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49500000008

第8章 断代与辨伪

一、玺印的断代

对于传世及非墓葬出土的古玺印,都存在断代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准确地为该类文物进行断代,标志着文物收藏者真正的鉴赏水准,标志着文物收藏者能否全面掌握该类文物的知识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它不仅需要具备前边所述的种种知识,还要从文字上、印制上进行比较研究,参考古文献记载,以墓葬发捆品为佐证,然后得出切实、准确的断代结论。上篇笔者例举各个时代123枚玺印精品,目的就在于在读者的印象中确立各个时代较具代表性的玺印特征,以期形成断代的坐标点,让读者将自己的收藏品与之对照。当然,也还需要更为具体的知识,以弥补感性认识上的不足。

战国官私玺

关于现存古玺上限时代的断定,早期印学界并无明确的认识。

元人吾丘衍在《学古编》中说:"三代时却又无印。"否认在汉以前有印。明代沿袭此说,因此,顾氏《印薮》以秦九字小玺冠为印谱之首。

到了清代嘉道间,金石学蔚然成观,印谱风行,张廷济在《清仪阁古印偶存》中也开始称战国玺为古文印,吴式芬在《双虞壶齐印谱》中始将古玺分出于秦汉印之外,而陈介祺不仅在《十钟山房印举》中首列古玺,并且在致吴云手札中予以明确提出。以后,高庆龄则综合了他们的发现,并将这些成果推进一步,在《齐鲁古印》中,第一次列出三代铜官玺、三代铜私玺,王懿荣在《序》中从文字上肯定了周秦之际有古玺,自此,关于战国官私玺断代的研究才得以渐次展开。

战国官玺的特征,多数是凿款白文,大小约2.5厘米见方,正方形,偶或也有矩形、圆形或不规则形。多鼻钮。印文外多加边阑,或中间再加一"十"字,即现代所谓"田"字格。印文内容有司徒、司马、司工、连尹、军(即将军)等职官名称。另有一种铸款朱文,大小多1.5厘米左右见方,印文内容也是有司马、司工、司寇、军(即将军)、后、行、啬夫等官职。这两种官玺的形制差别,应该是由于地域或时代不同而造成的。此外,还有一种朱文长玺,文字类似于战国陶器上的印文,钮制为长柄形柱钮。

战国私玺的特征,朱文均出于铸造,笔画细如毫发,质地多数用铜,少量为银质。形制大小不等,除方形外,还有长方形、圆形及其它不规则的形状。钮制多鼻钮,间有亭钮、(xī)钮、人钮、兽钮,也有戒指钮、带钩钮。姓名印开始有两面的,成语印有五面的。白文私玺也多加边阑,少数有"田"字格。有的在姓氏下加动物或禽鸟的图案,此外,尚有雕镂人物、动物的形象。

秦汉官私玺

秦始皇建立了传国玺和六玺制度,自公侯和宰相以下皆称印,"玺"、"印"名称有了严格的分界。秦官印,皆凿款白文,有的2厘米见方,有的3厘米见方,有的略长一些。传世秦官印多属墓葬明器,而非佩带实用品,因此,在印制上不很严格。秦印文字风趣自然,整齐而不呆板,类似于秦权量、诏版上的书法。方印多加"田"字格,半通印(长方印)多加"日"字格。

西汉官印多具备铸造的特征,只有将军印和授封给少数民族的官印,才出于凿款。印的形制,一般是2.5厘米见方。汉承秦制,初期的汉印特征尚不明显,印文上加"田"字格,多雕蛇钮;半通印多用"日"字格,上雕鱼钮。不过,这种印制不久即废止,传世罕见。

西汉中期以后,汉印风格特征渐渐形成,印文布局谨严缜密、笔画平直方正,对篆体多有简化的趋向。官印多作龟钮或鼻钮,授封少数民族的官印作驼钮或羊钮。

在汉代已经确立了中国官印印制的基本格式,从此,历代朝廷官印印制大体沿袭了这一模式。不过,作为断代依据,它仅仅反映了一个侧面。鉴赏篇中例举的"淮阳王玺"是玉质而非金质,说明墟墓中的明器未必一定台制。

秦私印,多凿款,铸印较少。多作长方形,方形的比较少,间或有圆形、椭圆形,还有两面印等。除姓名印外,还有成语印。西汉私印初期仍沿袭秦印风格特征,多凿印白文,大小约1厘米见方,或略大一些,长方形半通印较少,而印文上多加界格。中期铸印渐多,大到2至3厘米见方,印文渐不加界格,由2字或3字发展到某某之印、某某私印的5字排列方式。从印质上看,除铜印外,还有玉印及银印。从钮制上看,有鼻钮、坛钮、桥钮、龟钮、两面印。从书体上看,除一般缪篆外,还有隶书和鸟篆。东汉私印种类变化繁多,不仅出现了半朱半白相间的印文形式,而且还在姓名外加四灵装饰图案、或姓名下加吉语、籍贯及表字等。这一时期还创造了套印、两套印及三套印的形式。

西汉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手工业渐趋发达,所以王莽时期的泉币、铜镜、印章等,均较过去为精致。新莽复辟旧制,官制爵称有子有男,这种变化也多反映到官印中,如"光符子家丞"、"昌威德男家丞"之类;还改县令为宰。此外,尚有马丞、徒丞、空丞等,都是王莽时期特有的官名。因为当时的尺度也复古制,所以官印也略小于西汉,一般为2-3厘米见方,印文多到5字或6字。书体较为规整,钮制雕铸比较精美。

魏晋南北朝官私印

魏晋南北朝的官印,基本上还是汉制的规模。不过,印文布局的谨严逊于汉代,笔画虽平直方正,却不如汉代的厚重和朴实。传世官印以授封少数民族者为标志,由此可见当时篆刻风貌之一斑。

钮制有龟钮、驼钮、鼻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朝时期,官印已开始逐渐加大,文字皆凿款并显得草率。南齐以后,官印始用朱文,多出于铸造。

魏晋私印,以其书体近似魏正始石经中篆书为标志,其竖笔多引发下垂,有似悬针,不及汉篆匀称,显然不同于该时期官印书体的风貌。印面多为2.4厘米见方,盛行套印和六面印。此时的钮制开始有辟邪钮,但普遍的还是龟钮、瓦钮。传世魏晋私印尚育几种特殊的形制,是断代中值得注意的明显标志。一是上具官职,下附姓名的钢印,印面大小与官印相同。此类印曾被误认为官印,实则为殉葬专用印,是当时墓葬的风俗。二是有自称"臣"字的私印。

"臣"字应是古代男子谦逊的称谓,并不限于官吏。此外也有称"贱子"和"贱臣"的,均作此解。三是有自称"妾"字、"新妇"的女性私印,"妾"、"新妇"均是一种自谦之词,并不表示身份和地位。

隋唐官私印

隋唐官印印制开始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革,一是诸官职印均用铜铸,不再分金、银、铜等品级,但为了显示官职等级,还有镏金等区别。二是隋唐建立了处理废印的制度,故这两朝实用官印传世不多。隋唐印面均5.6厘米见方,钮制犹存汉魏遗风,唐官印多鼻钮且高鼻长孔。隋官印印文多不用"之"字,唐官印印文皆用"之印"二字。从唐印开始,印文有称"记"的。

隋唐私印传世较少。

宋、金、西夏、元官私印

宋承唐制,在印材上虽渐趋一致,但其印面大小则有了等级区别。

除此之外,宋代印制还有几点变化。一是严格用印手续,做到"印出牌入,牌出印入",即在诸印之外还设立了"牌"的制度。《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六》称:诸王、节度、观察使、州、府、军、监、县印,皆有铜牌,长七寸五分。诸王广一寸九分,余广一寸八分,诸王、节度、观察使牌镀以金。二是在官印中出现"朱记"的称谓。并明令规定,朱记用于较低级的文书往来,并与高级的官印配合使用。据《宋史·舆服志》:"监司,州县长官曰印,僚属日记。又下无记者,止今本道给以木朱记,文大方寸。"三是掌印制印的职能及制度渐趋完善,在铸印之中不仅篆文与铸造分工明确,而且各设官员加以管理。因此,宋代官印最具鲜明的断代标志,印背均凿有年款,甚至凿有铸印机构"文思院",印钮高约3.5厘米,钮作长方形,钮顶多刻"上"字,钮均无穿孔。印文书体渐与唐印不同,由于印面加大,为使印篆布满,所以增加了笔画的曲折。

南宋官印略有区别。《宋史·舆服志》说:"南渡之后,有司印记多亡失,彼遗此得,各自收用。尚方重铸给之,加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然欺伪犹未能革。乾道二年(1166),礼部请郡县假借印记者,悉毁而更铸。"由此可知南宋官印的特征除印背有年款外,印文中或有加年号的。例如"建炎宿州州院朱记","建炎"二字就是年号。传世末代官印应为实用品。

与宋同时的金,不但注意到官印印面大小,而且还特意从官印的重量上分出品等级别。

传世金代末期官印较多,印文大多用汉文篆书。偶或用契丹文篆体,颇为罕见。印背款年月多为汉文,偶有侧刻女真文,均为大定年款。

西夏官印的特征是用其国书篆体,以两字的官印为多。近代学者释出为"首领"二字。也有四字或六字官印,但比较少见。印背一般都是右边记年款,左边书用印人的名字。印钮较为特别,类于鼻钮,但穿孔极小。

元代官印制度也按等级而分大小,除一品衙门用三台金印;二、三品用两台银印之外,其余皆用钢印。印文有两种,一种用汉文篆书,一种用八思巴文篆体。一般文官印用汉文,而高级的国王、国公、国师、太尉等及武官的百户、千户、管军总把、都指挥使等多用八思巴文篆体。两种印背部用汉文刻年款、铸印机构。一般首行释印文,次行记年号款识。印钮作长方形,上稍削下宽,初期钮高约4厘米,后期则渐高至5-8厘米,钮中间均无穿孔。元代官印皆朱文,边阑开始加宽。传世元代官印都为实用品。

宋元私印中开始盛行押字。押字的变化是个人任意书写的,只有本人知道其笔画变化的意义,如宋徽宗押字常见于法书名画上,元代私印大多为长方形押字,上记姓名,下画押符;或上书八思巴文,下画押符。

明清官私印

明清两朝印制,规定比唐宋更为严谨,又加以设官细密,等级设置就更为繁琐。一般总是以品级的高低,来分别印面大小、质地、厚度等。不过,传世明清官印皆实用品,都有鲜明的标志。明印印背均有刻款,首行释印文,次行书礼部造,三行记年号月日,印侧刻字号。官印编发序号始自于明代。此时印钮渐高,一般约10厘米左右,直钮,椭圆形适于手握,因此俗名称"把钮"。官印九叠篆书体更多曲折。明代官印开始有"关防"的称谓。

清官印的特征是印文用汉满文对照,乾隆以前满文用楷书,至乾隆十三年开始用满文篆书入印;至同治初年以国内战争频繁,官印多散佚,于是在满汉文中间又加一行满文楷书以示区别。印背款均有满汉文对照。钮制与明代相类,只是改明代椭圆形为正圆形,便于把握。清朝废印制度,一般切去印面一角,或在印文中凿一"销"字。

明清私印铜质较少。从明代起,刻石章者皆称访秦汉,其实明人作品类秦汉者并不多。原因之一,是当时人们分不清先秦玺印与汉印的各自特征。至清代学者印人治印之风蓬勃兴起,流派纷呈,面貌繁多。学者印人的石章大都刻有边款,除题刻年月姓名外,有时还加上其它词句,类似跋语。一面刻不完,再刻二面、三面、四面,甚至连石顶共刻五面。边款刻制又分"双刀法"和"单刀法"。所谓"双刀法",即先写款字,然后依墨下刀,每一笔双面着刀,犹如刻碑。所谓"单刀法",即不先用笔墨写款字,操刀便刻,每一笔只刻一刀,一边是光洁的,另一边任石块碎落,听其自然。明末清初一批印人,石章边款不论篆隶真草,多数用双刀法。直至乾隆年间,丁敬才开始全用单刀法。

二、辨伪五举

自清末始,先秦古玺与汉魏铜印才在印学史上得以区分开来。

金石考据学家对古玺的刮目相看,竞相引起古玩商的重视,从而导致他们大量翻砂作伪。试翻览清末各家的古铜印谱,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夹杂些伪品,而名人印伪造最多。如中山王刘胜一印,明代顾研山的《集古印谱》载有二枚,清代蒋溥的《金薤留真》载有一枚,清代汪启淑的《汉铜印丛》载有二枚,清代陈介祺的《十钟山房印举》载有五枚,字文款式略同,大抵朱白文相间。虽然,在汉代名叫刘胜的,不可能仅中山王一人,但也绝不可能字文款式数枚千篇一律。

可以推断,当初只有一枚为真品,后人依照翻铸,铸非一人一时,听以传世也多。由于伪铸年代久远,这些伪印传至今日,已很难辨识了。因此,鉴别真伪就很有必要。

鉴别方法主要是根据古玺印文书体,熟悉历代真品文字结构的特征,并辅助于历代印制,从而破悉作伪者的漏洞。不论是断代还是辨伪,都是鉴赏者的一种实践过程,而实践,确实存在着某些"只有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要用真伪对比的方法锻炼自己的眼力,最好多看原物。著名玺印鉴藏家王献唐曾在《五镫精舍印话》中说:"凡鉴定古物,非见真器不能定伪,以伪为真,日后一遇真物,便识其赝,若以真为伪,则无可救药。"当然,除看真品外,可疑的仿造品也要留意。多看多比就是科学的方法,眼睛看原物比较熟了,看打本就能分别真伪。现提供以下几个方面辨别古玺真伪:

摹真印文字而伪造的赝品。作伪者取印谱上印文来摹造,混在真印中出售。这种情形多数因急于充数而摹仿不细致,印文字画生硬而缺乏意趣。貌似神离是这种赝品难以克服的漏洞。特别是朱文私玺的笔画,赝品大多粗而无力,与真品笔力劲健有较大出入。虽然有的故作缺角损画之姿,但往往与真印大小不同。

摹真印而略予修改的赝品。照猫画虎式的摹印因存粉本,而易于被人比较出真伪,所以摹真印文字而改换一二字来作伪则是常见的。如清代端方的《斋藏印》中有"武陵郡长",就是用"武陵守丞"真印作粉本,换了两个字的一件伪作。人们仅仅从刻工上就能看出赝痕,尤其称"郡长"更露出破绽。再如传世"舞阳丞印",作伪者改"丞"为"令",其文字铸工之笨拙僵死,一望可知。又有"容城令印",也是依据"城平令印"伪造。这种情形虽改换了真品本来面目,但伪作难以克服铸工技艺上的不足。

完全出于伪造。这种情形全无粉本而伪造,其刻工甚劣,字体或软弱或生硬或僵死。如"杜陵右尉"的软弱、"江都相印"的生硬、"圜阳令印"的僵死。一般来说,伪造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无论是铸印的工艺水平上,还是摹刻印面的技巧上,都不可能花很大的气力。因此,完全出于伪造的,是较易识别的一种。当然,出于高手的作伪,情形复杂,辩识也较难。

封泥之伪造。清末民初,古玩商不仅伪造玺印,对封泥也频频仿赝。如"南昌君布"封泥,吴式芬在《封泥考略》中就已提出质疑。又如"丞相曲逆侯章",既然称丞相就不应附侯名,况"逆"字又刻错了,"侯"字又多一横,这是极为明显的破绽。

古玺赝品多为铜质翻砂铸造,而铜质仿古敷锈最难。真正的铜绿锈斑应由铜内渗出,透自骨中,杂质愈多,渗锈愈厚,精则相反。伪锈大多敷于铜外,浮于表面,华而不实。前者由内而外,后者由外而入内,前者如身长毛发,后者如体穿衣服。由钮身印体斑锈,也可作为辨伪的一种依据。

同类推荐
  • 古兵器、乐器鉴赏及收藏

    古兵器、乐器鉴赏及收藏

    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正方形的乡愁

    正方形的乡愁

    本书是摄影家阮义忠继《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之后,又一再现二十世纪70—90年代真实台湾的经典摄影。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阮义忠着意寻找不变的价值,跋涉于旧日的乡土、温淡的老镇,记录下遇见的每一张纯朴面孔。80张照片及其背后文字,投递给我们那些已散落无踪的乡愁:成年对童真的乡愁,游子对家园的乡愁,车水马龙的都市对田野农耕的乡愁。黑白的正方形影像,隐藏着最深沉的情怀。
  • 甲骨、牙角器、偶像鉴赏及收藏

    甲骨、牙角器、偶像鉴赏及收藏

    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明清床榻

    明清床榻

    本书图文并茂,不仅介绍了床榻造型的演变轨迹,还对明清床榻所承载的文化含量和历史信息进行了开创性的系统研究。
  • 当代中国译制

    当代中国译制

    有人说如果没有翻译,西方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传到中国;如果没有翻译,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不可能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说译制是电影在世界各国沟通交流的桥梁,那么译制工作者就是世界电影的普罗米修斯。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译制的过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翻译或者配音,因为诸多的译制生产元素,再加上生产之外的政策要素和市场要素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的译制文化。显然,当代的译制文化不仅仅涉及外来作品的引进,而且包括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国产影视作品的对外输出,由此才能说明译制的全部意义。希望通过此书,把我们对译制工作的热爱、体验和认识奉献给广大读者。
热门推荐
  • 英雄联盟之真梦

    英雄联盟之真梦

    谁没有热血过,谁没有梦想过,现在的你们可以怀抱着梦想,努力去奋斗,不需要在乎别人的嘲讽,只需要努力的踏步,迈出不让自己后悔的步伐,你就成功了,你就实现梦想了。。。
  •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豆咖式爱情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豆咖式爱情

    《点错苦咖啡》还记得和你在一起,我点了一杯苦咖啡,我不知道为何要装高贵,慢慢习惯那种味。在爱人面前往往错是非,或许只是我单纯地以为,不知为何想你不疲惫,总是幸福地想入又非非。我爱上了不该爱的你,点了不该点的苦咖啡,如今只能承受爱疲惫,多少苦泪无人来安慰我爱上了不该爱的你,点了不该点的苦咖啡,我爱上了不该爱的你,流了不知多少苦的泪。……
  • 万物杂语

    万物杂语

    在这个世界里生活着无数生命,人,不过其中一隅。万物生长,总有异数,当有妖魔鬼怪之类为祸一方或者自然平衡被破坏时,便会有人前去解决这些事情。他们晓草木之语,解天地之理,有人称呼他们为道士,还有人称呼他们为会法术的医生,而他们自称为“语师”。
  • 白手小子赚大钱

    白手小子赚大钱

    他们是两个平凡的小人物,但又是两位不平凡的人物。“爱吃”的天性,是他们合作的奇缘,成功的契机。青少年时代他们聚聚散散,性格秉异——一个勤奋好学,一个荒嬉不拘;但是共同的失落、困惑与追求,终于让他们殊途同归。他们曾崇尚“嬉皮”浪迹天涯,也曾屡结红颜游戏人生;他们曾是“迷惘的一代”不知路在何方,但最终并没有自甘沉沦……他们终于走出了“雨季”,踏出了泥沼,迈上了新的人生旅途。他们几乎是白手起家,以每人4000元的“赌本”,租一间破加油站,开一个冰淇淋小店,开始了人生搏击、商海弄潮、价值重建的浩大工程。小本生意,惨淡经营;商场倾轧,风高浪险,谁识个中滋味?
  • 流星雨的诺言

    流星雨的诺言

    ‘’澈哥哥,汐儿喜欢你。‘’汐儿含着泪说道。‘’汐儿,等我回来,一定会娶汐儿的。‘’澈哥哥也带着哭腔······几年后,汐儿逃婚出来了,他一直坚信着澈哥哥会回来娶她的。后来她喜欢上了冷寒澈,冷寒澈就是她心心念的澈哥哥。他们俩都以为自己背叛了之前喜欢的人当他们知道真相已经来不及了,他们终究能否再次守护之前的恋之誓言呢????
  • 重奏

    重奏

    她的前两个男人,一个叫林福海,一个叫林东海。福海和东海从小就是铁杆哥们,一天不粘在一起就全身发酸发痒,好事歹事更是缺一不可的搭档。秀珍和他们既是同村人,也是从小就“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同伴好友,只是她的年龄比福海和东海小三四岁而已。福海和东海就像亲哥哥一样袒护着她,没谁敢动她一根头发。
  • 她的生活,他做主

    她的生活,他做主

    张顷一个大学毕业实习生,在实习满期的最后一天,因迟到而撞上了,刚刚从国外回来的新任总裁大人,以为不能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然而她的生活,从此改变了...
  • 大品游意

    大品游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六道灭神器

    六道灭神器

    公元3050年,人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一种新武器灭神器横空出世。然而接连的灾难使得人类遭受了灭顶之灾,灾难的尽头到底是灭绝还是进化。…………远古的战场终将解封,六道的轮回,四圣的降临。一切的事情究竟是必然还是偶然…………他,被兄弟背叛,被迫离开影魔族,为了复仇,他“巧合”的拿起了六原种灭神器,强者终将归来。他,机缘巧合下得知事情的真相,无数巧合皆成因果。是步入六道的轮回,还是进入四圣的阶梯,无人知晓…………
  • 西游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西游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由于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有限,我们便在参考和借鉴以前译本许多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浓缩,保持了原著的梗概和精华,使之便于我们全面而轻松地阅读。为了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这套课外读物还收编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广博知识,把阅读名著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扩大阅读的深度和范围,这正是设计本套读物的最大特色。因此,本套课外读物有着极强的广泛性、知识性、阅读性、趣味性和基础性,是广大中小学生阅读和收藏的最佳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