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爱因·兰德
今天,当人们谈及“妥协”时,并非指法律上的相互让步或交易,确切地说是一种原则的背弃,单方面屈从于没有根据和理性的要求。这种观点的根源是伦理主观主义,认为欲望或奇想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任何人有权追求自己想要的,所有欲望在道德上具有同等价值,人们结合在一起的惟一方法是对任何事或任何人的让步和妥协。很容易发现,在这种观点支配下,谁是得益者?谁又是受损害者?
这种观点的不道德性,以及现在流行的“妥协”一词所包含的对道德的践踏在于:它要求人们接受伦理主观主义,以此作为基本的原则而规定人类关系的其他准则,并为了他人的奇想而牺牲自己的一切。
“生活需要妥协吗?”这一问题,通常是由这些人提出的,他们没有区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某些具体的、特殊的愿望。接受低于自己希望的工作并不是“妥协”。听从老板下达的应该如何工作的指令也并不是“妥协”。吃了蛋糕之后不再具有蛋糕同样也不是妥协。
诚实不是对自己主观奇想的忠诚,而是听从理性的原则。“妥协”(非原则意义上使用的那个词)不是对人们满足的破坏,而是对自己信念的破坏。“妥协”并非是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而是做自己知道是恶的事,陪伴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去听音乐会,而自己又不喜欢音乐,这不是“妥协”;而屈从其非理性的要求是一种妥协。替与自己观点不同的老板工作不是“妥协”,但装作与他观点一致却是“妥协”;接受出版商的建议并修改自己的作品,意识到这种建议的合理性也不是一种“妥协”,但是,违背自己的判断和标准,以取悦出版商和公众,这却是一种“妥协”。
在所有这些例子中,惟一的借口是:这种“妥协”是暂时的,目的是使他或她感化并完善他们。但是,人们不能以屈从为手段来纠正丈夫或妻子的非理性,因为这只能鼓励它们的进一步滋长。人们也不能通过宣传对立者的观点而使自己的见解取得胜利。当一个人有了名望之后,也不能继而提供一些敷衍塞责的作品。当人们发现自己很难忠实于自己的信念,那么一系列背离信念的行为就会接踵而至,从而令人们缺乏抵御恶势力的勇气。以后,就不那么容易坚持自己的信念,甚至使那样做成为完全的不可能。
幽思片语
当一个人从骨子里深深了解什么是对的,并时时身体力行,他便能免于落入妥协的陷阱没有人能收买或腐化他。
——李奥贝纳
智慧隽语
“妥协”(非原则意义上使用的那个词)不是对人们满足的破坏,而是对自己信念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