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国传统心态来看,社交不应该带有功利之心,而应该“以情会友,别无所求”,应该奉行一种无为哲学。谁要是在交往中注重了交往对象的使用价值,然后想方设法接近他、利用他,这就被认为“太势利”。
根据现代社会的交际观念,社交有三个基本目标,即信息共享,情感沟通,相助相求。我们不能只强调信息共享、情感沟通而拒绝相求相助。我们也不能把相求相助都当成“势利”来看待。
怀特是美国印第安纳州小乡镇上的铁道电信事务所的新雇员。16岁时,他便决心要独树一帜。27岁他当了管理所所长。后来,先是成为西部合同电信公司总裁,接着成为俄亥俄州铁路局局长。当他儿子上学时,他给儿子的忠告是:“在学校要和一流人物结交,有能力的人不管做什么都会成功……”可见,人际交往还是有选择的,选择就是一种目标的体现,拒绝目标,也就是拒绝交往。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趋势”心理,就是结交、崇拜、依附有名望者的心理,这种心理绝大多数的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建立“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等式来说明,也就是说:目的 有相同需求的人=关系。首先就是要认清目标,接着找有相同需求的人,最后与之联系,建立关系。
有人单靠直觉建立“关系”;有人则花心思,才能拓展“关系”。前者往往难以预料结果如何;后者比较知晓拉关系的“天时地利”。
“关系”通常要花一点功夫才能取得。一家公司若在两个月内即将面临大裁员或破产的打击,员工应该早有所闻,有人像无头苍蝇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则已悄悄地打电话联络,打通关系,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以免和公司“同归于尽”。这些人一定比慌张失措的同事先找到工作,之后也会继续靠“关系”,追求更卓越的生涯。
和外界保持某种程度的“关系”,消息才会灵通。要是问他们这些“关系”是怎么来的,恐怕他们也答不上来。这种事并非是鬼鬼祟祟、见不得人的勾当,而是一般人成功的秘诀。他们了解“势利点并没有什么不好”的道理,也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最后,练成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得到情报的神功。
善于拓展“关系”的人,是标准的社交高手,不管是在宴会、洽谈公事或私人聚会上,总是会掌握时机。对这些“沟通大师”而言,人生就是一场历险记——会议室、酒吧、街角、餐厅,甚至在澡堂里,处处都可以“增广见闻”。只要你多走动必有收获。
不少人总是乐于与比自己差的人交际,这的确是很值得自慰,借此亦能产生优越感。可是,从不如自己的人当中,显然是学不到什么的。而结交比自己优秀的朋友能促使我们成熟。
总而言之,人总是在心里更多地想“关系”有无用处,看看是否能从对方的需要上做些文章,让对方欠自己的人情,以使关系套牢。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