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陪君子说话容易有三种失误:还没轮到自己说话却抢先说了,这叫急躁;轮到自己说了却不说,这叫阴隐;不察言观色而说话,这叫瞎子。
孔子所指出的三个毛病,的确也是我们一般人容易犯的。第一个毛病是急躁而爱出风头,没有耐心听人说话的涵养,在交际场上,这一点尤其致命;第二个毛病是阴隐,该说话的时候不说,给人以城府很深,很阴险的感觉,这种人容易失去朋友;第三个毛病是不长眼睛,说话不看人家的反应,只顾自己说得痛快,这类人说话不看时机,常常把事办砸,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
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因而很受秦始皇的重用。李斯又是“沙丘之谋”的参与者,秦二世对他颇为宠信。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李斯基于对秦朝统治的忠心,曾多次上书进谏但毫无成效。赵高暗自担心秦二世了解朝局后会追究自己的责任,同时也想除掉李斯这个朝政上的唯一障碍,便把矛头对准了他。赵高对秦二世的性格了如指掌,于是想到了一个陷害李斯的绝妙圈套。
他先对李斯说,如今盗贼猖狂,自己很想劝谏皇上,但担心皇上听不进自己的话。李斯也表示自己很想找机会劝谏皇帝。赵高便表示他负责给李斯制造劝谏的时机。于是,赵高特意找秦二世玩兴正高、最烦人打扰的时机让李斯进谏,如此再三,秦二世开始与李斯产生了嫌隙。赵高见时机一到,就诬蔑李斯因未能分土称王而心存不满,诬蔑李斯的儿子与陈胜等起义军有关联。秦二世偏听偏信,赵高又操纵了对李斯的刑讯过程,最终如愿以偿地把李斯父子腰斩于刑场,李斯三族以内的人也因受株连而被杀尽。
古人云:“事不见机,必取于辱。”不该开口时说话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灾患。要看好时机再开口,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变化而有不同的需求,要让对方愿意听你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就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所以,时机对沟通而言非常重要。
有这么一段话形容了说话时机的重要性:该说话时说话是一种水平,不该说话时不说话是一种聪明,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是一种城府……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把握说话时机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说话的最佳时机,才能够将话说得恰到好处。如果时机掌握得不好,一个人说话的内容不论如何精彩,也难以达到说话的目的。
在你要表达意见之前,要必须先确定对方已经准备好,愿意听你说话了。否则,你只会浪费力气,对牛弹琴,白白错过了让对方接受你意见的大好机会。
说话时机是由说话的时境提供的,即由说话时的自然、社会、心理、语言等诸多环境提供的。这犹如一个参加比赛的棒球运动员,虽有良好的技艺、强健的体魄,但如果不能掌握击球的“决定性的瞬间”,或早了或迟了,挥棒就落空了。巧妙掌握说话的时机,必须要注意一些细节。
第一,说话要注意场合。人的说话行为只能在具体的时境中发生、进行,谁也无法随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摆脱它、超越它,说话行为也只有与具体的时境结合并保持统一,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想汇报自己的工作成绩,最好选在工作总结会上或者是在领导心情不错又不忙的时候。若是你在公司组织的聚会上大家都在唱歌喝酒时汇报,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就算你的汇报再好听也会让人烦。
第二,说话时要看看对方的心情。把人的心境单独提出来,作为一个独立因素来考虑是必要的。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看了脸色,再决定说什么话。这种所谓“脸色”,不过是心情在脸部的一种表现而已。在人心情好时,无所不乐;心境不好时,无所不愁。当你与人说话时,必须把这作为一个前提来考虑。《弟子规》中也说:“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搅。”当对方很忙或不开心的时候,不要去打扰;等对方空闲,心情舒畅的时候再开口也不迟。
有一位女士深有体会地说:“自己的丈夫白天上班忙碌了一天,筋疲力尽,拖着疲倦的身体挤公交回到家中,如果这时家中的人不体贴这种困苦,一开口又是诉苦,又是告状,再有耐性的人也难免会有所顶撞。相反,先把这些‘苦’搁在一边,先温和地说:‘公共汽车太挤了吧?太辛苦了,先休息一下吧!’等到安静下来,再把家里的事情说出来,这样才会得到丈夫的同情和支持。”
某位作家曾说过这样的事:“记得小时候,当我受尽委屈或者有事情让爸爸帮忙的时候,我放学回到家中,总是迫不及待地向爸爸求救,可每次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有一次,母亲就告诉我说,先等爸爸吃完饭后,心情比较稳定时再过去求他。这真是金玉良言啊。”
要想把握好说话时机,你还得有耐性,不应急躁,否则开口不是时候,你所有的希望都会化为泡影。但你也不能一味地等待,什么事也不做。你要为关键时刻的到来做些准备,这样,你的话说出来才会有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