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小档案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沙漠
面 积:4.22万平方千米
气 候: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毛乌素沙漠又称鄂尔多斯沙地,内蒙古自治区沙漠。在鄂尔多斯市南部,陕西省长城一线以北,面积约4.22平方千米。
■牧场变沙漠
鄂尔多斯,被称作“大漠上的迪拜”;榆林,被叫做失落的“中国科威特”,代表着中国煤炭工业最新面孔的两座新兴城市,在享受近10年狂飙突进的增长之后,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与态势。鄂尔多斯沙漠是一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上的荒漠和干草原地带。此地土壤由黏土和沙组成,因此并不适宜耕种。其总面积约90,650平方千米,可细分为两个地区:北部的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和南部的第八大沙漠——毛乌素沙漠。
毛乌素沙是中国大沙区之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南部、陕西省榆林市的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总面积为3.98万平方千米。地名起源于陕北靖边县海则滩乡毛乌素村。毛乌素沙区处于几个自然地带的交接地段,植被和土壤反映出过渡性特点。除向西北过渡为棕钙土半荒漠地带外,向西南到盐池一带过渡为灰钙土半荒漠地带,向东南过渡为黄土高原暖温带灰褐土森林草原地带。由于陕北长城沿线的风沙带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南部的沙地是连续分布在一起的,因而将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和陕北长城沿线的沙地统称为“毛乌素沙地”。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之间,万里长城从东到西穿过沙漠南缘。据考证,古时候这片地区水草肥美,风光宜人,是很好的牧场。后来由于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后来的沙漠(沙地)。这里曾流传着“榆林三迁”的故事。今非昔比,现在的榆林已是“塞上名城”。大约自唐代开始有积沙,至明清时已形成茫茫大漠。原是畜牧业比较发达地区。这里降水较多,且有利植物生长,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5世纪时毛乌素南部今靖边县北的白城子,曾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当时草滩广大,河水澄清,后来经不合理开垦,植被破坏,流沙不断扩大,以致到1949年时沿长城的靖边、榆林、神木一带流动沙丘密集成片,但西北部仍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居多。1959年以来,已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
毛乌素沙地海拔多为1100—1300米,西北部稍高,达1400—1500米,个别地区可达1600米左右。东南部河谷低至950米。毛乌素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上。出露于沙区外围和伸入沙区境内的梁地主要是白垩纪红色和灰色砂岩,岩层基本水平,梁地大部分顶面平坦。各种第四系沉积物均具明显沙性,松散沙层经风力搬运,形成易动流沙。平原高滩地(包括平原分水地和梁旁的高滩地)主要分布全新统一上更新统湖积冲积层。现在的毛乌素沙漠区域,史载从东汉始即出现沙迹,后因外来人口的增加,发生了过垦、过牧、过樵的“三过”问题,致使本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沙化逐渐加剧,小气候呈现出雨水少、风沙大、干旱频发的特点,土地沙化进一步向南部推进。这样,就有了东西长400千米,南北宽12至80千米,面积达14000多平方千米,分布于伊盟南部和陕西榆林一带的毛乌素大沙漠。这一沙漠的发展过程,据榆林治沙所资料,大致是延续在唐、宋及其后的1000多年间,突出的有唐、宋、明、清四个时期。长城以北的沙漠化发生在唐、宋时期,长城以南60华里范围的沙化则发生在明代及其后。现榆林市地方在1949年前的百年内,被沙化的土地达200万亩左右,村庄、农田、牧地因此遭受重大损失,乃至被吞没,大约在4000处以上。
■“榆林三迁”的故事
过去三边地区流传的顺口溜说:“柳桂湾刮了一场风,刮得白天点上灯,刮得喜鹊丧了命,刮得毛驴掉沟中,刮得磨盘翻烧饼。”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一直在定边县工作,从耳闻目睹的事例看,那样形容也是实在的。事实上,过去不但“三边”地带沙害严重,就连榆林城也难以幸免,曾不止一次有过“沙漫城垣,紧急排除”的事例,风沙甚于兵燹,使城中百姓惶恐不安。
而“榆林三迁”也就是史志文书记述与毛乌素沙地相关的沙害事实,也举不胜举。据说唐长庆二年(822年):“夏州大风、飞沙为堆、高及城堞”。今之无定河,即古奢延水,“因溃沙急流,深浅无定,故名。”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太宗赵炅以“夏州深在沙漠,危患关右”为由,发令“众居民迁移摧毁州城”,毁后的城区残迹至今明显可见。当代有的学者考究夏州城(即统万城)的沙害变化,用“八世纪大风积沙,九世纪堆沙高及城堞,十世纪深在沙漠”三句话,概括300年的说法,很有说服力。再加古诗:“忆昔沙场逞战争,伤心将士死长城,可怜白骨归何处,月下凄风带恨声。”“汉家今上郡,秦汉古长城。”“有日天长惨,无风沙自惊。”从另一个侧面,使人了解“榆溪塞”南迁的一些实际情况。第一种说法是位于内蒙古河南地的“榆溪塞”,因受风沙的危害,向南迁移,最终落脚在“延绥镇”属下的榆林堡城,塞址由一变三,形成“三迁”说。第二种说法是,“榆林三迁”指的是今陕北榆林城未建之前,在其地址以北的大沙漠中的榆溪地,已有一小城名“榆溪塞”(有的说小城就在现榆溪河上游,距今榆林城10里的红石峡地带),因遭风沙侵害,向南迁移,中间一址就在红山境内,然后再迁移到现在的榆林城址,也是因迁移留下三个地址,形成“三迁”说。
■沙漠里有一湖泊
沙区土地利用类型较复杂,不同利用方式常交错分布在一起。农林牧用地的交错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呈明显地域差异,东南部自然条件较优越,人为破坏严重,流沙比重大;西北部除有流沙分布外,还有成片的半固定、固定沙地分布;东部和南部地区农田高度集中于河谷阶地和滩地,向西北则农地减少,草场分布增多。现有农、牧、林用地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全区流沙面积达1.38万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陕北进行固沙工作,引水拉沙,发展灌溉,植树造林,改良土壤,改造沙漠,成效显著。通过各种改造措施,毛乌素沙区东南部面貌已发生变化。
在一望无际的毛乌素沙漠上,在陕西省最北端的神木县境内,有一个著名的沙漠湖泊——红碱淖。她是陕西省最大的湖泊,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他就像镶嵌在毛乌素沙漠上的一颗明珠。红碱淖位于陕北神木县尔林兔镇,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接壤,是本地区最大的一个沙漠盆湖,当地称为海子。红碱淖属高原性内陆湖,水位稳定,是陕西省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湖呈三角形。湖岸线长43.7千米,最大水深10.5米,平均水深8.2米,湖面海拔高程1100米。红碱淖湖水面积约36000公顷,最大水深15米,蓄水8亿立方米,是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烟波浩渺,风光旖旎。湖水含盐度为3.5%,适宜发展养殖业。湖西5千米有面积达6.66667万公顷的天然草原牧场,水草丰盛,牛羊成群。湖中盛产鲜鱼,湖滨宜林牧,整个湖区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是避暑度假的好地方。
红碱淖盛产多种淡水鱼类,共有16种,主要经济鱼类是红碱淖大银鱼,红碱淖鲤鱼、鲢鱼、草鱼、鲫鱼。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共有30余种野生禽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主要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遗鸥、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天鹅以及鸬鹚、鱼鹰、野鸭、鸳鸯等。
知识链接
说起毛乌素沙漠世人皆知,而当你站在绿树婆娑、绿草如茵的鄂尔多斯乌审旗的大地上,有人告诉你,这里就是曾经黄沙漫漫的毛乌素沙漠,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奇迹吗?作家肖亦农的长篇报告文学《寻找毛乌素绿色乌审启示录》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一个乌审大地上的绿色传奇。作者在绿色乌审寻找两年有余,驱车数千千米,却未在毛乌素大地寻找到一处40年前诗人郭小川笔下的“浊浪般的沙丘”。作家通过对毛乌素沙漠的寻找,找到了几代乌审人治沙的足迹,找到了乌审人坚忍不拔的精神。
扩展阅读
沙区年均温6.0—8.5℃,1月均温-9.5—12℃,7月均温22—24℃,年降水量250—440毫米,集中于7—9月,占全年降水60—75%,尤以8月为多。降水年际变率大,多雨年为少雨年2—4倍,常发生旱灾和涝灾,且旱多于涝。夏季常降暴雨,又多雹灾,最大日降水量可达100—200毫米。沙地东部年降水量达400—440毫米,属淡栗钙土干草原地带,流沙和巴拉(半固定和固定沙丘)广泛分布,西北部降水量为250—300毫米,属棕钙土半荒漠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