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查干淖尔湖附近,一直流传着一项非常神秘古老的冬捕习俗,这项习俗以其独特的魅力正在征服者越来越多的人。
“查干淖尔”系是蒙古语,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查干湖,汉意为白色的湖泊,因为蒙古族崇尚白色,也称之为“圣洁的湖泊或圣水湖”。这足以说明查干湖在蒙古族人民心中的地位。为了表达对查干湖的信仰,查干湖地区的人民每年冬季都会有冬捕的习俗,主要内容为“祭湖醒网”。
查干湖的“祭湖醒网”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通过祭湖祭祀天父、地母、湖神,以此来保佑万物生灵生息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此外,通过祭网,还可以唤醒已经沉睡的渔网,张网下湖,以保顺畅平安。
到了冬季,查干湖是捕鱼最繁忙的季节,而冬捕的习俗在查干湖附近处处可见,其分布区域是查干湖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是八郎、蒙古艾里、长山、平凤等乡镇,尤其以国有的查干湖、库里泡、新庙泡等渔场为重点生产区域。
查干淖尔冬捕习俗由来已久,早在13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查干湖水域的东岸就有古人类居住,一直到距今四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仍然在这里繁衍生息。在得天独厚的查干湖畔,原始部落男女猎捕野兽、捕抓鱼虾,为后人留下了古老神奇的冬季捕鱼技术和生产、生活的习俗。
到了辽金时期,人们已开始了大规模的冬季捕鱼,且其礼俗日渐丰富,冬季捕鱼以“捺钵”的形式盛行,从辽圣宗到天祚帝都有辽王到查干湖进行破冰捕鱼记录。1211年,成吉思汗占领金国塔虎城后,对查干湖进行了祭祀,从此祭湖仪式得以兴起。加之渔民对工具有着十分神圣的崇拜,在冬捕前要进行“醒网”祭祀仪式。由此,祭湖、醒网仪式逐渐固定和民俗化,形成了神奇的冬捕习俗。在1930年以后,当地捕鱼的作业方式不断改进,但习俗世代沿袭了古老的传统,这项古老神奇的习俗也在查干湖一代代地传承着。
新中国成立以后,查干湖成立了国有渔场,吸收了周边渔民,仍然沿用原始的捕鱼方法,传承着神奇的冬捕习俗。
冬捕是群众性的生产习俗。参与其中的传承者较多,既有熟悉祭祀礼仪的族人,又有掌握生产技术的渔把头,还有萨满或喇嘛以及祝词家等等。按照世代传承的习俗,查干淖尔冬捕习俗主要有四项活动:一是生产和祭祀的准备阶段,二是把头拜神和开网宴,三是“祭湖醒网”仪式,四是捕鱼作业。查干湖冬捕的准备活动非常重要,因此在每年入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首先要将网进行检修,按技术要求,重新装备。按照习俗,网肚修完后要装上五谷杂粮,意即希望它饱获而出。其他工具也同时重新修理、制作。其次是人员的组成及车马的配置。冬网是集体的劳作项目,其分工非常明确,因此需要数人,通常有六十人左右,这就要求工具以及车马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以此来支持长时间的冬捕活动。
准备工作之后,渔把头要祭湖神和举行开网宴。祭湖神是渔把头单人亲自到“湖神庙”前进行焚香、跪拜湖神,以此来祈求平安,多出红网。
拜祭湖神后,渔把头要举行开网宴,俗称“饱肚”,开网宴必须杀羊,将羊的胃摘下,用“五谷”盛满,用红绸九尺裹好,由渔把头亲自将它投入湖中,祈求冬捕时网肚满是鱼。
开网前,由渔把头根据冰层厚度,请喇嘛来确定黄道吉日,举行神秘的“祭湖、醒网”仪式。仪式结束后就开始喝壮行酒,喝完壮行酒之后,随着渔把头一声“上冰”,所有参加冬捕人员便开赴冰上作业。
到达网场后,由渔把头确定位置,俗称“画窝子”,渔把头根据湖的底貌及水深,确定位置后,开凿第一个冰眼为下网眼,再由下网眼向两边各数百步确定翅旗位置,插上大旗(或灯),渔把头再由翅旗位置向正前方走数百步,确定为圆滩旗,再由两个圆滩旗位置去前方数百步处汇合,确定出网眼,插上出网旗,这几杆大旗所规划的冰面,就是网窝。
渔把头插出翅旗后,由打镩的沿下网眼向翅旗处每隔大约十五米凿一冰眼,之后下穿杆,用走钩将插入冰下的穿杆推向下一冰眼。穿杆后端系一水线绳,水线绳后带大绦,大绦后带网,马拉马轮子绞动水线绳、大绦带着大网前进,由跟网的把头用大钩将网一点点放入冰下,并随时掌握网的轻与沉,两侧网前进到出网眼后,已将整个网全部下入水中,此时水中的鱼全部围在网中。
接下来是出网,人们将出网轮上的旱绦和卡钩并用,把双侧网合并一起,由三匹马拉动出网轮,缓缓绞出大网。合并后的两线大网一次同时拉出6块,称为一拉。通常是96块网组成的一张大网,分16次拉出。收获过程中,第一拉没鱼,第二拉开始出鱼。出鱼时,挂在网上的鱼直接随网拉到冰面后摘下,浮在出网口的鱼,用“捞子”捞出。由于每拉都不断缩小网圈,迫使鱼群后移,更多的鱼便集中在最后的几拉网中。最后被拉出的渔网俗称为“网肚”,也就是网后端的一个大兜儿,一个网肚最多能容纳上万斤的鱼,捞完网肚中的鱼后,将网肚拽出冰面,将鱼装车运走。由打镩、扭矛、走钩的人将用完的网装到爬犁上运走,冬捕就此结束了。
冬捕习俗表达的是湖区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对大自然恩惠的感激,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查干湖原始的冬捕习俗受到了影响和冲击。保护这一神秘、古老的民间习俗迫在眉睫。2008年,查干湖冬捕习俗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这一古老的习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