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地进修自己。”
上个世纪初期,大教育家蔡元培就讲过提高父母教育素质的必要性。他说:“譬如诸位有一块美玉,要琢成佩件,必要请教玉工;又如有几两黄金,要炼成首饰,必要请教金工,断不是人人自作的。现在要把自家的子女造就成适当的人物,难道比琢玉炼金容易,人人可以自任的么?”蔡先生的论述说明,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必须努力学习和不断实践,才有希望把孩子教育好。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现代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这五个元素构成了现代父母的教育素质,也就是父母上岗考核的主要内容。
现代的教育观念是父母教育素质的核心,对家庭教育的目标、方向以及父母的教育行为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也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教育观念至少包含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教子观等四个方面。儿童观,即父母对儿童的本身及其发展的认识,如孩子是人,是走向成熟的人,是终将独立的人等等;亲子观,即父母对子女与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如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等;人才观,即父母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是成功之路等等;教子观,即父母对自身、对子女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如把人格的教育视为家庭教育的核心等等。
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并直接关系到孩子在家庭中所受教育的效果。
健康的心理是指父母心理健康才会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在以身示范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力求做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而这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父母有自知之明,自知,才能自信自强,不因成功得意忘形,也不因失败惊慌失措,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稳定情绪,这将使孩子终身受益无穷。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人是环境的产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忘不掉的习惯才是真正的素质。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方面,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
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必备条件。没有平等,培养不出现代儿童;没有民主,建设不成和谐家庭。因此,父母不仅应尊重儿童的权利,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个性,真诚地学习孩子身上的优点,使教育过程充满理智之爱。
家庭教育更是一门艺术。父母并非与生俱来就能掌握教育孩子这门艺术,而必须通过学习。首先是“阅读”孩子,读懂孩子这本“书”。孩子这本“书”,是一本在变化的书,一天一页,一年一章,天天都有新变化,年年都有新发展,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做父母的也许今天读懂了,但明天未必一定读懂。因此,称职的父母应该一辈子读孩子这本书,一辈子学习,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一起发展。所以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庭学习。
父母是孩子的长辈,父母与子女存在着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从传统观念上看,父母是教育者,子女是受教育者。但这种关系不是绝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谁是教育者,谁是受教育者,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有的时候,父母是教育者,但有的时候,子女是教育者,父母则是受教育者。特别是在知识爆炸、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提倡父母向孩子学习,父母不应以“当然教育者”自居。
当今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身处全新的社会环境,孩子的成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比如厌倦学习,情绪低落,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甚至出现自闭、躁动、反抗、冷漠等心理疾病。应该说,今天的孩子较之他们的父辈和祖辈,他们的生活及各方面的环境已大有改善,但是他们的问题反而更突出了。作为父母,面对这样的环境,应当如何应对与作为呢?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一种教育素质,而这并非天生就有,也不是靠过去的经验就能获得的,必须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步形成。在21世纪,这种学习与实践尤为必要和迫切,因为教育与教育对象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所以,想要做好父母,必须努力学习,才能做合格的父母,才有资格去教育下一代。
教育孩子令大多数中国的父母感到头疼,一方面,家长不知道该怎样去教育孩子,另一方面,他们管教了,可孩子还是不听。这两个问题的根源其实都在家长,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孩子迷恋看电视、上网这似乎已经成了现代中国家庭中孩子们的通病。有一个父亲,因为痛恨孩子看电视上瘾,每天把电视天线装到包里去上班;还有的父母干脆强令孩子关电视。专家认为这都不是什么高明的办法。一位美国的儿童专家说,对于这种情况,父母要做的不是强迫孩子关电视,而是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父母要了解孩子在看什么,为什么看,然后才能分析引导他怎样做。
有的孩子养成吃饭时看动画片的习惯,家长非常反对这一点。父母往往认为吃饭是正事,看动画片是玩耍,孩子必须先办正事,然后才能玩耍,所以,父母一声“吃饭了”,孩子必须马上过来,不过来就不是好孩子。想想看,到底是谁在任性?我们经常说孩子任性,其实父母有时比孩子还要任性,我让你过来你就得过来。反过来,如果是您自己在看一个最喜欢的电视剧的时候,您会怎么样呢?您一定会调整您吃饭的时间,想出各种办法来,别人让您过来您一定不愿意过来,过来了也一定是很不高兴的。所以,我们要和孩子平等交流,合理安排。父母任性,其结果往往是和孩子形成对抗。
有一位父亲曾去咨询专家,他碰上了难题,他们两口子的事业都干得特别红火,就是孩子出了问题。16岁的女儿两次离家出走,走之后没钱了才回来。但是她回家的条件是,她回家,她妈妈就不能在家,她妈妈在家她就不回家。这位父亲很无奈,他只好在孩子回家时让孩子的妈妈回娘家去住。为什么?母亲很任性,孩子也非常任性,没法儿交流。对此,全家都很无奈。
在这里,我们想要说的是,教育孩子首先是教育自己,改变孩子也要先改变自己。这很重要。如果你对孩子是尊重的、理解的,孩子就容易教育好。
要做一个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先要教育好自己。那么,父母在教育自己方面,主要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尊重孩子。
要尊重孩子的权利。父母是不是现代的父母,是不是优秀的父母,能否尊重儿童的权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亲子关系的核心就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孩子是通过父母认识世界的。
2.听取孩子的意见。
父母碰到事情的时候应该听取孩子的意见。比如说,孩子升学问题上,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所有的志愿应该听取孩子自己的意见,因为你尊重孩子了,孩子才可能自己对自己负责。
3.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在今天的孩子身上,不是没有理想,是没有那些空洞的理想。今天的孩子很务实,有他们自己的追求和个性。他们在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平等意识还有对新事物的追求方面,都是很突出的,所以我们应该看到现在孩子身上的一些突出的优点。以下几点是我们需要做到的,即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碰到事情跟孩子商量,把与孩子相关的事情的决定权交给孩子自己。孩子在10岁以后就有了行为能力,父母越尊重孩子,孩子就越发自尊,对自己也更加负责。
4.父母不要用自己的观念来评判孩子的观念。
现在的孩子很重视他们的权利,比如孩子不愿意去参加某项活动,告知父母在这项活动里自己的权利遭到侵犯,孩子觉得组织者不公平,所以不愿意去参加。这件事情要是放在大人身上,往往会再三克制,但孩子选择退出,大人就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有一个父母反映她的儿子总是与同学打架,老师和父母反复教育,孩子就是改不了。经询问,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如果犯了什么错误,他的父亲常会采用体罚的方式来教育他。一个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他自然会认为动用武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如果父母不会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不懂得怎样尊重孩子,怎么能教会孩子与人和平相处呢?
还有一位母亲打电话来说,她的女儿已经上初二了,自理能力却很差,而且做事磨蹭。这位母亲很困惑:我们做父母的都是很能干、很利落的人,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孩子?其实正是因为父母太能干了,从小就为孩子包办一切,孩子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而孩子的独立性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如果父母一切都包办,孩子的独立性从何而来呢?
教育孩子,首先是教育自己。改变孩子,首先是改变自己。专家呼吁今天的父母家长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今天的孩子。孩子有着独立的人格,应该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根据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教育他们。父母应该在家庭中培养平等、民主的气氛,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另外,为人父母,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自己也得多学习,补充知识,以适应新时代变化的需要。为了教育孩子,父母要学一些关于孩子生理、心理及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家教的原则与方法,不断提高家教水平,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下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