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和发掘这种潜能。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曾说过:“一个人40岁之后得对自己的相貌负责。”套用这句名言,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人在35岁之前要对自己的思维创造能力负责。”人的智慧需要不断培养,才会成熟;人的思维,需要不断锻炼,才会灵活。尤其是在35岁之前,多动脑筋和勤于思考,绝对是必需的,也是值得的。
勤于思考,才能促进和保持头脑的灵活我们知道,一般人的天资并没有大的差别,如同马克思所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人的思维能力主要是用脑的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像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一样,勤于用脑可以使大脑越来越发达,思维能力越来越强。
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唐甄说得好:“心,灵物也;不用则长存,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因此,我们要注意养成凡事都要用脑筋想一想、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不满足于对事物的一知半解,不满足于接受与记诵现成的结论。只有这样,脑子才能越用越灵。
人类的大脑是由大脑、小脑和连接它们的间脑、中脑和延髓构成。大脑还特别区分出旧皮质和新皮质。人类所特有的、其他动物身上没有的高度的智慧,正是靠大脑表面非常发达的新皮质控制的。人的智力之所以越来越发达,正是长期实践,不断用脑思索的结果。
人脑不同于机器,使用久了会有磨损,而是越用越好用。比如学外语,人们一旦掌握了一两门外语,再学第三门、第四门就容易多了。头脑的好坏,绝非是天生的,主要看你后天如何利用它。所有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无一例外的都是长期善于用脑思索的人。
我们要开发潜在的智力,利用更多的脑细胞,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经常用新的知识和信息去刺激脑细胞。例如读书、看报或注意听别人的谈话,对发生在身边的事勤于思索,多问“为什么”,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保持灵活的头脑大有裨益。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也有人指出:生命在于脑运动。研究表明,一个人从10岁开始,每10年大约有10%控制高级思维的神经细胞萎缩、死亡。信息的传递速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但这不要紧,如果坚持用脑和注意脑营养的补充,每天又有新的细胞产生,而且新生的细胞比死亡的细胞还要多。
日本科学家曾对200名20~80岁的健康人进行跟踪调查。他们发现经常用脑的人到60岁时,思维能力仍然像30岁那样敏捷;而那些三四十岁就不愿动脑的人,脑力便加速退化。美国科学家做了另一项实验,把73位平均年龄在81岁以上的老人分成三组:自觉勤于思考组、思维迟钝组、受人监督组。初期结果是:自觉勤于思考组的血压、记忆力和寿命都达到最佳指标;三年后,自觉勤于思考组的老人都还健在;思维迟钝组的死亡率是12.5%;而受人监督组有37.5%已经死亡。由此可见,勤于思考不仅是保持头脑灵活的有效方法,也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奥秘所在。
头脑只有处于时刻生生不息的运动之中,才能克服思维的阻塞,保持和提高思维的流畅性。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构想某一物体尽可能多的用途来训练自己的开阔思路。比如,在两分钟内写出尽量多的纸的用途、汽车的用途、煤的用途、土的用途……。当你在思考每一种东西的多种用途时,就是在尽力扩展你的思维,不断增加思考的角度和思路的数量,长此以往,你就会形成从多方面、开阔的视野上去把握对象的思维能力。而且当你了解到别人列举出了你所未曾想到的用途时,无疑会给你某种开阔性的启示。于是,不知不觉中,你便掌握了开阔思路的新技法。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要想保持头脑灵活,必须掌握一定的诀窍,主要包括:
1.经常用脑
思考对大脑来说,如机器运转,不思考的大脑就会像久停的机器一样锈蚀。研究证明,人脑智能远未完全被开发出来。经常用脑无疑是开发智能的良方,多阅读多提问,能促进脑细胞更好地新陈代谢,提高思考和记忆力。
2.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和经验
灵感活跃于知识的“联系网”中,开拓知识领域能够产生灵感的机遇。
实践证明: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比知识面窄和缺乏实际经验的人,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特的见解。这是因为知识和经验是创造的素材。
3.学会信息筛选
人脑可贮存上亿条信息。如此多的信息如不加以筛选,必将互相干扰,影响思考效率。每天都应该对进入脑中的信息做一次回忆整理,分清主次,对主要信息可用脑力去思考并进行记忆,对次要信息则可以不做强化记忆。
4.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在大脑神经细胞中,各细胞群之间有一定的分工。当思考研究每一问题时间过长时,人往往会感到疲劳,效率会下降。这时可转换一下思考内容,或者去阅读一下图书资料。这样有助于脑细胞功能恢复。当脑力工作疲劳时,可换成一些体力劳动和娱乐活动,这样可使紧张的脑神经松弛下来。
5.进行体质投资
高效率的脑力工作必须有良好的身体作保证。思考中脑细胞对氧的需求量很高,体质差的人吸收氧的能力低,常常大脑供氧不足。因此思考时间长了就会头晕。如此说来,加强锻炼,增加营养,对健脑补神都是很重要的。在主食中增加蛋白质、葡萄糖、卵磷脂类食品对大脑很有益处。另外,充足的睡眠也是补养大脑的方法。
6.努力使自己经常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灵感喜欢在清醒轻松时光临,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是获得灵感的妙方。
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在月夜的乡间小路散步时,耳闻农家女的琴声,顿发乐思,写成有名的《月光曲》。因为精神饱满,情绪良好,心情愉快,能使脑细胞保持良好的状态,使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注意力易于趋向集中,从而出现思路贯通的佳境;反之,只能使思路堵塞。为保持最佳精神状态,关键的一点就是切实搞好“劳逸结合”。当大脑疲惫时,决不要搞所谓“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法。勤奋,是指意志力的坚强和韧性精神,决不等于搞加班加点的疲劳战术。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是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等各种出类拔萃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心理上的“自我调解”,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从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展开“幻想”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从他幼时幻想人跟着光线跑,并能努力赶上它开始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从人们幻想造出飞鸟的翅膀而开始的。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探索,去进行创造性劳动。
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一是以外部世界接受感觉的感受区;二是将这些感觉收集整理起来的贮存区;三是评价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断区;四是按新的方式将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只善于运用贮存区和判断区的功能,而不善于运用想象区功能的人,就不善于创新。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般人只用了想象区的15%,其余的还处于“冬眠”状态。开垦这块处女地就要从培养幻想入手。
2.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使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比如,我们思考“砖头有多少种用途”,我们至少有以下各式各样的答案:造房子、砌院墙、铺路、刹住停在斜坡的车辆、作锤子、压纸、代尺画线、垫东西、搏斗的武器、魔术的道具……如此等等。
3.发展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既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物理学上的“阿基米得定律”是阿基米得在跳入浴缸的一瞬间悟到的。又如,达尔文在观察到植物幼苗的顶端向太阳照射的方向弯曲时,就想到了它是幼苗的顶端因含有某种物质,在光照下跑向背光一侧的缘故。但在他有生之年,没有能证明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的反复研究,终于在1933年找到了这种植物生长素。
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为了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当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千万别怠慢了它们。如果一个人感觉敏锐,记忆力好,想象活跃,在学习和工作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就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给工作和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4.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流畅性是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做出反应的能力;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刺激做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这三性是建筑在广泛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曾采用奥斯本发明的“头脑风暴法”来训练大学生们思维的流畅性。“头脑风暴法”在我国也译为“智力激励法”、“脑力激荡法”、“BS法”等。该法在美国推广应用后,很快传入西欧、日本、中国等地,并有许多演变和发展,成为创意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的核心是高度充分的自由联想。这种方法一般是举行一种特殊的小型会议,使与会者毫无顾忌地提出各种想法,彼此激励,相互启发,引起联想,导致创意设想的连锁反应,产生众多的创意。
训练时,要求受训者像夏天的暴风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不容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的好坏或数量的多少。评价在结束后进行。
速度愈快表示愈流畅,讲得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对于提高思维的质量和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思维性的发展。
5.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自己充分发挥创造性,首先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人的欲求感总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精神上的需要,就没有求知欲。为此,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出难题,或者去“啃”前人遗留下的不解之谜,激发自己的求知欲。
求知欲会促使人去探索科学,去进行创造性思维,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不枯不竭,永为活水。只有当一个人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总处于“跃跃欲试”时的阶段,他才能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就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记住:创造性思维是我们攀登事业高峰最有效的“利器”,采取简便易行的方法有效地改进思维能力人们常说:天才和愚蠢仅有一步之差。这一步之别的主要原因与其说智力不同,倒不如说是思维方式不同——以正确的方法进行思维,即使智力平平,也可以常常不失时机地做出正确的决断。
下面是几种值得每个35岁以前的人借鉴的有效改进思维能力的简易方法:
1.剔除成见法
这是优化思维中很关键的第一步。它告诉我们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事物。
当一个新的事物闯入人的思维中来时,人们首先总是本能的有所反应,不是喜欢,就是厌烦。然后就带着自己的感情对问题加以理解。这样做的后果常常会使人陷入某种困境而不易自拔。为了能够避免类似现象发生,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去掉你的成见。
假设我们大家现在都在讨论公共汽车的设计问题。有人建议把车厢里的座位全部去掉。此刻你会有何感想?为什么有这些感想?
想象一下这样设计有哪些优缺点,权且当作到会人员所发表的不同见解。用3分钟的时间把这些优缺点写下来。写完之后,也许你会对你所写的大吃一惊,这种设计的优点竟能与缺点数量相当,诸如造价低廉,容易修理等等。而且,使乘客舒适这样一条非常重要的条件也许还会被你所忽视。
这种剔除成见法的目的,是要使你能够客观地认识世界,不要受头脑中的定势所左右。
2.面面俱到法
这种思考方法告诉我们,要确切地看清楚你所考虑的任何细节,不要有所遗漏,也不要有所忽视,任何细节的遗漏和忽视,都会影响你作决定的质量。
假设你要买一所新房子,就要考虑到所有与房子有关的因素。显而易见的问题自然要引起你的注意。如,房间规模的大小,售价高低,陈设是否适当等等。但是其他一些不很明显的情形也不能忽略。如,周围人们的风俗习惯怎样?到上冻季节,煤气管道是否会由于积水不能迅速抽出而导致管道不通等等。
有一对夫妇看中了一幢房子,他们认为那幢房子夏天的景色很别致。但是一个朋友问他们:冬天,叶落花凋以后,其景色将会如何?他们就不知道如何回答,实际上,那幢房子的冬景是不堪入目的。
3.先见之明法
恰当地运用前两种方法把各种问题和可能的因素揭示出来以后,如能具有先见之明,可使你得到最佳选择。
人们对其将来的预见,从时间上划分,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即:眼前、短期(1~5年)、中期(5~25年)和长期(25年以上)。
把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还可以使你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一个正确的抉择。
多年前,年近中年的杰克时常和一位年轻的姑娘来往,当时他说是并无他意,只不过逢场做戏罢了,朋友们曾告诫他,这样下去他可能爱上那姑娘……可能会导致夫妻痛苦的离异……可能会导致包括子女在内的众叛亲离……可能20年后,新妻会不甘心与老朽为伴,还要出现再度的离异……但是遗憾的,是他当时没有能够接受朋友们的忠告。但他们当时给他描绘的那些可怕的情景后来都一一地变成了不幸的现实。
4.明确目的法
这种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把所做事情的目的铭记在心。
如果行为的目的明确得法,可以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解决问题上,这样会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老奶奶在打毛衣的时候,她的那个学走路的小孙子总是在她身边转来转去。把她的毛线弄得一塌糊涂,使她无法再打下去了。于是她就把她的小孙孙放到小栅栏里面去了。这个孩子于是就在栅栏里大哭不止,使她仍无法工作下去。这时她想到:“我的目的是把我和这个孩子分开,而不是把孩子圈起来。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自己进入这个栅栏里去,而把孩子放在栅栏外面呢?”于是她就这样做了,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5.主次分明法
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你在事物的诸多因素中,选择出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和最可能发生的情况。
假设某人想向你借一点儿钱,你这时就一定要考虑一下他想借钱的所有因素,然后要选择几个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什么时候能还钱?”其次可能是:“这个人是否可信?”如果是你们的儿女向你们借钱的话,可能你们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她要钱干什么?”
我们的许多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分不清主次,只凭一般的感觉;殊不知,一般的感觉是不能代替经深思熟虑而选择的重要因素的。
6.思想解放法
有时,我们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感觉已经绞尽脑汁了,但仍是百思不得其解。这种思维方法告诉你如何开拓你的思路,使你进入一个柳暗花明的境界。只要你敢于进行大胆的设想,就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的时候,仅做灯丝这样一项内容,就试用了不下数千种材料,包括钓鱼线、沥青和碳化纸片等等。最后才找到了金属钨。
要学会“狂想”。要想到所有可能的情况,即使被认为不着边际,乃至荒诞不经,也不妨试它一试。最优的抉择产生于各种可能因素的展示之后。
学会如何激发潜在的创造力、应变力以及洞察力有点子才会有创造发明。千百年来,如果没有创造力,锐石和竹棒永远也搭不到一块成为长矛。创造力是科技发明背后的推动力,也是点燃灵感的火花,帮助公司赚进厚利的武器。
拥有源源不绝的好点子,是工作成功的秘诀。尤其在瞬息万变的今日社会,公司、企业甚或个人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其应变之道。因此,训练自己随时激发新的点子以应万变,是现代人迈向成功的不二法门。以下便是激发潜在的创造力、应变力以及洞察力的9种有效的方法:
1.相信自己有创造力
激发创造力最大的绊脚石,是认为自己缺乏创造力。很多人有这种观念完全源自父母、师长的错误灌输。他们以为创造力是不可企及之物,应该以敬畏之心看待发明家。但是,即使是最伟大的创新点子,也并非无迹可循、难以捉摸。
以电视游戏机发明人诺南·巴希奈为例,他的灵感即来自游戏与电视。这两项现代人最喜爱的东西经他一结合,变成了价值1亿美元的点子。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联想。
2.立即捕捉灵感
当意识进入睡眠状态,或沉浸在其他事情中时,潜意识仍会继续思索。诗人雪莱曾说:“伟大的作家、诗人和艺术家,都曾经证实自己作品的灵感来自于潜意识。”
你可以尝试,在灵感来临时,放下手边的事,立即捕捉它。富有创造力的人都宣称,他们的灵感通常是在入睡之前,或者刚睡醒时产生的。事实上,他们所说的话是有科学根据的。创造力和脑波阀有关,而脑波阀控制着人熟睡前这段时间的意识知觉。
平时,你不妨将便纸条、录音机放在床边,以便灵感来时能迅速记录下来。即使睡意正浓,也别吝于起身整理突如其来的构思,这样所得到的回报,将远远超过加班加点致使睡眠不足所获得的效果。
3.改变安于现状的思想
如果安于现状,就无法激发你的创造力。应当摆脱这种束缚,改变一下日常步调。
不妨以画画的方式,把问题记在纸上。画画和右半脑的活动有关,它能触发影像、观念及直觉;写字则和主控知识、数字、逻辑的左半脑息息相关。让思潮随着信手乱画飞扬,画出你所想的问题,并从各种角度来描绘它,进一步在脑中将它转变成动画。逐步习惯以视觉和脑部知觉来处理问题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激发灵感是这么容易。
4.换个新环境
换个新环境和创造新点子大有关系。据研究发现:人们坐在飞机上更能想出好点子。当飞机离地面12000米高时,人的心思处在极端的创造区里。另外,在公园散步或在海滩漫步,都可激发想象力。周末在乡间租间小屋,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对激发创造力也有帮助。
5.思考多种方案平常我们多养成“只找一种答案”的习惯。很多商界人士只要发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马上就会松口气,说:“这办法不错,我们就这么做。”但是更富创意的经营者却会说:“方法是不错,不过再想想看,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找出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法需要不断地思考。在生活中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一有难题,便将它记录在备忘录上,并写出所有你能想得到的相关事件及解决方法,然后再向那些你认为可能会提供好建议的人询问解决之道。
6.置身新领域
一个年轻人请教管理专家彼德·杜拉克如何成为好主管。杜拉克回答:“学拉小提琴吧。”他的意思是,任何让你置身新领域,或迫使你摆脱原先安适怠惰的活动,都可能激发想象力。最好的活动是磨炼平时不常用的另外半边脑。有时这类活动会形成神奇的组合,例如,艺术家身兼棋艺高手,生意人还是个演奏家呢?
7.经常诘问自己
这种定期反省的方法,可以帮你确信自己的创造构思。问问自己:“不提出工作计划对我有什么好处?”“我非得按照既定的方法去完成这项任务吗?”常常诘问自己,能使你更肯定、或矫正、或全然放弃原先的构思。不论使用何种诘问方法,你都在开启着新点子的大门。
8.相信自己有可行之道
这种想法可以使你摆脱压力,让思潮自然涌现。如果遇到问题时,老是问自己:“我做得来吗?”“这点子行得通吗?”那会给自己制造很大的阻力。坦然接受自己、相信自己采取的每一种方法、步骤,才能激发你找到答案。
9.化创意为行动
所有的构思都必须付诸实行才能真正具有价值。不要吝于将创意付诸行动。试试看哪些点子行得通,哪些行不通,然后你就会惊异,自己想出来的点子,竟然对这个世界有所帮助。肯定自己的创造能力,并付诸实行,你也能成为创意天才。
遇到问题不要怕麻烦,要多动脑,多思考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遇到问题是正常的情况,人生中难免有坎坎坷坷。但是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有些人选择避开,有些人选择面对。其实,不管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如果一直选择避开,那么问题永远是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个即将迈向35岁的人来说,面对来自家庭、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的压力,每天需要处理的问题很多,更不容许你回避。
那些喜欢逃避问题的人是懒惰的,他们不愿意去思考,他们或许可以忍受强大的身体疲惫,而不愿意做一丝的脑力思考,宁愿累死也不愿操心。他们可以像机器人一样任劳任怨,只要按照别人的指示去做。这样的人有什么大的出路呢?最多也就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听话人,不可能有创新的精神,不可能有新的研究。
其实成大事者所具有的种种能力中,最神奇的莫过于操心和思考的能力。如果我们相信明天更美好,就不必计较今天所受的痛苦。愿意操心、善于思考的人,多么困难的问题也不能挡住他前进的脚步。
一个成熟的人,应当努力成为“劳心者”,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如果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善于解决那些艰难的问题,那么你会永远停滞不前,一直都只能被那些善于动脑的人所控制。管理别人就成了那些操心者的专利了。他们想着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完美,如何才能赚得更大的利润,如何才能让职员的积极性更加高涨等等。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有了事情操心,就要学会怎么解决这些操心的事情。
人生的成功者尤其善于思考,无论他们曾经多么痛苦不幸、穷困潦倒,他们都不屈从命运,始终相信好的日子就在后面。他们心有所想就会有所行动,尝试着去努力改变生活,改变命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是相伴而生的,就像福祸相依一样。所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烦恼,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相信,办法总是有的,办法总是比问题多。
你知道现在著名的“观光电梯”的创意怎么来的吗?据说是这样的:美国的摩天大厦因为游客的增多终于出现了令人困扰的拥堵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决定再修一条电梯。当电梯工程师和建筑师在现场准备进行穿凿作业时,每天在这里工作的清洁工出来攀谈了。
“你们要把各层地板都凿开?”
“是啊,不然没办法安装。”
“那大厦岂不是要停业好久?”
“是啊,但是没有别的办法。如果再不安装一台电梯,情况比这更糟。”
“要是我,我就把新电梯安装在大厦外。”清洁工不以为然地说。
就这样,这个“不以为然”的草根智慧,成就了“观光电梯”的雏形。
有人也许会问,论知识水平工程师比清洁工高得多,却为什么想不到这一点呢?因为他们的思想僵化,或者没有认真考虑如何寻找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两位工程师的心目中,楼梯不管是木的、混凝土的或电动的,都是建在楼内之梯。如今要新增电梯,理所当然地也只能建在楼内,楼外连想也没想过。
其实就是这样,生活工作中有问题就总会有(更好的)解决的办法。当问题出现时,不要表现出遭了大难的样子,应当尽快考虑采取什么办法应对问题。问题有大有小,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家庭小事,都是这个道理。
约翰是凌志汽车在美国南加州的销售代理。海湾战争打响的时候,人们不再跑来买凌志汽车了。约翰知道,如果人们因为社会动荡而不来参观车型的话,那他只能出局。通常的做法是继续在报纸和广播上做广告,等着人们来下订单,可现在这么做没有用。如果你是约翰,你是否会找个借口看着销售额持续下降?
约翰是个销售能力出色的家伙,他想到了一个手段,改变了销售形势。约翰开着一辆新车到富人出没的地方——乡村俱乐部、码头、马球场、比佛利山和韦斯特莱克的聚会——然后邀请这些人坐到崭新的凌志车里兜一圈。
你可以想象到,当你试过开完新车再回到自己的老车里,你更加感觉到你对老车的不满意。或许之前的老车还很不错,但是忽然之间,你知道还有更好的——你想要它。当时,那些富人也这么想,在试驾过新车之后,相当多的人都购买或租了一辆新凌志车。
约翰的手段在今天已经有些过时,不过在当时算是标新立异,结果是他每个星期的汽车销量甚至还高于战争爆发之前。在当时那个年代遇到这种问题,如果还是局限于之前的营销手段,那业绩就肯定是日益下降了。但约翰没有被这些问题所打倒,而是找出了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在如此激烈竞争的社会想要活得更好不容易。我们时刻都可能遇到从来没想到过的问题。但是千万不要被这样的问题吓倒,逃避说明你放弃了成功。如果把问题作为一种思考的动力,那就是向着成功又迈进了一步。
思考可以使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成熟、更完善、更顺利。不管我们拥有多少知识,如果不思考,也只能是一堆无用的东西,知识也不能给我们以帮助,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只有思考后,才能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才能越来越进步。只要你勤于思考,机会就在你身边,只是看你想到想不到,如果你想成为成功的人,那么,不要觉得麻烦。一定要多操心,多想事情,多思考。要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一次全新的改变;不要被困难打倒,要用心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敢于独辟蹊径,不要总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人不能一成不变,固守着一堆陈旧的思想是不能发展的,社会发展就需要大家与时俱进。我们要在众多的人中找出独特的发展方式,让我们在毫无进展的工作中找到前进的道路。
古语有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生活中不难发现,每个耀眼的奇迹背后,肯定有新思想、新观念支撑,肯定有成功的方法在推动。《孙子兵法》中写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何谓“奇”?就是创新。所以,做人不能过分胆小谨慎,而应该有一种闯劲,敢想,敢于“出格”。梦想梦想,不敢想,只剩下一个梦,永远成不了少数的成功人士。
法国的一个科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毛毛虫有个跟随的习惯,就是总会跟随前面的毛毛虫,他就把毛毛虫放在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不远的地方,放着毛毛虫喜欢吃的和玩的东西。但是,毛毛虫一开始就只是跟随前面的爬,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爬,竟没有发现身边的美食,终于在几天过去后,因饥饿和劳累全死了。
我们很多人就是这样,一直当着跟随的毛毛虫,最后虽然不至于饿死,也只能是看着别人成功,只剩下羡慕的份儿。
在美国硅谷所有的公司中,曾经最为有名的不是HP、英特尔,甚至不是苹果,而是阿塔里·诺兰·布什内尔创建的阿塔里公司。
这个公司发明了电子电视游戏,于是一个新的时代宣布来临。各种各样的游戏被他们搬上电视,多少孩子还有年轻人为此痴狂,于是诞生了一个新的产业,新的经济增长领域。这个行业更是间接促进了电脑行业的发展。各种体育运动,虚拟世界,经营游戏都一一被研发出来,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来源于阿塔里的一个创新的想法。
诺兰·布什内尔并没有发明游戏,但他却成功地教会了大家玩游戏。他通过自己的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影响了几代人。
想要成功,就要敢于独辟蹊径,敢于创造机会、利用机会,掌握任何一个可能发展壮大自己的机会。很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有目标可以努力,因此相当积极努力地经营事业。他们懂得要自己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局限于常理。
每个行业都是这样,我们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不然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永远不能成功,在现代化的经济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从资源的稀缺性角度来讲,越稀有的东西才越有价值,所以,我们要不断锻炼我们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地靠点子制胜,走在别人的前面,休斯敦电器公司的老板休斯敦当年也只是个记者,他在放弃记者工作后就一直想在电器上有所发展,但是调查很久后仍然不得要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朋友家做客。吃饭的时候,他发现饭里面有一股很大的煤油味。朋友解释说这个煤油炉子老出问题,煤油老洒到菜里面去。
听到这句话,休斯顿时来了灵感,想到一种全新的东西。可不可以发明一种用电的炉子,又省事、又能避免煤油炉的缺点呢?有了这个创意之后,他开始了钻研。
后来,他发明了电饭锅、电热壶等家用电器,很受主妇们的欢迎,同时他也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正式开始生产家用电器,从此世界上少了一名记者,多了一位实业家。
新的创意可以使你开创一片新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面你是先驱者,可以自由发挥,你容易取得成就。但是一个新的创意也来之不易,多观察,多调研,你就能找到人们的所缺、所爱。
没有不能成功的人,你缺的只是新点子。多开发你的大脑,让它随着市场转动起来。让它为你产生新的创意,为你的财富增添一笔。
能够成功的人即使走别人走过的路,也总会有不同的地方值得大家去思考。你想要成功,就必须要革新自己的大脑,走自己的道路,不要永远跟在别人的背后,要学会培养创新的意识,学会独辟蹊径的思维。
创新也有很多方面,很多模式,比如颠覆型创新,应用型创新,产品创新,增强型创新,流程创新,并购创新等。同时它还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注意力——决定思维的深度;直觉和洞察力——决定“悟性”的大小;好奇心——决定创新的动力大小。所以,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多加思考,多加锻炼,凡事多想一些。
麦肯锡开创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就是这样,虽然现在咨询市场竞争对手多如牛毛,可他还是能够继续自己的咨询霸业,这主要就归功于他的创新。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何与企业的高层主管接触上,而且他对每一个客户的保密程度是绝对高的。
他在公开的场合绝对不提到任何一个客户的任何资料,也不允许客户定自己为合作伙伴。他的大部分客户来自他以前的员工或员工现在所在公司的人员。他们与以前的员工保持联系,从而与员工目前的公司建立联系。当这些人的职务获得升迁时,他们往往会接受以前的同事提供的服务。他的幕后服务为大家所接受,也让大家满意。因此,他才能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得以保存和壮大。
作为当代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经营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这一点。相反,很多成功人士就是因为一个新颖的念头和想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超越别人,迅速致富,寻找到了一条成功的捷径。
其实,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力。重要的是你的思考和你的行为决定了你的一切。所以,在35岁之前,要做的不是去羡慕那些已经成功的人,而是要开动你的脑子,挖掘你的思维宝库,开辟出独特的市场,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财富。
学会灵活地运用逆向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在生活中,有些问题依靠正常的思维是不容易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尝试一下逆向思维。
位于西半球的英国是一个气候温和、景色秀丽的国家,那里的人们对服饰穿着的讲究向来被世人传为美谈,尤其是英国的女士,对“流行服”的追求甚至能达到迷恋的地步。
在英国,曾经有过这样一则趣话:有一段时间,英国非常流行女士戴一种很高的礼帽。无论在哪里,哪一位女士只要戴着这种帽子都会引起人们的羡慕。于是,女士们戴着这种高高的礼帽也毫无例外地出入于电影院,那可真是个个仪态芬芳、高雅不凡。然而,观众们在欣赏她们高帽的同时,对影片的观看却也被她们的高帽给挡住了。大家纷纷提意见,剧院的服务员便耐心地劝说她们将帽子摘下来,然而无人理会。观众又请电影院经理发个场内禁止戴帽子的通告。经理摇摇头说:“这不太妥当,只有允许她们戴帽子才行。”大家听了,不知何意,感到很是失望。
第二天,影片放映之前,经理在银幕上映出了一则通告:“本院为了照顾年龄大的女士和头发脱落的观众,特允许她们在放映电影时照常戴帽子,不必摘下。”通告一出,那些戴帽子的女士纷纷把帽子摘了下来。她们为何都将帽子摘掉了呢?这就是影院经理对逆向思维的妙用。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指在思维过程中,遇到无法从正面解决的问题就掉转方向,从反面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与常规思维法相对立的思维形式。在前面的“摘帽问题”中,前排人的帽子遮住后排人看电影的视线,按常规的思维方法是禁止戴帽子。但是,英国的这位电影院经理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从反面来考虑,不仅没禁止而是采取了提倡的办法,当然,他的“提倡”是别有用意的,其中蕴含着凡是在提倡之列的都是年龄大的或头发脱落的,这正犯了西方妇女的大忌,谁都不愿被别人视为年龄大的,而头发脱落就更可怕了,所以产生了“通告一出,帽子摘下”的效应。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影院经理的高人一招,而这“一招”正来自于逆向思维法。
那么,现代人应怎样运用逆向思维,以便轻松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或使自己在生活中有所突破呢?
1.考虑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的故事相信会给你这方面的启发。
1877年的一天,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正在修理一台电话。突然,他发现传话器里的膜片在随着说话的声音振动。真有这种振动呢还是自己的错觉?如果振动,那么幅度又有多大呢?爱迪生很想弄清楚。可是,他的耳朵不太灵,只好用手的触觉来感应。他随即找来一根短针,针的一头竖在膜片上,另一头用手指轻轻按着,然后自己对准膜片讲话,手指即刻感觉到短针在颤动,而且颤动的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成正比,即讲话声音强,颤动就厉害;讲话声音弱,颤动就轻微。
爱迪生如获至宝地仔细端详着那根短针,忽然,一种想法跃入了他的脑海:说话的声音能使短针颤动。那么,翻个个儿,有了某种颤动,会不会发出原先说话的声音呢?
这时的爱迪生兴奋极了,他立刻着手研究起这个问题。他想,第一步,要设法把说话时引起的短针的振动刻记下;然后,再设法把刻记下的颤动还原为声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废寝忘食,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反复试验,终于制成了贮存声音的设备。
1877年11月29日,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诞生了,19世纪的奇迹出现了,这种“会说话的机器”顿时轰动了美国和全世界。人们在用留声机贮存自己声音的同时,也永远将爱迪生这位大发明家铭刻在心里。
2.思考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
这也就是说从相反的条件上去考虑问题,能做到这一点,你也会通过逆向思维而有所创造。
1958年,前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了,这一巨大成功震动了美国,轰动了世界。可是你知道其中的一段故事吗?
1957年前,美国和苏联都已具备了把火箭送上天的物质条件,但却皆困于不能使火箭进入运行轨道。当时向天上发射火箭都是按常规的方法将几级火箭串联起来,但因起始的动力和速度不够,火箭总是难以摆脱地心引力,难以进入运行轨道。
制造出火箭而不能上天,这是一个使美苏两个大国都非常棘手的问题,不知有多少火箭专家在思考着、研究着策略。后来,有一个苏联人忽然想到:几级火箭在串联的条件下难以上天,如果反过来,将串联改为并联是否能解决问题呢?于是,他设计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方法:将一个大火箭的上两级串联,下两级用20个发动机并联,使起始的动力和速度大为增加,足以摆脱地心引力,这样果然把运载着人造卫星的火箭送上了理想的轨道。人的思维突破了串联,也就冲出了困境。
3.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
伽利略发明温度计的过程就是这种构思的有力说明。
300多年前,人们凭观察和经验就已经总结出人在生病时体温会升高。但升高多少和发烧的严重程度却谁也说不出来,因为当时还没有温度计,温度没有计量单位。在当时,伽利略正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医生们便请伽利略来解决这个急迫且又意义重大的问题。但是,经过多次实验,伽利略都失败了。有一天,他给学生上课,并做了热胀冷缩的实验。他像往常一样给学生提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为什么水加热时,水在容器中会上升?”学生们回答说:“水加热后体积会膨胀。”伽利略在问着学生,这一次却也在问着自己。他问自己:如果把问题倒过来考虑,体积增加了,不就是说明温度升高了吗?这正是温度计设计的基本原理呀,他又几经考虑、实验,便创造出了在细管里装上水银,排出空气后加以密封,在试管上刻上刻度,通过细管里水银体的变化来测定温度的温度计,用它可正确地测出人的体温。后来,体温计不断改进,终于成了医生们必不可少的基本诊病仪器之一。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进行逆向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的方法,它能使人认识新的领域、新的过程,使人另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所以有人说:“反面可以出真理。”
努力寻找最佳做事方法,争取最优效果一个人要认识事物,解决问题,都离不开方法。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弗兰西斯·培根说:“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就如在黑夜中摸索行走。”巴甫洛夫指出:“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次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
世界上有没有一种万能的方法呢?没有。世界上有无限多样的事物,构成我们的认识和行为对象,它们具有各种各样的性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因此,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然而,在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中,众多的方法中总是有一个最佳方法。方法不同,效果也迥然有异。采取最佳方法,往往能费时少,功效大,取得最优效果。最佳方法,是一条最能成功、最有希望的道路。
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是最佳方法呢?一般来说,最佳方法应该具备以下特征:首先,最佳方法具有最大的适用性。最佳方法应该是最适合某个单位、某个地区、某个问题的方法。瑞士在发展本国经济的时候就注意到了适用性最强的方法。他们根据本国矿产资源贫乏、旅游资源丰富、智力资源集中的国情,决定发展本国经济不采用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而采用发展精密工业的方法。这种精密工业污染少,材料省,适合本国的情况。正是采用了这种方法,瑞士的旅游业兴旺发达,手表远销海外,国民收入达到了一流水平。
其次,最佳方法必须具有先进性。就是说具有效率高、收效快的特点。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任务量的多少,就是效率。最佳方法除了比其他方法完成的更快外,还要效果好,这样才能体现出先进性。
最后,最佳方法要有创造性。具有创造性的方法是最珍贵的方法,容易使工作出现重大的飞跃。我们应努力打破习惯性思维,努力训练创造性思维,不断开拓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去寻觅最佳的做事方法呢?
1.必须善于找出事物的特殊矛盾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因此,对事物的特殊矛盾,认识得越深刻,就越能找到最佳方法。
2.必须善于移植和综合
移植和综合常常是产生最佳方法的有效途径。一种学科的方法,对于另一学科往往有借鉴意义,经过一定改造后,往往成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李斯特创立消毒外科学,就是得益于巴斯特证明生物不能自生的肉汤实验。他从肉汤腐败和伤口腐败之间的相似性,找到了伤口感染的原因,从高温杀菌法找到了化学杀菌法。
综合也是一种产生最佳方法的重要途径。日本人的炼钢新技术,就吸取了奥地利、美国、瑞典、德国的6种炼钢新技术,把它们综合起来,从而成为一种更加优良的方法。
3.必须善于进行辩证思维
任何方法都是思维的结果,最佳的方法都是辩证思维的结果。恩格斯曾经指出: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从而提供说明方法。
必须指出,最佳方法不是现成的,它的获得需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最佳方法也不是一次探索就能获得的,它要在实践中不断改善。最佳的方法对于那些不思进取、不想探索的人,是最无用和最不优的方法。他们即使采取最优的方法也往往取得不了优的效果。此外,最佳方法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方法。生命之树长青,万事万物都在变,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方法也得变。今天适用的方法,明天不一定适用。
学会避免常见的几种有碍创新的不良倾向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发挥人的这一天赋能力,是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必要条件。怎样才能较快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考能力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努力避免以下几种可能阻碍创新的不良倾向:
1.习惯性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曾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可能成为一种习惯,或称常规,而我们对许多事情的处理都是由这种习惯或常规来决定的。因而在企业和机关里,许多日常工作都有一定的惯例程序,但这种按惯例行事的做法是否都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呢?显然未必如此。这种单凭习惯或先例来决定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往往忽略了隐藏着的创造契机,它对创造力的发挥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凡事多问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没有这一部分,全局将会怎样?”如此寻根追究,就一定能找出改进的途径,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
2.否定过多
一般人认为,就像油和水不能相混一样。批判力和创造力也是难以妥协的。实际上,在创造活动中,这二者正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批判力一般是否定性的,而创造力则是一种由希望和热情、勇气和自信心组成的向上的心理状态,是肯定性的。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会遇到许多创造的机遇,但能否做出创造,这不仅与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人自身因素有关,与是否正确地处理这两种力的关系有关。如果创造力在你的头脑里占据了主导地位,你的脑子一定会变得灵活起来。反之,如果老是用否定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横挑鼻子竖挑眼”,那就必然会妨碍创造力的发挥。
批判和判断只以眼前的事实作为依据,它们更多的是倾向于保守地维持现状而不是倾向于前进。而创造力的目标则是未知的事物,开动想象的机器,并努力把“不可能”的事物转变为可能的。
3.片面观点
由于经验的积累,人们对于某些事情往往略见端倪就能概知全体。然而这也会带来另一种弊病——单凭表面来判断一切,不做更深一步的思考。用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会妨碍你正确地了解周围的状况和有效地收集有关情报信息,给发挥创造力造成困难。
4.视野狭窄
一次,某工厂接到一项特殊加工任务,要在微小的钻石上打两个孔。那些经验丰富的老钳工绞尽脑汁,依然想不出一个好办法,于是把这个难题给一些新手去解决。结果,出人意料地是新捭只花了两个钟头就圆满解决了。那些老钳工,虽然有着高超的技艺,但对钻孔的新方法却想得极少,所以空有满身武艺也无从施展。
大量的统计资料也表明,创造力并不一定和技术水平、专业知识成正比。
现代科技的特点是专业分化越来越细,而具有广博的知识的,能从事综合性学术观点来解决问题的却越来越少。虽然专业面越小越有利于使研究深化,但随之而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视野狭窄而使创造力大受影响。深度和广度看上去是矛盾的,但在实际中却是相互促进的。专业知识过于集中,就不容易看到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也容易忽视一些有启发意义的重要情报,因而难于实现创造性的飞跃。
5.回避问题
人有一种惰性,就是对各种变化有一种本能的抵制。人们老是说:“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现实的”,总爱把现实存在当作最合理的状态,把创造力未能充分发挥也看做是正常现象。一旦有人要对现状提出挑战,便会受到各种非难,甚至被看做“空想家”、“怪癖”等等。
西方有句古谚说:5%的人主动思考,5%的人自认在思考,5%的人被迫进行思考,而其余的人一生都讨厌思考。这话未必正确,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有回避思考的倾向。
6.目的意识薄弱
创造力决非像神话中所描绘的那样会在某天早上突然降临到你的身上。创造力是靠充沛的创造欲望和强烈的创造动机来驱动的,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创造动机不足的人,无论你怎样激动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成果。创造力是个人内在的素质,必须靠自己去培养。而动机意识薄弱正是创造力埋没和退化的主要原因。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和本田技术研究所的本田宗一郎,以及提出喷气发动机设想的怀特等人,他们就是不甘于满足现状,执意进行改革,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信念导致了他们的成功。
7.情绪性障碍
如同人的思考能力一样,情绪也是人的一种天性。这种天性常常会阻碍创造力。情绪性障碍会使你的头脑简单化,扰乱你的创造性思考,容易钻进牛角尖。此外,怕失败、怕被嘲笑、怕被批评被孤立的恐惧心情,都会使你的创造力受到压抑。
8.缺乏好奇心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总是认为一切都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这种人即使接受新的情报信息也往往会忽略过去。而另一种的反应就大不一样,他们对于事物总抱有一种新鲜感,哪怕是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也不放过,总想多知道一些东西。这就是好奇心强的表现,就像砂粒刺激了河蚌从而产生了珍珠一样,好奇心激发发明家的创造欲望。
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表明,只有那些具有孩童般好奇心的人,如饥似渴地追求新知的人,才可能做出发明创造。
9.习惯于随波逐流
人作为集体的一员与大家工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让某种形式来改变自己个性。虽说组织起来的人们不一定要求每个成员都是同一种类型,但在同一组织或集体中的人往往有一种“必须这样行动”的约束。而实际上,人是各有其特点的,对于同一件事,各人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来处理,这比强求一律的方式要好得多。
当遇到一些自己也无法理解的做法时,人们往往会用“大家都这么干,我只要照办就行了”这样一种轻松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这就难免走进因循守旧的死胡同。
10.拘泥于书本的知识
有着较高的文化知识,并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当然,如果是应付考试,那是很有用的,但考试只能测定你学习的程度,同创造力是大不相同的。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光凭“知识”是无法解决的。当然,也许你曾受过从事某项工作的业务训练,或有一本关于从事某项工作的“手册”之类的东西。但你仍无法从中得到有关创造性工作的训练。
在学校里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当老师表示下次要提问一些问题时,学生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问:“该看些什么书呢?”这样学生对书本的依赖性太强,纵然满腹经纶,在实际工作中仍可能一筹莫展。所以,切不可拘泥于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