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43900000002

第2章 竞技体育(1)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留给世界的是一声惊叹。中国带给世界的除了五千年文化的绝美演绎以外,更让世界领略了中国体育的崛起。

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的辉煌战绩中圆满结束,中国以51枚金牌的佳绩雄踞奥运金牌榜的榜首,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打破了北美欧洲国家对金奖牌榜首的百年垄断,改变了世界竞技体育的格局,为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添加了空前活跃的新的元素,为国际运动竞赛活动增加了更多的悬念、更多的吸引力,使得国际运动竞技更加精彩纷呈,也为亚非拉国家(地区)推进竞技运动综合发展,提高总体竞技运动水平做出了榜样。

中国的奥林匹克之路始于1932年,半个世纪之中没有值得称道的赛绩。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在前苏联和东欧诸国缺席的背景下,获得15枚金牌,进入金牌榜前列。1992年和1996年,分别在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以16枚金牌在美俄德三国之后位列第四,居第二集团之首。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转折,由国际体坛的第二集团脱颖而出,敲开并跨入了第一集团的大门。

竞技体育总是具有独特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寄托着人们的强烈期待。比赛进行过程中,观众会为了选手的出色表现而欢呼雀跃,也会为了运动员的失利而扼腕叹息,一场竞技比赛不仅仅是运动选手们的独角戏,更是运动场内包括运动员、裁判、教练、观众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共同完成的精妙绝伦的表演。因而,竞技体育活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观看的愉悦,更有着仅属于竞技体育的激情。它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精神。

然而,正如本书之前的论述,以中国目前的体育综合发展水平,尽管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中国仍然还只是一个体育大国,而不能称作体育强国。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一直是由体委(体育局)专门负责培养的体制,其基本形式为: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职业俱乐部)三级训练网。我国的高校众多且竞技体育也在蓬勃发展,但是学校体育在人才输入上还不能与职业体育接轨。

目前我国体育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体育项目发展严重失衡。中国体育的强项集中在跳水、体操、射击、乒乓球、羽毛球等精准、小球项目上,而在田径、游泳、水上三个“基础大项”上水平不高,在社会影响巨大的足球、篮球等集体球类项目上,成绩也不尽如人意。有人提出,中国竞技体育的这种项目上失衡主要是由中国人的身形体质所决定的——中国人不适合从事田径、足球一类的体育运动。但是,同处在亚洲,与中国运动员体质条件相近的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运动员却能够在这些项目上有出色的表现,可见,中国竞技体育强国之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要走,竞技体育的基础大项,更是需要中国广大运动员、教练员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攻克的难题。

本书的第二个部分——竞技体育,也将从对运动员的技能训练,心理训练和紧急救护三个方面来论述,希望能够为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中肯的参考有方案。

第一节 技能训练

竞技体育技能的训练往往是根据具体的运动项目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因而在不同的训练项目之间,采取的训练方法各异。但是同样作为竞技体育的技能训练,其有几点是共同的:第一,基本的训练方法都是分为了动作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速度(或爆发力)训练、耐力训练等几个方面。第二,训练强度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员的熟练程度,提高运动员的成绩。第三,训练的目的都是为了超越个人的生理极限,取得一定的成绩,在速度、力量或其他方面优于同项目的其他运动员的水平。

在现代竞技体育中,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使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项项世界纪录被刷新,优秀运动员承受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越来越大。在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到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因此,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涉及到神经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同时,也包括教练员的观察和运动员自我感觉。

而运动员各项生理机能的改善都需要有效的技能和体能的训练。运动员能否适应所承受的运动负荷是科学训练的关键。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科学评价运动员对负荷的适应程度,如果训练负荷过小,机体得不到足够的刺激,就无法有效地提高运动能力;如果运动负荷过大,超过机体的承受能力和适应阈值,则会造成过度训练、过度疲劳或运动损伤。因此,探讨科学的适合运动员个性特点的运动负荷是体育科技十分关注的领域。

田野等将运动员对负荷的适应程度分为了四种状态,即训练负荷不足:训练负荷过小,没有对机体产生足够的刺激,运动能力没有提高;短期超负荷状态:运动训练后,身体可以适应该运动负荷,并且在训练后很快恢复,没有明显的疲劳积累,但由于训练负荷依然偏小,运动能力提高幅度不大;理想训练状态,训练负荷足以使身体机能明显提高,机体产生适度疲劳,且能够在一定时间恢复,此种训练状态为最佳训练状态,可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过度训练状态:在理想负荷状态基础上,继续增加训练负荷,导致机体疲劳程度加深,运动员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身体机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恢复,运动能力持续下降。

因而,适度的竞技体育训练所强调的,也是重点之一就是要注重适当负荷的训练,确保运动员能够调整好自己的竞技状态,在正式比赛中,竞技实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争取优异的竞技成绩。

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主要是指根据训练目标和相应的训练计划,运动员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其竞技能力在比赛期间所出现的相对最高和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说,其竞技能力的最佳状态出现在预定的比赛日期。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出现需要一定的时间,且因竞赛项目而异、因人而异、因比赛的任务而异。

人体的运动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动作有机组合而成的,可见,动作是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在任何体育运动中,规范的动作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具体表现在:第一,规范的动作是顺利完成一项体育活动的基础,如艺术体操、跳水等项目,动作的质量要求较高,评分规则较细,运动员的动作熟练程度和临场的水平发挥至关重要。第二,规范的动作更有利于保护运动员,减少远动员在比赛或练习中受伤的可能性。现代体育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所有的项目都经历过一定的发展历程,动作规范和评比规则的制定也是基于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在体育运动中积累的经验,所以更有利于对运动员本身健康的保护。如举重等运动项目,如果不能使用规范的动作,例如发力的时机或者部位不正确,或是双腿、双手的弯曲角度有误等,将有可能造成运动员腰椎的损伤。第三,规范化的动作更有利于运动员实力的发挥。正如刚才所说,一项竞技体育项目的诞生往往经历了几代人的摸索,那么如今所制定的动作规范必定是目前水平上,最适宜运动员完成体育动作的同时发挥自己在力量、速度、柔韧性或其他方面特长的一套方案。所以,使用规范的动作,是当下竞技体育训练的基础内容,也是每个竞技体育运动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而所谓的动作,在竞技体育项目中也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更加需要系统化的动作训练方针。动作的组成应当具有一定的结构,而这些结构化的动作最终将组合成为一套有序的系统,这样才能保证以上三点的实现。就好像人的身体是一个组织有序的功能整体,一套竞技体育动作系统中,任何一个动作单元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整个系统功能的实现,如跑的支撑阶段也可视为一个动作系统,运动员可用脚前外侧、脚尖、全脚掌和脚后跟着地,任何一个着地方式的改变,都会引起身体重心、上下肢的动作配合和身体姿势的改变。

总之,训练强度和动作的把握都是竞技体育技能训练的基础。但是这些基础项目并不能构成竞技体育技能训练的全部。一名优秀的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光有基础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这还需要更多对运动员潜能的挖掘,也就是我们将在后面介绍的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和速度与耐力的训练。

一、力量训练

力量素质是身体素质中最基础的素质,几乎所有的竞技体育项目运动员都要进行力量训练。可以说,竞技体育本身所展示的便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人们对于竞技体育的热衷本身也是出于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崇拜。体育竞技传达给我们的是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也更加是对人类拥有无止尽的战胜自然,改造世界力量的昭示。

除了举重、柔道、摔跤等力量特征明显的项目以外,诸如体操、羽毛球、乒乓球等精小型项目同样离不开力量的训练。既然这些竞技项目的技能训练都离不开力量训练,那么它们所需要的训练强度和训练方式又是否相同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同专项的运动员在进行力量训练时所采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不尽相同。在实际的训练中,一味的提高运动员的力量并不能保证所有运动员的专项成绩都得到提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力量的训练没有跟专项结合起来。事实上,在力量训练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变量,如力量训练的动作、负重的重量、恢复的时间、训练的速度和重复的次数等,上述任何一个变量的改变都将产生不同的力量训练效果,而该效果对专项活动能力和成绩的提高是否有作用也变得不能确定。

根据力量与竞技体育专项的关系,可以将力量分为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一般力量是指在进行非专项运动时,肌肉收缩时产生力量的大小。肌肉的力量可以通过训练而增长,肌肉力增长主要由以下两个因素引起:一是神经系统上的,神经调节动作的能力提高,肌肉力量增加;另一个是肌肉形态结构上的,肌肉体积增大和肌肉内部生理生化特点的改善,肌肉力量增加。通常,肌肉体积的增加可通过一般力量训练来实现。

专项力量是指在从事特定专项体育运动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大小。因为不同的竞技体育专项的动作系统不同,所以这些专项力量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相对于非周期性运动项目来说,专项运动项目中的动作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利用器械进行力量训练时,力量训练的动作既简单又少,这很容易使所安排的力量训练变成一般力量训练而不是专项力量训练。专项力量训练是指严格按照专项运动方式、运动速度、肌肉收缩形式和收缩力量等,尽可能模仿专项活动的力量训练。其中,运动方式是指力量训练的动作;运动速度是指力量训练中动作的快慢;收缩类型是指肌肉做离心还是向心收缩;收缩的力量是指肌肉在完成动作时发力的大小。

因而,在考虑对竞技体育运动员力量提升训练策略时,我们更多的应该考虑对竞技体育运动员专项力量的提升。在此,我们将以部分竞技体育单项为例,论述专项力量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作用。

1.短跑

在很多项目的训练中,竞技体育运动员都会被要求做跑步训练。而作为跑步单项本身便是速度与力量相结合的项目,其中专项力量的发挥对比赛成绩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专项力量训练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跑步项目训练水平高低的最主要的竞技能力指标之一。跑步运动分为长跑和短跑两大项。一直以来,跑步项目都是我国竞技体育中的薄弱项目。这是我国长久以来落后的指导思想和训练方法所致。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加大了对我国各种运动场地建设的投入,田径运动的场地、器材不断更新,短跑运动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短跑技术。黄希斌指出现代短跑技术应视为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这是短跑运动和短跑技术的本质特征,后蹬视为以髋为轴的摆动运动的继续。现代短跑技术的发展已由重视后蹬到重视蹬摆结合,提出了快摆技术、屈蹬技术、并高度重视伸髋与积极着地的速度。以卡尔,刘易斯等为代表的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与其他运动员显著差异表现为两点:伸髋与着地技术的不同。最新生物力学和生物学分析表明:“快速伸髋对跑速的影响远远超过快速伸膝。”因此,支撑腿着地后,髋关节不应参与缓冲,而应不间断伸展髋关节,增加扒地力。这一结果对以前的训练方法“即强调”伸膝和蹬地的观点提出置疑,由于以前过于强调伸膝的重要性,太多的力量训练主要采用大负荷力量训练发展股四头肌和屈髋肌群,这种偏重发展股四头肌和屈髋肌的训练使肌纤维缩短,限制了髋关节的幅度、速度,不利伸髋,影响了步长阻碍跑速,所以说,短跑运动员的伸髋技术及摆动式着地技术是设计和选择专项力量训练的依据,应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短跑运动员的专项力量。

众所周知,速度是短跑运动的核心,而力量则是帮助运动员提高速度的重要保障。没有经过世界级规范化的力量训练是不可能在世界级的竞技短跑赛道上取得足够令人满意的成绩的。琼斯有很强的爆发力,约翰逊成功的基础是力量训练,格林则是力量训练造就百米王。他们的成功是把自己具有的速度优势和力量优势结合在一起。

如何提高竞技短跑运动员的力量?究竟要进行何种力量训练最适于竞技短跑运动员运动潜能的挖掘,提升他们的运动能力?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从事竞技短跑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大家也在不断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是就目前而言,通常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杠铃训练这样的负重训练。

杠铃训练是快速提升运动员肌肉力量的有效途径。从训练的适宜原理看,肌肉力量主要通过负重抗阻训练得到提高。这种类型的训练具有对神经-肌肉系统刺激大、训练效果好的优点。通过杠铃训练可以有效提升肌肉的力量,通过对肌肉的适度刺激能够增加肌肉的横截面积,增加肌肉的重量,增强肌肉收缩时的力量,从而实现整个机体综合力量素质的提升。也因此,杠铃训练成为了竞技短跑项目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

但是单纯的杠铃训练却存在与专项技术不吻合,不利于专项力量发展的缺点。通过杠铃训练虽然能够很好的提升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但是正如之前所说,针对于单项竞技体育项目,相对于一般力量,专项力量对竞技比赛所取得的成绩和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升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杠铃训练主要用于发展速度力量和最大力量。速度力量是竞技短跑专项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种力量,但是发展速度力量也是以最大力量为基础的,因为最大力量训练有助于高速运动的快肌纤维增粗,提高收缩力量,即进行肌肉建设性训练,并改善快肌纤维之间的协调,即肌肉内外协调训练,提高收缩速度。所以如何通过将杠铃的负重抗阻力与专项结合,使神经-肌肉系统通过负重抗阻力训练形成专项技术需要的力量体系。发展运动员的专项力量,成为所有运动项目在力量训练中最关注的问题。

张智强和林秋生提出,针对竞技短跑运动员具体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训练方法:退让性训练法:通过极限或超极限的负荷发展最大力量,保证神经冲动发放频率能够达到最高点,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加工作,对提高肌纤维的同步化水平有突出的效果(负荷强度120%~160%,每个训练完成4~5组,每组重复2~3次,组间休息3~5分钟)。重复训练法:负荷强度为75%~90%,每项训练中完成的组数为6~8组,每组重复3~6次,组间间歇3min。静力训练法:通过大强度的静力性训练来发展最大力量,负荷强度为90%以上,每次持续时间为3~6S,训练4次,组间间歇3~4min。在竞技短跑项目中,最大力量和动作速度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两者的提升都以对方为基础。当对运动员的最大力量训练和动作速度训练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之后,我们就应该开始进行专项速度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强度、训练次数、组数、训练持续时间以及组间间歇时间。黄希斌还指出,训练中局部速度力量训练与整体速度力量训练相结合,单个动作的速度力量训练与多种动作组合的速度力量训练相结合,大肌群训练与小肌群训练相结合。注意完成力量训练中的技术因素与速度要求以及两种训练作用因素的优化组合,训练方法有:下肢超等长力量训练:跳深、双足或单足跳越栏架、壶铃蹲跳、跳台阶、多级跳、助跑5-10级跳、负重或不徒手深蹲跳、负重弓箭步换腿跳、单足跳、连续蛙跳、跨步跳。综合训练有:减负荷训练,包括减轻外界阻力(负重量)以及给以阻力训练,先加后减负荷训练,先身负一定重量,使之超过比赛时需克服的阻力。当运动员基本适宜后,再减负荷至正常水平,可有效地提高在标准阻力完成动作的速度。

竞技短跑力量训练的最终目的终归是要为专项服务,不论进行怎样的力量训练,最终都要将其迁移到专项技能的训练中,促使专项技能训练中包括力量训练在内的速度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各种单项训练的相互结合和协调效用。在速度、力量和技术之间,速度是核心,力量是基础,技术是载体。力量要满足速度的需要,技术要表现速度效果。所以,力量训练根据专项的特点在专项力量训练时要考虑动作速度、动作幅度、动作结构、用力方向、肌肉工作的方式,以及对供能系统、神经肌肉系统和运动心理定向的专项适应性要求。在实现力量训练成果向竞技短跑专项技能转化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穿沙衣的跨步跳、穿沙衣台阶跳、跨栏架、快速单脚跳、胶带牵引跑、拖重跑、上坡跑、负重或不负重以最快速跑的模仿训练、车轮跑、半高抬腿小步跑、下压式高抬腿、计时与计步的跨步跳、沙坑上弓步交换腿等。

前文已经说到,竞技短跑技术应视为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因而在专项训练中,我们更应该重视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以掌趾和踝关节为主的退让与超等长力量以及各肌群的高度协调能力的培养。髋部是人体水平加速的关键部位,髋部力量的加强是竞技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提升,整体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我们的专项训练也可以因此将重点放在对髋部力量、掌趾和踝关节为主的退让收缩能力和上肢肌群训练这几个重点上。

短跑的摆动动作是在高速的条件下完成的。在进行髋部力量的训练时,我们必须选择好肌肉的摆动方式和运动环节的速度,以使得摆动性肌肉力量训练在节奏和特征上都能够与竞技体育专项运动相吻合。目前这类训练主要有腿部负重和不负重高支撑(双杠等)或仰卧状态下以最快速度做跑的模仿训练;以摆动着地动作为主的负重和不负重的车轮跑;注意“扒地式”着地动作;弓箭步换腿跳;跨越低栏架;高抬腿跑中强调快速抬大腿和快速放大腿相结合;按快速节奏跑(10m)——快速高抬腿跑(6个复步)——高频率小步跑(8个复步)——20m快跑等训练。而对于掌趾和踝关节为主的退让收缩能力的联系,其主要训练方法有:前脚掌着地的各种跳深训练:可单足、双足,以向远跳为主,高度合理,不能影响动作速度和破坏跑的肌肉用力特性;计时直膝跳:以掌趾和踝关节用力向前快速跳跃,要求膝关节不参与缓冲,发展踝关节肌群的离心——向心收缩能力;计时单足跳和跨步跳训练;坐姿屈膝的负重提踵训练;沙滩赤脚加速跑或做各种跳跃训练;单足、双足或负重的台阶交换跳等训练。当然,短跑不仅仅是下肢的运动,从这几年世界田径赛场的成绩来看,世界级的优秀竞技短跑选手,除了拥有训练有素的腿部力量以外,上肢的训练成果同样十分明显。研究表明,上肢运动速度和幅度的增加能够有效带动下肢运动速度和幅度的增加,使身体重心更加平稳,有效提高步长与步频,从而加快运动员的竞技短跑速度。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进行上肢力量训练常采用的训练方法有:仰卧推举、哑铃上斜推举、坐姿哑铃飞鸟、直臂哑铃前举(互换手臂)、单臂划船、跑步时手持哑铃摆臂等训练。

在竞技短跑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根据运动员的训练阶段、竞技水平、项目要求和个人特点等因素,教练应当适当安排不同性质和比例的训练内容,以求获得最佳的整体效果。根据不同运动员的不同特性,因时因地制宜,使用不同的训练手段、间隔时间、负荷、顺序以及不同的要求的组合训练,这样做所产生的训练效果往往是不同的。实践证明,传统的力量训练+跳越+绝对速度的组合训练是系统训练理论的典型代表,这种组合训练方法能够获得最佳效果。

而对于跑步运动中的中长跑运动的力量训练,除了具有以上短跑运动所具有的大部分特点外,长跑运动更加注重于运动员耐力的训练。其训练过程还包括了沙地训练和水中跑步训练。尤其常用的就是所谓的“法特莱克”式力量训练,也就是循环训练或者说肌肉超长性收缩训练。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

2.举重

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只要一提到力量,有一种项目就会很容易被我们想起。那就是竞技举重。的确,举重是绝对以力量训练为基础,通过对力量的提升来实现成绩提升的竞技体育项目。在竞技举重项目的技能训练中,力量训练所占的比重也绝对是巨大的。

张前锋曾经提出竞技举重力量训练的一般原则:第一,最大肌肉收缩的原则。他指出肌肉的最大随意收缩是增加肌肉力量最有效的方法,肌肉的最大收缩也常常是在肌肉超负荷下进行的。也就是说,肌肉必须对抗一个在正常情况下它不能克服的阻力,在这一过程中,肌肉能够受到有效的刺激,从而促进肌肉的生长和肌肉的力量增长。第二,训练强度和运动量合理安排的原则。在一定的条件下,竞技举重力量训练的强度越大,收到的训练成果就越好,运动员力量提升的比率也就越大。但是,前面我们已经说到,如果运动负荷过大,超过机体的承受能力和适应阈值,则会造成过度训练、过度疲劳或运动损伤,因而,对于训练强度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训练强度应该以本人所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百分比,根据运动员不同的训练程度、训练目的、不同项目(抓举或挺举)的力量特点和不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为标准,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对于训练组数和每组训练的重复次数,也是需要推敲的问题。第三,训练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时做好训练强度与周期的调整,具体的训练时,要注意身体位置环节的特向训练,对身体不同位置的肌群,通过一定方式和强度的训练来进行刺激,采取不同的收缩训练方式,以求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第四,阻力训练的渐进性原则。也就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使肌肉力量稳步提升。第五,训练间歇的针对性原则。即在每组训练间,确定好休息间隔时间的长短,使得肌肉在经过了超负荷的训练后有一定的恢复时间。第六,阻力训练动作的速度应与专项动作的速度一致的原则。一般认为,阻力训练动作的速度与专项训练动作的速度一致时,力量训练能够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第七,阻力训练的肌肉收缩方式与专项动作中肌肉用力的特点性质相类似的原则。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可用动力性练习、等长收缩的练习。第八,阻力训练动作的幅度、肌肉最大用力时的关节角度应与专项动作一致的原则。第九,力量训练中的阻力应当模拟运动专项中的阻力形式的原则。如果力量训练中的阻力的形式(惯性、人体重量、弹性力、机械的重量等)与真正专项训练中的不一样,那么,在比赛中,运动员对训练出来的力量的形式和效果的感觉都会不一样。第十,根据肌肉收缩的功能系统的特点进行训练的原则。肌肉的功能系统有两类:一类是无氧氧化系统,包括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另一类是有氧氧化系统。如果训练的目的是增加肌肉的无氧能力,则应采用短时间高强度的练习;如果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有氧能力,则应该采用较长的时间和较低强度的练习。竞技举重比赛中以无氧氧化系统,尤其以磷酸原系统功能为主,因此,竞技举重训练的强度、重复次数、组数、组间与课件间隔都应与运动的供能系统一致。

由于竞技举重运动要求运动员在极短的时间内,以很快的速度发挥出肌肉的最大力量举起重物,同时,比赛又是根据运动员不同的体重进行分级评比,以对速度力量要求很高的抓举和挺举技术计算比赛的单项成绩和总分,因此,竞技举重运动对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相对力量均有很高的要求。其中,又以最大力量最为基础和重要,因为其他力量均需要依托最大力量训练的有效实行和最大力量效用的实现。在实际的训练中,最大力量的提高不仅能够促进速度力量的提高,而且对绝对力量、相对力量和耐力等其他力量的提高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前苏联、保加利亚等举重强国及我国举重训练实践证明,发展最大力量的肌肉收缩形成和训练强度、动作速度、每组重复次数等因素有关。因而陈贤认为最大力量的训练具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或绝大多数运动单位都参加工作。因此,发展最大力量必须频繁地采用最大或超大负荷刺激。发展最大力量的训练方法主要有重复法、强度法、极限强度法及静力练习法等。

所谓“重复法”,也就是保加利亚学者多勃雷夫所说的“有效组数练习法”。这种方法是以80%~90%的强度进行练习。每组3~5次,负重量的大小应随肌肉力量的增加而逐渐加大。因为训练时增加试举重量和重复次数就是力量提高的标志。所以当运动员能重复更多次数时,便表明力量有了提高,即应增加负荷重量。重复法不仅能增强新陈代谢,活跃营养过程,引起工作肌群增长,并迅速而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而且也能有效发展运动员爆发力,改进用力技术的协调性,加强支撑运动器官机能。重复法在现代举重训练中得到广泛运用。如:前苏联著名运动员,82次世界举重纪录创造者瓦西里,阿列克谢耶夫及奥运会冠军里格而特(64次创世界纪录)和瓦而达尼杨等经常采用这种训练方法,他们在平时训练中很少试举最大重量,但只要完成有效组数的必要的重复次数,就能成功地在比赛中举起最大重量。强度法保证了神经肌肉用力的高度集中与绝对肌肉力量的发展,能使运动员在肌肉体积没有特殊增加的情况下,使相对力量得到显著提高,对于需要发挥最大力量的举重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周期性地举极限重量可以有效地促进专项工作能力的提高。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较大的体力和心理准备,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高的要求,长期使用会在运动员心理上引起较大的疲劳,因此不能单一采用这种方法。

极限强度法又叫“保加利亚法”或“阶梯式训练法”,为保加利亚功勋教练员阿巴杰耶夫所创。他采用这种方法使保加利亚举重队于上世纪70年代崛起于世界举坛,并在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比赛中多次战胜前苏联队,使保加利亚成为与举重超级大国抗衡的举重强国。它的显著特点是:非常突出强度(即训练中主要以90%~100%或以上的强度进行优势工作),几乎每周、每天、每项都要求达到,接近甚至超过本人当天最高水平,然后减10kg做两组,再减10kg做两组。即从递增重量开始,直至当天最大重量,再递减重量。在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要求组数越多越好,组与组之间的间隙以能休息恢复过来为准,整个训练全年都是这样安排,不作大的调整和变动。阿巴杰耶夫用以下观点和事实阐明了“极限强度法”的训练理论,他认为,人体有巨大的潜能和对外界环境很强的适应能力,开始训练时对新的刺激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就能适应。这时,如果不进行新的刺激,新的适应,机能就得不到新的发展,训练水平不可能达到新的高度,所以对旧的刺激适应后,必须给予新的刺激,再求得新的适应,这是符合适应性原则的,也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从生理生化的角度来看,据测定在大强度训练后,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可增加两倍,从而大大提高荷尔蒙生长的含量,皮质素的水平也只有在大重量训练后才会提高,但不宜长期使用极限强度法,应结合其它方法训练,并注意训练节奏与训练周期的安排。

静力性力量练习是肌肉在紧张用力时其长度不发生变化的力量练习,所以静力练习又称等长收缩。其实“等长收缩”是不存在的,对此问题李岳生曾做过这样的阐述:“生物学家利用现代物理技术,对肌肉组织超微结构进行的研究表明,肌肉在静力收缩时长度的改变是由于肌原纤维中可收缩原件(原丝)缩短的结果,因而在肌纤维总长度不变时,可收缩原件依然处于缩短状态。这是因为肌纤维本身除了可收缩外,还包括有‘串联弹性原件),在可收缩原件缩短时,串联弹性原件便伸长”。这表明静力练习时肌肉组织内微观结构还是发生变化的,这有助于我们认识静力练习的实质及其对增长力量的作用。静力性力量训练不仅对提高最大力量作用较大,还可以发展举重支撑动作所需要的静力性力量和静力性耐力。生理学研究证实,静态力量是动态力量(包括快速力量)的基础。而静力练习正是发展静态力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静力性力量训练一般采用较大重量的负荷以递增的方法进行练习。静力性练习除可用于发展最大肌肉力量外,主要用于加强某些薄弱肌群的力量,也可用于技术训练,如举重挺举中的预蹲,上挺支撑和抓举支撑;静力性练习还特别用于伤后恢复阶段训练,但是运动实践证明:由于举重运动员的绝大多数动作要求高速度、爆发力,还要求高度的用力协调性,所以过多使用静力练习法会妨碍动作速度和协调性的发展。使用静力练习法的目的是为了克服某些肌群力量发展中的不足和适应某些静止用力动作的需要。

除了以上这些方法之外,对竞技举重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方法还包括了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等速练习等。

3.总结

总之,力量训练是竞技体育各个专项训练的基础,对竞技单项各种技能的提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单纯的提高运动员的一般力量,进行常规的力量训练对提高单项成绩来说,并无多大益处。因而,对运动员的训练需要以一般力量训练为基础,加强专项力量训练,在做好力量训练的同时,更要有效的完成对柔韧性、速度等其他技能的训练。

二、柔韧性训练

一名优秀的竞技体育运动员,他(她)的身体五大素质——柔韧性、灵敏度、速度、力量和耐力必定也是出类拔萃的,因为这五大要素是一切竞技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竞技体育运动员竞技技术和成绩的根本保证。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的关节活动幅度,肌肉和韧带的伸展能力。良好的柔韧素质不仅可以防止运动损伤,而且能使运动更健美,身体更匀称,完成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更好。柔韧素质的好坏取决于骨的结构、关节周围组织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的伸展能力和弹性。特别是中枢神经的调节,对抗肌之间协调性的改善,以及对肌肉紧张和放松的调节能力的提高,都影响柔韧素质的发展。柔韧性训练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加大身体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使得运动员在完成运动动作的时候可以尽量减少来自阻力作用,提高动作的灵敏度。发展柔韧素质通常采用的最佳方法就是伸展练习。它可以在训练前、中或后进行,以哪种顺序方法通常取决于个人的习惯、时间限制等。此外,伸展练习的方式也有很多种,自己练习时选哪些训练形式和手段也是因人而异。但必须注意动作的规范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在每一个伸展练习中都应注意调节肢体的运动,以达到最佳效果。比如我们在平时的实践课教学中同学们觉得很乏味的压腿练习后的踢腿练习,看似简单,实际上就是对下肢柔韧素质训练的伸展练习起调节作用的辅助练习。我们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逐渐加大幅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效果非常好,既提高了下肢的柔韧性,又增大了关节的运动幅度和灵活性。伸展性练习有助于扩大动作范围提高协调性和减少受伤的可能性,有助于训练后促进恢复、减少肌肉疼痛。

没有很好的柔韧性,就不可能有很好的灵敏度。没有经过专门的柔韧性训练的人的韧带和肌肉是紧短且僵硬的。这样的韧带和肌肉,仅仅只能够承担人体一般生活中的任务,而且还常常表现出迟滞的动态而显得不协调不自在。不但如此,这样的韧带和肌肉还往往容易受伤,造成生活上、动作中的种种障碍。而经过专门柔韧性训练的人,其韧带和肌肉是松长、灵活、柔韧且极富弹性的。这样的韧带和肌肉,不仅在承担人体生活性动作任务的时候,表现得轻盈灵活,协调自如,就是完成高难度技术技巧的动作时,也会显得得心应手,表现出轻松灵巧。所以,柔韧性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灵巧的高低,保证着运动动作的准确性和静止动作的正确性,影响着运动成绩的发挥。柔韧性训练是训练的前提和条件。

没有很好的柔韧性,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发挥。要想快速提高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是捷径。一个人的力量,不经过系统训练是不能够完全调动出来的。有相当一部分潜藏在体内而不能表现。因此,调动这部分力量是力量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系统训练首要的一环应是柔韧性训练。因为柔韧性训练可加大人体肢节的活动范围,减少发挥力量的阻力。没有很好的柔韧性训练,韧带和肌肉是不能够做到次第放松的。而不能放松则力量就不通,相当一部分力量就被阻碍,滞留在身体内部。这部分力量就是所谓的潜能。向最大限度挖掘和调动,就必须首先做好柔韧性训练,打通发挥力量的通道。

没有很好的柔韧性训练,就不能很好的发挥速度。科研结果表明:人体运动速度是先天与生俱来而不可改变的固定数值。是个体差异导致了快慢之分。然而,速度比力量有更加明显的潜在性。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本来该快的反而比本来该慢的还要慢。发生这种现象的人的柔韧性肯定是较差的。速度的发挥全依赖于肌肉的大松大紧,而肌肉的大松大紧又全依赖于柔韧性训练。人们平时的速度训练,从对比数字来说是有阶段性的提高,似乎是练出了速度。其实不然,只是一步一步地调动了自身的潜能,发挥了应有的速度。而这最大限度地调动,把先天的速度发挥了出来,就要依靠很好的柔韧性训练,使肌肉能大松大紧,从而爆发出速度。当然,灵敏度(协调性)也是发挥速度潜能的重要原因。而如前所说,灵敏度也是以柔韧性为前提的。

柔韧性好,阻力就小。阻力小就节省了能量。节省了能量自然就增强了耐力,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在这里当然是指好与坏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人来说,柔韧性好,其耐力就比柔韧性要差的人强很多。因此,柔韧性为耐力提供了节省下来的能量,使人体有更大的能量去坚持运动的持久性,表现出极好的耐力。

综上所述,人体的五大素质——柔韧性、灵敏度、力量、速度和耐力的训练中系统的保持柔韧素质,对于改进技术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和预防运动伤害具有重要作用,是田径训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把柔韧性训练放在首位,这也正是几乎所有体育运动项目都要做好柔韧性训练的根本原因。

在此,我们仅对田径和游泳两个项目做着重介绍。

1.田径

首先,什么是田径。田径运动(trackandfie1d)是田赛和径赛的合称。它是一种结合了速度与能力,力量与技巧的综合性体育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在很多方面都能够通过田径运动得到集中体现。

田径运动严格意义上讲分为田赛和径赛两部分。

田赛主要指跑道内部进行的,像跳高、跳远、标枪之类的比赛项目;径赛主要指在跑道上完成的赛跑项目。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记载,最早的田径比赛,是公元前776年在希腊奥林匹克村举行的第一届古代奥运会上进行的,项目只有一个——短距离赛跑,跑道为一条直道,长192.27米。到公元前708年的第10届奥运会上,才正式列入了跳远、铁饼、标枪等田赛项目。田径是世界上最为普及的体育运动之一,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运动项目。田径与游泳、射击被视为奥运金牌三大项目,47枚金牌也是奥运金牌最多的项目,“得田径者得天下”也由此而来。

田径运动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发展起来的,包括男女竞走、跑、跳跃、投掷四十多个单项,以及由跑、跳跃、投掷部分项目组成的全能运动。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叫“径赛”。以高度和远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叫“田赛”,田径运动是径赛、田赛和全能比赛的全称。

远在上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生活资料,在和大自然及禽兽的斗争中,不得不走或跑相当的距离,跳过各种障碍,投掷石块和使用各种捕猎工具,在劳动中不断的重复这些动作,便形成了走、跑、跳跃和投掷的各种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有意识地把走、跑、跳跃、投掷作为练习和比赛形式。

公元前776年,在古希腊奥林匹克村举行了第一届古奥运会,从那时起,田径运动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1894 年,在法国巴黎成立了现代奥运会组织。1896年在希腊举行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田径的走、跑、跳跃、投掷的这些项目,被列为大会的主要项目。至今已举行的各届奥运会上,田径运动都是主要比赛项目之一。

田径运动包括跳、投类以有效成绩距离大者名次列前的田赛和跑、走、跨(含3000米障碍)类完成全程时间短者名次列前的径赛以及由上述田、径两类部分项目组成的全能项目和短跑团体接力项目,是比速度、比高度、比远度和比耐力的体能项目,或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表现出最大的速度和力量,或要求在很长的时间内表现出最大的耐力,最能体现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比赛。

为什么说柔韧性是影响田径运动成绩提高的关键,就是因为它发展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运动的最好成绩。因此,要全面了解它的训练特点,使训练真正做到科学化、合理化。柔韧素质贯穿于田径运动训练的始终,任何田径项目都对身体柔韧有适度要求,训练中,针对自己从事或即将从事的田径项目,全面了解柔韧素质训练特点,并结合自身情况,机动灵活地制定科学合一的柔韧素质训练目标,就会使训练有所遵循,成绩有所突破。柔韧练习要因人而异。柔韧练习不仅要根据专项特点,而且还要结合练习者的具体情况,如跳跃项目运动员主要要求腰部和髋部的柔韧性。因此,在全面发展身体各部位柔韧性上,要重点练习本专项所需要的几个部位的柔韧性,另外,练习者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在进行柔韧素质练习过程中必须区别对待,突出针对性、应用性,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再者,柔韧素质训练一方面反映在用力大小上,另一方面也反映在负重多少上。被动练习多是借助教练员或队友的帮助,用力逐渐加大,其程度以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为依据。如采用负重柔韧练习,负重量一般不超过拉长肌肉力量所能达到的50%。负重量的确定也与练习的性质有关,在完成静力拉伸的慢动作时,负重量可相对大些,在完成动力性摆动动作时,负重量则应小些。强度的大小应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练习时不可用力过大过猛。训练强度过大,会造成运动员精神紧张和肌肉紧张,会影响其伸展能力,导致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损伤。长时间中强度提伸练习所产生的柔韧效果优于短时间大强度的练习效果。在柔韧发展阶段和保持柔韧性阶段中,不同关节为达到最大活动范围,其练习和重复次数是不相同的。柔韧训练中应根据不同关节活动范围的需要来确定发展柔韧性阶段和保持柔韧性阶段练习的重复次数。柔韧练习的重复次数还取决于运动员的年龄和性别。

柔韧性在田径训练中一定要被重视,否则学生的成绩不可能有较高的发展,而且容易受伤。髂腰肌的柔韧性训练方法:青蛙坐(学生先两大腿分开跪在垫子上,大小腿夹角尽量打开,臀部往后坐,尽量能够坐到垫子上,刚开始做此练习时,学生会觉得非常疼,要慢慢往下坐,大腿分开的角度可慢慢加大。)跨栏坐(学生坐在垫子上,一腿伸直,另一腿动作类似青蛙坐的腿部动作,两大腿、弯曲腿的大小腿、小腿与脚之间的夹角都为90度,先双手抱头向弯曲腿方向尽量靠,然后向后倒直到头埃地。两条腿交换做)练习时教师可以帮助用力,但注意用力时一定要慢慢用力,持续的时间尽量长一点。髂腰肌的柔韧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跑步时步幅的大小,髂腰肌柔韧性好的学生,跑步时步幅打得开,跑得也较放松,也不易受伤。

而提高短跑全程跑步长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主要有:第一,发展髋、膝、踝三关节肌群的基本做功能力和柔韧性。方法包括:弓箭步、原地上下跳箱、台阶走、高抬腿走、直膝提踵走等;悬垂或仰卧举腿、俯卧上下大腿、原地单腿蹲起、站立或坐姿提踵等。练习手段可徒手也可负重进行,但不可盲目加大难度和强度;第二,发展髋、膝、踝三关节的快速力量和快速力量耐力:站立支撑屈髋抬腿或伸髋扒地(橡皮带或专项力量练习器);徒手或轻负重的快速单腿蹲起、徒手或轻负重的快速弓箭步走(记时、步);双腿或单腿的连续跳台阶、助跑的跨步跳或单脚跳;四、直膝连续跳深、直膝跳上、跳下台阶等。

同时,田径的柔韧性训练还应注意腿髋部与腰部的训练。

腿髋部柔韧性的训练方法包括:

一、正压腿:主要用来发展腿部后侧肌肉的柔韧性。面对横木或一定高度的物体站立,一腿提起,把脚跟放在横木上,脚尖勾紧;两手扶按在膝关节上,两腿伸直,腰背挺直髋关节摆正,上体前屈并向前、向下做压振动作。两腿交替进行。

动作要点:两腿都要伸直;上体向前、向下压振时腰背要直。压振时幅度由小到大,直到能用下颏触及脚尖。

二、侧压腿:主要用来发展腿部内侧肌肉的柔韧性。侧对横木或有一定高度的物体,一脚支撑,另一脚抬起,腿跟放在横木上,脚尖勾紧;两腿伸直,腰背保持直立,髋关节对前方,然后上体向放在横木的腿侧倾倒压振。左右腿交替进行。动作要点:上体保持直立向侧、向下压振;压振幅度逐渐加大,髋关节一直正对前方。

三、后压腿:主要用来发展腿部前侧肌肉的柔韧性。背对横木或有一定高度的物体,一腿支撑,另一腿后举起,脚背放在横木上,腿和脚背都要伸直,上体直立、髋关节正对前方,上体向后仰并做压振动作,左右腿交替进行。动作要点:两腿挺膝,支撑腿直立且全脚着地站稳;挺胸、展髋、腰后屈;后压振幅度逐渐加大。

四、前压腿:主要用来发展腿部后侧肌肉和髋关节的柔韧性。练习者一腿屈膝支撑,另一腿向前伸直,脚跟触地,脚尖勾紧上翘,踝关节紧屈;两手抓紧前伸的脚,上体前俯;两臂屈肘,两手用力后拉,同时上体尽力屈髋前俯,用头顶或下颏触及脚尖。略停片刻后上身直起,略放松后接着做下一次。两脚交替进行。动作要点:挺胸直背,塌腰前俯;挺膝坐胯,屈髋触脚。

五、仆步压腿:主要用来练习大腿内侧和髋关节柔韧性。具体方法:两脚左右开立,左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右腿挺膝伸直,脚尖内扣,尽量远伸。然后上体起来,将身体重心从左脚移至右脚,成另一侧的仆步。可一手扶,另一手按另-膝,向下压振。亦可两手分别抓住左右脚,做向下压振和左右移换身体重心的动作。动作要点:挺胸塌腰,下振时逐渐用力,左右移动时要低稳缓慢。开胯沉髋,挺胸下压,使臀部和腿内侧尽量贴近地面移动。

六、竖叉:主要用来练习大腿前后侧和髋部柔韧性。具体方法:两腿前后分开成一条直线,前腿的脚后跟、小腿腓肠肌和大腿后肌群压紧地面,脚尖勾紧上翘,正对上方;后腿的脚背、膝盖和股四头肌压紧地面,脚尖指向正后方;髋关节摆正与两腿垂直,臀部压紧地面。上体正直。可做上体前俯,压紧前面腿的前俯压振动作、亦可做上体后屈的向后压振动作,增大动作难度和拉伸幅度,动作幅度由小到大,逐渐用力。动作要点:挺腰直背,沉髋挺膝;前俯勾脚,后屈伸踝。

七、横叉:主要用来练习大腿内后侧和胯关节柔韧性。具体方法:两腿左右一字伸开,两手可辅助支撑;两腿的小腿后侧着地,压紧地面,两脚的脚跟着地,两脚尖向左右侧伸展或勾紧,胯充分打开,成-字形。可上体前俯拉长腿后侧肌肉并充分开胯;亦可上体向左右侧倒,充分拉长大腿内后侧肌肉并增大胯的活动幅度。动作要点:挺腰立背,开胯沉髋;挺膝勾脚,前俯倾倒。

腰部柔韧性的练习方法包括:

一、前俯腰:主要用来练习腰部向前运动的能力和柔韧性。具体方法:并步站立两腿挺膝夹紧两手十指交叉两臀伸直上举手心向上。然后上体从腰前俯两手心尽量向下贴紧地面两膝挺直,髋关节屈紧,腰背部充分伸展。两手松开用双手从脚两侧屈肘抱紧脚后跟,使胸部贴紧双腿,充分伸展腰背部。持续一定时间后再放松起立。还可以在双手触地时向左右侧转腰,用两手心触及两脚外侧的地面,增大腰部伸展时左右转动的柔韧性。动作要点:两腿挺膝直立,挺胸塌腰,充分伸展腰背部,胸部与双腿贴紧。

二、后甩腰:主要用来练习腰部向后运动的柔韧性。具体方法:并步站立,练习时一腿支撑,另一腿向后上直腿摆动,同时,两臂伸直,随上体向后屈做向后的摆振动作,使腰背部被充分压紧,腰椎前面充分伸展。动作要点:后摆腿和上体后屈振摆同时进行;支撑腿,膝伸直,头部和双臂体后屈做协调性后摆助力动作。

三、腰旋转:主要用来练习腰部的左右旋转幅度。具体做法;两脚左右开立略宽于肩,两臂自然垂于体侧以髋关节为轴上体前俯,然后以腰为轴,使上体自前向右、向上再向左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同时,双臂随上体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的环绕动作,以增加腰部旋转的幅度和力度。动作要点:尽量增大绕环幅度,速度由慢到快,使腰椎关节完全得到活动、伸展。

若使用被动的柔韧性训练方法则

一、腿部和髋部的主要练习方法多采用各种形式的搬腿,同伴握紧自己的脚,做正搬、侧搬、后搬等助力拉伸动作,也可采用各种形式的按和踩的方法。如进行横叉或竖叉练习时,同伴或教练员可利用脚踩或手按练习者髋部的办法,助其达到伸拉的目的。

二、腰部的被动练习法主要是利用压桥法。同伴或教练用自己的双脚顶住或踩住练习者的双脚,用双手拉住练习者双臂或双肩,用力使练习者的双肩后部尽量靠近两脚跟,使练习者的腰椎关节得到完全伸展和收缩,增强腰部的柔韧性。

2.游泳

游泳运动是男女老幼都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古代游泳,根据现有史料的考证,国内外较一致的看法是产生于居住在江、河、湖、海一带的古代人。他们为了生存,必然要在水中捕捉水鸟和鱼类作食物,通过观察和模仿鱼类、青蛙等动物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逐渐学会了游泳。

我国历史悠久,水域辽阔。记载中游泳,始于五千年前。但游泳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得以发展还是近几十年的事。

现代游泳运动起源于英国。17世纪60年代,英国不少地区的游泳活动就开展得相当活跃。18世纪初传到法国,继而成为风靡欧洲的运动。

1828年,英国在利物浦乔治码头修造了第一个室内游泳池,这种泳池到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各大市城相继出现。

1837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游泳组织,同时举办了英国最早的游泳比赛。

1869年1月,在伦敦成立了大城市游泳俱乐部联合会(现英国业余游泳协会前身)并把游泳作为一个专门的运动项目正式固定下来。并随之传入各英殖民地,继而传遍全世界。随着游泳运动的发展,游泳被分为实用游泳和竞技游泳两大类。实用游泳又分为侧泳、潜泳、反蛙泳、踩水、救护、武装泅渡;竞技游泳分为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

竞技游泳,从第一届奥运会(1896年)就列入了奥运会正式项目。发展到现在,各种锦标赛、国际大型比赛不断推动着竞技游泳的发展,使它的技术动作更完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历史与发展自古至今,无论是为了捕猎、逃避猛兽或是遇上海难时得以自救,游泳都是一门重要的求生技能之一。远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已有类似游泳的活动。古罗马人兴建的巨大浴池,更是上流社会人士作为余暇游泳及社交活动之场所。早期的游泳活动,只被视为贵族子女教育及士兵训练的一个重要部份,直至十八世纪末期,工人阶级参与游泳的时间及机会增多后,游泳才开始成为一种普及的活动。

竞技游泳源于英国及澳洲,后来传入其他国家,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世界各国的游泳比赛开始普遍起来,游泳总会亦相继成立。英国业余游泳总会(前身为都会游泳总会)于1869年成立,是第一个成立的国家游泳总会。在1850年至1860年间,英国与澳洲已有游泳比赛。当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4年6月16日在巴黎成立时,游泳已被列为1896年的奥运项目之一。至于国际业余游泳联会(FINA),则成立于1908年。

蛙泳是第一个作为比赛的泳式,而且自由泳及蝶泳也是从中发展出来。在1940及1950年代,由于很多日本泳手利用规则的漏洞在长距离比赛中潜泳,从而获取利益,游泳规则于1956年便有所更改,只容许泳手在起跳后及转池后,在水面下只可作一次划手及蹬腿动作。为了减低水的阻力及加强推进力,蛙泳的划手及蹬腿动作曾有过多次的改革,不过,基本泳姿就一直都没有多大的出入。

自由泳:澳洲人韦利士于1850年使用了一种双手在水面前移的泳姿,这可算是自由泳的雏型。及后英国泳手约翰特拉真于1873年采用了一种用蛙泳腿再配合双手交替前爬的泳式,后来澳洲人李察卡尔又根据特拉真及亚历韦咸的泳式,创造了一种‘浅打水‘的踢腿方法。自此之后,腿的踢法就只有少许的变化。

仰泳:早期的仰泳只是仰浮在水面上,然后再用蛙泳的踢腿推进。1900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有泳员使用手部在水面上过头前移的泳式,踩踏式的踢腿方式,则要到1912年的奥运会才开始出现。

蝶泳:蝶泳的划手方法是由德国泳手Erich Rademacher首次在1926年的蛙泳比赛中使用,当时,他仍使用蛙泳的踢腿方式。1952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国际业余游泳联会(FINA)决定将此泳式与蛙泳分开,因而增加了蝶泳,而且泳员更可以采用海豚式的踢腿方法。

柔韧性素质对游泳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影响,首先,柔韧素质对游泳运动中增大对水作用面积及距离,能量的节省化以及保持游进的身体流线姿势有重要的作用,它在游泳运动训练中占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柔韧性对运动成绩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游泳项目,水的密度为空气密度的1000倍,较好的关节柔韧性,能够加大脚打水的有效对水面积,手划水的作用距离,有利于出水和空中的移臂而保持较好游进姿势,增大游进的有效作用力,减小游进的截面阻力,保持游泳时人体姿势的流线型和产生较小的波浪阻力。同时,较好关节柔韧性有利于动作的节省化,减小运动时的肌内阻力,达到提高游泳成绩的目的。前苏联文献报道踝关节的随意灵活性与100M自由泳有一定的相关性(r=0.44)。近年来,游泳界在以索普、波波夫等为代表的低划频、大划步的技术优秀名将的影响下,这类技术非常重视技术动作的作用效果,对柔韧素质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柔韧性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延长运动寿命,动作掌握的进程,动作的协调性和稳定运动员的竞赛心理情绪都有积极的作用。

目前,柔韧性训练在游泳运动中主要为陆上训练,而游泳陆上训练又分为柔韧性训练和力量性训练。身体的柔韧性强度,是保障力量发挥的基础。柔韧性保障技术性动作是否能做到位。陆上柔韧性训练是贯穿于整个游泳训练始终的。在练习游泳技术的同时,也要进行柔韧性的强化练习。柔韧性练习一般分静力性拉伸法、动力性拉伸法、PNF练习法和电刺激法四种。英国短跑教练丹,韦德比认为:“静力性柔韧性差必然影响动力性柔韧性,而动力性柔韧性差又直接阻碍动作技术的发挥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因此“任何优秀运动员都必须具备较强的柔韧性素质”。

静力性柔韧素质练习。静力性拉伸练习是一种主动或被动牵拉肌肉和结缔组织进行缓慢拉伸的训练方式,在进行静力性伸展练习时,要根据运动员肌肉、韧带的紧张和柔韧程度,做轻微调整。在做提高肌肉、韧带最大伸展能力的练习,时间一般为5S,要求在肌肉感觉酸、胀、痛的位置停留时间6~8S,重复6~8次。Bandy。WD,Iri On。JM,Brigg1er。M(1998)对58名,年龄在21~41岁的正常人体股后肌群进行6周拉伸训练,每周训练5 天,研究对象分为动静牵拉组和静态牵拉组二组。动静训练组,髋关节屈止90.通过肌肉主动收缩使膝关节主动完成屈膝动作5S,再使膝关节在30.的位置静态牵拉5S,间歇5S,重复完成6次,实际每次训练静态牵拉时间为30S。静态训练组,髋关节先屈90.膝关节屈30.在此位置保持静态拉伸30S,结果动静训练组角度增加4.260,静态牵拉训练组角度增加11.42.结果表明:静态牵拉训练比动静牵拉训练更能有效发展运动员肌肉的柔韧性。Bandy。WD(1994)对40名男性,17名女性年龄21~37岁,进行静态拉伸时间长短对腘绳肌柔韧性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训练6周,牵伸时间30S,训练效果显著(P<O。05)水平。施小菊(1995)采用静力拉伸练习消除跨栏运动员训练后肌肉疲劳,并运用肌肉硬度计对其效果长期追踪。结果表明:这种手段不仅能降低肌肉硬度,而且能提高运动员肌肉的柔韧性。游泳运动中的静力性柔韧素质练习有:流线型伸展牵拉、胸前拉肘、头上拉肘、俯背压肩、反臂压肩、单臂扶墙牵拉、屈体压腿和反臂体前屈、双人互动体侧牵拉、双人被动牵拉肩关节和胸大肌、双人被动牵拉肩关节和三角肌、双人被动牵拉肱三头肌、斜方肌、压踝练习、外翻压踝练习、垫上压腿、牵拉躯干前部、牵拉躯干后部。

动力性柔韧素质练习。动力性练习法又可分为主动练习法与被动练习法。主动性练习法是指以关节为轴,主动牵拉肌肉、韧带进行强度较大的活动。被动练习法是指在同伴的协助下进行的被动拉伸练习法。在进行动力性伸展练习时,由于活动强度较大,肌肉用力过猛,而易被拉伤。纳夫哈姆等(1986)研究结果表明,肌肉在进行离心收缩时会产生疼痛。阿尔姆施特罗(1984)利用传统的动物实验也清楚地表明,离心收缩会导致肌肉出现延时性疼痛。因此,在进行动力性伸展练习前要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吴伟清(1996)对32名女艺术体操运动员不同动作频率的徒手伸展练习的效果研究表明,动作频率较低的慢伸展较一般伸展更能有效地发展人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敏性等素质。游泳运动的动力性柔韧素质练习有:绳过肩以及流线型伸展牵拉、胸前拉肘、头上拉肘、俯背压肩、反臂压肩、单臂扶墙牵拉、屈体压腿和反臂体前屈、双人互动体侧牵拉、双人被动牵拉肩关节和胸大肌、双人被动牵拉肩关节和三角肌、双人被动牵拉肱三头肌、斜方肌、垫上压腿、牵拉躯干前部、牵拉躯干后部等静力性练习中的震动练习形式。同时又有外国专家把动力性练习法分为:爆发式练习法、爆发-中止练习法、被动-主动练习法、持续伸展练习法、主动本体感受神经肌肉练习法、被动本体感受神经肌肉练习法和静力性练习法六种。不过这种分类显然在逻辑上有些混乱。

PNF(Pr Opri Ocepti Ve Neur Omu Scu1ar Faci1itati On)又称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也有部分康复医学文献译为促通疗法,是一种多方面的运动治疗方法,20世纪40年代由Her man Kabat医生发明的,最初用于对各种神经肌肉瘫痪病人的治疗,被证实非常有效。直到近年来,PNF法在正常人和运动员中的运用才被运动医学界关注,主要被用于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常颍,王晓东(2005),黄彩华,高松龄(2000)等研究表明,PNF柔韧素质练习方式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PNF拉伸练习过程:先令其主动收缩将要被拉伸的肌群,对抗外力,保持10S左右,然后放松肌肉,同时向反方向缓慢牵伸肌肉,将肌肉伸展至最大程度保持30S~1min,每个肌群重复2~3次。

电刺激增加柔韧素质法。国外医学界有人曾用电刺激患者某一肌群去缓解其对抗肌群肌肉的痉挛所引起的疼痛和并发症(《中国医学康复杂志》1986)。前苏联列宁格勒体院生理学教授别兹洛夫来华讲学(1991),介绍他们在体操等项目中应用电刺激发展运动员肌肉的柔韧性,但详情无吐露。黄志刚,周里等(2000)通过实验5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共做3组,每组刺激10次,每次刺激15S,间歇25S。实验表明,膝关节角度提高71.1%(P<O.105),上臂前身距离提高14.14%(P<O.105)。

关于四种练习方式哪种练习方式对于柔韧性素质的提高较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说其是。练习效果的好坏,不仅与项目本身的运动特征、练习时间和练习强度有关,而且受教练水平与场地器材的限制。由于游泳项目划水动作更近似于先将作用肌肉拉长再进行收缩做功的运动形式,而且这种练习还可以与力量练习相结合,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PNP练习方式可以取到较好的练习效果。综上:柔韧性训练对游泳成绩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游泳运动训练中应把柔韧性训练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并予以着重训练。

3.总结

由以上论述可知,通过韧带拉伸、增强柔韧性的一系列训练,不仅可以使得田径游泳运动员做出更大幅度、更高难度、更漂亮的动作,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挖掘出运动员身体潜能。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增强身体灵活性,促进步法和身法的圆转自如,提高运动速度,在竞技实战中抢占先机。第二,促进气血循环,保障身体健康。气血顺畅地运行是身体健康的保证。

三、速度与耐力训练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通常分为紧密联系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三种形式。反应速度,它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的快速应答能力,最常见的方法是利用各种声、光等突发信号让练习者快速做出相应的反应动作,以提高其神经系统反射弧的接通机能水平。动作速度,它是指人体完成某一动作的快速能力。提高动作速度的锻炼方法有:减小练习难度,加助力法,如牵引助力跑步或游泳、顺风跑、下坡跑、顺水游、推掷较轻的器械等;加大练习难度,发挥后效作用法,如负重跳或推掷超重器械练习后,紧接着做跳跃或推掷标准器械的练习;时限法,按预定的音响节拍频率完成动作,以改变练习者的动作频率和速度。位移速度。它是指在作周期性动作中,单位时间内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提高动作速度是提高位移速度的基础,并与四肢肌肉的爆发力密切相关。通常采用下列方法:快速跑,如短距离用最快速度重复跑、让距离追逐游戏、短距离游泳、速滑等;加速动作频率的练习,如快频率小步跑、快速摆臂练习等;发展下肢的爆发力,如负重跳、单脚跳、跨步跳等。

发展速度素质,一般采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练习,应在精力充沛、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各种练习交替进行。在疲劳时或只用单一的练习方法,易形成“速度障碍”,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发展速度素质要与发展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性素质结合起来,注意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有机体经过长时间的活动,必然要产生疲劳,使其工作能力下降,限制了运动的时间及水平的发挥,这是有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但是,疲劳又是提高有机体工作能力所必需的,它是有机体机能恢复与提高的刺激物,没有疲劳的刺激,机体机能就不会得到提高。疲劳产生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长时间的活动后,体内能量物质大量被消耗,又得不到及时补充,于是产生疲劳;活动后某些代谢产物(如乳酸、C02等)在肌肉中大量堆积使肌肉收缩能力下降,造成肌肉疲劳;活动后血液中PH值下降,细胞外液水分和离子浓度以及渗透压发生变化,使内环境稳定性失调从而导致疲劳;由于以上因素的变化,使皮层神经细胞能力降低,神经活动过程抑制占主导地位,形成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出现疲劳。根据不同的工作特征,疲劳可分为脑疲劳和体力疲劳。不过在体育运动中,更值得重视的是体力上的疲劳。当疲劳出现时,运动速度、力量、神经肌肉的协调配合能力就会下降,从而导致灵敏性和动作准确性降低,妨碍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甚至会造成动作失败,影响运动成绩。因此,提高运动员克服疲劳的能力,在运动实践中非常重要。

耐力素质是人体的基本身体素质之一。耐力素质在超长跑、中长跑、长距离游泳、自行车、滑冰、滑雪、划船等周期性运动项目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耐力素质对其他项目,如摔跤、柔道等非周期性项目也有重要意义。通过耐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抗疲劳的能力。抗疲劳能力越强,有机体保持持久的高水平运动的能力越强,这对创造优异成绩无疑是有利的。通过耐力训练,呼吸及心血管系统机能得到发展,血氧供应充分,必定使机体能量物质的贮备增多,使有关生理、生化功能提高,这能促进及加速训练后消除疲劳的过程。机体快速恢复可以使训练间歇缩短,增加重复次数,有利于完成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任务。经过合理的耐力训练,运动员提高了抗疲劳及疲劳后机体快速恢复的能力,使大脑皮层中兴奋与抑制过程中有节奏的交替能力也很快恢复与提高,再加上有充足的能量物质的供应,这都成为其他素质(力量、速度、灵敏等)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其他素质的发展。所以现代的运动训练中,在儿童、少年时期就逐步进行耐力素质的训练,改变了以往的传统观点。耐力训练还可培养运动员坚毅、顽强、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这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技术、战术的发挥很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竞技场上人才辈出,现代的运动竞赛更为紧张激烈,运动员消耗的比以往更多,所以比赛不仅仅是比技术、比战术,很大程度上也是比体力、比意志。所以说运动员如果没有良好的耐力素质,无论在体力上、心理上以及技、战术的发挥上,都是很难适应当今剧烈比赛的需要。因此,目前对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的认识应提高到一个新的地位。

前面已经说到了对竞技短跑的力量训练和对游泳项目的柔韧性训练,这里,我们再来讨论一下针对这两个竞技单项的速度与耐力训练。

1.短跑

竞技短跑是很典型的追求速度的竞赛项目。跑步是人体水平位移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是单脚支撑与腾空相交替、蹬地与摆臂相配合的周期性运动。人们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在确定的跑道上跑完规定的距离,并以最先跑完者为优胜。在人体机能供能方面,竞技短跑表现为人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本能,并以无氧代谢供能的方式供能。

决定运动员的跑步速度的因素主要是步频和步长。如果保持步长不变提高步频,或者保持步频不变而加大步长,都能提高跑速。因此只有了解影响步长和步频的各个因素及两者关系,使两者合理配合,才能达到提高跑步速度的效果。于兴洲和徐德辰指出,跑的速度是指人在跑动过程中单位时间所通过的距离,速度的快慢取决于跑的步长和步频(步长×步频=跑速)。百米跑比赛的全程技术分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四个阶段。在比赛中,人本身的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决定了起跑反应时的快慢。从生理学的角度看,这是由于人的神经支配的结果,是人天生具有的素质,在后天的训练中是很难有很大程度的改变的。但是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这三个阶段是与步频和步长有直接关系的。

美国教练员洛佩滋认为:步频是人的天赋,改善这种素质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步长通过训练可以增大。世界上许多优秀短跑运动员的步频指数几乎相差无几,优秀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是步长。潘德俊也认为,步频受先天因素影响很大,想要通过训练提高的幅度不大。所以说,提高速度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提高步长。

那么,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有效地提高竞技短跑运动员的步长,从而提高他们的跑步速度呢?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外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在不断地进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针对于通过提高运动员步长来提高运动员速度的方向来说,普遍采用的训练方式是采用多级跳、五级跳、跨栏练习、60米的单足跳、跨步跳、上坡跑等,另外还可以采用大幅度高频率的高抬腿跑的练习。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提高动作规范化的角度上来提高竞技短跑远动员的速度。郭允霞就提出了通过后蹬腿技术动作和腿前摆技术动作来提高运动员短跑速度的方法。她指出,要提高后蹬的效果,就必须做到后蹬的力量要大、速度要快、动作要充分,同时要掌握后蹬的方向和适应的后蹬角度。后蹬力是向前跑进的主要动力。由于后蹬动作是以髋、膝、踝三关节依次伸展的形式完成的,所以,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蹬地的力量越大,蹬伸动作完成得越快、越充分,身体获得的向前的加速度也越大。后蹬的方向和角度对提高后蹬效果和保证跑的直线性有重要的作用。后蹬的方向正确,后蹬的角度适宜,不仅能获得更大的与跑进方向一致的支撑反作用力,还能更好地保证跑的直线性,从而提高跑的经济性和实效性。而每跑一步,必然是一腿向后蹬地,另一腿向前摆动,两腿动作是密切配合的。摆动腿正确的前摆不仅为后蹬动作的完成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且摆动的力量、方向、速度和幅度还会在惯性的作用下,直接影响后蹬的效果。同时,正确的前摆动作本身还为着地缓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对摆动腿前摆的要求是方向要正、速度要快、并通过积极“送髋”加大前摆力量和幅度。后摆阶段要在腿部运动的惯性作用下通过膝关节放松使大、小腿充分折叠,以达到缩小摆动半径、加快摆动速度的目的。

当然,提高步长的训练方法只是提高竞技短跑运动员速度的方法之一。在竞技短跑界还有很多训练方法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跑步比赛中,尤其是短跑比赛中,运动员必须从静止状态加速,并被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自己的最大速度,直到完成比赛,这就要求运动员的肌肉必须发挥出最大的收缩速度和力量。在进行这方面训练的时候,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负重或不负重的上坡跑,直膝跳,跳栏架练习,负重或不负重的跳深练习等。以上练习方法不仅使肌肉的速度性力量得到加强,而且有利于肌肉中CP的储备增加,速度素质得到提高,肌肉中的糖元含量也得到增加,无氧代谢能力增强,相对来讲速度耐力得到发展。

正如前面所说,力量训练是所有竞技体育项目技能训练的基础,因而,通过对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来提高竞技短跑运动员的速度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对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很多教练都会采用杠铃训练的方法。借助于力量训练的方法加强运动员的腿部力量,从而达到增加步长的目的,以提高运动员的跑步速度。但是,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和运动员也应当要注意,因为运动生理学认为:进行短时间强度大的速度性练习ATP的再合成主要靠无氧过程,因而血乳酸明显上升,安排杠铃训练时应该考虑到有利于血乳酸含量增高才是有效的训练手段。

再者,于兴洲和徐德辰也提出了放松跑的训练手段。他们认为,把跑的放松技术掌握好,对实现步幅大、步频快也具有很大的帮助。就肌肉工作而言,主动肌和对抗肌协调工作,则对抗肌对主动肌的收缩产生阻力就小;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转化快,快速跑的动作就放松,减少体能消耗,高速跑的持续距离就长,成绩就能提高。因此,选择速度训练的手段时必须注意这一点:惯性放松跑、带跑等这样的方法在训练中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行进间的计时跑是在以上两种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的,一旦技术和状态不理想,不宜采用过多。

当然,对竞技短跑运动来说,速度只是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的一部分。速度,也有很多人解释为爆发力。也就是说,我们一般理解的速度就是借助于运动员肌肉收缩运动的很短暂的一段时间内,运动员达到很大加速度而使得运动速度在瞬间提高,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保持这种速度峰值的能力。但是,要想获得好成绩,仅仅拥有爆发力是不够的。我们通常所说的“速度耐力”,既包括了速度,也包括了耐力,因而我们更加需要加强运动员的耐力训练。具体的来说,也就是让运动员能够保持住短跑竞赛或练习中,借由爆发力产生的高速度,直至比赛结束。

通过对许多竞技短跑比赛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许多竞技短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有前程速度很快,后程的速度明显减慢,动作逐渐变形的特点。因而,耐力训练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与重要。张正明认为,在短跑比赛中,出现后程减速、动作技术变形现象,主要是因为无氧代谢能力下降,使肌体产生疲劳,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心血管系统和运动器官机能下降。因此,在进行速度耐力训练时,应着重发展无氧供能系统磷酸原系统和乳酸系统的能力。无氧耐力水平越高的运动员,能耐受的血乳酸水平也越高。提高速度耐力,就是要提高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和运动器官在缺氧条件下,保持长时间快跑的能力。

当然,对耐力的训练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在对竞技短跑运动员进行速度训练的同时,我们实际上也必须加入耐力训练的成分,即速度耐力训练。速度耐力的一般训练方法有:短距离间歇跑、长距离间歇跑、长短距离相结合的间歇跑、固定距离的反复跑、梯形反复跑、变速跑、梯形变速跑、长距离跨步跳、拖杠铃片的后蹬跑和加速跑、以及力量练习等方式。

速度耐力训练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因而,在训练中应该注意有计划的安排训练任务。并且,在训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加大强度,促使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能够稳定的提升。

2.游泳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过对竞技游泳运动员的柔韧性训练,在此,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关于速度耐力方面的训练内容。

速度与耐力对竞技游泳运动员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技能。对于水下运动的运动员来说,他们的竞技动作的施展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这是因为,在水下,运动员的身体需要承受更大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竞技游泳运动员如果希望取得好的成绩,提高自己的速度耐力,就需要专项性更强的训练。

于荣认为,速度耐力是在一定运动速度的活动中对抗疲劳的能力,它区别于表现在长时间处于有氧代谢状态中的耐力。也就是说,速度耐力既表现出速度的特征又表现出耐力的特征。因此,速度耐力的能量保障应该是以无氧供能为主,有氧供能为辅的有氧无氧混合供能。进而,他提出了针对竞技游泳项目专项速度耐力的训练方法,包括:乳酸耐受力训练,乳酸峰值训练,有氧无氧混合训练,无氧低乳酸的训练等水下训练方法和力量训练,力量训练与游泳技术相结合,注重水陆力量的转换训练等方法。

耐乳酸训练是指在反复游或长距离游训练中,运动员在第一次练习后使血乳酸达到并保持较高水平(目前认为12毫摩尔/升较为适宜),使机体在训练中忍受较长时间的刺激,从而适应和提高乳酸耐受能力。乳酸峰值训练是指使训练强度足以达到产生最大乳酸值的训练方法。目的是使糖酵解能量系统供能达到最高水平,以提高速度耐力的运动能力。有氧无氧混合训练是介于有氧和无氧训练之间的混合供能训练区域,通常必须维持在最大吸氧量的水平上。目前,在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中,主要是采用无氧低乳酸的训练。其原则是:第一,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10S;第二,每次练习的休息间歇不能短于30S,因短于30S时磷酸原系统在运动间歇中的恢复数量不足以维持下一次练习对于能量的需求,故间歇时间一般选用长于30S,以60S或90S的效果更好;第三,成组练习后,组间的练习不能短于3~4min,因为磷酸原系统的恢复至少需要3~4min。例如10×12.5 m或15m、8×25m的速度练习,间歇2min,目的是提高运动员肌肉中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储备量、无氧代谢酶的活性,加快糖酵解速度,从而提高无氧代谢能力。

对竞技游泳运动员以力量训练来提高速度的方法则主要侧重于训练运动员的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通常教练员采用的方法有用橡皮拉力、滑轮拉力器、综合力量练习器、杠铃等这些器械发展运动员的专项力量。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划水时,肌肉工作的性质属于克制性的动力工作,但是在各阶段肌肉用力的大小却相差不大,动作速度的变化也不十分明显。研究表明,游泳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必须结合游泳技术动作结构以及完成动作的主要工作肌肉群才能获得最佳效果。目前,针对这一情况,研究表明,等动练习法是游泳陆上力量训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陆上训练的效果是水中专项训练的基础,水中训练又是专项成绩提高的保证。由于陆上训练的方法难以精确地模仿正确的划水动作,只有通过水中的练习才能对成绩的提高起到直接作用。我国的教练员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几乎每次陆上训练结束后都会根据陆上运动负荷的大小和本堂课的目标任务,来安排运动员水上的训练计划。如果陆上以速度力量练习为主,水上则安排一些带划水掌或穿阻力裤的速度训练;如果陆上以力量耐力为主,那么则安排水中牵引练习或放松游。教练员一般不提倡陆上训练之后就结束整堂训练课,即使水上进行几百米的任意游对运动员的肌肉放松和水陆力量的转换也是有好处的。

而纪逊和森犇从物理力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采用滑轮系统的训练方法。这个系统被设计用来提高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耐力,进而使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得到发展,同时还有水感。具体来说就是竞技游泳运动员环绕腰间的带子与系统相连。这条带子与绳索相连,绳索通过滑轮系统与负荷相连。负荷在运动员做动作时增加阻力,就如同在水中运动一样。负荷被放置于Sturdymi1kba Sket或者特制的金属篮子,作为代替,负荷也可以被连接于链条。链条穿过圆形负荷中央的洞铆接在滑轮系统上。考虑到在每条泳道最大程度的利用滑轮系统,篮子由滑轮系统悬挂。这一套训练方法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被采用了,它行之有效的使少年组和成年组的竞技游泳项目成绩有了重大的提高。

总之,目前我国在竞技游泳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不够理想,竞技游泳项目也不是我国的强项,因而,在对竞技游泳运动员的训练方式问题上还有待更多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不断探索创新和本身技能的加强。

3.总结

诚如我们之前所论述的内容,在速度、力量和技术之间,速度是核心,力量是基础,技术是载体。所以,对竞技体育运动员速度的训练是我们所有技能训练中的重点,也是关键点。在很多比赛项目中,速度往往决定了最终的比赛成绩。而在对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的另一部分——耐力也同样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只有速度与耐力有机结合,才能最终确保运动员水平的发挥,以求比赛成绩的巩固和提升。

四、总述

技能训练是对竞技体育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综合训练,通过技能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力量、柔韧性、速度和耐力。当然,这些并不是技能训练的全部,因为技能训练是一个综合性的训练,它将会从各个方面提高运动员的生理机能,使之具备一定的竞技能力,而非仅仅是一个或几个方面能力的提高。

技能训练也不是竞技体育训练的全部。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他能够战胜别人的能力绝不仅仅只是身体素质方面的优势,其心理素质也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因而,完成技能训练还只是竞技体育运动员向世界级赛场迈进的第一步。

技能训练是基础,打好坚实的基础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对于技能训练的介绍,我们就到这里。

第二节 心理训练

作为一名优秀的竞技体育运动员,良好的专项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的最基础的训练。但是,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世界级水平的运动员,光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远远不够的。竞技体育赛场上,选手们比试的不仅仅是身体素质,其中更有心理素质上的差异。因而,在此,我们将要讨论的是关于竞技体育运动员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

随着当今世界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单纯凭借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技能训练来获得比赛胜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当下,面对众多国际化的赛事和众多世界级的选手,运动员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不言自明。实践证明,一套科学的竞技体育训练体系,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美国心理学家格鲁波(1984)的研究表明,低、中水平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技能影响占20%,生物力学因素占80%;而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技能影响占80%,生物力学因素占20%。前苏联运动心理学家古梅纽克等对300名不同等级的运动员进行多年考察发现,在参加国际和国内大型比赛的运动员中有50%~55%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失调症。李益群(1991)对克拉克现象的研究发现,我国优秀田径、游泳、举重选手国际重大比赛的克拉克现象严重,“克拉克率”平均达5.6%。由此看出,科学有效地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谓的心理训练,就是对运动员大脑功能所进行的专门化训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施加影响,强化心理技能,培养运动项目所要求的心理能力,帮助运动员为创造优异的比赛成绩提供良好心理状态的保证的训练方法。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张忠秋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良好的心理训练能够培养运动员调节控制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让运动员学会自我控制技术。心理训练本来就是通过运动员精神与身体的双边活动来实现大脑与肌肉的双向联系,借由大脑对内脏器官和细微活动的控制,达到提高运动员对情绪的控制能力的效果。有目的的认知训练可以逐渐改变不良的身心行为,培养良好的心理习惯。因而,系统化的心理训练能够帮助运动员完成对情绪、思维、行为的有效控制。第二,良好的心理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专项所需要的心理能力,及抵御各种内外干扰的能力。心理训练能够强化专项心理技能,如感知、知觉、思维表象、注意的集中和分配等,以增强竞技体育运动员的竞争力。例如,有些运动员平时的训练水平很高,但是在比赛中常常因为注意力的分散而破坏了清晰地肌肉感觉,以至于严重影响技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对此,我们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的专门练习来增强其集中注意能力,从而解决比赛时注意分散的问题。有的运动员怕赛场吵闹或比赛条件变化,模拟训练课帮助他们提高适应能力,同样对比赛发挥有重要作用。第三,良好的心理训练有助于竞技体育运动员消除疲劳,加速恢复过程。运动员在比赛和练习中的疲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其中更有心理上的原因,并且,心理上的疲劳比生理上的疲劳更加难以消除。尤其是那些技术复杂,竞争激烈并要求运动员高度集中注意力的项目,心理疲劳更容易发生。如果这些疲劳不能够及时消除,就会严重影响到竞技体育训练和比赛的正常进行。例如,有的运动员在生理机能上可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失眠健忘,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心理疲劳症状。我们可以采用放松训练、音乐调节、气功练习等心理恢复手段进行调节,对消除心理疲劳有显著效果。第四,良好的心理训练有助于运动员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建立积极的态度定势。例如,有的运动员在某次比赛中出现失误,造成了所谓的“心理阴影”,当再次比赛时会不自觉地产生害怕心理,从而造成害怕心理,发挥失常。心理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改变原来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用积极的思维和对成功反复的表象练习,往往能够使之重新增强信心,克服紧张情绪,以良好的心态重新投入到日常的训练和比赛中去。第五,良好的心理训练有利于发掘运动员的潜能。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最大的潜能存在于大脑中,正常情况下,人们只动用了大脑中十分之一的功能。心理训练能够提高身体和大脑的“对话”,以打开人类潜意识的大门,有利于调动和挖掘自身的潜能。当竞技体育运动员意识到自己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时,就会更有信心克服各种困难,面对各种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我们所认为的,竞技体育的成绩所依托的仅仅只是运动员的体能与技能的观念,已经渐渐分崩离析,在一场又一场的国际化竞技体育盛事中,心理训练的成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内容也被提上日程。

究竟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心理存在怎样的压力?又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运动员所面临的状态来分析。首先,面对竞技体育比赛,训练时间越是紧迫,训练任务越重,运动员就越是容易产生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相应的也会有更大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其次,比赛规模的大小也是影响运动员心理的重要因素。比赛规模越大,相应的同等级或者是更高水平的竞争对手也就更多,也就是说,运动员将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相应的也会增加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再次,每个竞技体育都会遇到的就是来自训练水平和比赛经验方面的影响。训练的水平越高,其相应的经验也就越丰富,或者,我们说正是因为有了更多的比赛经验,才逐步提高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从而增强了他们在比赛中的自信心。但是,对于那些刚刚踏入竞技赛场,比赛经验还较为匮乏的新生代运动员来说,面对一些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竞争对手时,或多或少,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压力。另外,就是要考虑运动员从业的动机问题,也就是运动员从事竞技训练,参与体育赛事的动机。运动员竞技的动机不同,所面临的压力自然也不同。最后,神经类型的问题,不同的竞技专项的神经类型要求不同,运动员的心态也同样不同。

就像在技能训练中,针对不同的竞技单项,有不同的训练方法;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时候,我们同样有面对各个单项的不同的训练方法。这是因为,不同的训练项目,所要求的心理素质,和所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的侧重都略有不同。在不同的训练阶段,竞技体育运动员所需要的心理训练内容也略有不同。刘根平和邹平提出根据比赛的规模、项目的不同及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性,运动员在应对比赛时所需要的主要心理技能也不尽相同,但主要的心理技能有表象技能;心理能量控制技能;应激控制技能;集中注意技能;目标确定技能等等。这几种心理技能之间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通过学习获得这些心理技能的方法和过程就形成了相应的心理技能训练。

刘根平和邹平将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系统分为了心理训练和心理技能训练两个部分,并从横向提出了心理训练的一般方法,包括了应激技能训练、表象技能训练、目标设置技能训练、注意技能训练。

应激(Stre SS)是在运动员所感知的环境要求和他所认为的自我能力之间不平衡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影响运动员应激的因素有三种:运动员周围的环境、运动员的感知及运动员以唤醒形式表现出的对两者的反应。应激产生的过程有两类:第一类是环境刺激产生唤醒,唤醒产生消极的思维,消极的思维产生应激;另一类是环境刺激产生消极的思维,消极的思维产生唤醒,唤醒产生应激。因此要有效的控制应激的出现,就必须破坏应激产生的中间环节。常用的阻断应激产生的策略有三种:环境控制策略、身体放松策略及认知控制策略。对比这三种方法,更有效的控制第一类应激产生的是身体放松策略,其主要使用的方法有表象放松、自我指示放松训练、渐进放松训练及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等等;更有效的控制第二类应激产生的是认知控制策略,其主要使用的方法有思维阻断、合理思维及变换谈话法;对以上两种应激产生的控制,改变环境的策略都是行之有效的,其常用的手段有减少运动员所处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降低运动员比赛结果重要性的认定(王惠民等,1992)。

表象技能训练是体育运动领域最为常用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Garfi1ed,1984),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刘淑慧等,1993)。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它对动力定型的建立,动作记忆的加深,比赛行为程序的熟练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其理论依据常见的有如下三种:心理神经肌肉理论,该理论认为表象练习时,与动作有关的肌肉有细微的神经支配活动,这种活动在类型上完全与实际完成动作所产生的一样,但在强度上较弱(陈敏,1991);符号学习理论,该理论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为基础,认为表象练习促进运动操作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活动者获得和理解运动动作图式的编码,从而在认知上准备和计划操作活动(陈敏,1991);唤醒-注意理论,该理论认为表象练习的作用是使机体达到一种准备状态,以促进学习或操作(Schmidt,1982)。表象技能训练分为一般性的表象训练和结合运动专项的表象训练。另外,在进行表象训练时应注意逐步从视觉表象为主过渡到动觉表象为主,且提示语要准确简练(马启伟等,1996)。

在进行目标设置技能训练之前,必须明确目标和目的这两个概念。目的是使某一事物最佳化或不断的得到发展,是一种连续而封闭的量度,它是模糊的且更注重将来。目标是目的连续体中的一点,是一个已经获得或尚未获得的具体行动,它是直接的且更注重眼前。目标有两个特征,即目标有方向性和强度。目标对提高技术动作完成质量,内部成就动机,自豪感、满意感及自信心都有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设置目标时应设置技术完成的目标、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现实的目标、具体的目标、短期的目标,而且设置目标的重点放在个人目标上,而不是集体目标(王惠民等,1992)。此外,运动员应该认同和接受目标,使目标多极化、公开化,并及时反馈目标完成情况(马启伟等,1996)。

注意是将我们的意识指向于可感觉到的信息的过程。研究表明(奈德弗,1976),注意按维度来划分有四种模式:广阔-内部注意;广阔-外部注意;狭窄-内部注意和狭窄-外部注意。注意技能是成功地完成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技能(王惠民等,1992)。运动心理学领域的注意技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闭锁性运动项目所特别要求的集中注意技能;另一类是开放性运动项目所特别要求的注意的转换与分配技能(任未多,2002)。注意技能可以分为一般的注意技能训练和结合运动专项的注意技能训练(马启伟等,1996)。

这四种训练方式都是针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不同专项、所处的不同环境和各自的不同的特点等提出的很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心理训练是一种很特殊也很敏感的训练方式,它所直面的是竞技体育运动员比较深层的素质,并且也不能够像是技能训练那样直接通过测试得到的数字来表示训练的结果。因而,心理训练具有隐蔽的特点。而技能训练,对运动员的训练成果比较稳定,例如通过力量训练,能够使运动员的肌肉收缩力量增加,肌肉横截面积增大,使得运动员的力量明显增强,并在一定时间内不会有明显下降。但是,心理训练所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而对运动员产生的作用则不同。这是因为人的心理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通过一些简单的心理训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可能能够在短期内保持一定的水平,一旦运动员所受到的刺激达到了一定程度,那么他所接受的心理训练的成果将会大打折扣,甚至是前功尽弃。因而,相较于技能训练,心理训练更具有时效性。而竞技体育心理训练的目的就是延长心理训练的时效并延长其效用。

刚才我们已经从横向上对心理训练的方式做了介绍,现在,我们将从纵向上,也就是对不同的时间段的运动员所采取的不同的训练方式。

第一,教练员和运动员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根据百度百科上的解释,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可见,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训练动机直接关系到了整个训练的效果和比赛的成绩,因为运动员从事体育竞技项目训练目的、态度和习惯等都受到了动机的制约。具备什么层次的动机,也就可以明确运动员希望通过这样的动机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而不同的目标也使得运动员所持有的训练态度和付出的努力有明显的不同,进而取得不同的训练成果。因而,运动动机对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 、控制和强化的作用。运动员的运动动机问题,是解除运动员心理隐患的首要问题,也是整个心理训练中的重要问题。要树立正确的运动动机,我们就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我们就应当要有符合实际的目标。目标是人前进的动力,适当的目标设定能够催人奋进,推动竞技体育运动员朝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直到获得达成短期目标时的荣誉感及自信心的加强,和达成长期目标后的成就感。但是,如果目标设定的不合适,则反而会阻碍运动员训练的效果。例如,对于一个中低水平的运动员来说,如果他刚开始从事竞技体育的训练和参加比赛就希望自己能够在短期内达到世界级的高水平,那么他必定会在今后接连的失败中受挫而影响他训练的积极性,这时一旦缺少正确的引导,使他沉溺在这种失败感中的话,他所获得的任何身体技能训练也都会成为徒劳。相反,如果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将目标定的过低,则会让他很容易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产生过多的满足感,导致自负心理的产生。这时候可能使得运动员因为满足现状而怠于训练,停滞不前,最终成绩的下滑必然会对他的心理造成挫伤。可见,竞技体育运动员正确目标的树立,需要与现实的条件相统一,在训练的过程中,也需要教练员的正确引导。其次,要使运动员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我们就应该尝试新的训练方法,提高训练的质量。

第二,教练员要善于诱导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兴趣,培养运动员的个性。刚开始接触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时,很多运动员对运动项目的兴趣还比较狭隘,兴趣的中心都尚未确立,因而不能够较为持久的坚持。这个时候,教练员的工作主要就是要善于从各个方面对运动员进行诱导,从多方面促使运动员能够正确的认识他们所从事的竞技项目,树立正确的兴趣观念,以培养他们对竞技体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单项训练的正确认识,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接下来训练和比赛。具体的来说,一是可以向运动员介绍一下运动单项的特点,目前的概况和趣闻,而且可以带运动员一起观看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训练和比赛,并进行讲解,使得运动员刚开始的时候就能够对自己从事的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羡慕之心,跃跃欲试。然后在训练的初期,对运动员采用形象化的训练,让运动员能够从中感受到训练的乐趣和竞技体育运动的真谛,感受体育精神。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这也就决定了不同的运动员对不同的竞技体育项目,不同的训练方式和不同的训练环境气氛都会有不同的喜恶感,他们所表现出来适应性也不同,这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个性。对应不同运动员的不同个性和特点,教练员应给要区别对待,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率,得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关于“因材施教”的技能训练部分,我们在之前已经有过简单的论述,这里就不在多做重复了,在此,我们主要还是讨论心理训练部分的内容。在一个训练队伍中,一般会有“训练型”和“比赛型”两种类型的运动员。“训练型”的运动员一般能够在日常的训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在比赛中却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接连失利,不能够保证其稳定的发挥。这些运动员通常在参加比赛的初期信心满满,却因为长期取得的比赛成绩上的不理想,非常容易在自己的竞技单项上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因而更加难以保证其比赛时的状态,也就更加难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对于这一类型的运动员,教练员应当主要采用谈心、鼓励和安排行之有效的实战和比赛等方式,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之能够习惯比赛的气氛,适当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而打破过去在比赛中的不稳定状态,确保水平的正常发挥。一定要注意,绝对不能因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失利而激烈的批评这名运动员,更加不能因此而放弃使用这名运动员,因为这样只会加重运动员的心理负担,更加埋没他们身上的巨大潜能,最终迫使一名原本可以在世界级的体育竞技赛场上崭露头角的运动员半途而废,流俗于世。另一方面,针对于“比赛型”的竞技体育运动员,往往具有责任心不强,逃避训练等特点。他们因为能够在比赛中稳定发挥而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容易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此时,教练就应该果断的站出来,不能因为这一部分运动员曾经取得的优异成绩而对他们放松要求,相反,更要对这些运动员严格要求,督促他们踏踏实实的练好基本功,在现有基础上稳步提高,至少应当保持现有的竞技实力。当然,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的同时,教练员自身更加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自己良好的品德和心态去感染竞技体育运动员,让他们能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学会勤奋务实,宠辱不惊,这才是最有说服力,也最有效的心理训练方式。在日常的训练后,教练员可以通过聊天等交流方式,去了解运动员的想法和心态,掌握他们心理上的变化,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他们加以引导。

第三,在运动员克服训练困难的过程中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人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引导和培养而逐渐养成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在进行竞技体育训练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对运动员和教练员来说,都是必要且重要的。只有敢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人才是真正勇敢和坚强的人。运动员应该要能够克服训练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学会解决遇到的问题,做到不论刮风下雨,坚持竞技体育专项训练的质与量,才能真正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栋梁之才,这也是体育精神的最基本要求。竞技体育本身就包含了磨练意志,培养品质的内容,因而这也就回到了我们的第一点,也就是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运动员不应当把竞技体育训练当作为自己赢取荣誉的手段,而更应当把它当作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的一种手段,把它作为完成自己人生的长远目标。只有这样,运动员们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和勇气,面对以后即将面临的挑战。这不仅仅是对运动员今后的比赛,对于运动员们以后的人生同样有深远的意义。

第四,做好比赛期间的心理调整训练。竞技体育训练本身就是为了在比赛中获取成绩而进行的训练活动,所以,正式的竞技体育比赛是每一位竞技体育运动员都必将经历的一项挑战。然而,不同于一般的训练,运动员在进行竞技体育比赛的时候,其心理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而,在这个时候对运动员进行一定的心理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比赛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的初级选手而言,他们面对的最主要问题包括了临场的紧张情绪,急功近利的情绪,和惧怕失败的情绪等。不同的运动员在调整自己的心态方面取得的效果往往不同,有的运动员能够勉强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正常发挥;但是大部分运动员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误。作为教练员,应该对运动员做好以下集中训练:首先,教练员应当实事求是的把比赛的规则、场地和环境,以及对手的实力情况、弱点与强项、惯用的战术等告知运动员,并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表现给予一些建议,让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好好把握,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其次,教练员可以尝试给运动员进行念动训练。具体来说,就是让运动员在比赛之前能够闭眼默想比赛时的情形,想象自己在比赛中的良好表现,为自己增强信心,同时也想象对手在比赛中获得胜利的情形,为自己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总之,就是让运动员能够在比赛前,通过自己的感知,模拟赛场的情形和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结果,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以增强运动员临场应对的能力。李洪军所提出的方法就是:闭眼,安静休息,注意力放在全身肌肉的逐步放松,一至二分钟;缓慢用鼻子深呼吸,五秒间隔,伴以数数;坐下大腿缓慢屈伸,转移注意力;做缓慢的体操动作、拉韧带、活动各关节 。这样有助于克服胆怯和不安情绪,调动积极的心理机制,改正错误动作。

第五,在比赛结束后做好心理的调整训练。当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比赛结束后,尤其是对那些比赛经验还不够丰富,参加比赛的次数还较少的运动员,面对所取得的成绩,难免在心理上会发生一些变化。这样的变化因人、因结果而异,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部分运动员能够在比赛后很快适应这样的变化,并慢慢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重新投入新的训练中。但是,也有部分运动员在比赛后一段时间内仍然不能够平复下来,使得比赛过后,运动员的训练效率有所降低,训练效果不明显,水平提高缓慢。这类运动员的心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受到比赛失利的挫败感的困扰。这一类的运动员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有些运动员的失败主要还是受到自身实力的限制。这一些运动员可能因为平时的训练不够充分,或者本身的天分有限,或者是存在一定的心理原因,或是其他的什么原因,让自身的竞技能力不能够被充分的挖掘。所以尽管他们在比赛中正常发挥或是超常发挥,依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这些运动员非常容易在比赛后产生灰心丧气、急功近利和自卑感等消极情绪,甚至让运动员产生对自身训练活动的怀疑,认为自己不能够在竞技体育赛场上有所作为而放弃自己的竞技体育生涯,这样的情况当然不论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都不希望看到的。对于这一些运动员的赛后心理调整训练就应当以鼓励为主,在理性分析运动员的长处和缺陷的基础上,对运动员的竞争对手也要做出一定的分析,指出对手的失误和不足之处,提出可战胜对手的方案,以增强运动员在以后的比赛中战胜对手的信心。把运动员感情上的挫败转变成理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将运动员沉浸在失败中的心绪都转移到赛场经验的积累上来。通过这样的转移,既能够避免运动员胡思乱想影响训练进度,也能够让运动员学会动脑筋思考问题。当然,也有一些运动员的失败是因为在赛场上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因为技术或者战术上的失误而错过了机会。

这些运动员本身就具有相当的实力,却不能够如愿以偿的在赛场上取得与自己水平相应的成绩,导致其中的部分运动员感到懊恼和沮丧,甚至产生“心理阴影”,同样会耽误训练的进度、效力和以后的比赛成绩。这种情况下,对运动员从感性到理性的引导也同样是最有效的方法。另一类在比赛后可能会出现情绪则是因为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的自负感。这一类的运动员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的运动员也主要是本身的竞技体育素质一般,并不具备夺冠的实力,却在比赛中超常发挥而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些运动员很容易因为这样的际遇而产生投机心理,让他们误认为,即使不通过艰苦的训练,凭借于临时的极具偶然性的超常发挥便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进而让他们开始逃避竞技体育训练的艰辛,不能踏踏实实的稳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幻想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跻身世界级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员之列。这种心态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他们成功的表象很容易蒙蔽他们自己甚至是教练员的双眼,让他们对运动员的实力产生一种错觉,进而采取与运动员本身实力水平不相符的训练方式,这样不仅不能够帮助运动员快速提高,反而会让运动员更加陶醉于偶然事件带给他的自足感,进而更加相信投机取巧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捷径。这时候,作为教练员既要指出运动员表现上的不足,但又不能仅仅批判运动员取得的成绩,因为对沉浸在意外胜利的喜悦中的运动员如果只是批判他们的成绩,很容易触发他们的逆反情绪,产生很多极端的想法,或者是让他们表面上接受,但并不放在心上,毕竟人总是更容易肯定自己而不是对自己否决。对这样的运动员,我们要在肯定他的成绩的基础之上,明白的指出他在比赛中做的不足的地方,并且适当的反问他在今后的训练中是否能够保证保持这样的成绩甚至是进一步提高,以引发运动员对自己真实水平的反思和审视,在以后的训练中也可以加入一些赛场的模拟,将模拟的成绩与比赛成绩相比较,让运动员能够更加充分的认识自己,也了解竞技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情况,也就是运动员本身具有相当的实力,也在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当然,这类运动员在通常情况下都还是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重新投入到日常的训练中,但是同样也会出现久久不能平复心绪,无法返回竞技体育训练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的问题并不严重,教练员通过与运动员的交谈即可解决。

通过以上从时间纵向的训练方式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不论处于什么样的训练阶段,也不论运动员本身的竞技能力、心理素质、比赛成绩和出现的心理上的问题如何,教练员在对其进行引导心理训练的时候都不能够对运动员仅仅是鼓励或者仅仅是批判,也不能够仅仅是感性上的循循善诱。一名真正优秀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所需要的,除了是调整好自己心态的能力以外,更加需要学会理性的分析自己和对手的实力,并且要学会自己制定和调整比赛中的战术。也就是说,现代体育竞技本身已经不再是技能上的比试,而更接近于一种身心素质的综合较量。除了强健的体魄,高超的技能之外,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妙的战术同样是竞技体育训练所追求的,竞技体育比赛已经从身体上的竞赛转移到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能力这个综合的系统之上。这些都对我们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教练员和竞技体育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像我们之前所说,心理训练和技能训练一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较于技能的培养,心理上的引导更具有不确定性,因而难度也更大,加上现代人所面临的来自各方各面的心理压力和日趋明显的功利化价值取向,心理训练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艰巨。但是,不论面对的是怎样的社会和怎样的运动员,体育的精神是不会改变的,人们对竞技体育的热爱也是不会改变的。只要每个人都能铭记竞技体育的精髓,我们的竞技体育就不会变色,体育运动的精神也将会延续下去,依然会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将他们的热情投入到竞技体育的事业中。

同类推荐
  • 北派少林拳入门

    北派少林拳入门

    少林拳因少林寺而得名,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县西北嵩山之中。中岳嵩山,分两条山脉,东脉名目“太室山”,西脉名日“少室山”,中外闻名的佛门胜地——少林寺就坐落在少室山北麓的密林深处。
  • 曼巴传说

    曼巴传说

    篮球没有捷径,热爱才是唯一,不断的锤炼基本功,日复一日的苦练,在阳光下挥洒汗水,在痛苦中继续坚持。篮球已经不仅仅是一项运动了,他是我门的信仰,他是我们的人生,我么在篮球寻找人生的意义,在篮球中完善自我。Scitohocsuperomnia.Tempusneminemnonmanet...Carpediem——kobe以此致敬科比。一个最强王者的故事,就此开始。
  • 十段传奇

    十段传奇

    围棋最高的段位是职业九段,但在天才李柏来看来,全都是手下败将,因为他是这个地球上唯一的围棋十段。2004年一天下午,年仅6岁的李柏来在平隆县街边看到有人下围棋,指出了一处极难发现的失误,被下棋的业余5段周教练所察觉,这个孩子具有惊人的天赋。在周教练的追问下,李柏来说自己的远房亲戚三年前曾经在自己家里暂住,教了自己1个月的围棋,后来就再也没有碰过围棋。三年前只学了1个月,三年来没碰棋,竟还有业余2段的水平,这让周教练感到不可思议。这个“远房亲戚”到底是何方神圣?李柏来的惊人围棋天分会有多大的成就?
  • 极品控卫

    极品控卫

    一个极品控卫系统的出现,使得一直在NBA中混的郁郁不得志的叶枫焕发出他从未有过的光彩,从此之后整个NBA都要为他的崛起欢呼。他让所有喜欢他的球迷为之欢呼,他让所有的对手感到恐惧,他让所有的NBA教练感到头疼,这就是NBA的新王者——叶枫。
  • 体育之超越无限

    体育之超越无限

    一部行走在体育中的无限流...超越传统体育框架,加入无限流,玄幻元素,它晃晃悠悠的走呀...体育新书,挑战不可能的融合-新建书友群号481064106,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剧情走向,你敢想我就敢写,一部属于你们和我的小说
热门推荐
  • 超级感应

    超级感应

    自小失去双亲,由伯父伯母养大的刘明很倒霉,不仅一毕业就面临失业、失恋,还很坑爹地遇上一起车祸,一起改变他人生的车祸。不过他也因祸得福,获得了某种奇异功能——全视之眼……人生,又将开启新篇章……重新回到大学,找到以前的心理老师苏夏涵,跟着苏夏涵在她身边帮忙,获得了美女芳心。
  • 不该有的距离

    不该有的距离

    是暗斗!是离间!是黑道!十年的监狱生活,磨练了他坚强的性格,只是那份唯一的信念,让他改变这一切不该有的距离。
  • 邪王宠妃,凤破九霄

    邪王宠妃,凤破九霄

    她,21世纪的金牌杀手也是凤家大小姐意外穿越居然成了一个不受宠的王妃,听闻这个王妃是个绝世天才,可是最后与所谓的侧妃一起掉进冰冷的河水里。然而再次睁眼,目光冷冽,摄人心魂,一切都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传闻摄政王冷酷无情,心狠手辣,可是说好冷酷无情的摄政王为何这么妖孽,还这么无赖呢?以为只要自己不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就不会来打扰她,但一切似乎是她想得太简单了,摄政王,远比她想象的还要高深莫测,太过于神秘。
  • 盾一道门

    盾一道门

    大衍五十是为大道,天地开辟,大道分化,其四十九演变为天道,另其一则盾入虚,成为唯一的变数之道——盾一道。然天道无情,视众生为蝼蚁。众生为摆脱天道掌控而修炼,追寻盾一道,以达长生不死。莫言同为一名修炼者,历红尘三千,成为地球神话。渡无量量劫,以仙神为蝼蚁,视圣道为脚踏石。
  • 沙床

    沙床

    一夜情?裴紫的年龄比我想象的要大,大概30出头,头发盘在头顶上,连衣裙开胸很低,露出颈脖和锁骨,脖子上戴着项链,看得出来,那件项链出身名贵,款式和做工都非常精致。她的肩膀和胸非常夺目,纯净的雪白,精致高贵,有大理石般的质感,那温润的线条美,让人产生抚摸的冲动。
  • 王妃拽翻天

    王妃拽翻天

    某次突然觉得手头紧时:“淫贼,把钱都交出来”“干嘛?我们是夫妻了,我的还不是你的,分那么清干嘛?”“错!你的当然是我的,我的只是我的,你想也别想。”某次赌钱把自己高价输了以后:“淫贼,借一万两给我,我要去赎人”“谁?”“一个绝世小美女”当开始发育后:“救命啊,我被偷袭了,我受伤了,救命啊”薛悠悠坐在床上,看着裤裆上的一滩血迹。“王妃,你这是…这是…来那个了!”
  • 无殇之城

    无殇之城

    他们是亲兄妹,却从小天各一方,她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姐妹,她却对她说:“血缘这种东西,不过是天注定你们生来便要对彼此虔诚罢了!”他们又是父女,但却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在乱世相逢,他们猩猩相惜,最终又将何去何从?上天安排她的种种,又将作何了结!(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神剑霸天

    神剑霸天

    自己写的一部有关穿越的小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多提宝贵意见,让作品更加完善!
  • 寻找时间之眼

    寻找时间之眼

    寻找时间之眼,还得去外星球,你在做梦吧?穿越时空冒险,你在开玩笑吧?外星人,僵尸,恐龙各种危险生物轮番上阵,你是觉得我活着是一种罪过吧?莎士比亚,梵高,毕加索各种名人来客串,你是疯了吧?烙凡想做一个普通地球人,却还是被自己生活在外星球的弟弟给打破了,非要拽着他去寻找失踪许久的父亲,以为应付一下就行,结果却是一条不归路。穿越各个时空,在历史中行走,历经险象环,才发现故事仅仅是刚刚开始,真正的主角只是还未登场。对不起不要等我了,作者回不来了
  • 黯琼

    黯琼

    人非生而平等,因为那已然成为历史;却又人人平等,因为机会由自己掌握。是金子不一定会发光,就算你是仙露琼浆搁久了也会暗淡。世界不会可怜你,因为天助自助者,一切路都是自己去走。怎么活,怎样活,你才是自己的主角!主角张星耀是个有天赋的男孩,只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这部小说讲的是他的学习生活,个人心里的成长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