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莫月余之前,我服务的律师事务所接到一个讯息,有一位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来台湾的老退伍军人往生了。他在大陆的家人想要将他的骨灰接回去安奉,以慰失散数十载的亲情。无奈,中间有许多的规定与手续,使他们无法如愿。其中有一项,就是必须由岛内当地人具名,才能领出骨灰。
大陆来信暋只要叔公骨灰
代表这位老军人的大陆家人写信给我的是他的侄孙女小梅。还记得小梅说:她听说台湾规定,只要继承遗产,就必须领回骨灰。我们不要领遗产,只要骨灰可不可以?
我听闻这件事后,觉得很感动,也很难过,完成这么一个单纯发乎于亲情的微小心愿,为什么这么困难。于是我告诉小梅,我非常愿意义务代为具名领出她叔公的骨灰。小梅和她的家人们都非常高兴。
一切的事情看起来都在顺利地进行。然而,就在最后关头,我接到了小梅的来信,她说,家人决定不接回叔公的骨灰了。因为,经过这一段争取的过程,他们顿然发现,台湾这边把叔公的骨灰安置在非常清幽的白河公墓,照顾得十分妥善。他们也发现,叔公虽然并不是自愿来到台湾的,但大半辈子为台湾奉献,叔公心中早把台湾当作另一个家。
历史乖违暋别陷意识形态
我读着信,不禁潸然泪下,这封信娓娓述说了老退伍军人的一生,有着亲人分离的无奈、有着历史乖违的悲欢、有两岸分隔数十载所造成的不理解,也有两岸融冰后,更进一步认识彼此后的释然。
看着这封信,我越发觉得,这些年来,许多人常常自陷在一些文字游戏建构的意识牢笼,走不出来。总是在一些你啊我啊,“国啊不是国啊 等等政治幻象里走不出来。于是,许多人,特别是政治人物,根本抽不出脑筋、空不出眼睛,去想、去看、去听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而这封信,一个平淡的、有哀有喜的人物故事,故事背后想要传达的意义其实再单纯不过:两岸关系奠基在处处可见的善意里。这些看来微小的、点滴的、发自人心的纯朴善意,是千倍、万倍地重于那些千篇一律、故作慷慨状的政治语言。这才是有意义的事,只可惜,在被意识形态框住的眼睛里看不到。
小小心愿暋到白河上炷香
因此,我征得这封信的作者同意,将这封信公开给台湾的朋友分享。
10月15日,小梅和她的父亲计划到台湾来,他们本想借此机会去白河为叔公上香。但令人遗憾的是,台湾尚未开放大陆民众到台湾以自由行的方式旅游,他们可能无法如愿。但小梅却豁达地说:叔公在世时一直希望他们能到台湾来,能到叔公生活大半辈子的土地上去看一看,而现在他们终于能够踏上台湾的土地,也算是完成了叔公的心愿了。至于上香,也许等台湾开放自由行后,他们再专程过来为叔公上香。
我期待,小梅和她的父亲,能早日实现到白河为叔公上香的心愿。我更希望,这个小小心愿,也一样让那些有血有肉的台湾官员、政治人物能听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