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小名铁山,祖籍山西省河曲县旧县村。他是元代文学转型期的承前启后、划时代的重要作家,也应是“元曲四大家”之首。
他一生经历了蒙灭金、元灭南宋这两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也经历了特殊的家庭灾难与境遇。悲愤至极始成绝唱,超凡脱俗才见真情。白朴那多灾多难、坎坷不平的遭遇,演绎着他那矛盾而滑稽的人生,也成就了他那不朽的英名。
旧县古称河曲营,又名火山,因有“朝阳洞千年地火”而得名。至今,其地自燃痕迹仍随处可见。唐末,此地建雄勇镇(相当于县级军政一体的边防政权),宋建火山军,金置河曲县,后升州一级行政单位,更名为隩州,元末又改称河曲。康熙年间(1662—1722),实行满汉蒙友好政策,这样,大规模的、自发的移民潮——“走西口”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原边境驻军寨堡——河保营渐渐成为晋西北的水旱码头、交通要塞。于是,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河曲县治所移至河保营。按惯例,历代县府所在地均随县名而称,于是,河保营始称河曲城,而旧治所便更名为旧县城了。旧县位于陕晋蒙交汇处,形似凤凰展翅,且其地傍黄河,可据高控险,为历代边塞重地,有“晋右严疆”之称。
旧县城内世居白、杨、黄、席四大望族,据现代文史学家郝树侯教授考证,威震北宋边关的“杨家将”,祖籍就在火山军(今旧县)。据元好问为白朴祖父、祖母所写墓志铭中称:“其家于河曲者,不知几昭穆矣。”火山军自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升为军,虽有学校,但读书的人不多……白家则为当地名门望族(见《元好问全集》之《善人白公墓表》及《南阳县太君墓志铭》)。
在金泰和三年(1203)秋,这个边关小城发生了一件破天荒的大事情,白家白宗完的二儿子白贲,年仅二十岁就高中了词赋进士,这也是河曲建县以来第一个进士。十二年后,三子白华(白朴的父亲)也得中进士,当地军民便筑“荣乡亭”,以记此事。
白家连中两名进士,在偏乡僻壤实属罕见。奇迹的出现,不能不归功于白朴的爷爷白宗完。白宗完,字全道,乡里称白善人。金贞元三年(1155),白善人的父亲仲温与母亲得瘟病双双去世,昔日的名门望族,只留下十二岁的孤儿宗完。宗完舅父法澄和尚,见白家遭此不幸,便承担起教养宗完的责任。宗完没有辜负舅父的教养之恩,他自幼博学多才,精究历算,略通经史,好佛行善,施惠乡里,一诺千金,且治家有方,教子有术。据相关记载:外祖父李氏家中,曾在名义上收养了一名外姓子弟,但早已同白家脱离了关系,在白宗完舅父去世后,这人却跳出来要继承李氏家业。白宗完竟不顾他的无理要求,毅然将自己田宅的一半分给他。这件事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使白家的声望很快提高。此后,河曲的地方官员们在处理民事争讼时,还常以此来教育百姓。白宗完不仅自己能“以礼治身”,还十分重视对子弟的培养教育,教育他们熟读经书,考取功名。白朴的父辈们在老宗完的教育培养下,个个才华横溢,极有出息。老大彦升为王氏所生,留心典籍,并以长子身份主持白家门户。其余四子为平定李氏所生。老二白贲,字君举,号茅庭,广览强记,尤其精通《左传》,对禅学、道学以及医学均有研究,二十岁中进士,曾任怀宁主簿、岐山令,有《茅庭集》行世。老三白华为白朴生父,字文举,号寓斋,约生于一一九〇年(比元好问大两岁),贞祐三年(1215)进士。白华与元好问在龆龀之年,相识于太原,并结为兄弟,世称“元白之好”。白华官至枢密院判官、右司郎中,有《寓斋集》行世,其诗名与元好问、赵闲闲相比肩,《永乐大典》有载。四儿莹,幼时送火山禅院剃度学佛,以诗名传河东,并有诗集刊行于世。五儿麒,少亡。
可是,好景不长,老宗完万万没有想到,他一辈子吃斋拜佛,行善积德,也未能逃过又一次家破人亡的大劫难。一是二儿子白贲刚迁升岐山令,就英年早亡了。二是兵祸,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不几年,便联合邻族,于一二一一年举兵进犯金国,“军至中都(今北京),中都戒严”。蒙古军事贵族穷兵黩武,好战嗜杀,况河曲乃边塞要地,若蒙古军入侵,河曲首当其冲。崇庆元年(1212)春,蒙古军趁黄河冻结之际,从河保营(今河曲县城关)一带杀了过来,战乱打破了白宗完望子成龙的梦想,自己又身为金臣眷属,不逃必死,逃或许还有生的希望。此时,老伴李氏已于去年三月得病身亡,于是,老宗完当机立断,为避兵祸,携一家老小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河曲而南逃太谷。当年秋,老宗完也带着未尽的遗恨与雄心,走完了最后的人生之路,“卒于太谷寓所”,紧随李氏夫人而去了,享年六十八岁。七日后,白华等众孝子扶丧归葬于河曲王家里(今旧县乡小王家墕)白家祖坟,王若虚为其作墓表,赵秉文书碑文、篆碑额。正大五年(1228),金哀宗追赠宗完为中大夫、轻车都尉、南阳郡伯,王氏、李氏二夫人均被追赠为南阳县太君。后因战乱,原墓碑遗失,白华托义弟元好问先后又为父母撰写《善人白公墓表》和《南阳县太君墓志铭》。
贞祐二年(1214)五月,成吉思汗入占华北,迫使无能的金朝当局弃中都,退出黄河北部,迁都汴梁(今开封),史称“贞祐南渡”。此后,成吉思汗远征中亚,又回兵西夏,于公元一二二七年在征战中病亡,才使金朝与南宋能暂时偏安于黄河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