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
背景说明
艾略特(1888—1965)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1948年,因“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英国国王授予他“劳绩勋章”。
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市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祖父是牧师、并且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始人,父亲从商,母亲热爱文学,写过宗教诗。艾略特本人曾宣称:“政治上,我是个保皇党;宗教上,我是个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我是个古典主义者。”
1906~1910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师从倡导古典主义的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求学期间,他阅读了《文学中的象征派运动》(阿·赛蒙斯著,1899年),深受19世纪法国象征派诗歌影响。1910年,在进入巴黎大学深造后,他不但与很多法国诗人成为朋友,也对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的思想很有兴趣。之后,他回到哈佛学习梵文和印度哲学,又前往牛津大学钻研布雷德利的哲学。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诗人埃兹拉·庞德,并决定在英国定居。
1922年,艾略特发表了《荒原》,该诗不仅成为艾略特的成名作,也成为现代欧美诗歌的里程碑、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奠定了艾略特在欧美诗歌界的领袖地位。
《荒原》是艾略特在瑞士洛桑的一家疗养院里写成的,当时的艾略特身心交瘁,濒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于是请假到瑞士疗养。诗写完之后,艾略特来到巴黎,请庞德提意见。庞德替他做了较大的删改,在砍掉了72行韵体对白、删除了一些阐述性材料以及一些冗言和华丽的措辞后,全诗从800多行被压缩成334行,成为一首无与伦比的实验性诗作,语言质朴无华,想象超凡不俗。为了感谢庞德,艾略特在诗歌的题词里把这首诗献给了这位诗人。
《荒原》发表之后,“荒原”这一意象成为走向没落的西方文明的象征;凝练地概括了战后西方普遍存在的精神恐慌,表达了知识分子的失落感,以及渴望从宗教上寻求精神出路的心愿。因而这首诗在西方文学界被认为是一篇写出了整整一代人的幻灭感的划时代巨作。
推荐版本:赵萝蕤,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
名著概要
艾略特模仿贝多芬晚期创作五乐章奏鸣曲的形式,把长诗分为五章:《死者葬仪》(76行)、《对弈》(96行)、《火诫》(139行)、《水里的死亡》(10行)、《雷霆的话》(113行)。
创作《荒原》时,艾略特受到两本人类学著作:杰西·韦斯顿女士的《从祭仪到神话》和詹姆斯·弗雷泽爵士的《金枝》启发,因此在诗中套用了亚瑟王寻求圣杯的神话结构——在一个神话的国度里,一位鱼王(这种鱼在古代是生命的象征)遭到伤害或杀害,因此他的国家变成了一片干涸的荒原。唯有一位骑士能够使他复活、使家园恢复丰饶。但这位骑士得经受种种考验,前往风险教堂,获取关于圣杯的仪式问题的答案才能解救国王。
《荒原》以神话国度象征西方社会的精神王国,以圣杯象征对精神的拯救,构思了一个比拟神话的西方拯救故事。
第一章《死者葬仪》用象征笔法描绘出战后西欧一派死气沉沉、了无生机的景象。起首几句便流露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在本该生机盎然的春天的伦敦,却只看得到一片万物萧瑟、生机俱灭的荒原。巨大的幻灭感油然而生,在这令人窒息的绝望中仅充斥着低俗卑下的人的欲望,人们在浑噩中走向死亡。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把现代人视为没有了灵魂的幽灵。
第二章《对弈》,对弈即争斗,这里象征着现代人蝇营狗苟、执著于蝇头小利的钩心斗角。这一章里作者借用维吉尔的《伊尼特》、奥维德的《变形记》、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些作品中所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淫欲和罪恶,与描写底层社会卑鄙龌龊的肉体交易相叠映,把物欲横流、精神枯萎、毫无生机的现代生活描写得异常生动。借此,艾略特表达出“现代人重复古代人的罪恶”这一主题。
第三章《火诫》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泰晤士河畔的变换,描写伦敦这现代荒原上的庸俗堕落生活:明亮的月光下,母女俩干着卖淫的勾当;正午的黄雾中,商人为金钱奔走;精神空虚的青年男女在苟合中打发光阴;人们寻欢作乐后留下的垃圾漂浮在曾经诗意盎然的泰晤士河里。情欲之火毁灭了人性也毁灭了自然,人们面对的是一个糟糕的现状,唯有用焚烧灭尽情欲,才能拯救人类。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极短,只有10行,每一行都是含义深刻的象征,有人曾评价说它象征的内容抵得上但丁的一部《炼狱》。写人被情欲之火燃烧后淹死在海水里,代表情欲的海水既是淹没人的罪恶,也是令人在其中反思的炼狱。这里的寓意是现代人需要正视自己的罪恶,洗刷灵魂。
最后一章《雷霆的话》重新回到欧洲是一片没有水、只有岩石和沙土的荒原。写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信仰、理想、崇高的追求已经消失,欧洲因此变成可怖的荒原。人们虽然渴望救世主带来重生、世界复苏,然而基督没有降临,降临的只是革命(艾略特视社会主义革命为灾难)。最后,诗人借雷霆的话告诫人们:只有施舍、克制、同情、皈依宗教,人们才能获得永恒的平静和生机。
艾略特笔下贯穿全诗的“荒原”是他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荒”的不是战争带来的破坏、流血和荒芜,而是现代西方人感情和精神上的贫乏。《荒原》是人的内心对文化命运的剖析和反思,其主题也是拯救和找寻。为此,艾略特描绘了一幅幅由自然、神话、宗教交织的图案,试图挽救人之苦难脆弱。
在诗中,艾略特至少引用了35个不同作家的作品和流行歌曲,插入了包括印度梵文在内的6种语言。因此,在1922年诗歌发表时,艾略特为其作了53条脚注,离开这些注释,读者很难理解诗歌的意思。全诗极少用韵,大多用有节奏的自由体,语言风格变换多样。
知识链接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亦称“象征派”,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最先流行于法国,后来波及欧美各国。
早在19世纪50年代,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已经创作出象征主义风格的诗歌《恶之花》。1886年法国诗人莫雷阿发表《象征主义宣言》一文,奠定了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象征派正式形成。
象征派在理论上主张,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诗歌中的“另一个世界”才是美好的。因此创作上要摆脱自然主义描写事物的倾向,努力描写精神生活,挖掘内心的“最高真实”,凭借直觉创作理想的美和抽象的意象。在艺术上,象征派的特征是选择表达意念的象征性字眼,以物言情。象征派重视形象思维,通过暗示、联想等诗句表达内心微妙复杂的感情,使诗歌产生一种恍惚迷离的情调和风格。
20世纪20年代以后,又产生后期象征主义,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继承了前期的格调,依旧强调抒发个人内心,隐晦地表达对现实的绝望。这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象征派诗人,如艾略特、里尔克、庞德等。
象征派一反浪漫派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路子,热衷于描述社会和人性恶的一面,通过对恶的描述,映衬和追求艺术中的真善美。
名家评述
《荒原》这标题,人们一旦明白了其艰涩难懂而又很巧妙的奥秘,便不会不理解它那令人恐怖的含义。这首忧郁阴沉的诗着眼于描写枯燥和无力的现代文明,在表现手法上用了一系列时而现实时而神话似的情节,一个个景象相互冲撞,获得了非笔墨所能形容的整体效果。全诗一共436行,而其内容实际上却大大超过一部436页的小说。《荒原》问世已有四分之一个世纪了,但不幸的是,现实证明诗里所描写的悲惨景象依然不折不扣地反映着原子时代阴影下的现状。
——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荒原》可以理解,但不可能洞穿。——理查德·爱尔曼(美国诗人)
精彩推荐
以下选自《荒原》第一章《死者葬仪》,作者用象征笔法描绘出死气沉沉的荒原,给全诗笼罩上绝望悲观的氛围。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掺和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
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
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
我要指点你一件事,它既不像
你早起的影子,在你后面迈步,
也不像傍晚的,站起身来迎着你;
我要给你看恐惧在一把尘土里。
风吹着很轻快,
吹送我回家走,
爱尔兰的小孩,
你在哪里逗留?
“一年前你给我的风信子;
他们叫我做风信子的女郎”,
——可是等我们回来,晚了,从风信子的园里来,
你的臂膊抱满,你的头发湿漉,我说不出话,
眼睛看不见,我既不是活的,
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
望着光亮的中心看时,是一片寂静。
荒凉而空虚是那大海。
……
我看见成群的人,在绕着圈子走。
谢谢你。你看见亲爱的爱奎东太太的时候
就说我自己把天宫图给她带去,
这年头人得小心啊。
并无实体的城,
在冬日破晓时的黄雾下,
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人数是那么多,
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
叹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来,
人人的眼睛都盯住在自己的脚前。
流上山,流下威廉王大街,
直到圣马利吴尔诺斯教堂,那里报时的钟声
敲着最后的第九下,阴沉的一声。
在那里我看见一个熟人,拦住他叫道:“斯代真!
你从前在迈里的船上是和我在一起的!
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首,
它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
叫这狗熊星走远吧,它是人们的朋友,
不然它会用它的爪子再把它挖掘出来!”
你!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