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余堂建筑遗址坐落在山水秀丽的杭州吴山北麓,它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国药字号,也是我国目前保存的最完整的清朝徽商的商业建筑群,在千年中医文化中,中国流传着“北有同仁堂,南有余庆堂”的说法,余庆堂素来享有“江南药王”的美誉。
在中国大大小小的中药字号店铺中,最有名的有“两家半”,第一家是北京的同仁堂,接着便是杭州的胡庆余堂。广东陈李济药堂算是半家。如今的同仁堂和陈李济的古代建筑已经全部被拆除,虽然之后已重建,但其传统特色却没能保存下来,只有胡庆余堂被完好无存地保留下来。
胡庆余堂是清朝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清朝同治十三年建立的药铺,坐落在山清水秀的杭州清河坊地区。当时的杭州地区从南宋建都,再到明清两朝,清河坊一带形成了一条“药铺”长廊,这条大街上先后有过南宋的保和堂、明朝的朱养心膏药店和晚清“六大家”的胡庆余堂、叶种德堂和方回春堂等。
胡庆余堂的建立和发展,全面吸收和继承了南宋官方制定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药技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杭州是“古代中医药典”的发源地区。此外,胡庆余堂还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基础,收集了古代很多药方、验方和秘方,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精心调制出庆余丸、散、膏药、丹药、药酒等药方四百多种,留下了《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流传于世。《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继承了祖传的验方和传统制药技术,保留下来大批的传统产品。
胡庆余堂药店保存了一大批的民间秘方,在药店内很多掌握着中国传统中药手工艺术和传统中医文化的老药工仍然健在,他们是胡庆余堂中药文化的巨大财富。
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形成了具有深厚内涵的独特文化,从中折射着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精髓,这些主要可归纳到以下几点:
第一,“乃仁术”。
在胡庆余堂的门楼上,至今还保留着胡雪岩亲自树立的“是乃仁术”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表明了胡雪岩建立胡庆余堂药店的目的是为悬壶济世、广济世人的伟大目标。“是乃仁术”取自《孟子·梁惠王上》:“医者,是乃仁术也。”数百年来,胡庆余堂仍然牢记着这一祖训,以诚实守信和救死扶伤的精神,为病患者服务。
第二,真不二价。
胡庆余堂的一直遵循:“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祖训,所用来生产的药品、质量都属于上乘,在和同行的竞争上,也提倡货真价实,从不为了创造经济产值而使用假药、次货。“真价不二”的牌匾,至今仍然高高的悬挂在胡庆余堂药店的大厅上。
第三,戒欺。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的核心是“戒欺”文化。“戒欺”胡雪岩亲自制定的胡庆余堂店训,并由胡雪岩在清朝光绪四年四月亲笔书写之后挂在大堂正中。他告诫自己的下属:“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戒欺的经营理念,通过多方面来反映,首先是“真价不二”,也就是在做生意的时候,老少无欺,对待贫、富、贵等不同社会阶级的病人,一视同仁,绝无欺瞒。药店成立的一百三十多年以来,胡庆余堂药店始终坚守“戒欺”原则,秉承中国传统的中医道德,形成了“戒欺”为核心、具有独特内涵的经商理念和经商店规,这种店规理念对超越企业层面和倡导社会美德有重要作用。
受到现代技术的影响和气候的变化、环境的污染、强势文化的冲击等因素,传统胡庆余堂文化的生存环境不断地受到压缩,面临着消失断代的危险。为了保护胡庆余堂文化,当地政府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制定了一项可行的保护计划,希望这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不要因为保护不当而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