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也就是农历的清明前后十天左右,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傣语把它称为“比迈”,是新年的意思,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说明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所以,泼水节其实为傣族的新年。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傣族则是众多少数民族中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一支,近百万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云南的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傣族人散居在云南及全国各地,他们大部分信奉佛教,所以泼水节还有另一个名称——浴佛节。
泼水节原本是印度古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被佛教吸收,大约于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传到信奉佛教的云南的傣族地区。久而久之,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德昂、阿昌、布朗、佤等族也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会过泼水节。经过数百年的流传,傣族人民将它与自己民族的神话传说融合,使泼水节赋予了典型的民族特色与神秘色彩。
传说,古代农时由一位叫捧麻点达拉乍的天神来掌管。但是,捧麻点达拉乍凭着自己法术高明,神通广大,乱显神威,为所欲为,想降雨就降雨,想降温就降温,弄得人间冷暖失调,雨旱混淆。
天神英达提拉决定对给人间降灾降祸的捧麻点达拉乍进行制裁,但由于捧麻点达拉乍法术高明,众神仙都不敢动他。于是英达拉提就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去“串”捧麻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他把她们父亲如何作恶的事说了出来。七位善良、美丽的姑娘本来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就很不满,今天听了“小伙子”的话更是义愤填膺,决心大义灭亲,为人间消灾除难,姑娘们私下商议,要除掉十恶不赦的父亲,必须把父亲生死秘诀探出来。捧麻点达拉乍在谈笑中不知不觉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诀:火烧、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头发做成“弓塞宰”(意为“心弦弓”)。
一天,姑娘们把父亲灌得酩酊大醉,她们趁他酣睡时,悄悄拔下他的一根头发,做成了“弓塞宰”。当她们把“弓塞宰”对准捧麻点达拉乍时,他的脖子就断了,头颅一落地,就冒起火来,那火到处蔓延。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姑娘把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轮流抱在怀里,直到腐烂。姑娘们轮换时,她们都要打来清水,泼在自己身上,冲去满身的污迹遗臭。
为了纪念那七位大义灭亲、为民除害的姑娘,傣家人欢度新年时,都要举行泼水活动,以消灾除难,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傣历新年里的“腕脑”,就是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腐烂的日子,泼水活动就在这一天举行。
泼水节作为傣族的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更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能参加人数最多、影响面最大的节日。节日期间,傣族人民会适先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这天早上,男女老少身着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到寺庙浴佛,之后便会用花和树枝相互泼水嬉戏,据说,泼出的清水象征的是吉祥如意,幸福安康。而且这天,年轻人也会相互给喜爱的人泼水送祝福,这些水珠便象征着如水晶般纯洁的爱情。
其实,泼水节一般为期为三到四天,第一天“麦日”就像汉族的农历除夕一样,人们会收拾房间,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日所需要的物品,傣语中这一天称为“宛多尚罕”,为送旧的意思。第二天是一年中架空的一天,它不属于前一年,也不属于后一年,所以称为恼日,“恼”的意思为“空”。第三天就是元旦,第四天为新年,傣语称为“叭网玛”,意思是岁首,是最吉祥的一天,泼水活动便在这一天进行。
泼水节并不只有泼水一项活动,除浴佛、泼水外,赶摆、赛龙舟、跳孔雀舞、丢包、放孔明灯等习俗也非常流行。
时至今日,泼水节已经是一个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音乐舞蹈文化等的综合舞台,是世界人们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傣族的一个窗口,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泼水节期间来自西双版纳全州各民族人民都会聚集到这里,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大团结精神,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