可知,窳浑县在流经朔方郡西部的河水的西岸,南河的西北。北河与高阙还远在其东北。

窳浑县在朔方郡十县中的具体位置。据《水经注笺·卷第三·河水三》记载:黄河在今宁夏境内,“北迳富平县故城西”后,继续北流所经过的县、城等地名依次为:薄骨律镇城、典农城、廉县故城(卑移山)、浑怀鄣、石崖山、朔方临戎县、三封县故城、临戎县故城(旧朔方郡治)、铜口、沃野故城、窳浑县故城(朔方郡治、西部都尉治)、高阙。上述地区,临戎县、三封县故城、沃野故城、窳浑县故城、高阙属朔方郡,其余属北地郡。从黄河流经地区的先后顺序看,窳浑县故城当在沃野县故城与高阙之间。《清一统志》说:“汉朔方郡,唯沃野、窳浑、三封三县在套外。”所谓套外,即黄河河套之外部。张穆《蒙古游牧记》谓汉朔方郡初治窳浑。王先谦《汉书补注》则谓郡治朔方,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黄河西北岸。以此考之,黄河流经石崖山(今宁夏贺兰山东北端)后,其所流经黄河西岸的套外三县依次为三封县、沃野县、窳浑县。以今地名对应,西汉三封县、沃野县、窳浑县依次当在今宁夏石嘴山市北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东部、抗锦后旗南部的黄河西岸。其中临戎县故城与沃野故城之间的“铜口”,即今抗锦后旗的磴口。以磴口为标志,可知窳浑县在今内蒙古磴口与抗锦后旗之间。今人调查,今磴口沙金套海乡所在地西南约3公里处有一古土城子,可能为窳浑县遗迹。

鸡鹿塞的位置。《水经注笺》郦道元说:窳浑县既是“朔方郡治”,又是“西部都尉治”,该县“有道,自县西北出鸡鹿塞”。由此可知,鸡鹿塞位于窳浑县的西北。以今地言之,鸡鹿塞即今内蒙古磴口与抗锦后旗西北的古长城。而这段古长城,正是遗存于今宁夏贺兰山至内蒙古抗锦后旗境内汉代长城中的一段。中国历史上,各段长城的名称,多是以该段长城所经地区的国名、部落名、州名或著名的山名、水名、城名、关隘名等标志物称之。因此,“鸡鹿”当是上述名称之一,是一段长城的称呼,而不是单指一座城障。所以,鸡鹿塞指的是今宁夏贺兰山至内蒙古抗锦后旗境内的汉代河西长城。窦宪率领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所出的朔方鸡鹿塞,指的也是这一段汉长城。当时,南匈奴是作为东汉的保塞蛮夷驻扎在河西汉长城沿线的。

窦宪率领南匈奴出朔方鸡鹿塞击北匈奴,南单于在漠北得到了一只“仲山甫鼎”,并将该鼎送给了窦宪。关于仲山甫鼎的来历,《史记·周本记》载:“周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仲山甫为周宣王时的大臣,封于樊(今西安市南),仲山甫鼎即为此人之鼎。仲山甫鼎发现于朔方鸡鹿塞一带,印证了周宣王“料民于太原”“城彼朔方”的史实及西周势力所及,这也是西周活动范围的一个反映。

固原长城东周称“乌氏塞”

秦献公穿越乌氏塞

探寻朔方长城的现存遗址所在,《吕氏春秋》关于秦献公穿越乌氏塞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重现朔方长城地理方位的直接证据。《吕氏春秋·当赏》记载:“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悦,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奉命曰,‘寇在边’。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公子连立,是为献公。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监突争之,曰:‘不可。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对以上引文,汉代高诱注释说:“右主然,秦守塞吏也。焉氏塞在安定之北。菌改,亦守塞吏也。”

据《秦纪》《世本》,以上引文中的“小主”,“一曰少主”,是秦惠公的儿子,即出子,亦称出公。他四岁即位,五岁被杀。公子连是秦“灵公太子也”,“灵公薨,公不得立。出子二年,庶长菌改迎公于河西而立之,是为献公”。公子连立为秦献公之前,一直逃亡在魏国。当时,他听说秦国国君出子发生了内乱,便在“出子二年”从乌氏塞进入秦国,发动政变,夺取了王位,成为秦献公。秦献公在位于公元前384年至前362年,是后来秦昭襄王的前四世祖宗。秦献公穿越这道古长城的时间是在公元前385年(出子二年)。他所穿越这道古代长城的时间,比之其后代子孙秦昭襄王所谓始筑固原长城的时间(前272年)还要早113年。

关于焉氏塞。《史记·郦商列传·索隐》说:乌氏“本作焉氏,音於然反”。《史记·匈奴列传·集解》说:徐广曰:乌氏“在安定”。“正义”曰:“氏音支。”《吕氏春秋》:“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支塞。高注,塞在安定,是焉氏即乌氏也。”所以,这里的焉氏塞即乌氏塞,亦即乌氏地区的长城。

秦献公是在“出子二年”,即公元前385年从翟(狄)境穿越秦国边防长城“乌氏塞”进入秦国的。当时,秦国边防长城乌氏塞既有长城防守官员菌改,也有长城防守吏卒。他们因为欢迎公子连穿越长城关口,并因拥立公子连即位为秦献公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都受到了秦献公的重赏。由此看来,乌氏塞存在于秦献公时代之前,绝非秦献公时代始筑,它在秦献公之前就早已屹立于世了。

秦献公穿越的乌氏塞,是否是秦献公之前的秦国诸公所建。查阅先秦史料,在秦献公之前,与秦国修建塞防有关的史料如下。

据《秦本纪》:秦厉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堑河旁”。

据《六国表》:秦灵公“八年(公元前417年)城堑河濑”。

据《六国表》: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堑洛,城重泉”。

上引史料说明,乌氏塞远离河、洛地区,它绝非战国时期的秦国诸公所建。秦地原系周之故地。从《吕氏春秋·当赏》的记载来看,秦国东境与魏国西境相接,其南段大体上以黄河为界。当时,公子连逃亡在魏国。他从魏境入秦,首选的路线是“郑所之塞”,这是从东向西,自魏入秦的捷径。“郑所之塞”,就是郑地之长城。据《史记·秦本纪》:秦武公“十一年,初县杜、郑”。由此可知,郑地入秦为县的时间是秦武公十一年,即公元前687年,时当东周庄王时期。据《一统志》,郑县“故城今华州北”,即今陕西华县北面。这就是说,秦国东境的边防长城“郑所之塞”,位于今陕西华县北面、秦国的东面。据《史记·秦本纪·正义》:“魏西界与秦相接,南自华州郑县西北,过渭水,滨洛水东岸,向北有上郡、鄜州之地,皆筑长城以界秦境。”“郑所之塞”,应是这道长城的南端。公子连从秦国东境“郑所之塞”入秦,被秦国防守这道长城的塞防官员右主然拒绝了,他不得入境。公子连只好由南向北进入翟(狄)境,从秦国北方的边境长城乌氏塞进入秦国。由此看来,乌氏塞是在秦国的北方地区,亦即朔方地区。这说明,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县西北)北面的朔方地区确有长城存在,这就是公子连穿越的乌氏塞。

关于乌氏塞的地理方位,汉代高诱在《吕氏春秋·当赏》中有明确注解:他说:“焉氏塞在安定之北。”“是焉氏即乌氏也。”《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记载:“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汉安定郡治所在高平城。汉高平城即今宁夏固原县城。通过高诱的注释与《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我们确切地知道了乌氏塞就是今宁夏固原县城北面的这道长城。

西汉名臣贾谊的曾孙贾损之对东周时期秦国北部边防线的介绍,也证实了《吕氏春秋·当赏》记述乌氏塞确为东周时期秦国北部边防长城的史实。《汉书·贾损之传》载:贾损之上疏说:春秋时期,秦“地南不过闽越,北不过大原”。今固原县城北面“乌氏塞”的存在,证实了秦献公时代秦国边境“北不过大原”属实。

乌氏塞与乌氏地区

乌氏塞即乌氏地区的长城。塞以“乌氏”命名,“乌氏”是地名还是族名?

“乌氏”之名,始见于《穆天子传》。公元前989年,周穆王北征犬戎,抵达“焉居”“禺知”。焉居即“焉耆”,春秋战国称“义渠”。“禺知”系“虞氏”“月氏”“肉支”“讹氏”的转音,春秋战国称“乌氏”。《史记·匈奴列传》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秦穆公在位于公元前659年至前621年,“乌氏”出现于周穆王时代,时当西周早期。可见,乌氏之名由来已久。

“乌氏”作为地名,史有明载。《史记·货殖列传》载:“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集解”韦昭曰:“乌氏,县名,属安定。倮,名也。”由是知之,乌氏确为地名。“乌氏戎”,即居于乌氏地区的戎族,称乌氏戎。乌氏塞,即建筑在乌氏地区的长城,称乌氏塞。对于地名与族名的关系,鲍升在《春秋国名考释》中说:“盖戎无定名,居何地即以何地之名施之。”乌氏地区与乌氏戎、乌氏塞的得名证实了鲍升的推论是符合史实的。

关于乌氏地区的地理方位,上引《史记·匈奴列传》关于“乌氏”等西戎八国的一段文字记载即已作了明确说明。一些学人解读上引史料时,忽视了这段引文的逻辑结构,致使引文所指明的“西戎八国”的名称及其对应的地理方位未能从字里行间辨识出来,也就是说,没有从引文中看出“西戎八国”是指哪八国,没有看出“西戎八国”的地理方位及其与毗邻各国的地域关系。如果理解了上引史料的逻辑结构,“西戎八国”的地望就跃然于纸上。

《史记·匈奴列传》引文中关于“秦穆公……故……朐衍之戎”这一段文字记载,其原文是从头到尾记叙了秦穆公征服“西戎八国”的历史事实。这段引文中间的“故”字,特将前后二层文意连缀为一体。通读这段记载:“故”字之前,说的是秦穆公采纳了由余的计谋划策,使得“西戎八国”臣服于秦国;“故”字之后,是对臣服于秦国的“西戎八国”逐国进行介绍。介绍的方式是把“西戎八国”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范围分成两大块,依照各国之间地域相邻的原则,逐块逐国详尽介绍:在陇山以西这一块,自东向西,有四个戎族国家,即绵诸戎国、绲戎国、翟戎国、豲戎国;在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以北这一块,有四个戎族国家,即位于岐山之北的义渠戎国,位于梁山之北的大荔戎国,位于泾水之北的乌氏戎国,位于漆水之北的朐衍戎国。以上两大块,共8个戎族国家。此即臣服于秦穆公的“西戎八国”。按照上述方式解读出来的“西戎八国”的地理方位,本文称之为逻辑解读结论。

对本文所列“西戎八国”的地理方位,后世学人均有考证。学人所考证的结论,多数与按照逻辑结构从引文中解读出来的“西戎八国”的地理方位相同,证明了逻辑结构解读方法的正确。个别考证结论与逻辑解读结论有出入,综合其他史料证据验证,说明这些个别考证结论有误。现以“乌氏”地理方位为例,证明逻辑解读结论的正确性。

据逻辑解读结论,“乌氏”位于泾水之北。泾水,今名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固原地区入甘肃平凉境,经泾川入陕西长武、彬县等地入渭河。泾河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所谓“泾水之北”,只能是泾河源头的北面了。乌氏戎国既然在泾水之北,其地理方位应在今宁夏泾源县的北面。与泾源县北面毗邻之地,正是汉安定郡之高平县,即今宁夏固原县(现名原州区)。这就是说,今宁夏固原县即为乌氏戎国之地。乌氏戎国的这个地理方位,与《史记·集解》《史记·正义》《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括地志》等考证相同。

乌氏戎国的地理位置与乌氏塞的地理方位紧密相关。关于乌氏塞的地理方位,高诱注释说:“焉氏塞在安定之北。”据《汉书·地理志》,汉安定郡治高平城,即今宁夏固原县城。这就是说,乌氏塞在今宁夏固原县城之北。《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安定郡乌氏县下记载说:“乌氏,乌水出西,北入河。都庐山在西,莽曰乌亭。”显然,乌氏戎国得名于此地有乌水。并且,根据以上记载,汉代乌氏县有三个明确的地理标志:一是“都庐山在西”,二是乌水“北入河”,三是乌氏县在“安定郡”。

关于“都庐山在西”的标志。《后汉书·郡国志·第二十三》载:“安定郡……乌枝,有瓦亭,山薄落谷。”《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三》载:“平高县……《汉书》幵头山在泾阳西。《禹贡》泾水所出。《淮南子》云:薄落山一名笄头山……百泉县……弹筝峡。《水经注》云:泾水经都庐山,山路之内,常有如弹筝之声,行者闻之,歌午而去……可蓝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一名都庐山……”《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原州百泉县:“可蓝山,一名都庐山,在西南七十里。《十六国春秋》曰:赫连定据平凉,登可蓝山望统万城,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业,岂有今日!’泾水,源出县西南泾谷。《地理志》云:泾阳县幵头山,泾水所出。《淮南子》云:笄头山一名薄落山,故泾水亦曰薄落水,又南流经都庐山,山路之中,常如弹筝之声,故行旅谓之弹筝峡。”以上引证说明都庐山、薄落山、可蓝山、幵头山都是同一座山的不同叫法。都庐山在安定郡平高县西南,都庐山峡谷中有弹筝峡、瓦亭。都庐山在乌水西,乌氏县(乌技县)在都庐山附近。以上地貌特征均说明都庐山即今宁夏固原县西南的六盘山,亦即乌水源出其西的六盘山。以都庐山为标志,可知乌氏县(乌技县)地处六盘山东麓,乌氏地区在今宁夏固原地区。今固原地区确在泾水源头泾源县之北面,与《史记·匈奴列传》所载乌氏戎国地理位置相符。

关于乌水“北入河”的标志。在我国古籍中,凡记载中标明“河”“河水”的,一般都指今日之黄河。如《史记·秦本纪》:“后子孙饮马于河”,“十六年,堑河旁”,“於是秦东地至河”。《水经注》:“河水……又东北过安定北界麦田山”,“河水又东北迳眴卷县故城西”,“河水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地理志》曰: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所以,乌水“北入河”的记载,确指的就是乌水自南向北入于黄河。在汉代安定郡境内,“北入河”的仅有高平川水。《水经注校·河水·卷二》:“河水又东北迳于黑城北,又东北,高平川水注之。即若水也,水出高平大垄山若水谷……东北流,迳高平县故城东,汉武帝元鼎三年,安定郡治也……高平川水又北入於河。”高平川水,即今宁夏固原境内自南向北流入黄河的清水河。清水河,源出固原县西南六盘山东麓黑刺沟,自南向北,流经固原、海原、同心、中宁、中卫,从泉眼山“北入於河”。杨守敬《水经注疏》说:“高平川水,此水初曰乌水,以色名,又曰苦水,以味名。”《中国历史地理辞典》载:“乌水,一名葫芦川,即今宁夏固原、同心境清水河。”以上证明,乌水确系今清水河。乌氏县即以地处乌水得名。今清水河流域“黑刺沟”“黑城”等地名的来源,都与乌水的存在不无关系。至于固原地区泾源县内自北向东南流入渭河的泾河,周秦时代只称“泾”“泾水”“泾谷”,从不称“河”。现名“泾河”,已经很晚了,此与乌水无涉。

关于乌氏县在安定郡的方位。乌氏县的辖境,从《后汉书·郡国志》安定郡辖县的县名排列顺序中可见其县域范围。《后汉书·郡国志·卷十九》说:“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这说明《汉书》在书写郡县地名时“先书”、后书的排列顺序都是有规矩,有讲究的。这种规矩和讲究,就是修志者所遵循的“修志凡例”。《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载:“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县二十一:高平、复累、安俾、抚夷、朝那、泾阳、临泾、卤、乌氏、阴密、安定、参峦、三水、阴槃、安武、祖历,爰得、眴卷、彭阳、鹑阴、月氏道。”从以上县名书写排列顺序中,除郡治高平按“修志凡例”排在第一位外,其他县名的排列顺序大体上遵循了一条按照地理方位毗邻排列县名顺序的原则。以今宁夏境内已考定地理方位的县名言之,对乌氏县来说,朝那,泾阳在其南,参峦,三水在其北。乌氏县所处的这个地理环境,限定其辖境必在今宁夏固原境内。

乌氏塞现存遗址验证

乌氏塞的地理方位史有明载。汉代高诱注释说:“焉氏塞在安定之北。”《汉书·地理志》说,汉安定郡治高平城。高平城即今宁夏固原县城。这就是说,乌氏塞在今宁夏固原县城之北。宋本《水经注·卷二·河水》载:“河水又东北迳于黑城北,又东北,高平川水注之。即若水也,水出高平大垄山若水谷……东北流,迳高平县故城东,汉武帝元鼎三年,安定郡治也……川水北出长城,城在县北一十五里。”《水经注》所载高平城“北一十五里”处有一道古长城。经实地考察,今固原县城北15里处确实遗存有一道古长城。它在宁夏境内横穿西吉、固原、彭阳三县,长约400华里。它从西吉长城西端接甘肃静宁古长城,经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抵达洮河东岸;从彭阳长城东端接甘肃镇原古长城。现存这道古长城的地理位置与《水经注》所载高平城“北一十五里”处的“长城”完全相符,也与汉代高诱所说“焉氏塞在安定之北”,即在安定郡治高平城北的“焉氏塞”的地理位置完全相符。以上说明,今固原县城“北一十五里”处的古长城遗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氏塞。

乌氏塞出土文物验证

乌氏地区的出土文物证实了乌氏塞的地理方位。1979年,固原县城东50余里的古城乡,出土了一件铜鼎,其上有阴刻铭文三段:“平一斗三升乌氏”,“入二斗一升一十斤十五两”,“第二十九,五年,朝那容二斗重十二斤四两”。首行铭文署名此鼎原系“乌氏”之鼎。此鼎出土于固原县古城乡,证明此地即为乌氏之地。乌氏之地的长城即为乌氏塞。《吕氏春秋·当赏》说:公子连于秦“出子二年”(公元前385年)从乌氏塞入秦。乌氏鼎出土于固原县城东,证明了乌氏塞确在固原县城附近。乌氏塞地理方位的确定,也就确定了秦献公之前的秦国北部边界是以乌氏塞即固原长城为界。长城之北,乃乌氏戎居地。到了西汉,大部分乌氏戎已西迁。留于当地者,汉置乌氏县,其辖境在今固原城之北、同心县之南。乌氏县的辖境与《汉书·地理志》县名排列顺序中反映出来的乌氏县辖境相符。

固原长城秦汉之际称“故塞”

汉初与匈奴以“故塞”为界

《史记·匈奴列传》载:“当是之时,东胡疆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於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於故塞。”

《新唐书·突厥上》:“汉时,长安北七百里即匈奴之地,侵掠未尝暂息。计其举国之众,不过汉一大郡,鼍错请备障塞,故北边妥安。”

秦汉史籍所说的“故塞”,是指“五郡”境内遗存下来的古长城。

五郡皆在“故塞”外

关于“五郡”的位置所在,《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传》载:“居顷之,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所谓“五郡”,“正义”说:“五郡谓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并是故塞外,又在北海西南。”

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西汉时其辖境大致包括今甘肃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东部地区。

北地郡,战国秦置,治义渠(今甘肃西峰市)。西汉时其辖境大致包括今宁夏吴忠、中卫及黄河以东地区,甘肃环江、马莲河流域。

上郡,战国魏文侯置,秦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西汉时其辖境大致包括今陕西东北部及内蒙古乌审旗等地。

朔方,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朔方(今抗锦旗北)。西汉时其辖境大致包括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地区。

云中,战国赵武灵王置,秦代治云中(在胜州榆林县东北,今河套内陕北黄河西岸)。西汉时其辖境大致包括今内蒙古、陕北河套东北部地区。

上述五郡,“皆在河南”,即都在黄河河套内。

“故塞”何在

关于“故塞”的位置所在。《史记》《正义》说:“五郡”(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辖境皆在黄河南岸,故塞之外。由此可知,“故塞”这道长城的线路位置应在上述五郡的内边沿线。“故塞”的上述线路位置,正是今固原长城及其向两侧延伸的长城。固原长城向东北延伸,进入甘肃的镇原、庆阳、陕北的志丹、安塞、芦关岭、绥德西、榆林南,抵达肤施附近;固原长城向西南延伸,进入甘肃的靖宁、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抵达洮河东岸。现今这条线路上遗存于今甘肃镇原、庆阳,陕北安塞、绥德,甘肃陇西境内的古长城,便是证明。所以,今固原长城,东周时期称乌氏塞,是秦国与乌氏戎等戎狄部落分界的边防长城。到了秦汉之际,这道长城又被称为“故塞”。

苏武牧羊之北海何在

关于西汉“北海”的地理方位。“正义”说五郡“又在北海西南”。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中,唯有陇西在“故塞”西南,其余四郡皆在“故塞”之正北,其辖境范围皆在今黄河套内地区。如果抛开陇西郡,则四郡皆在“北海”正南,亦在“故塞”正北。由此可知,苏武牧羊的“北海”应在今河套地区“故塞”的正北方向。唯有该方向上的湖泊,方能称之为“北海”。《汉书·苏武传》说:“匈奴以(苏武)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苏武牧羊的“北海”,当在西汉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的北面,而不会跑到它们的西面,即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民勤一带去。若苏武牧羊的“北海”在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民勤一带,则五郡就到了“北海”的东南了,与史籍记载不符。

固原长城汉代称“朝那塞”

匈奴进犯朝那塞

汉高祖时代,汉朝与匈奴以朝那塞为界。《甘肃新通志·卷四十二·兵防志·塞防》说:“汉高帝与匈奴和亲,冒顿渡河南,始以安定朝那为塞。”《汉书·匈奴传上》载:“孝文后二年,使使遗匈奴书曰:‘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此时此处的“长城”,即指朝那塞。

“朝那塞”即朝那地区的长城,汉代史籍多见记载。

《史记·卷一〇·孝文本纪》载:“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卬。上乃遣三将军军陇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渭北,车千乘,骑卒十万……击匈奴,匈奴遁走。”《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载:“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烧回中宫,候骑到雍甘泉。于是文帝……大发车骑往击胡。单于留塞内月余乃去,汉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匈奴单于进犯的朝那,即朝那塞。《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萧关为西汉雄关,李广为西汉名将,匈奴入侵“朝那萧关……遂至彭阳”。可知萧关与朝那塞皆在汉朝的同一道长城防线上。所以,李广抗击匈奴的萧关所在,当在朝那塞沿线。《汉书·武帝纪》载:“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代而还,幸河东。”关于西汉萧关的位置,班固注释说:“应劭曰:回中在安定,高平有险阻,萧关在其北。”高平即西汉高平县治,亦即老固原县城,在今固原县城关。高平之“险阻”,或长城,或萧关之类的山险关隘,至少应在老固原县城北面,方可阻扼匈奴南下高平县城;若高平之“险阻”“萧关”在今固原县城东南的瓦亭、弹筝峡(今三关口)、陇山关、开城地区,则包括高平县治(老固原县城)在内的大半个固原县都被抛弃在“险阻”“萧关”的北面了,那么,要此“险阻”“萧关”何用?班固、应劭都说萧关在高平(老固原县城)之北,萧关的这个位置、方向与汉武帝“北出萧关”的位置、方向完全一致。班固、应劭的说法是汉代人说汉代萧关位置,所以,汉代萧关位置当从班固、应劭说,在今老固原县城北面的固原长城(朝那塞)附近。清水河是历史上进出固原的军事、交通要道,西汉萧关当在固原长城(朝那塞)附近的清水河河谷。

朝那塞与朝那县

朝那塞在朝那地区。朝那的地理方位,《史记·封禅书·卷二十八》说:“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对于朝那湫渊的位置,“集解”苏林注释说,“湫渊在安定朝那县”,《说文》也说“安定有朝那县”,朝那县在西汉安定郡是没有疑问的。《括地志》说,“朝那湫祠在原州平高县东南二十里”。《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说:“平高县,本汉高平县,属安定郡。”《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载:“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县二十一,高平……”《后汉书·郡国志·卷十九》说:“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高平位排安定郡二十一县之首,自当西汉安定郡治所。西汉安定郡治所高平城,考家均认定即今宁夏固原县城。《括地志》说“朝那湫祠在原州平高县东南二十里湫谷”,说明朝那县在高平县东南20里,与高平县地界毗邻。从今地理方位看,与固原县东南毗邻县即今彭阳县。西汉朝那县故地在今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的考证,也为《元和郡县图志》所证实。百泉县在原州区东90里,“本汉朝那县地”,而汉朝那故城又在百泉县西45里。唐原州治所即今固原县城。百泉县西45里之地,亦即今固原县城东45里之地。由上可知,西汉朝那县界在固原县城东南20里,朝那故城西北距今固原县城约45里。朝那故城的这个地域界址,即今彭阳县古城镇所在地,亦即西汉朝那县境。汉代朝那塞当穿越今彭阳县境。

朝那塞现存遗址验证

今彭阳县境内,遗存有一道古长城。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概况》介绍,经实地考察,固原县城北十余里的这道古长城越清水河后转向东南,进陈儿山,经黄家河进入彭阳县里湾,继经城阳乡、孟源乡至甘肃镇原县马渠乡王庄湾交界处。现存长城遗迹残高1~3米,夯层厚10~13厘米。这道穿越今彭阳县境的古长城,即汉代朝那塞。

朝那塞出土文物验证

今彭阳县境(西汉朝那县地)古长城内外遗存有西汉古城遗址,收集和出土过许多文物。如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戈、矛、剑、短剑、钱币、错金铜羊、玉璧、玉璜、汉代陶制下水管等。还出土了西汉伏波将军马援的龟钮铜印章,印座边长2.3厘米,阴刻篆文“伏波将军章”。特别是前文介绍过的1979年出土的“乌氏鼎”,上有阴刻铭文三段,首段铭文署名“乌氏”,说明此鼎原系乌氏地区的标准计量容器。后来,乌氏地区又变为朝那县之地,所以,此鼎的持有者又在原刻铭文之后续刻上署名“朝那”的末段铭文,这样,此鼎又变成了朝那县的标准计量容器。从“乌氏鼎”变为“朝那鼎”的过程,证实了今彭阳县从先秦到汉代由乌氏地区变为朝那县的过程,也验证了今彭阳县境内的古长城名称由乌氏塞变为朝那塞的过程。

综上所述,东周时期就已遗存于世的乌氏塞,它既非东周时期秦献公之前的秦国诸公所建,又绝非与秦献公同时的乌氏戎国所建,更不是比秦献公还晚113年的秦昭王所建。根据先秦史料记载,现存长城遗址对照,出土文物验证,乌氏塞只能是西周时期周宣王始筑的朔方长城。

固原长城唐代称“西塞”

唐代,今固原长城时称“西塞”。《旧唐书·卷一百十八·元载传》载:“元载,凤翔岐山人也……大历八年,蕃戎入邠、宁之后,朝议以为三辅已西无襟带之固,而泾州散地不足为守。载尝为西州刺史,知河西、陇右之要害,指划于上前曰:今国家西境极于潘源(今甘肃平凉东),吐蕃防戍在催沙堡(今固原县西南),而原州界其间。原州当西塞之口,接陇山之固,草肥水甘,旧垒存焉。吐蕃比毁其墉,弃之不居。其西则监牧故地,皆有长壕巨堑,重复深固。原州虽早霜,黍稷不艺,而有平凉附其东,独耕一县,可以足食。请移京西军戍原州,乘间筑之,储粟一年,戎人夏牧,多在青海,羽书复至,已逾月矣。今运筑并作,不二旬可毕。移子仪大军居泾以为根本,分兵守石门、木峡、陇山之关,北抵于河,皆连山峻岭,寇不可越。稍置鸣沙县、丰安军为之羽翼,北带灵武五城为之形势,然后举陇右之地以至安西,是谓断西戎之胫,朝廷可高枕矣。”

唐代宗时期,今固原地区为吐蕃所据。当时,固原长城“旧垒”尚存,时称“西塞”。其西还有“长壕巨堑”一类的长城壕沟防线“重复深固”。吐蕃对固原城防弃之不用,并进行过拆毁。当时,元载曾为西州刺史(治所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深知河西、陇右军事险要,所以他才说:郭子仪统辖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原州(今宁夏固原市)二州,大军驻泾州,黄河以南分兵驻守石门、木峡、陇山三关(皆在今固原市);黄河以北驻守鸣沙县、丰安军(今宁夏中卫市),北带丰安、灵武等河外五城。元载的战略意图很明确:黄河以南以西周朔方长城(今固原长城)为屏障,大军居泾州保卫京畿腹地以为根本;黄河以北以汉武长城(今卫宁北山、贺兰山长城)为屏障,分兵守丰安、灵武等河外五城为之羽翼形势。这样,唐朝就控制了从陇右至安西的河西走廊一线,切断了西戎与北虏的通道。实际上,元载的军事战略还是以黄河南、北的古长城作为军事防线的。正如唐代大诗人张籍在其《泾州塞诗》所说:“行到泾州塞,惟闻羌戍鼙,道边古双堠,犹记向安西。”

张籍将固原长城称之为“泾州塞”,唐太史令傅奕将其称之为“古长城”,其实都说的是“西塞”,即西周朔方长城。元载在今宁、甘地区自南而北设置两道长城防线的军事战略成为明朝修筑固原内边和河西长城这两道军事防线的战略渊源。

固原长城宋代称“古长城”

宋代,固原长城时称“古长城”。《宋史·李继和传》:宋咸平五年(1002年),“夏人伺镇戎军警巡弛备,一夕,塞长壕,越古长城抵城下。李继和与都监史重贵出兵御之,夏人据险而突城隍,列阵接战,重贵中重创力战,夏人败走,亡失甲骑无数”。《宋史·曹玮传》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曹玮知镇戎军时,为了加强对西夏的防御,曾上奏说:“镇戎军据平地,便于骑战,非中国之利。请自陇山以东,循古长城堑以为限。又以弓箭手皆土人,习障塞蹊隧,晓羌语,耐塞苦,官未尝与兵械资粮,而每战辄使先拒贼,恐无以责死力,遂给以境内间田。”《太平寰宇记》关西道庆州禾蟠县条载:“秦长城在通远城北一里。”庆州,今甘肃庆阳,通远城,在今甘肃环县。此处的“秦”长城,即指遗存于秦地的西周朔方长城。

上文中的“古长城”,即指固原长城。在北宋与西夏对固原的争夺战中,固原长城仍然起着对西夏的防御作用。

固原长城明代称“西山长城”

明代,固原长城尚存,时称“西山长城”。《明宪宗纯皇帝实录》(《明实录》资料均引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馆编,杨新才、吴忠礼先生主编的《明实录宁夏资料辑录》,下同)载:成化二年(1466年)“七月,虏贼由花马池散入平凉诸处,劫掠越二十日……八月,贼入固原州,都指挥林盛军屯甘州群牧所城外,遣指挥董晋等截杀,获一人,斩首二级。寻复遇贼,战于西山长城。大众突至,官军为贼杀死者二十二人。贼遂拥众至群牧所札营。官军坚壁不出,贼分众攻陷开城县,杀知县于达,教谕汤(广本作张)敏,大使汪士让,虏其妻子二十余口,居民一十六户”。对此,清代顾祖禹曾有考证。他在《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固原州石城条说:“古长城亦在州西北,相传即秦所筑。成化三年(“周按”实录为二年)套贼入犯,官军与战于西山长城,不克。”

明朝军队与套虏交战的西山长城,即从今甘肃静宁县穿越六盘山经今固原县城北面的固原长城,亦即西周朔方长城。

同类推荐
  • 汉末弄臣

    汉末弄臣

    穿越汉末三国,闻人杰摇身一变成了汉献帝身边弄臣。只不过这个弄臣很忙,正逢乱世,东奔西跑,为了保住汉献帝的江山,他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终于……
  • 千年之恋战国梦

    千年之恋战国梦

    儿女情长,续千年不断。江湖情仇,继世代不灭。杀场豪情,为兄弟手足。明争暗斗,成不败神话。一个被人瞧不起的屌丝,因奇缘经旅,成绝世高手。在古谋武双全明君相求,在今情义重天为隐世豪侠。看似一切令人羡慕的奇缘经旅,实则却是一场不为人知的神秘计划一部分。他的命运究竟如何,请欣赏我的作品《千年之恋战国梦》。情节相扣,故事曲折,情感人生,谋戏官场,风云学校。
  • 百年风云巴尔干

    百年风云巴尔干

    巴尔干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势险要,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古往今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曾先后为拜占庭帝国、土耳其帝国所统治,自近代以来,又为奥匈、俄罗斯、德、英、法所觊觎,长期成为列强所争夺的场所。境内民族关系异常复杂,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此交错发展、争斗不休,引发诸多矛盾。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先后崛起争雄,使巴尔干的局势扑朔迷离,令人难以捉摸。当前世界形势千变万化,中国正迈开大步走向世界舞台,熟知美、俄、日等大国的起伏固然重要。但凡事不宜扎堆,小国的兴衰也不能脱离我们的视野。如今巴尔干的前途依然有许多未定的因素,值得人们注意。
  • 大演绎

    大演绎

    从人类诞生起,一直到我们生存的这个年代,我们的历史没有几个人系统的梳理过,其中人类经历的低谷与辉煌,我们要知道,尤其是我们华夏的文明,更应该被普通人知道,而不是永远躺在博物馆或者被专家学者研究,本书打算以演绎的形式梳理中国史,完全尊重史实。
  • 谁主武周

    谁主武周

    还没好好的享受,坑爹的生活,就让爹给摆了道,赤果果的坑儿啊!唐朝是个好地方啊,唐朝的人民好幸福啊,唐朝的生活好快乐啊,但是,幸福的人那么多,为何不能多我一个?武攸绪默默地望着天,天空飘过一片云,这都不是事……PS:某,武攸绪,庄严宣誓,想看某称帝的,绕路吧!(诸位英雄好汉,兄弟姐妹,给点收藏、推荐,打发点咯……)
热门推荐
  • 原来是你LOVE

    原来是你LOVE

    其实,我刚开始写的时候内心十分纠结,到底要写什么。后来,经过我同学某范和某伊的要求,所以我这小说不是那种宠文,也不是外星的,而是校园小说。写的不好请大家多多见谅!
  • 聆鬼

    聆鬼

    在乔木第一次遇到苏小的时候,他的人生观被彻底的颠覆了,从小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在这个女人的面前彻底的坍塌。从此,一个不为人知的全新世界出现在乔木面前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原来他本属于那里,属于那个与鬼通灵的道术世界。可是……喂,女人要不要这么黑啊!至此,乔木的人生中有三个仇人:第一个仇人叫苏小,第二个仇人叫苏小,第三个仇人还叫苏小……
  • 黑暗纪元之大航海

    黑暗纪元之大航海

    身处黑暗纪元,却得到了另一宇宙空间黑暗帝国的传承。最强大的武者,最顶尖的科学家,最完美的艺术家,还有最疯狂的博士。
  • 道起轮回

    道起轮回

    仙路坎坷,万古沧桑,道起轮回,这是一个始于轮回之末的故事。一个一灵根的少年,一个号称修炼界废根的家伙,凭借着至宝轮回珠在修真界不断攀爬……“天才又如何,不过是天道的养分,妖孽又如何,终将化为尘土……而小爷我,必将脚踏天道,笑傲巅峰。”
  • 特务狂妃:八系召唤师

    特务狂妃:八系召唤师

    凤怜寒,一个从小被捧在手心里的嫡女,性格温柔,却不成想,一位温柔的大小姐却在生辰时,变的狂妄,嗜血,一位性格温柔的大小姐怎会变的得如此冰冷,狂妄···他痴傻,是邻国的皇子,却受尽人欺负,直到她的出现,让他不在受人欺负,受人迫害,而他的痴傻也并非是天生的痴傻,而是另有隐情···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异界重生傲世三公主

    异界重生傲世三公主

    3她,拥有异能的特工女王,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殊不知,她的另一个身份居然是有卖萌萝莉之称的天才少女上官悦心!她,神隐大陆月光国三公主上官悦心,天生痴傻,不能修炼的废物,但姐姐疼爱,哥哥护着,爹爹、娘亲更是把她当做掌上明珠。一朝穿越,看特工女王如何在异界混得风水云起,傲视天下。
  • 暗夜天堂

    暗夜天堂

    她本是命在旦夕,却因他得以重生;她本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却因他家破人亡。当她再次危及生命之时,他再次出手相助、、、、、、她开口,“你可以照顾我吗?从此以后我就是你的家人,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答,“我会照顾你,从此以后你就是我的家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怎样的开始,他们谁也无法得知,看天意,却终是要逆天而为、、、、、、
  • 战争之地之凡界风云

    战争之地之凡界风云

    一个在战场上牺牲的参谋转生到异界皇家中,他是选择成为一代帝王,拥有后宫佳丽三千;还是成为一个逍遥王爷,天下任我游;亦或是成为兵马大元帅,征战四方。生活多种多样,千姿多彩,那就要看我们自己的选择了。
  • 梦想与现实的差别

    梦想与现实的差别

    一个即将踏上梦想之旅的懵懂女生,面对生活条件,学习环境,与自己的梦境的对比,生活不是幻想,要靠努力,直到实现理想的旅途,接下来旅途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