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能办事是一门大学问一个人的素质和水平的体现。但你必须遵循人类行为的一条重要法则,遵循它,就会为自己带来快乐和成功;如果违反了它,就会陷入无尽的挫折中。这就是:尊重他人,满足对方的自我成就感。
学会演讲的技巧
众所周知,演讲既是一门语言的学问,更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一种整体生命的投入和表现。演讲二字,可以说分为两部分,即演和讲,“演”是表象,是整体,它是非理性的,是一种艺术生命体。“讲”是实质,是道理,它是理性的,是一种艺术政论文(精神感召力)。演讲既不是连续说话永不休止的纯耐力角逐,也不是上台鞠个躬后就飘然而去的黑色幽默,而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它指的是在听众面前就某一问题表示自己的意见或者阐说某一事理的活动。凡三人以上、有一定时间的个人讲话都可以称为演讲。
演讲者要有丰富的学识,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需要,也是演讲成功的基本条件。演讲的目的是教育人、启迪人,提高听众的思想认识、文化水平。这就要求演讲者本身必须具备先进的、科学的思想,这样才能远见卓识,高瞻远瞩,识前人所未识,讲前人所未讲。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演讲家如德摩斯梯尼、西寨罗、林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无一不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演讲也无时不在闪烁着真理、科学、智慧的光芒。所以说“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
演讲离不开情感,毫无感情或感情冷淡的演讲只能是苍白无力的。演讲者在演讲中要流露真实情感,就要使感情表达得恰如其分。有的演讲者在演讲时曾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感情炽烈,表达迅速而猛烈,或慷慨激昂声泪俱下,或语重心长娓娓道来,但缺乏稳定性,持久性,有时易感情用事,因此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在前后基调一致的情况下训练自己表达情感的持久性,也要注意情感表达的适度性、适量性。有的演讲者情绪不易外露,故感情表达不充分,也缺乏变化,需要在动真情的基础上大胆表达自己的符合演讲场景的内心情感,并探索情感表达的变化性和感染力,力求以感情充沛的形象出现在听众面前。演讲的作用是:
1.直接产生社会效应
目的是说服听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面对听众发表讲话,往往产生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苏秦、张仪在鬼谷子那里的毕业演讲,必须让老师感动下泪。传播史上有一件趣事。美国广播曾播出一个“万星火攻占地球”的广播剧,因为声情并茂,尽管事先预告,还是吓得几百万听众惊慌失措。
2.变文字为有声语言
主要运用生活化、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这就要求慎用文言;避免同音不同义或易混淆的词语;还可以适当增加语气词。为了方便聆听,有些标点符号还要用文字代替,如顿号改为“和”,破折号改为“是”,引号表示否定时加“所谓”,括号补充另用文字说明等。音速、音调和音势的灵活多变,能给人以优美的音乐感。但也需做到有时尖锐泼辣,有时含蓄委婉,有时激越高亢,有时平和从容,缓急有度,轻重得当。
3.用身体语言表达自我
身体语言是演讲不可缺少的因素,我们对身体语言的应用原则是“台下刻意训练,台上听其自然”。因为台上如果仔细揣摩,便会失之做作,不会达到预期效果。台下要精心设计各种情况下的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和动作。要注意运用身体语言的适当性,运用范围、运用频率、运用幅度等。要敢于运用,善于运用身体语言,这样在台上的表现才会大方自然。
演讲者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演讲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这样你才能从普通的生活中获取大量素材,通过分析和判断,从中发现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和社会主流的事物。
(2)演讲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在演讲中,充分利用想象力来对一个主题展开论述、说明,达到旁征博引、触类旁通的效果,才能使演讲真正具有说服力。想象力的基础是演讲者的好奇心和探究力,对任何问题都拿出认真钻研的热情,对任何事物都要有一种兴趣和求知欲望,并逐步增加生活经验。
(3)演讲还必须有良好的表达力。演讲如果离开了口头表达能力是不可思议的。而且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还非常高,不仅要清晰、有条理,而且要生动、幽默,能吸引人。当然,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天生的,它可以经过后天培养、训练而成。比如周恩来也是一个著名的演讲家,他在演讲中最擅长用幽默、机智的话语,他曾用:“走上坡路的人低着头,走下坡路的人仰着头。”来说明谦虚与进步的关系,十分形象。
(4)较强的记忆力是演讲的必要条件。演讲是一项记忆力的工作,当你面对台下的听众时,不能低着头看着讲演稿一字一顿地念,那样根本起不到说服人、感染人的演讲目的。只有凭着记忆力,将演讲前准备的材料用有条理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且加上演讲者的声情并茂,才能打动听众。即使真有记不起来的情况,也要有应变能力,不使演讲中断。
(5)演讲必须有机智的应变能力和控场能力。所谓应变,就是指演讲者在整个演讲过程中,面对由主观或客观的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造成的障碍和干扰,敏锐、及时、准确地作出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迅速、巧妙、果断地排除和平息,从而使演讲能继续进行的一种技巧和方法。应变能力就是这种迅速反应的能力和处理能力。意外包括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变化。演讲者在出现主、客观之变时,要沉着稳健,处变不惊,不急不躁,然后采取正确、果断的措施。控场能力直接决定着演讲的内容表达。风格体现和演讲者水平的发挥。良好的控场能力,具有吸引听众注意、把握演讲的艺术分寸的作用,能为演讲者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
学会幽默的说笑艺术
幽默是一种说笑艺术。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如能来点幽默,就有可能很快得到解决,因为幽默是一种才华,是一种力量,它是人类面对共同的生活困境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明。它以愉悦的方式方法体现人的真诚、大方和善良的心灵。它是追求向上者希望和他人搞好关系不可缺少的东西,也是大家希望减轻自己人生重担所必须依靠的“拐杖”。
一般具有幽默感的人,都具有一种超群拔众的人格,能自在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同时,独立应付任何困境。当爱迪生致力于制造白炽灯泡的时候,有一位毫无幽默感又缺乏想象力的人取笑他说:“先生,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了”。爱迪生听后回驳道:“我的成就是发现了一两百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说完,自己先纵声大笑起来。这句妙语后来被世人皆知。
幽默是避免小事酿成大乱子的良好手段。如果你的缺点,能力或成就可能引起他人畏惧或妒忌,你不妨说一句:“世界上没有一个像样的完人,我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取笑自己来和他人一起笑,设法改变这些不好的看法。或许会帮助人喜欢你,尊敬你,甚至钦佩你。这是由于你的幽默证明了你具有善良大方的品质。
有时候为了化解困境,没有任何合适的方式,也许带幽默感的微笑会是很好的办法。蒋经国当选总统后,有记者采访他的弟弟蒋纬国,请他谈谈“感受”,蒋纬国讲了一句妙语:“我的感觉是我‘提升’了,由总统的儿子‘提升’到总统的弟弟。”这一“幽默”的回答,巧妙地回避了对实质问题的答复。
幽默,它像一座桥梁一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弥补了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依靠幽默的力量,能够润滑人际关系,祛除人生的压力,化解生活的困境。
赞美是最动听的语言
你一定听说过“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这句俗话,可是,如果良药外面包层糖衣,忠言之后和颜悦色,不就更能让人接受了吗?如果你能随时随地地鼓励他人,赞美他人,你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因此,请你养成随时赞美他人的习惯。无论是同事、朋友,还是家人,谁做了件值得赞美的事,不要吝于赞美他。
美国的戴尔·卡耐基曾写过一本书叫《人性的弱点》,在书中他写道“一次我到纽约的一家邮局寄信,发现那位管挂号信的职员对自己的工作很不耐烦。于是我暗暗地对自己说:‘卡耐基,你要使这位仁兄高兴起来,要他马上喜欢你。’同时,我又提醒自己:要他马上喜欢我,必须说些关于他的好听的话。而他,有什么值得我欣赏的呢?非常幸运,我很快就找到了。”
等到他给我寄信件时,我看着他,很诚恳地对他说:“你的头发太漂亮了。”
他抬起头来,有点惊讶,脸上露出来无法掩饰的微笑。他谦虚地说:“哪里,不如从前了。”我对他说:“这是真的,简直像是年轻人的头发一样!”他高兴极了。于是,我们愉快地谈了起来。当我离开时,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许多人都问我究竟用了什么秘方,其实它是天生的。”我敢打赌,这位朋友当天走起路来一定是飘飘欲仙的。晚上他一定会跟太太详细地叙说这件事,同时还会对着镜子仔细端详一番。
我把这件事说给一位朋友听,他问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想从他那里得到什么呢?”
是的,我想要得到什么?
什么也不要。如果我们只图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那我们就无法给人一些真诚的赞美,那也就无法真诚地给别人一些快乐了。
如果一定要说我想得到什么的话,告诉你,我想得到的只是一件无价的东西。这就是我为他做了一件事情,而他又无法回报我;过后很久,在我心里还会有一种满足的感觉。
无论大人物或小人物,没有人会不为真正的赞赏所激动的。美国耶鲁大学已故的英文著名教授费尔普说:“有一个很热的夏天,我到火车上拥挤的餐车中去吃饭。当侍役把菜单递给我的时候,我对他说:‘在厨房中的那些伙计们,今天一定很受罪了!’那个侍役很惊异地望着我说:‘人们到这来,几乎都埋怨服侍不周到,饭菜做得不好,或抱怨天气太热。在近20年中,你是第一位对厨房中的厨师表示同情和赞美的人!’”
福特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好朋友,一次福特和洛克菲勒合资经商,因福特投资过大而失败,损失巨大。这使福特很过意不去,就主动解释说:太对不起了,那次损失太大了,我们损失了……想不到洛克菲勒若无其事地回答道:啊,你能做到那样已难能可贵了,这全靠你处理得当,才保存了剩余的60%,谢谢你!
洛克菲勒在本该责备对方时,却宽容地原谅了对方,而且找出一堆赞美的东西来,这真是出乎福特的意料。然而,正是洛氏的这种胸襟为他以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赞美总是给人以力量,所以,诚恳是很重要的,它会带给人惊喜的效果。一个人在劳累一整天后回家了,远远地看到孩子倚窗探望的脸,进到家里时又看到妻子挂着欢笑的脸,这是无言的赞美,内心的真挚的情感的表露,他会为此而感到欣慰,而精神上那种疲倦也会一下子消失了。
有的时候,事情在表面上也许真的不怎么乐观,但是,你总可以找得到一些能够鼓舞士气的话。当然,你必须多用点心才做得到这一点,可是,如果你真能对别人的才干发出由衷的赞赏,你的用心一定能得到更大的回报。
你希望每天都能保持愉快健康的心情吗?只要你能帮助别人得到快乐,那么快乐自然会落到你身上,所以不要舍不得说出好听的话。如果你今天感到闷闷不乐,也许正是因为你还没有说出一句赞美的话呢。
我自己就亲身经历过这种受到赞美的喜悦。有一次我参加公司内部的会议,恰巧那星期轮到我作工作报告。因为我当时的职位低,又只是些事务性的工作,当然是乏味无比,一直到报告结束,也没获得任何掌声或回应。
不料在下班时,我正要离开公司,有个其他部门的同事,平常我们并无往来,见面也只是打声招呼。只见他突然停下来对我说:“早上你的报告真棒,简单扼要,下次轮到我做报告时,也要参照你的模式。”我原本就不指望谁会注意我这小人物的报告,但他的那几句赞美,让我高兴了好几天,日后我们两人也成了莫逆之交。切记:要去掉别人身上的刺,最好的方法就是拍拍他的背,说上两句赞美他的话。
“插话”的艺术
有些人缺乏语言交际的基本能力,又不讲究场合和对象,成为了不受欢迎的插言者,这是十分让人难堪的事。为了避免大家重蹈覆辙,请注意下列细节:
1.避免“强迫推销”
不要在领导不喜欢的时候插话。虽然你可能是出于好意,但也要视别人的意愿而定,比如你请人吃饭或约会,如果带有“强迫推销”的意味,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2.不要对无伤大雅的玩笑话反应过度
有次一位主管上班迟到,他开玩笑说这是因为昨天他家跑进来一只大蟑螂,大到可以拉动他的拖鞋。于是大伙笑成一团,而他也得意非凡,认为自己居然能够讲出这么好笑的笑话。有的人就是这样,面对这类无伤大雅的玩笑话我们最好是听过就算,过分计较只会让每个人都感到尴尬。
3.避免问过于不着边际的问题
类似问题包括“应该如何对付贫穷”或“今天的年轻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会让人不知道从何答起。如果你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你会发现别人很乐于回答。
4.不要闯入别人的机密谈话
这样的谈话有一定特征,比如谈话的人挨得很近,对任何走过身旁的人都紧盯不放,等等。如果你不小心闯入了这样的谈话,应该马上道歉,并立即离去。
5.知道应该避免哪些话题
为了避免不愉快的场面出现,最好不要涉及宗教、种族、家庭、经济、恐怖势力、对他人的批评等方面的话题。个人问题诸如你前夫如何酗酒,你女儿如何吃药,也不会有什么人会感兴趣。
当然,也有些时候,有些人喜欢谈论这些话题,不过还是要小心,以免落入对方的陷阱。
6.如果你对答案没有兴趣就不要提出问题
对方马上会看穿你是没话找话。比如这样的问题:“你不是很爱读书吗?告诉我最近又读了什么书?”这些问题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像个傻瓜。
7.避免说些不言自明的话
如果你说:“时代真的不同了。”你可能得不到任何回应,这不表示你的话复杂难懂,事实正好相反。因为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所以对方无从回答。
8.对自己不懂的话题应保持沉默
另一方面的情形是,如果某位仁兄在大谈核分裂的原理,那么你不必指望他在10分钟内为你上堂高级物理课。你可以继续听下去以求多少学点东西,也可以悄悄走开。另外,不要对你不感兴趣的话题询问细节。
9.在说错后找寻补救之道
我的朋友小郑是这方面的高手。他讲话有时不经大脑,结果是大家全都默不作声。知道说错话的他有个救命绝活,那就是说:“嘿嘿!我刚才的话实在不高明,但它至少让各位打发1分钟的无聊时间。”这时候也会发现同情或体谅的笑容。如果这还不奏效,你只有闭上嘴巴一两分钟,再找个新的话题。
学会正确争吵
一说起争吵,许多人总认为它是一件坏事,其实不然,它除了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无法避免的一个组成部分外,有时还具有积极作用,即通过争吵,亮出矛盾、辨明是非、取得谅解、达到团结统一。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争吵呢?
1.面对现实,态度诚恳
既然发生争吵,就说明彼此存在矛盾和不同意见的分歧。这时,面对客观现实是明智的,而回避矛盾、掩盖和粉饰矛盾则是不明智的。因此,争吵时首先要耐心诚恳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要企图“征服”对方和“战胜”对方。在善意的争吵中,是没有“胜利者”与“失败者”之分的。有意义的和善意的争吵,其目的始终是为了揭示矛盾,消除误解,统一认识,增进友谊,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确,指责别人的错误。为此,要把争论或争吵的着眼点放在眼前的问题上,不要去翻那些陈年老账。
2.围绕一个中心
正确和有意义的争吵,应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进行,不能偏离话题中心太远。例如,我们看完同一部电影或小说,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结论和看法,一个说很好,一个说很糟。如果各执己见,你说你的优点,我说我的缺点,那永远无法取得一致的认识。这时,双方应把争执的问题集中到一起,对某部电影或小说的质量——中心议题,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既可使我们对问题的争论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有利于双方取得一致的认识。
3.不要自以为是
争吵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自以为是,连珠炮式的只顾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根本听不进或很少考虑对方的意见。有时,当争吵达到白热化程度时还会出言不逊,甚至恶语伤人,这极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4.要给别人一个台阶下
有些问题经过争吵或争论后,对方表示接受你的意见和看法,或者认错了,这时,你要特别注意让别人保住面子,给别人一个台阶下,而切忌“宜将剩勇追穷寇”,逼得人家无路可走,恼羞成怒。那种以“胜利者”自居的争吵者,会失去别人的敬意和友谊的。
5.求同存异
许多争吵,一时难以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和看法,这不要紧,可以先把某些相同的认识肯定下来,以后再去讨论不同的看法。这样,有利于消除心理上的隔阂和对立,有利于双方意见的逐步接近。
6.及时结束争吵
即使再善意的争吵,也都是一种不同意见、看法、观点的尖锐对立。当事者都希望通过争吵说服对方,驳倒对方,因此,争吵中难免情绪激动,面红耳赤,甚至会产生某种误会和隔阂。为此,当争吵到一定阶段,及时结束争吵是明智的。
反诘与发问的艺术
反诘是一种重要的论辩方式,一个好的论辩者,要做一次好的论辩,必然要掌握多种论辩技巧,他不仅要说,还要善于听,对于对方所说的话,能够抓住机会要随时应变地提出各种问题加以反击。有人认为,论辩,不能不停地讲自己单方面的意见。在论辩时,你的思想要借着两条线,一条是你自己的,一条是对方的,一方面你自己当然要有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推理的方法,一方面你还要懂得对方的立场、态度和推理的方法。如果你论辩的对象不止一个人,那么,情况就更为复杂。谁要是能把许多人的意见组织起来,根据各式各样的意义,善于提出各种问题加以反诘,那么,他就是一个出色的论辩者。
有人把“反诘疑问法”做直接与间接的区分:
直接反诘疑问,就是针对对方所论及的事或理,直截了当地发出反诘疑问。
间接反诘疑问,就是针对对方所涉及的事理,采取迂回的形式进行反话。如《传灯录》记载《佛头着粪》的故事就是采取“禅诘”这个形式。这个故事说:崔相公入寺,见鸟雀在佛像头放粪,乃问师曰:鸟雀有佛性也无?师曰:有。崔曰: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师曰: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头上放粪?这一反问,不正面回答问题,巧妙地把问题回避了。
善于运用反诘的人,有时能避免许多无谓的争辩,有时反诘有力,往往会令对方哑口无言,从而一举赢得论辩的胜利。因此,掌握反诘这一论辩形式是十分重要的。
开玩笑的“规则”
和人谈话时,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氛,创造出一个适于交际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因而诙谐的人常能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但是,开玩笑开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伤害感情。因此开玩笑要掌握好分寸,要遵守“规则”。
1.内容要高雅
笑料的内容取决于开玩笑者的思想情趣与文化修养。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笑料,不仅给对方启迪和精神的享受,也是对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钢琴家波奇一次演出时,发现全场有一半座位空着,他对听众说“朋友们,我发现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二三个座的票。”于是这半屋子听众放声大笑。波奇无伤大雅的玩笑使他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2.态度要友善
与人为善,是开玩笑的一个原则。开玩笑的过程,是感情互相交流传递的过程,如果借着开玩笑对别人冷嘲热讽,发泄内心厌恶、不满的感情,那么除非是傻瓜才识不破。也许有些人不如你口齿伶俐,表面上你占到上风,但别人会认为你不尊重他人,从而不愿与你交往。
3.行为要适度
开玩笑除了可借助语言外,有时也可以通过行为动作来逗别人发笑。有对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开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摆弄鸟枪,对准妻子说:“不许动,一动我就打死你!”说着扣动了扳机。结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伤。可见,玩笑千万不能过度。
4.对象要区别
同样一个玩笑,能对甲开,不一定能对乙开。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
一般来说,后辈不宜同前辈开玩笑;下级不宜同上级开玩笑;男性不宜同女性开玩笑。在同辈人之间开玩笑,则要掌握对方的性格情绪信息。
对方性格外向,能宽容忍耐,玩笑稍微过大也能得到谅解。对方性格内向,喜欢琢磨言外之意,开玩笑就应慎重。
对方尽管平时生性开朗,但正恰好碰上不愉快或伤心事,就不能随便与之开个玩笑。相反,对方性格内向,但正好喜事临门,此时与他开个玩笑,效果会出乎意料的好。
5.场合要分清
美国总统里根一次在国会开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是否好使,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5分钟之后,我将对苏联进行轰炸。”一语既出众皆哗然。里根在错误的场合、错误的时间里,开了一个极为荒唐的玩笑。为此,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总的来说,在庄重严肃的场合不宜开玩笑。
话不能说绝
我工作时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处长把一项采购工作交给一位男同事,这件采购工作是有相当的困难,处长问他:“有没有问题?”他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包君满意!”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处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处长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对他的“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有一位朋友和同事闹不愉快,他向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说完话还不到二个月,他的同事成为他的上司,我的朋友因讲过重话,只好辞职他就。
这都是把话说得太绝而对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把话说得太绝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再滴就溢出来了;也像把气球灌饱了气,再也灌不进一丝丝的空气,再灌就要爆炸了。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绝,而且也做得到。不过凡事总有意外,使得事情产生变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绝,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可从容转身。所以很多政府官员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事情说准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不是很难堪吗?当然,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官员是不应该如此的,但做人做事有时实在是不得不如此。
以下的状况是你在说话时应该注意的。
1.做事方面:
(1)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
(2)上级交办的事当然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
这是为了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子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审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2.做人方面:
(1)与人交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誓不两立”之类的话,除非有“杀父夺妻”之仇。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2)对人不要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论定”的话最好不要说,人一辈子很长,变化很多的。也不要一下子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总之,应多用“是……不过……如果”之类的话语。
当然,状况并不只我说的这几个。固然把话说绝有时也有实际上的需要,但我认为,除非必要,还是保留一点空间的好,既不得罪人,也不会把自己陷入困境。总之,学学政府官员,多用中性的、不确定的词句就对了。
说“不”的技巧
有时我们会遇到如下的情况:当别人有求于你,而你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又不好直说“不行”、“办不到”,怕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对方提出一些看法,你不同意,既不想讲违心之言,又不愿直接顶撞对方;你看不惯对方的行为,既想透露内心的真情,又不愿意表达得太直露,以免刺激对方。为了很好地应答上述种种情况,就要在社交活动中学会巧妙地拒绝,根据不同的情境善于说“不”。这种拒绝的艺术可采取如下的一些方式方法。
1.假托直言
直言是对人信任的表现,也是与对方关系密切的标志。但是,有时直言可能逆耳,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要拒绝、制止或反对对方的某些要求、行为时,可采取假托由于非个人的原因作为借口,而加以拒绝,这样对方就容易接受。
例如,某报社的推销员登门要求你订阅他们发行的报纸,可你不想订阅。你可以很有礼貌地说:“谢谢。你们的服务很周到,可是我家已经订阅了其他几家报社的报纸了,请谅解。”
2.反复申说
当别人侵犯了你的权利,你要维护你的权利,一面坚持说你所需要的东西,而不生气,也不急躁或高声喊叫,在一种冲突的情境中有效地表达你的意见。这种方法也叫“破唱片法”,即反复申说。
例如,你到商店去买东西,由于购物的人多,售货员少找给你伍元钱。你向售货员提出,售货员因记不清而引起了纠纷。这时你要以一种平静而重复的声音诉说是如何少找还你钱的,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下面是店员和买主的一段对话:
买主:小姐,你少找给我伍元钱。
店员:不会吧,我们总是一手交钱,一手付货的呀。
买主:我相信你们总是这样做的,可是你确实少找给我伍元钱。
店员:你有发货票吗?
买主:有(拿出发货票),你看,就是差了伍元钱。
店员:(看发货票)。你在这里买的是两双儿童的靴子。
买主:不错,你再算算,就是差伍元钱。
店员:你看过你的衣袋没有?你是不是掉在哪儿了?
买主:不会的,我没动地方。我衣袋里再没有钱了。
店员:现在没法结算,快闭店时我们结账,你来一趟好吗?
买主:我是相信贵店的,一定会找到。
3.模糊应对
在交往中,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或不便于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对方,这时就可以用模糊语言来应对。
例如,在医院里,一位患有严重疾患的病人问医生:“我的病是不是很重,还有康复的希望吗?”医生回答:“你的病确实不轻,但是经过治疗,安心养病,慢慢会好的。”这里的“慢慢会好”是模糊语言。这“慢慢”是多久,是说不清的,但给病人以希望,对病人是一个极大的安慰。
4.可行性妥协应对
这种方法是明确表示你希望满足对方的要求,并表示同情,可是实际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请对方谅解,而不直接拒绝。这样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客户要求电信局安装市内住宅电话,由于供不应求,无法一一满足,但又不能拒绝客户的要求。回答时,应表示同情,并热情地说:“我们满足客户的要求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可是由于目前线路短缺,还不能全都解决,我们正在创造条件,请你耐心等待。”
5.选择应答
选择应答是对对方提出的问题,有选择地回答,而不直接否定对方提出不合己意的问题。
例如你的同学问你:“某某小说写得很不错,你认为怎样?”
你可以这样回答:
“还可以,不过我更喜欢某作家的某一本小说。”
再如,星期天你的妻子说:“今天我们去看话剧好吗?”而你不愿去,却说:“去看电影怎么样?”这样回答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可能会同意你的意见。
6.巧避分歧
对某一人某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而你又一时说不出谁是谁非,这时就要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用巧妙的辞令含蓄地加以回避。
例如,有人问文艺理论家:“你对当前争论最大的演员×××是怎样看的?”
理论家回答:“过去我与×××素不相识,直到前不久开会时听了她的发言才算认识了她。关于×××的争论我不了解,无从谈起。只觉得对于像她这样的优秀演员,我们一定要珍惜,不应过多的苛求。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人文环境不好,文化的营养很不足,在这种条件下,能够达到这样的表演艺术水平,太不容易了。我们应充分敬重她,不要苛求我们的演员。苛求,是一种罪恶。”这是巧妙地避开争论的问题又说出了一般人对×××持有的看法,可谓巧避分歧。
7.用幽默表示拒绝
在交往中幽默能使气氛活跃,幽默可以缓冲某种紧张情绪,幽默可以使人摆脱困境。
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他当海军军官时,一次一位好朋友问他关于美国新建潜艇基地的情况。罗斯福不好正面拒绝,就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回答“能”。罗斯福笑着说:“我也能。”对方听后就不再问了。
让语言迷死你
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跳。”一般情况下,能把人说“笑”的语言,通常是柔和甜美的。柔言谈吐,表现为:“说话语气亲切、语调柔和,语言含蓄,措辞要委婉,说理自然。”这种说法,易于使对方感到亲切,愉悦,所谈之言易于入耳生效,有较强的征服力,往往能收到以柔克刚的交际效果。
柔言有多种表达形式。
1.和颜悦色地说
当遭到有人火气十足,无端向你撒气时,如果你持谦让态度,柔言相答,结果会“灭火消气”,换来微笑。如,某市一家瓷器店里营业员老王面对一位十分挑剔的女顾客,给她拿了好几套瓷器,挑了半个钟头还没选中。因顾客太多,他先照应别的顾客去了。这位女顾客以为冷落了她,便把脸一沉,大声指责说:“喂,你这是什么服务态度,你眼睛没看见我先来吗?为什么扔下我不管?”她把钞票往柜台上一扔,命令道:“快给我买,我还有急事!”这话真够刺耳难听的。如果遇上愣头青,和她“较真儿”,非有一场“热闹”不可。然而,老王并没和她“一般见识”,他安排好其他顾客,和颜悦色地对她说:“请你原谅,我们店生意忙,对你服务不周到,让你久等了,我服务态度不好,欢迎你多提宝贵意见。”老王这几句真诚而谦让的话一出口,那位女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转而难为情地说:“我说得不好听,也请你原谅。”你看,老王以“和气”对“火气”,表面上“似水柔情”,实际上“力钧”,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有理不在声高”。话,并非说得有棱有角,咄咄逼人才有分量。像这种谦让式说法,由于充满了对人的尊重、宽容和理解,这本身就产生了一种感化力,从而引起对方心理变化。“火气”遇上“和气”,就失掉发泄的对象,自然就会降温熄火。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这说明,以宽容为特点的谦让或说法有强大的征服力。
2.绵里藏针地说
当遇上有人无理取闹,你不必过分冲动,更不要破口大骂,理智的态度和委婉的谈吐,能帮你转危为安,战胜对手。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戴花帽的姑娘在街头碰上几个轻浮青年,其中一位竟伸手摘下了她的帽子。面对挑衅,姑娘又恼怒又紧张,但她马上冷静下来,彬彬有礼地说:“我的帽子挺漂亮,是吗?”“当然,它和你这个人一样,真美。”男青年挑逗说。姑娘委婉地说:“你一定是想仔细看看,好给你的女朋友买一顶吧?我想你绝不是那种随意戏弄人的。”
她话里有话,温和中深藏开导,委婉中包含锋芒。“当然。”青年有几分尴尬,不由自主地还了花帽,溜掉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危机就这样被制止了。
从中我们不但看到了姑娘的机智,而且对她的善辩能力留下印象。我们看到,从始至终姑娘没说一句强硬的话,而是用含有“潜台词”的柔言软语,巧于应对,成功地激发了对方的自尊、自爱心理。她用冷静举止,柔言软语塑造了一个见多识广,不容侵犯的强者的形象,使对方不敢轻举妄动。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委婉柔言所具有“柔中寓刚”的独特威力。
3.意味深长地说
当你被对方捉弄了,你切莫鲁莽行事,恳求的态度和劝导的语言,将会使你如愿以偿。曾有一位从内地到广州出差的老先生,在小货摊上被卖货的女青年掏了腰包,钱包不翼而飞。货摊只有他俩人,明知此事与姑娘有关,但当他说出此事时,姑娘翻了脸,“到公安局去告!”老先生冷静一思索,没和她来硬的。他压低声音,恳求地说:“姑娘,我一下子买了你五、六十元的东西,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我知道,你们做生意的,信誉要紧啊!!”这话既有恳求,又有开导,还有暗示,最后一句意味深长,不能不使姑娘深思。他进一步恳求道:“我从内地来,钱包里的钱是一朋友托我买东西的,丢了我怎么交代?叫我到哪里去找钱呢?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或许忙乱出错混到衣服堆里去?我知道,你们个体户是最能体谅人的!”终于姑娘被说动了,她就坡下驴,在衣服堆里找出了钱包,不好意思地交给了他。
恳求,通常是处于弱者地位的人使用的语言方式。然而,此时此刻,它不是低三下四的哀求,而是一种智斗,是一种心理战。老先生针对姑娘并非作案老手,紧紧抓住“信誉”这个要害,以恳求的方式,启发、诱导、暗示、加压、努力唤起她尚未泯灭的良心和同情心。从而,使她的正义感、信誉感和同情心占了上风,战胜了贪财的邪念,交出了钱包。
4.心平气和地说
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时,你切莫用发布命令式的语气,这样也许会使你变得很难堪的。如果这时你心平气和地说话,会使你达到目的。比如,妻子从单位回来,对正在看书的丈夫说:“今天我想加班做件衣服,你是不是去接孩子,再做做饭?!”这种尊重的商讨口吻,对方是很乐意接受的。丈夫说:“行,我这就去。”这样说法,不但达到了目的,而且使彼此关系和谐融洽。总之,如果使用命令强硬口吻会怎样呢?我们看这个家庭,妻子:“喂,我今天要做活儿,你去接孩子,回来做饭!”丈夫一听就火了:“你没见我正忙着吗?”妻子火了:“忙,就你忙,难道这个家都我包了?”一来二去两个人吵了起来,各自装了一肚子气。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不胜枚举。从人们的接受心理看,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命令口吻,最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而对平等商讨、诚恳请求,却有一种天然的妥协性。因此,协商口吻比起命令口吻来,更容易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在同事、家庭成员之间,应尽量采取这种方式。
我们知道,语言美,是心灵美的语言具体表现。“有善心,有善言”。一个心灵丑恶的人,语言决不会美。因此,要掌握柔言说法,首先应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性格锻炼。陶铸同志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心地纯正的人,胸怀才能宽广,性情才能开朗。当发生矛盾时,才会严于律己怀宽待人,有忍让之心,不斤斤计较。当受到委曲时,应能忍辱负重,不反唇相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当然,控制感情有时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为了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忍受这种痛苦是值得的、有益的。柔言谈吐,在造词用句,语调语气上有一些特殊要求。比如,应注意使用谦敬辞、礼貌用语,以表示尊重对方的观点、感情,引起好感,尤其是避免使用粗鲁污秽的词语。在句式上,应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在用词上,要注意感情色彩,多用褒义词、中性词,少用贬义词,以减少刺激性;在语气上,要和婉、文雅。同时,还要注意附以真诚微笑。微笑在交际中有重要的魅力。“微笑说真理”将使你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人。
巧说“谢谢”
感谢的最大要领是要情动于衷,言为心声。在情感真挚的前提下,做到声情并茂,表情恰当。有个笑话:七岁的小慧手里拿着一支雪糕兴冲冲地跑来,对爸爸说:“小张叔叔给我买的。”爸爸说:“你说了‘谢谢’吗?”小慧说:“没有呀。”爸爸说:“真没礼貌。快去!对张叔叔说声‘谢谢’。”过了不久,小慧回来了。爸爸问:“谢过了吗?”谢了,但已经没用了。“小慧回答说。”为什么?张叔叔说不用谢。
这则笑话是富有启示力的。在人际交往中,有许多人士在不同程度上就是这个小慧。他们在这方面主要有两个缺陷:一是认为没有需要说:“谢谢”;二是确实不会说“谢谢”。上述两种情况,前者是观众认识上的问题,后者是技术能力上的问题,但都会对人际交往造成不良后果,必须予以改变。概括起来,“感谢”有下列几种功能:
1.显示礼仪规范
现代社会中,感谢别人的好意帮助,是一种文明的标志,社会的规范。只有如此,一个女人,才是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女人;一个社会才是一个文明的、和谐的社会。
2.表达自我情感
人们在接受别人的善意言行之后,一般都会产生一种感激之情,情动于衷,发乎言辞。一句“谢谢”,常常就是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
3.强化对方的好感
人际关系学认为: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过程,一方的善意行为必然引起另一方的“酬谢”,例如感谢。而这种“酬谢”又将进一步使对方产生好感,并发出新的善意行为。这样,就使双方的关系进一步达到融洽。
4.调节双方距离
任何一次或一种人际交往都是在交际双方所结成的心理距离中进行的,适当的心理距离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一个必要条件。而感谢语言是调节双方距离的一种技术。
在一般情况下,感谢起着调近双方距离的作用。但有的时候,感谢也有着拉大双方距离的特殊功能。有时在某些亲密的人际关系中,例如恋人、亲人、密友之间,我们会使用一些社交场合中标准的彬彬有礼的感谢语,来显示自己对对方的冷淡态度,拉大对方的心理距离。
5.满足对方心理需求
“感谢”在很多情况下就是一种对对方心理需求的满足。就不同的人来说,其心理需求是不同的。有的人希望你对他的言行本身表示感谢,有的人希望你对他的言行的行动或效果进行感谢,有的人则希望你对他个人进行感谢。因此,感谢者就应首先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尤其是小伙子对大姑娘表示感谢,更要对“感谢动机”这一行动采取慎重的态度。诸如:“谢谢你,想不到你一直在想着我”之类的话很容易造成误解,还不如只对对方行为本身进行感谢。因此,感谢一定要针对对方的心理需求而发。
此外,感谢还要针对对方的不同身份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老年人自信自己的经验对青年有一定的作用,青年人在表示感谢时就应感谢对方言行的结果,“谢谢你,您的这番话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会使老年人感到满足,并对你感到满足,认为:这个小青年不错,孺子可教也。女人常以心地善良,体贴别人为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因此在感谢时,说“你真好”就比“谢谢你”更好一些;说“幸亏你帮我想到了这点”就比“你想到这点可真不容易呀”要好。
6.要声情并茂,表情恰当
“感谢”应该是心中一胜感激之情在语言上的自然流露,因此,感谢的最大要领也就是要情动于衷,言为心声。在情感真挚的前提下,我们要在言语行为的表现上下功夫,做到声情并茂,表情恰当。
首先,语调要欢快、明亮,而不能沉缓、喑哑;其次,吐字要清晰,节奏应有抑扬,而不能含混不清,咕咕哝哝;最后,眼睛要看着被感谢的人,脸上应有诚恳、生动的表情,并配以恰当的手势动作。在这方面,我们需要避免两点:夸张与生硬。可以设想一下,你在感谢时,倘若手舞足蹈,举止轻浮,一下子拍拍对方的肩,一下子拉拉对方的手;倘若表情木然,低着头或看着别处,那么,你的表情、举止实际在抵制你的语言,你的感情将没有任何积极效果,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7.要注意交际场合与交际关系
感谢一定要注重场合。你与对方单独在一起时,对他表示感谢,一般会有好效果;但在众人之中挑出某一个人来表示感谢,那么就有可能冷落别人,也会使被感谢人难堪。感谢,也要注意双方的关系。例如双方是一般熟人或同事关系,可以用直接感谢“感谢您”或“非常感谢”;但双方是至亲与好友时,一般应少用“谢谢您”或“非常感谢”之类的话。可用称赞语或陈述语来表达谢意。女儿对妈妈就可说:“妈妈,您真好,是天底下最好的妈妈。”有时候感谢也可利用人际关系。例如你非常感谢张三,你却向张三的家长、女友、领导等张三欲获得其好感的人表示感谢,这样的感谢比你直接向张三感谢更动人,更具有积极效果。
8.要注意感谢的类型与渠道
感谢从不同的角度分,有不同的种类:有对对方个人的感谢,也有对对方单位的感谢;有对对方行为的感谢,也有对对方人品的感谢;有个人之间的感谢,有群体之间的感谢,还有国家之间的感谢;有语言的感谢,有礼物的感谢;有口头的感谢,有电话感谢,有信函感谢等等。
逢人只说三分话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又何必只说三分话呢?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你一定会认为他们很狡猾,是不诚实的。其实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对方如果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经是不少了。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若不是你交往很深的人,你也畅所欲言,对方的反应是怎样的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说么?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是属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又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属于国家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没有明白,对方的主张如何,你也没有明白,你偏高谈阔论,轻言更易招扰呢!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这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他的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不该说的关系,更不是不诚实,更不是狡猾。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作长谈,这叫做通达世故。
对症下药——多说对方爱听的话
说话是一门极深奥的学问,必须衡量当时的对象和场所,采取适当的对策。当你发现某些话题容易引起听者误会,或刺伤对方的感情时,就不可鲁莽地明言,而应该采用迂回或抽象的词汇,让对方免除下不了台的尴尬场面。
千万不要高声地叫嚷着:“哎呀!你怎么这么不中用,竟然连这点儿小事都办不好!”应该用体谅的语气,委婉地说:“处理简单的事,反而更容易出错,这几乎是每个人的通病,你不要耿耿于怀!”不可冒昧地说:“天啊!你竟然这么老了!”应该赞美对方:“你真是驻颜有术,居然看不出丝毫的老态。”这样一来,定能宾主尽欢,双方感情倍增。
倘若有人为家中淘气的孩子而怒气冲天,你就可以告诉他,这是小孩子的通性,况且越是爱捣蛋的小孩,越是聪明伶俐,应该引以为安慰才是。至于美人迟暮,慨叹年华老去的时候,则以“自然界的生物都有老化的现象;而年龄的增长,却使人更为成熟与睿智……”之类的话语来劝慰他。
总之,当你面对与上述类似的话题时,应当用男、女、老、少等一般化的词语来代替第二人称单数名词,使对方觉得有所依傍,警戒心也就自然消失了,更会下意识地赞同说话者所提出的道理。
每人几乎都有自己喜欢的词汇或语调,只要听到这些特定语,就会立刻产生共鸣,顿时瓦解心中的壁垒。例如:山东人听到乡音,马上就有陶然如醉的感觉;北京人乍闻标准的京腔,也一定会怦然心动,涌现一股如逢战友的兴奋情绪。如果你想游说一位平常是麻将迷的同事,不妨在谈话时穿插一些麻将术语,引发他的兴趣;倘若对方是棒球迷,那么“全垒打”、“三振出局”、“接杀”、“盗垒”等术语,将会产生魔咒般的效果,使他很快地和你称兄道弟。因此,活用各种专门性的术语,作为谈话时的点缀,必定会收到令你喜出望外的效果。
流行语是某些风行一时的特定语,这些词语通常都是在偶然的因素下发明的,且与原意迥然不同。比如目前极为流行的“酷”、“美眉”等特殊的字眼,乍听起来,真令人有坠入云里雾中之感,怎么会想到它们是“吹牛”与“女孩”的代称呢?但是,这些流行语的传播速度极为惊人,接触几次以后,多数人就会见怪不怪而朗朗上口了。年长者或地位高的人,若想成功地说服那些桀骜不驯的年轻人,在谈话中加入几句流行语,必定可收到画龙点睛和近似特效药的效果。
说恭维话别太露骨
1.恭维要因人而异
恭维要根据不同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人生阅历和性格特征等进行。比如男同志就不宜过多地恭维女同志的容貌。对青年人恭维他的创造才能或开拓精神;对老年人恭维他身体健康、富有经验就比较适合。
2.恭维话题要适度
恭维本身往往并不是交际的目的,而是要为双方进一步交往创造一种融洽的气氛。比如看到电视机、电冰箱先问问其性能如何;看了墙上的字画,就谈字画的欣赏知识,然后再借题发挥地赞美对方的工作能力和知识阅历,从而找到双方的共同语言。千万不要用挑剔的口吻。即使看到某些不足,也不必过于认真,以免使对方情绪不快。
3.恭维语言要恳切
语言恳切,会增强恭维的可信度。在恭维的同时,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愿望,或者有意识地说出一些具体细节,都能让人感到你的真诚,而不会以为是过分的溢美之词。如你恭维别人的发式,可问及是哪家理发店理的,或说明你也很想理这样的发式。
4.恭维要注意场合
在众人在场的情况下,恭维其中某一个,必然会引起其他人的心理反应。比如你恭维某次考试成绩好的人,那么在场的参加同次考试成绩较差的就会感到不愉快。这时你就要寻找某些因素,如某人复习时间太短,某人出差回来仓促上阵等等客观原因来照顾他们的面子。
5.恭维要措词精当
措词精当,不易使人产生误解。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事,说话者好心,而听话者却当成恶意。结果弄得不欢而散。因而恭维的语音要明确,避免听话者多心。
6.恭维要有分寸
掌握分寸,不要弄巧成拙。不符合实际的评价其实是一种讽刺,违心地迎合。奉承和讨好也有损自己的人格。适度得体的恭维应建立在理解他人、鼓励他人、满足他人的正常需要及为人际交往创造一种和谐友好气氛的基础上。那种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曲意奉迎是人所不齿的。
7.求助时恭维的技巧
有求于人时,先恭维人家,使人心情愉悦,比较容易达到目的。求人办事,不同的语言态度,其结果也往往大不相同。比如你说:“这件事一定得求你帮忙。”就不如说:“你一向乐于助人,这件事我想你一定会帮我办好的。”前者只是一般的请求;而后者在请求之中,还带有一种赞美之情和充分的信赖感。在一般情况下,人家也就不好拒绝请求了。
8.用恭维打破无法交谈困境
当你和某人面面相觑,不妨说些好听话恭维对方。比如:“你的领带真漂亮。”而男子则可对女子说:“我想大家都愿意请你参加他们的晚会。”女子可以对另一个女子说:“你的衣服实在好看!”
投其所好找话题
与人交谈的惟一捷径,就是要投其所好。如果你能投其所好,说的话就能深入人心,如果反其所好,只会招来对方的厌恶,给自己带来麻烦。
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个拜访过罗斯福的人,都会惊讶他何以全知全能。无论是牧童、农民、劳工,还是政治人物、商业巨子,都能和罗斯福谈得很投机,这中间到底有什么秘诀呢?
其实说来也很简单,罗斯福是个历史上相当成功的政治人物,他深知获取人心的捷径,就是谈论他以为最值得谈的事。罗斯福无论接见任何人,不管那个人地位高低,在前一晚肯定要预先阅读对方有兴趣的谈话资料。所以,所有见过他的人,无一不对罗斯福有好评。
当然,不单是政治人物,就算是个推销员,也该知道要怎样投顾客所好。例如,有位汽车推销员,为了手上的进口高级车,专程拜访一位企业家。可是见面的开始他并不谈买车的事,反而先拿出儿子的集邮册,原来他儿子与企业家的儿子是同班同学,他知道企业家为了帮儿子搜集邮票,总是不辞辛劳,乐此不疲。他用这件事当话题,两人很快就有了共同语言,并且谈得很投机,最后在快要告辞稍微提一下车子的事,当然就顺利卖出了。
投其所好,其实也是有技巧的。如果只投其表面所好,对自己未必有利。以下几个例子,可以提供给你做参考。
有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任何赚钱的生意他都有兴趣去做,别人来为他出点子赚钱,他都一概欢迎。但到了晚年,他的好利之心忽然变得好名起来,这种微妙的心理转变,根本没有几个人知道。有些他以前的朋友,还用老办法来找他,结果败兴而归不说,还被这位财阀视作“好利之小人”,永远不让他们再登门。
社会上也有人不识时务,对一些好利之人万般劝说,想让他们做点善事,以博取好名声。像那种募捐方式,根本就是缘木求鱼,因为他们对“名”根本是不屑一顾。对这些人若不能动之以利,他们怎么能甘愿付出呢?
前面这两种人要投其所好并不易,但最难的还是有些伪君子。他们表面好名,但你若真以此为题,他们就会把你当作书呆子,表面上尊重,实际上疏远。可是如果你对他讲利,虽然能说中他的心意,但为了维护虚伪的形象,反而会申斥你一顿,骂你污辱他的人格。这种人暗地采用你的建议,却不会对你个人有所尊重。
对付这种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不要揭破他的假面具,但要直指他的心。先来讲上一段大道理,再轻描淡写地指出主题。彼此若能心照不宣,这种沟通最能达到你想要的结果。所以找话题要投其所好,但不要呆板的正面去投其所好,要记住,侧面的投其所好更为有效。
有一位大学刚毕业的法律系学生,因为律师考试未能通过,只好在一家法律事务所当职员。按公司规定,试用期间每一个人在一个月内都要拉到一家新客户。可是他刚离开学校不久,又没有任何的背景,每次去拜访一些陌生的新客户,不是吃了闭门羹,就是要他回去等消息。
眼看一个月的期限就快到了,他已经是心灰意冷,打算另谋出路。没想到这个时候奇迹出现了,他不但开发出一个新客户,而且还借着这个客户的引荐,一连吸收了十几家新客户。他不但没有被炒鱿鱼,反而晋升成正式职员,薪水也连跳好几级,成了该事务所的“超级营业员”。
这个新人到底是凭着什么本领,能够找到他生命中的“贵人”呢?以下内容是他的自述:
“当天,我愁眉不展地不得不踏入那家公司。到了门口的时候,我想到以前几次的闭门羹,就更加踌躇不安。忽然我看了公关主任桌的名牌,我想到我有办法了。原来这位主任的名字蛮奇怪的,竟然叫做‘万俟明’,而我恰好又很喜欢看传统小说,以前在看《说岳传》时,书中有个坏人的名字就叫‘万俟乔’。这个人与岳飞同朝为官,但因为岳飞见他时不以礼相待,两人因此不和。后来他便迎合奸相秦桧在朝中一再攻击岳飞。在绍兴十一年时,将岳飞父子下狱治死。如果有在朝为官者替岳飞申冤,也都被弹劾,可以说是个大大的奸臣。我看《说岳传》时年纪还小,一看到‘万俟乔’三个字,就不知道怎么读,所以我特地查了字典,才知道这三个字的读音。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知道‘万俟’这两个字的正确读音(万俟作为姓应读作mòqí)。当时我一眼看见这人的名片上写着‘万俟明’,我就礼貌地向前称呼他:‘万俟先生,我是××法律事务所的职员,今天特别来拜访您。’才说完这句话,对方就吃惊地站起来,嘴里结巴地说着:‘你……你……你怎么认识我的姓,一般人第一次都会念错,大部分人都叫我万先生,害得我总是解释一次又一次,烦死了。’我听了以后感觉这次拜访似乎有个好的开始,于是我接着说:‘这个姓是复姓,而且又很少见,想必有来源的吧!对方听到这里,更是显得神采飞扬,高兴地说道:’这个姓可是有来由的,它原是古代鲜卑族的部落名称,后来变成姓氏的拓跋氏,就是由万俟演变而来的。‘我看到对方越来越高兴,于是接口问’那您就是帝王之后,系出名门了!‘那位万俟明先生听了后更加高兴的说下去:’岂止是这样,这个姓氏一千多年来也出了不少名人,例如,宋代有个词学名家叫万俟永,自号词隐,精通音律,是掌管音律的大晟府中之制撰官,另外写了一本书叫《大声集》。后人都尊称他万俟雅言。用这个少见的姓氏做话题,让我和那位公关主任聊了起来,尽管我并未说明来意,更没谈什么细节,但光凭这次愉快的交谈,就让我开发出一家财团做客户。而这家财团旗下所有的关系企业,全都与事务所签下了合约,聘我们做法律顾问,为我们事务所增加了前所未有的业绩。”
两个陌生人初次见面,如果不能善用机会,投其所好地找出话题,必然不能取得沟通的成功。当然,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又怎能合作,生意自然谈不成。像刚才说话的那个年轻人,明知自己知道“万俟”这个字的读音,是来自说岳传中的那个奸臣万俟乔。可是为了能投对方所好,于是故意装糊涂,让对方去吹嘘他姓氏中那些光荣的历史,为未来的生意,奠定了一个成功的基础。
连陌生人初次交谈都必须想尽办法,投其所好去寻找话题。对我们那些已熟识的朋友或上司,这件事不是更重要吗?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人类语言交流的实践证明:在同一个社会环境表达同一思想内容,不同交际场合要求采取与之各自相应的语言形式,否则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因此,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应当说话看场合,即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说话看场合,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区分:
1.自己人场合和外边人场合
我国文化传统一向是重视内外有别的。对自己人“关起门来谈话”,可以无话不谈,甚至可以说些放肆的话,什么事都好办。而对外边的人,总怀有戒心,“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办事嘛,一般是公事公办。因此,遵循内外有别的界限谈话,社会上认为是得体的,违反这一界限,便被认为是“乱放炮”,说话不得体了。
2.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
正式场合说话应严肃认真,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乱扯一气。非正式场合下,便可随便一些,像聊家常一样,便于感情交流,谈深谈透。有些人说话文绉绉,有人讲话俗不可耐,就是没有把握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界限。
3.庄重场合与随便场合
“我特地来看你”,显得很庄重;“我顺便来看你”,有点随随便便看你来了的意思,可以减轻对方负担。可是,在庄重的场合说“我顺便来看你”就显得不够认真、严肃,会给听话者蒙上一层阴影。在日常生活中,明明是“顺便来看你来了”,偏偏说成是“特地看你来了”,有些小题大做,让对方感到紧张。
4.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
一般地说,说话应与场合中的气氛相协调。在别人办喜事时,千万不要说悲伤的话;在人家悲痛时,你逗这个小孩玩,逗那个小孩玩,说些逗乐的话,甚至哼哼民歌小调,别人就会说你这人太不懂事了。某地有个老太太死在家里,亲属围在一起商量后事。老太太生前嘱咐土葬,但土葬有点不现实,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发表个人的看法。只听老太太的孙子说:“这么办吧,老太太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烧掉。现在尸体放在家里,人来人往的,总不是个事,我看烧掉得啦,又省钱又省事。”这番话令大家听了十分恼火,可是骂不得打不得,那场合不是教训年轻人的场合。如果这个二十刚出头的孙子会说话,他会选择一些适合这种场合和气氛的话来说,他可以这么说:“奶奶走了,我心里很难过。现在,遗体放在屋里,得赶紧料理。奶奶生前有土葬的愿望,可土葬又不可能,我看还是赶紧安排火化好。我是晚辈,说给大家考虑,大主意还是请伯伯婶婶拿定。”
5.适宜多说的场合与适宜少说的场合
对方很忙,时间很紧,跟他说事情就得简明扼要。如果跟他谈笑风生,海阔天空,主观愿望是好的,但不符合客观的要求,效果是不会好的。失火了,你看见后应该立即呼唤救火,等火被扑灭后,再向警方报告你发现的可疑线索。如果先跑过去向警方慢条斯理报告失火的原因,等把失火的可疑线索报告完,火势早已蔓延开来了。
激励的话永远不过时
说些鼓舞人心的话,不仅指我们对别人说或别人对我们说,像教练鼓舞球队的精神讲话,或是业务经理鼓励推销人员的话,或是其他人员鼓励一个团体的讲话,都可以对人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另外还有一种鼓舞的方式,那就是自己对自己来说一些鼓励的话,自己对自己来一段富有精神的演讲这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但是效果却是非常大的。拿破仑·希尔也曾给我们说过,可以经常给自己一些精神鼓励,将这些用于自己的事业中将是非常奏效的。
例如,有一个推销员在去见一个人之前,给自己说了一些鼓舞精神的话。在他推销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思维很流畅,因为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在讲话的时候,讲得非常好,也因此而获得了成功。
富有精神的讲话也可以用于我们的求职当中。在我们求职之前,说一段富有精神的演讲,对我们的求职将会有百益而无一弊的。
下面是一个纽约的小姐叙说的由于她的热情而赢得工作的例子。
这位小姐毕业于一所秘书学校,她想在医药部门找一份秘书工作。但因为她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缺少工作经验,面试了好多工作单位都被拒绝了。于是,她开始使用刚学到的热情原则。
当她再一次接受面试时,她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得到这份工作,这次机会我一定要把握住。我是这个工作的专业人才,我相信我完全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而且我还有其他的优点,我是一个勤快而且自律的人,医生们一定会将我看做他们必要的帮手的。”她去面试之前一直在重复着这些话,充满自信地走进了医生的办公室。回答的话语间满溢着热情,医生们最终将她留了下来,答应先试用她几个月。当试用期满之后,医生告诉她,在她面试之前,看到她的申请表之后,决定不录用她,原因还是出在她没有工作经验上,但是在那次面试之后,她的热情终于打动了医生,于是决定应该将她留下试用一段时间。可见,是热情将她带进了工作岗位,使她实现了最初的目的。
寻找兴奋点
在办事儿过程中,谈话时要善于寻找话题。有人说:“交谈中要学会没话找话的本领。”所谓“找话”就是“找话题”。写文章,有了个好题目,往往会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交谈,有了好话题,就能使谈话融洽自如。好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深入细谈的基础,纵情畅谈的开端。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好谈。
那么,怎么找到话题呢?
1.中心开花
面对众多的陌生人,要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话题,把话题对准大体的兴奋中心。这类话题是大家想谈、爱谈、又能谈的,人人有话,自然能说个不停了,以致引起许多人的议论和发言,导致“语花”飞溅。
2.即兴引入
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取得好的效果。“即兴引入”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3.投石问路
向河水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的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在聚会时见到陌生的邻座,便可先“投石”询问:“你和主人是老乡呢还是老同学?”无论问话的前半句对,还是后半句对,都可循着对的一方面交谈下去;如果问得都不对,对方回答说是“老同事”,那也可谈下去了。
4.循趣入题
问明陌生人的兴趣,循趣发问,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对方喜爱象棋,便可以此为话题,谈下棋的情趣,车、马、炮的运用,等等。如果你对下棋略通一、二,那肯定谈得投机。如你对下棋不太了解,那也正是个学习机会,可静心倾听,适时提问,借此大开眼界。引发话题方法很多,诸如“借事生题”法、“即景出题”法。“由情入题”法,等等。可巧妙地从某事、某景、某种情感,引发一番议论。引发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5.缩短距离
托陌生人办事儿时,必须在缩短距离上下功夫,力求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的距离,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谋”,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使能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这也有不少方法:
(1)适时切入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的“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交谈是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切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2)借用媒介寻找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巧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3)留有余地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陌生人的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死,而应是虚怀若谷,欢迎探讨。
活跃气氛需秘方
如果你想在生活中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就应该巧用精彩的语言活跃气氛,在社交场合更是这样。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有责任把活跃的气氛带给这种场合。当你跨进大厅,千万不要让冰霜结在脸上,须知一个面带愁容的人决不会受人欢迎的。所以最好是神态自若。神态自若是难得的心理平衡的体现,它包含有嘲笑自己的勇气和对别人的宽容与真诚。据说,有位著名女演员一次在一家餐厅吃饭,一位老年妇女走上前来,看着她的面部,然后略带遗憾地说:“我看不出有多好!”这个演员神情自若地说:“谢谢您的真诚,咱俩没有区别,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睛。”在社交场合,当你明白他人的用意时,不妨神态自若,然后轻松地幽默一下。这有利于你热情主动地与周围的人交往,使你顺利地熟悉和了解众人。
1.善意的恶作剧
有分寸地、善意地取笑别人并不是坏事。善意的恶作剧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它能导致众人的欢笑。人们在捧腹大笑之际,超脱了习惯、规则的界限,享受不受束缚的“自由”和解除规律的“轻松”。
2.带些小道具
朋友相聚,也许在初见面时打不开局面,而陷于窘境,也许在中间出现冷场。这时,你随身携带的小道具便可发挥作用。一个精致的钥匙链可能引发一大堆话题;一把扇子,既可用遮阳光,又可在上面题诗作画,也可唤起大家特殊的兴趣。小道具的妙用不可小瞧。
3.引发共鸣
成功的社交应是众人畅所欲言,各自都表现出最佳的才能,做出最精彩的表演,最忌一个人唱独角戏,大家当听众。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寻找能引起大家最广泛共鸣的内容。有共同的感受,彼此间才可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看法,气氛才会热烈。所以,你若是社交活动的主持人,一定要把活动的内容同参加者的好恶、最关心的话题、最擅长的拿手好戏等因素联系起来,以免出现冷场。
4.自我解嘲
自我解嘲,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嘲讽自己,调侃自己,这也是一种正话反说。它是一个人心境平和的表现。它能制造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从而改变对你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适时适度地“自嘲”,往往会收到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效果。
5.给一个无痛苦的伤害
有时候,那些毕恭毕敬的夫妻未必就没有矛盾,而平日吵吵闹闹的恋人可能会更亲热。社交也是如此,若彼此开句玩笑,互相攻击几句,打一拳、给两脚,反倒显得亲密无间、无拘无束。
6.怪问怪答
交谈中,不时穿插一些意想不到的、貌似荒谬而实则有意义的问题,是很好的一种活跃气氛的形式。那些一本正经的人会给人古板、单调、乏味的感觉。也许会有人时常问你一些荒谬的问题,如果你直斥对方荒谬,或不屑一顾,不仅会破坏交谈气氛、人际关系,而且会被人认为缺乏幽默感。
7.夸张般的赞美
和朋友久别重逢见面后不免寒暄一番,你完全可以借此发表一番高论,把每个人的才能、成就、天赋、地位、特长等作一种夸张式的炫耀与渲染,并会让朋友们感到你深深地了解、倾慕他们。这种把人抬得极高,但没有虚伪、奉承之感的介绍,会立即使整个气氛变得异常活跃,友情会加深一层。
8.寓庄于谐
社交需要庄重,但长时间保持庄重气氛就会使人精神紧张。寓庄于谐的交谈方式比较自由,在许多场合都可以使用。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同样可以表达较重要的内容。
9.制造悬念
在相声里,悬念是相声大师的“包袱”。有意制造悬念,会使人更加关注你的一举一动。当大家精力集中、全神贯注看你抖开“包袱”之后,人们发觉这是一场虚惊,都会付之一笑,报以掌声。
10.反话正说
运用反话正说的方法,重要一点在于处理好一反一正的关系。在交往中,准备对对方进行否定时,却先来一个肯定,也就是在表达形式上,好像是肯定的,但在肯定的形式中巧妙地蕴藏着否定的内容。正说时要一本正经,煞有介事,使对方产生听下去的兴趣。然后,再以肯定的形式抖出反话的内容,与原先说的正话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产生鲜明的讽刺意味,让人信以为真,增加谈话的效果。
反话正说能引人入胜,正话反说也颇意味深长。正话反说,就是对某一话题不作直接的回答或阐述,却有意另辟蹊径,从反面来说,使它和正话正说殊途而同归。这样便可以避免正面冲突,含蓄委婉,入情入理,收到一种出奇制胜的劝谕和讽刺效果。有时正话反说的曲折手法,可使人们在轻松的情境中相互沟通,使处于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
不善小而不为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事情,虽然很小,但却会在我们的感情深处,深深地打上烙印,而一些所谓的大事情,尽管当时轰轰烈烈,对我们的刺激很强烈,但过后却在我们的心灵上留不下哪怕是一点点痕迹。
这就是生活的耐人寻味之处。
其实,简单的道理在于,那些事情虽然很小,但它给予我们心灵的抚慰却是长远的,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大地上的禾苗。
而更深层的道理在于,小事情,却常常能显示出一定的风格来。
那些由小事情带给我们的小快乐,都来自于一些简单的事物,就如清澈的蓝天,就如我们窗外暖暖的阳光,就如一个陌生人对你的微笑……每每你想起它,你的脸上,也就会绽放出迷人的微笑。
有两位老朋友同时做生意。其中一位承包了一家规模不小的酒店,准备在生意场中大显身手,怎奈他并不具备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结果不出三个月就把家底挥霍殆尽,最后只好关门大吉。而另一位则租了一间临街的房子,开了个小吃部,凭着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和他的真诚赢得了顾客的信任,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最近听说他正准备把邻近的房子一起买下来,好好装修一番,开个快餐厅。
有的人本来就是做大事的料,把他放在小处就是太委屈了他;有的人则适合从小事做起,硬要他做大事,情况也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三国时候庞统投奔刘备,刘备让他去做宋阳县令,庞统到任后100天不做事,他罢工了。诸葛亮出巡回来听说后告诉刘备,庞统是大才,理应重用,刘备倒也从谏如流,破格提升他为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谋臣。庞统也果然不负众望,在新的职位上干得非常出色,为蜀国的建立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我想这恐怕不能用“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这样的话去简单地概括。
“大材”与“小材”,“大事”与“小事”之间本来就没有严格的界定,只不过是人们总喜欢按照自己的主观看法去给它们戴上“大”或“小”的帽子。封建社会的皇帝君临天下,威仪四方,应该算是“大人物”了,他们做的事也应该是“大事”了;而诗人们不过喜欢卖弄斯文,或发点牢骚,在古代社会里只能算是“小人物”,他们平时吟诗作词也应该算是“小事”。可是,封建社会的皇帝,他们之中又有几个能像屈原、陶渊明、白居易一样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历经千年而荣耀不减呢?美国人喜欢喊“伟大的阿里”、“伟大的乔丹”,却从不喊“伟大的里根”、“伟大的布什”,前者的权力、地位显然不如后者,但他们却更广泛地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民众的推崇。原因很简单,可以做总统的人有很多,但球星、拳王的人格魅力是无法替代的;可以做皇帝的人有很多,但一代文豪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亮丽色彩却无法超越。
所以,寻找一方适合自己的天空,用心灵去体验,用生命去耕耘,让人生之石敲出应有的亮丽色彩,那么,你便是伟大的。伟大的人从不会在“大”与“小”的计较中消耗无谓的精力。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妙处。“大江东去”可以让人感受惊涛拍岸的气魄,“小桥流水”可以让人领略曲院风荷的神韵;“大家闺秀”有端庄典雅的雍容,“小家碧玉”有清新明丽的自然。一部《红楼梦》洋洋百万言,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巨著;王安石的《读孟尝君列传》全文仅92个字,同样是千古绝唱。“大”和“小”都有一种境界,都有一种极致。做得轻松,“小”也就成了“大”;做得邋遢,“大”也就成了“小”。“大”与“小”原本就是一种对立统一。
大则大矣,小则小矣,惟有生活的大门永远向我们敞开,让人们穿行其中、缓缓而行,去描画和点缀自己多彩的一生。看世间,云走云飞,等闲了花开花落,当我们走过了人生的一段旅程,在忙忙碌碌的间隙里蓦然回首时,你就会发现,不管是“大”还是“小”,都是生活中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线。
有一个很快乐的农夫,他有自己的农场,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每年的收成卖掉后还有些积蓄。总之,能使生活有意义、有乐趣的东西他一样也不缺。但好景不长,有一天,一个过路的人对农夫说:“如果你能找到流水越过白沙的地方,你就可以找到钻石。到那个时候,你的儿子将比王子更富,你自己想要多少财富都没有问题。”
听了路人的话,农夫当夜就未能入睡。他整夜辗转反侧,最后终于在黎明时分下了决心:要卖掉农场去找钻石。他让家人寄住在邻居家,然后自己带着钱浪迹天涯去找他的钻石。他花掉最后一文钱的时候也没有找到钻石,现在,他变得一文不值,而且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感到羞愧万分,最终他自杀身亡了。
就在这个时候,那个路人再度造访这个农场。他走近了这个屋子,抬头看到了壁炉上的壁饰,问道:“原来的屋主人回来了吗?”新的屋主人回答说:“没有,他没有回来。”路人说:“他一定回来过了,因为壁炉的墙上用来做装饰的宝石就是钻石呀!”新主人惊讶地说:“不可能的!我是在这个院子的后院里发现这些宝石的。”路人再度向他保证:“没错,这些宝石的确就是钻石。”
这就是非洲庆伯刮钻石矿被发现的故事。当我们踏遍了世界去寻找宝石的时候,其实,宝石就在我们家的后院。我们都在寻找能使生命充实完美的力量,但大部分的人却没有找到,其实,那股力量就在我们的眼前。当我们停止奔波,仔细体会生命的时候,你可能就会发现,生命就是一种最快乐最美的东西。当我们的生活处于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时,我们就可以体会出这种生活独特的魅力,体会出这种生活的风格。这是一种简单的快乐。
其实,人生价值观是多种多样的,它对人起了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作用。无论你选择了什么样的标准,只要作的目的是明确的,你就应该积极去实践,从小事情做起,从自己的身边事情做起,不羡慕达官贵人,不企求一夜暴富,踏踏实实,围绕自己的目标奋斗,你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一样可以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从细节做起
会办事的人,往往从细节处练功夫。
有时候,公司老板或业务员要出差,便会安排员工去买车票,这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却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对工作的不同态度及其工作的能力,也可以大概测定一下今后工作的前途。
有这样两位秘书,一位将车票买来,就那么一大把地交上去,杂乱无章,易丢失,不易查清时刻;另一位却将车票装进一个大信封,并且,在信封上写明列车车次、号位及起程、到达时刻。后一位秘书是个细心人,虽然她只做了几个细节处,只在信封上写上几个字,却使人省事不少。按照命令去买车票,这只是“一个平常人”的工作,但是一个会工作的人,一定会想到该怎么做,要怎么做,才会令人更满意,更方便,这也就是用心注意小节的问题了。
工作上细心不容忽视。注意小节所做出来的工作一定能抓住人心,虽然在当时无法引起人的注意,但久而久之,这种工作态度形成习惯后,一定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这种细心的工作态度,是由于对一件工作重视的态度而产生的,对再细小的事也不掉以轻心,专注地去做才会产生。会成为大人物的人,即使要他去收发室做整理信件的工作,他的做法也会跟别人有所不同,这种注重细微环节的态度,就是使自己发展的营养剂。
工作上的这种细心,所需的另一点就是亲切感,一点人情味,与人方便,一种替别人着想的心情。“若是我的话,就想这么做”,这就是亲切感。
一部名为《细节》的小说,其题记为:“大事留给上帝去抓吧,我们只能注意细节。”作者还借小说主人公的话作了注脚:“这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壮举都不如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细节来得有意义。”
细节,就是小节,它不仅具有艺术的真实,而且更具有生活的真实。也许是生活的真实造就了艺术的真实,我们读小说时,总被作家笔下的细节,如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所激动。
生活就像无限拉长的链条,细节如链条上的链扣,没有链扣,哪有链条?历史就像日夜奔腾的江河,细节如江河边的支流,没有支流,哪有江河?回味生活,翻阅历史,我们为什么不从真实的细节做起?我们头上三尺如果真有神灵的话,它或许绝不只把大事留给自己,而把小节留给人类。因为神灵也知道,没有小节,哪有大事!从细节做起吧!
要善抓重点
我们在工作中,面临的事务很多,在等待解决的问题中,必须明确重点和次要点,这样才能合理地安排顺序,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否则的话,一盘散沙,分不出轻重缓急。
工作是一种价值的创造,不能产生价值的工作不能称之为工作。在我们身边,对工作重点漠不关心,甚至根本就抓不到重点,只把精力花费在那些琐碎小事上,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他们首先是在思想上没有一种强烈的上进心。
人的一生充满了各种不同的遭遇,很难期望能平平稳稳,没有任何挫折困难,所以,有时不禁也要发出慨叹。然而,在这一连串的不幸事故中,我们总能想法子去发现几个重要之处。那种拖拖拉拉、慵慵懒懒面对工作的态度,是不妥当的。
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因为能够发现工作的重点,我们的心态才得以改变。重要的是,我们倘能分辨、察觉出这一个个的关键,我们的思想也会跟踪更新改变。了解了这些关键的重要性,并且也能切实掌握住这些关键处,各式各样的遭遇全部成为有助于我们更新进步的动力。而对于未来将面临的各种挑战,我们不如以豁达的心情,欢迎他的到来。
你不得志吗?只要你努力上进,社会上还是有很多明眼人的。
社会是无情的,但是社会也有温暖。古人以“一千个瞎子和一千个明眼人”来比喻社会上有懂道理的人,也有不懂道理的人,真是妙极了。
社会上有“盲目”的一面,所以,工作马虎或整天混日子,有时候也可以过得去,因为社会是宽容的。但如果长此下去,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情莫不如此、都可以敷衍了事,终究会遇到“视力正常”的一面,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有时候,一个具有清晰的头脑,肯吃苦、肯努力的人,因为某种因素,难于被别人接受。置身于这种境界,难免认为别人是冷酷的,自己是孤独的,于是丧失希望。所以,不必悲观,瞎子有千人,视力正常的也有千人,社会上仍然是有温暖的,明眼人自然能接受你的努力态度。
尽管有的人是无情的,但有的人却是有情的。对于社会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始终抱着希望,脚踏实地,向自己的方向迈进。
散漫的工作态度,不可能涌出智慧,也不可能有所创意。没有紧张,也就没有丝毫的喜悦。
工作就是竞赛——是一分一秒的竞赛。问题是,人们有没有抱着参加竞赛的思想,认真去做每天的工作呢?
一般工作,稍有疏忽,偶尔遭受失败,仍然不至于丧失生命。一天这样过去了,工作暂告一段落,精神上难免松弛不振、疏忽大意。每天重蹈覆辙,总不能令人有耳目一新的表现。
这种生活的态度,不可能涌出智慧,也不可能有所创意。没有紧张,也就没有丝毫的喜悦。
太平无事的时候,还可以过着这样的生活,但是,现实却不允许我们如此。当前的形势瞬息万变,不容许片刻的疏忽。置身于这种境界而缺乏找到工作重心的勇气,则无从产生真正的繁荣。
勇敢地面对忧虑,打倒它,不要在它面前低头。
头脑越用越灵,经验越积越多,工作越做越顺手,成果越来越显著,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需要个人自己去创造。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要靠在工作中,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旁人一样不去锻炼自己,怎么会有过人之处呢!
在工作开始之前明确重点,虽然会花去一定的时间,但这对以后的工作很有影响,可以防止你碌碌而无为,帮你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老话依然有它的不朽风采。
不依性情办事
在社会上为人处世,如果能依凭自己的性情来办事,那就太爽了。但问题是,你不是天地间的惟一,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别人也不可能为你存在而存在,对你唯命是从。人的一生中总会碰到许多失意事,这些失意之事不能依靠你自己的脾气和好恶来做,而是需要你用智慧去解决,让它们一件件成为如意事。所以,你要懂得自我克制,克制自我的情绪,克制自我的脾气。
自我克制,是个性修养的体现;率性而为,是对自我行为失去了监督力。自我克制情绪,具体说来要做到:
1.不要命令别人
有的人做事喜欢命令他人,这是令人感到厌烦的行为之一。如果别人这样对你,你会怎么想呢?“你必须给我很好地做这件事情!”“你应该这样做”“必须——”或“应该——”这些口气,都是让人在心里产生反抗情绪的根源,命令是引起对方反抗的肇事者。相反,为了取得对方的同意,应有礼貌地加以请求。这些话语挂在嘴上,使它们成为你自己的一部分。如:“对不起,请您稍等一下,没有关系吧?”
“是否需要那样考虑一下?”如果在和人交往时,你仔细地观察一下跟你的思维方法两样的、粗暴地叱责人的、让你烦躁的那些人的做法,你会发现这种讲出伤害对方感情的话的人很难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
2.观察对方情绪
办事未免他人产生不愉快,就应该敏锐地观察对方的情绪。对于有理性的人,调节情绪不困难的。困难是对讨厌的人调节自我情绪行为。如果你以肯定的态度来对待他人,那么你可以获得他人的喜欢和热爱。如果你借助于权力和暴力来威吓他人,他人会不吃你这一套,他们的反应只能是反抗,即使是无可奈何的,但在心里也是充满怨恨的。因此,观察别人情绪是最好的策略。如果人们尊敬你,喜欢你,接近你,你做事的氛围一定是轻松而愉快的。
3.不要争吵
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你都要避免争吵打架,不要在语言上、行动上,表现出充满愠色。你对对方怀有敌意,对方会敏锐地感觉到,最后,你们的关系将灰飞烟灭,给成功办事设置路障。再没有比压制人来缓和反抗的尝试更糟糕到极点的。压制意味着争执的最后胜利,就是用含有行使力量的语言或行动来达到目的。但我们无论处于怎样的人际关系之中,都要绝对避免这种行为。
4.不要固执己见
应该避免把对方推到死活都要捍卫自己的反抗立场上。在日常交往中,别人指出你的错误,有的人会马上做出激烈的反应,例如,有人对你指出:“你这样说是错误的。”你可能马上反唇相讥:“什么?我是错误的?”并怒气冲冲。
这是许多人常犯的最大毛病。一遇到对方不同意见,首先想到的是“对方的批评是没有根据的,这是想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其实,事情的真相,根本不是这样。对方指出你的错误,决不会期待你加以顽强的反击。如果你想要人对你有肯定的反应,请尽可能不要固执,不要以为自己总是正确的。固执自己的错误,就足以使用他们背离你。你遇到他人的反抗也好,都要牢牢记住这个事实。
力求完美
办事的标准,就是完美,这是成功者的要求,也是成功者的想法。
如果你能这样想,无论你做什么,品质都很好,都不会自满。因为很少有东西是完美的,即使是最好的产品都有缺陷。然而,无论在公司或组织中,就是因为你设立这样一个完美的目标,可以提升每一个人对品质的意识,使每个人做事都变得非常认真,因为每个人都在研究,要怎样把事情办得更完美。
只要你追求完美,就可以保证你能成功。而世界上为人类创立新理想、新标准,扛着进步的大旗、为人类创造幸福的人,就是具有这样追求完美无缺素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只是以做到“还可以”为满意,或是半途而废,那就很难成功。
在工作中应该追求完美、满分。不完整的工作成果只会使别人麻烦,对自己也没有成长的好处。
人类的历史有不少悲剧,都是那些工作不可靠、不认真的人苟且作风所造成的。有人曾说:“无知与轻率所造成的祸害,不相上下。”许多青年人的失败,就在这“轻率”的一点上。他们念念不忘的,是想寻得较高的位置,较大的机会,使自己有“用武之地”。他们常对自己这样说:“我们在平凡、渺小的职务下,枯燥、机械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那真是不值得去拼搏!”因此,他们的工作,往往需要他人的审查、校正。这样的人,难于升到优异的位置上。
但是,凡是出类拔萃的青年,对于寻常、细微的每件事,都能认真思考,不肯安于“还可以”或“差不多”,必求其尽善尽美。他们能在简单、平凡的工作岗位中,看出与创造出大机会来。他们比一般人更敏捷、更可靠,自然能吸引上级的注意,博得领导的赏识。他们每做完一件事,都能勇敢地对自己说:“对于这份工作,我已尽心尽力,可以问心无愧。我不但做得‘还好’,而且在我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对于这份工作,我能够经得起任何的人检查批评。”
巴尔扎克有时是一星期时间只写成一页稿纸,但他的声誉,却远非近代的某些不严肃的作家所能企及。
狄更斯不到预备充分时,不肯在公众前读他的作品。这些都是人们务求尽善尽美的美德。然而不少人对于职务、工作的苟且、潦草,借口于时间不够,这是不对的。因为,时间足够使我们把每件事情做得更好。
假使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尽至善之努力,以求得完美的结果,那我们的生活一定变得更完善,更快乐,人类幸福真不知能增进多少!
追求完美,就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如果面临失败,对于“原因在哪里”、“为什么会失败”等等之类的问题,都要及时自我反省,认真检讨,要不断注意技术上、精神上、生活上存在的缺点。
第二,要想成功必须具有“硬件”,要有别人一提及,你就能紧跟着联想起来的绝活。
第三,要有万一失败,应怎样挽回残局、减小损失的准备。为了预防万一,要事先准备好第一方案、第二方案、第三方案等等多种解决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的方案,不可孤注一掷。追求完美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不能急于求成。不管任何事,任何人都无法一次做到尽善尽美,要反复、一次又一次地实践,不要老顾盼自己离“完美”还有多远,现在可以打多少分,这样不好。成功需要靠时间和努力的点滴积累,把“完美”当做一种目标装在心里,然后埋下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在达到完美境界的过程中,有许多人为的因素,也有很多现实生活中不能克服的障碍。但是,如果我们无法坚持,不做自己不清楚工作的基本信念,就会因为工作量或处理产品件数的增加,而顾此失彼。现在某些公司就因非常坚持这个原则因而大有发展。这类公司只要自己的产品有点瑕疵,不管是谁订的,或订的是什么货,在什么状况下,都不会贸然出货。即使因此使同行抢先了一步也没有关系,这是他们坚持的方针。换句话说,就是希望自己的货都是完美的。
办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该办的事尽早去办,该了结的尽快了结,有这种工作和生活态度的人,处处会受到别人的信赖和喜爱。追求完美无缺,并能画龙点睛,锦上添花,这是事业成功的因素,也是个人魅力的展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李泽楷在商界可是位有名的人物,他不仅秉承了其父李嘉诚的所有潜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李泽楷曾劝诫年轻人,在选择事业时不要过于看重眼前的利益,应结合个人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他说:“当然要讲求实际生活需要,但只顾想着赚回来的金钱到何时才可以买车买楼的话,只会成为金钱奴隶。”李泽楷在幼年时就有许多过人的表现,他对身边的新鲜事物很感兴趣。当他看到升降机时,便对它产生兴趣,希望日后可以负责控制升降机;见到的士时,他又想过要当的士司机;到长大后,看到跑车,又很希望当赛车手;学会驾驶飞机后,又很想做一名出色的飞行员。
不过,对任何事情都感兴趣的李泽楷,最终还是选择了与高科技有关的事业。回想他建立卫星电视初期,外界对他这个计划是否可以赚钱都表示怀疑,李泽楷很庆幸当初没有理会别人的反对自己没有太看重风险和金钱回报,否则卫星电视今天也不会触及全球60多个国家。
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切身体会,李泽楷指出,要想做一番事业,在决定做事前不仅要从物质角度去考虑做与不做,还要考虑选择的事业是否与自己的兴趣和理想有冲突。他说:“只要事业是自己的理想,纵使失败,也可从失落中找到自尊和自豪。”
做事要有条理和秩序
一位商界名家将“做事没有条理”列为许多公司失败的一大重要原因。
工作没有条理,同时又想把蛋糕做大的人,总会感到手下的人手不够。他们认为,只要人多,事情就可以办好了。其实,你所缺少的,不是更多的人,而是使工作更有条理、更有效率。由于你办事不得当、工作没有计划、缺乏条理,因而浪费了大量员工的精力,但吃力不讨好,最后还是无所成就。
没有条理、做事没有秩序的人,无论做哪一种事业都没有功效可言。而有条理、有秩序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的事业也往往有相当的成就。
大自然中,未成熟的柿子都具有涩味。除去柿子涩味的方式有许多种,但是,无论你采用哪一种方式,都需要花一段时间来熬熟。如果你不等一定的时间就打开,就没法使柿子成熟而除去涩味。这么说来,叫猴子去等柿子成熟,似乎不可能。因为猴子会经常打开来瞧瞧,甚至咬一口看看,于是它就没有希望尝到甜柿的滋味了。
任何一件事,从计划到实现的阶段,总有一段所谓时机的存在,也就是需要一些时间让它自然成熟的意思。无论计划是如何的正确无误,总要不慌不忙、沉静地等待其他更合适的机会到来。
假如过于急躁而不甘等待的话,经常会遭到破坏性的阻碍。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有耐心,压抑那股焦急不安的情绪,才不愧是真正的智者。假若连最起码的等待都做不到的话,那么和猴子也没有两样。
一位企业家曾谈起了他遇到的两种人。
有个性急的人,不管你在什么时候遇见他,他都表现得风风火火的样子。如果要同他谈话,他只能拿出数秒钟的时间,时间长一点,他会伸手把表看了再看,暗示着他的时间很紧张。他公司的业务做得虽然很大,但是开销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在工作安排上七颠八倒,毫无秩序。他做起事来,也常为杂乱的东西所阻碍。结果,他的事务是一团糟,他的办公桌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堆。他经常很忙碌,从来没有时间来整理自己的东西,即便有时间,他也不知道怎样去整理、安放。
另外有一个人,与上述那个人恰恰相反。他从来不显出忙碌的样子,做事非常镇静,总是很平静祥和。别人不论有什么难事和他商谈,他总是彬彬有礼。在他的公司里,所有员工都寂静无声地埋头苦干,各样东西安放得也有条不紊,各种事务也安排得恰到好处。他每晚都要整理自己的办公桌,对于重要的信件立即就回复,并且把信件整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尽管他经营的规模要大过前述商人,但别人从外表上总看不出他有一丝一毫慌乱。他做起事来样样办理得清清楚楚,他那富有条理、讲求秩序的作风,影响到他的全公司、于是,他的每一个员工,做起事来也都极有秩序,一片生机盎然之象。
你工作有秩序,处理事务有条有理,在办公室里决不会浪费时间,不会扰乱自己的神志,办事效率也极高。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时间也一定很充足,你的事业也必能依照预定的计划去进行。
厨师用锅煎鱼不时翻动鱼身,会使鱼变得烂碎,看起来就觉得好吃。相反地,如果尽煎一面,不加翻动,将粘住锅底或者烧焦。
最好的办法是在适当的时候,摇动锅子,或用铲子轻轻翻动,待鱼全部煎熟,再起锅。
不仅是烹调需要秘诀,就是做一切事都得如此。当准备工作完成,进行实际工作时,只需做适度的更正,其余的应该让它有条不紊、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
人的能力有限,无法超越某些限度,如果能对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慎重研究、检讨的地步,至少可以将能力作更大的发挥。
今天的世界是思想家、策划家的世界。惟有那些办事有秩序、有条理的人,才会成功。而那种头脑昏乱,做事没有秩序、没有条理的人,成功永远都和他擦肩而过。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生活常常发生这样可笑的事情:出门时,手中拿着钥匙,却急着找钥匙;急着给人写纸条时,笔就拿在手上,却睁大眼睛到处找笔;有时要急着去赴约,却到处找不到心爱的领带。也有的时候,要找的东西翻箱倒柜找遍了都没找到,过了几天却在最显现的地方发现了。这都是由急切慌乱而造成的。人如果一着急,就会手忙脚乱,眼花缭乱,明明在眼皮底下的东西都会看不见。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干什么事,要保持冷静,从容镇定,不要急急忙忙,心慌意乱。要知道“性急吃不了热豆腐”,急切慌乱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更加拖延时间,于事无补。虽然这些事在一定的方面上决定于一个人的性格,但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涵养功夫。因此,在这方面也要多多锻炼。
元时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中唱:“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养兵是为了打仗、保家卫国或掠人土地和财富。因此,需要做好诸方面的准备,否则胜败难料。中国成语中,有“临急抱佛脚”一词,其相通的说法还有“临渴掘井”、“临难铸兵”等。
一名医者,借助“临渴掘井”、“临难铸兵”的比喻,劝诫人们有病之前须讲究养身之道,他在《素问》中说道:“病已形成才服药,乱已形成才求治,这就像渴了才挖井,大难临头时,才去铸兵器一样,为时已晚了!”
急躁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其特点有:
焦躁不安: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
心神不宁: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为,心头无底,慌得很,对前途无信心。
急功近利:在与他人的攀比之中,更显出一种焦虑的心情。
盲动、冒险:由于焦躁不安,心神不宁,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目性,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只要能赚到钱违法乱纪的事情都会去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导致违纪犯罪事件增多的一个主观原因。
做事戒急躁,人一急躁则必然心浮,心浮就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中去仔细研究和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无法认清事物的本质。气躁心浮,办事不稳,差错自然会多。
人不能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做事,将一事无成。荀况在《劝学》中说:“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但却能够吃到地面上的黄土,往下能喝到地底的黄泉水,原因是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只脚和两个大钳子,它不靠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寄居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它浮躁而不专心。”
轻浮、急躁,对什么事都深入不下去,只知其一,不究其二,往往会给工作、事业带来损失。
《晏子春秋》中有一则关于“临难铸兵”的故事:
很久以前,鲁昭公亡命于齐。一日,齐景公问昭公说:
“你年纪轻轻就即位,即不几天就亡命于他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昭公回答说:“我一向受众人喜爱,但是,现在喜爱我的人都离我远去。因为,他们都曾极力劝谏过我,而我只当耳边风,不认真听;听了,也是敷衍,不去付诸行动。结果,周围只剩下逢迎拍马,胁肩谄笑之辈,而没有一个真正关心我的人了。我的情形就如同一棵秋草,当秋风劲吹时,我就不堪其力而折断了。”
景公将这话传给后来升为宰相的晏婴,并问:“我想竭一己之力助昭公返回王位,该如何是好?”
晏婴回答:“这是不可能的。失败了才知道后悔的人,是愚蠢的人。比如走路事先不知问路而随意走动,迷了路才向别人打听;过河不知事前测量水的深浅,溺水后才后悔不迭。这就象遇到强敌了呀!”
有人说“边干边想”、“做起再说”,看起来是积极的态度,但,不加运筹的行动,实际的效果常以失败告终。
“养军千日,用军一时”、“有备无患”的道理,是否告诫那些急躁的朋友们呢?
走出心性的急躁,你就会沐浴温暖和煦的春风。
掂着自己的身份办事
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角色不同,社会分工也不同,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教师教书,不同角色承载着不同的义务。现代社会正处一个动荡的转型期,社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这就对现代人的生存本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不仅要能够适应多变的社会角色,还应对自身有一份清醒的认识。如果你对信息方面的知识欠缺,最好不要到高科技地区一试身手;如果你对股市缺乏足够的了解,你还是别因一时的冲动而摇身为股民;如果你没有掌握一定推销技能,最好不要去当什么推销员……
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上的人格是不平等的,而是说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身份却有不同,而身份不同,其办事能力也是不相同的,现实中,我们常见到这种现象:与亲戚办事,辈份高的人出面一般来说比辈份低的容易一些;在社会上办事,求有社会地位的人出面帮忙,就比地位不高的人出面顺畅。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差异,就在于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与地位的不同。如常言所说,人微言轻,权高位重,就是这样的道理。
所以,无论是求人办事还是帮人办事,我们都必须认清自己的身份、地位,看凭自己这一堆这一块的分量,能办多大的事,能跟什么样的人办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才合适。心里有了这个谱,办事才会更有针对性、分寸感,自然地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障碍,就更容易达到办事目的。
依据自己的身份地位办事,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还应有更强的灵活性,依据自己身份地位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办事思想与方法,特别是在日常办事中以职位优势取胜的官场中人,更应注意到这点。
在官场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当权者在位时,被其下属众星捧月,前簇后拥。而他一旦下势,离开了权力,人生状况便一落千丈。所谓“人走茶凉”,便是地位跌落后,世态炎凉的形象写照。原来在位时一句话就能够圆满办到的事情,现在说破了嘴皮子,也难以办周全了。这就是地位变化给办事能力所带来的变化。这时你才会明白,原来能办成事的并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权力。
社会地位发生变化,你的办事能力就会发生变化。明白了这一点,你就清楚了哪些事不该办,哪些事该办,应办到什么程度,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这样你的办事素质就会明显提高。
掂着自己的性格办事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中客观事物经常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比如说,有的人小心谨慎,有的人敢拼敢闯。小心谨慎与敢拼敢闯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人们根据他们这些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特征来区别这两种人的性格差别。
性格成型之后,一般来讲是很难改变的,诚实的人很多时候都很诚实,他也推想别人诚实;诡诈的人很多时候都诡诈,他也猜测别人诡诈。因此,诚实的人去行诡诈之事肯定会弄巧成拙,诡诈之人去行诚实之事,也可能会让人难以相信。
有人认为,性格可以随人生经历而改变,是可以在后天环境中磨炼出来的。但要看到,性格在定型之后,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一夜之间判若两人的情况多属半短期行为,是因为受到莫大刺激突变的结果;一段时间以后,固有性格又会重现,这是因为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缘故。性格成型稳定后,既不容易改变,对人的行为也会产生极大的支配作用。逆来顺受惯了的人,如果不经历大的波折、大的痛苦,是很难迅速转变成为一个坚决果断、敢做敢当的人的。即便由于这样那样的历史机缘,这种人坐上了某单位的第一把交椅,时间一长,他多半还是会下来的,因为多年来的逆来顺受已使他对权力没有多大的欲望,而且他也习惯了受人支配(或自己动手)的行为方式。像金庸笔下的张无忌《倚天屠龙记》的主人公,身上就带有这种特征。他的武功智慧是超一流的,但却没有强烈的权力欲望,学成盖世神功也纯属巧遇,当上了明教教主也是因为形势所迫,到头来,他终于携了双美佳人归隐山林快活去了。
明白了这一点,就要依据自己的性格去办自己能办的事,回避不适合自己性格的事,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办事的成功率。
掂着自己的人缘办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下面这样的对话:
A:小王这人挺不错的,你看他每天满面春风的,好像从来没什么烦心事,而且他办事人家都愿意帮忙,大家都喜欢他。
B:这有什么奇怪的,人家人缘好嘛!
的确,你的“人缘”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有时比你的真才实学还要重要!君不见,金庸笔下的韦小宝胸无点墨,却在黑白两道左右逢源,备受重用,原因就在于其招人喜欢,“人缘”好!
现代社会是一个交际的社会,交际活动中,人缘的好与坏对办事能力的确很重要。人缘好的人,在社会上的形象就好,社会评价也高,因而找人办事也容易得到理解、同情、支持、信任和帮助。所以,一个人的人缘的好与坏,直接反映着这个人在社会上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所以,我们在办事过程中,自己的人缘因素一定要考虑。
前文中,我们说过,提高办事素质要建立一个关系网,那我们的人缘就在这个关系网中。办事之前,我们应在脑海中先把这个关系网拉出来,清点一下各个网络上的关系户,看看他在哪个阶层上,我们与他的交情有多深,他能为我们帮多大的忙。清楚了这些,我们对办事分寸就有了把握。
尤其在仕途上谋求发展的人更应重视人缘的作用。在一个单位中,自己能不能晋升,除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之外。群众与自己的人缘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缘好,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就可能容易得到晋升,容易开展工作。所以,在我们的升迁计划中,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人缘因素,根据人缘的好坏程度决定自己实现哪一个目标。
生活中也是这样,谁家都会有一两件大事小情,譬如,儿女婚嫁、建房搭屋,有多少人会来给自己捧场、献贺礼、帮忙,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人缘。不考虑人缘因素而盲目地行动,一是过多的准备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二是准备很少,又可能使自己紧张忙乱。恰当地估计自己的人缘,依人缘进行周密的计划与行动,才能使事情办得圆满。
所以,办事之前,一定要考虑自己的人缘因素,依人缘来决定怎样办事。
办事要考虑分量
事情大小,有轻有重,是放弃西瓜拣芝麻,还是丢掉芝麻捡西瓜,这既可能涉及自身的利益,又涉及到他人及整体大局的利益。所以在这样的取舍两难的选择之间,就应该掂量一下事情的分量,尽量采用舍小取大、弃轻取重的处理原则。这样,虽然丢掉了小利,但所换取的可能就是大利或大义。
蔺相如是战国后期赵国人,他本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后来一跃成为赵国的上卿。
廉颇是赵国上卿,多有战功,威震诸侯。蔺相如却后来居上,使廉颇很恼火,他想,我乃赵国之大将,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攻城野战之大功,你蔺相如不过运用三寸不烂之舌,竟位居我上,实在令人接受不了。他气愤地说:“我见相如,必辱之。”从此以后,每逢上朝时,蔺相如为了避免与廉颇争先后,总是称病不往。
有一次蔺相如和门客一起出门,老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连忙让手下人回转车子躲避开。门客见状,对蔺相如说:“我们跟随先生,不过是仰先生的高风亮节。现在,您和廉颇将军地位相同,而您见了他就像老鼠见猫一样,就是一般人这样做也太丢身份了,何况一个身为将相的人呢!连我们跟着先生也觉得丢人。”蔺相如问:“你们嫌我胆小,你们说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答道:“秦王厉害。”蔺相如说:“既是秦王厉害,我都在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们。难道我连秦王都不怕,却单单怕廉将军吗?”蔺相如接着说:“我想强秦不敢发兵攻打赵国,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位。如果我们二人争闹起来,势必不能并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利益放在前头,把个人的事放在后头啊!”门客恍然大悟。廉颇闻之,深感内疚,于是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为“刎颈之交”,演出一幕千古流芳的“将相和”。
蔺相如之所以能千古流芳,就在于他能忍小辱而顾全国家大义,对事情的分量把握得好。赵国之所以不被他国欺负,就是因为有将相文武二人的威势。可见,把握好处理事情的分量,不仅利于个人关系,对集体对国家也是幸莫大焉。
办事要把握分寸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毕竟不能独来独往。办自己的事情时,有时涉及到别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必须全盘衡量,把握分寸,协调好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在争取我们自己利益的同时,绝不能伤害他人。
有些事情,不该办时就不能办,一旦办了,可能违法、违情、违理、使自己或别人遭受名誉、经济或地位的损害。
光武帝时期,他的女儿湖阳公主新寡,光武帝和她一块儿议论朝廷大臣,暗暗地观察公主的心意。公主说:“宋弘的风度、容貌、品德、天才,大臣们谁都比不上……”。光武帝说:“我正要筹划办这件事。”过不多久,宋弘就被光武帝召见,光武帝叫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光武帝就对宋弘说:“谚语云:‘显贵换知交,发财易新妻’,这是人之常情吧?”宋弘说:“古语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共患难的妻子是不应该被赶出家门的。”光武帝转头对屏风后面的公主说:“事情不顺利啊!”
显然,这件事属于不该办的事,臣子宋弘有妻有室,湖阳公主显然是属于“第三者插足”。如果皇帝办成了这件事,虽然在当时不属违法行为,但却是违背情理的。皇帝借用“贵易知,富易妻”来表达,宋弘以“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来回应。难能可贵的是,宋弘顶住了权势的诱惑,不为不道德的世俗观念所动,这种不攀龙附凤、清正无邪的高尚品格,堪称一代楷模。
所以,当有人违背你的人格信念而托你办事时,你也绝不能贪图一时之利,而不负责任地答应他,纵容他,一定要慎重考虑可能引起的后果。如果有人想整治别人,编造假的事实,求你出面作伪证,或者有人想让你同他一起干违法乱纪的勾当,如果你不想与其同流合污,就应有勇气拒绝这类无理的要求。
另外,有人请你代替完成工作时,如你的同事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往你身上推,此类情况,都应拒绝。因为,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社会舞台上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既然承担了某种社会责任或契约,就应该践约。如果,当他们不能完成任务时,你也为他们去分担责任,那你是明帮暗害他们,因为那样做束缚了他们的自信心,助长了他们的依赖性。
的确,拒绝别人的要求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有体会。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话,更是叫人头痛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之话了。
不过,当你经过深思熟虑,知道答应对方的要求将会给你或他带来伤害时,那么,就应该拒绝,而不要为了面子问题,作出违心的事来,结果对双方都无好处。
没有把握的事儿不能办
有时,对别人提出的请求,我们自己也没有把握能否办到。这时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评价自己的办事能力,千万不要过于自信,更不可吹牛。否则,虽然平时关系密切,可一旦事情办砸了,反倒得罪了人。
某教授学识渊博,气质儒雅,颇令一拨拨的青年学子为之倾倒,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在经商潮的冲击下,他也跃跃欲试地兼任了一个什么信息与广告咨询事务所的经理。
一天,某小杂志社的主编经人介绍来到教授家,教授热情而又不失矜持地接待了他,一番寒暄过后,主编道出来意。原来,他们这个小杂志社有心搞一项文化活动,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募集一些资金,想请他出面帮帮忙。
教授仔细询问了一番之后,如同面试学生而感到还算满意似地,微微抬起下颌频频点头:“嗯,你们的想法很好,这样搞就对路子了,我愿意帮助那些有作为的年轻人。”接着他又蛮有把握地许诺说:“我的学生中现在有许多已经是企业和一些部门的领导了,他们一向很尊重我,也非常关心和支持我现在搞的这摊事业。我请他们搞点赞助、广告什么的,估计不成问题。”
教授一次次地蛮有把握的回话,使主编大喜过望,信心也立时大增,连忙动用各种关系,好话说了千千万,才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名人答应来捧场。
就在主编等着教授许诺肯定能够拉来的赞助款一到,快要发布消息的时候,教授忽然销声匿迹了。各路菩萨都已一一拜到,杂志社不但白白劳神费力搭钱,而且从此更会失信于人。
后来,朋友碰到老教授提起这事,他的两颊不禁泛起了红晕,他叹着气说:“唉,为拉赞助,我不知费了多少口舌,跑了多少路,好话说了几十车,把我的老脸都丢尽了!谁知那些人原来说得好好的,什么愿意给文化事业投点资吧,什么您出面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可事到临头,该往外掏钱了,就又都变卦了!这下我可倒好,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都不是人了!”
对没有把握的事儿许愿,真是害人又害己。
不该管的闲事不能管
像一个小品《有事你吱声》里表演的那样,一个年轻人结了婚。举行完结婚大典,才发现自己正如同脚踩着两只船,一面是潇洒的单身生活,快活的哥们儿;一面是温馨的小家庭生活,可爱的妻子。
婚假一过,这位年轻人急急忙忙上班了。上班后的第一个星期天还没到,这位年轻人的妻子就盘算好了,婚假期间尽忙着到亲戚朋友家串门回礼,这个星期天可归他们自己了,上午好好逛趟大街,下午看场电影,美美地过一天。可星期六他老晚的回来,到家又说第二天得帮哥们儿盖房。
他在同事中是有名的热心人,不论男女老少,不管婚丧嫁娶,只要能帮把手的,都比他自己的事儿还上心。这不,他上了闹钟,早上天没亮刚4点半就爬起来去同事家帮忙了。
这位年轻人的热心肠,热心得让人犯嘀咕,怎么全厂就没人推举他当活雷锋呢?他帮人的事可太多了,替出差的同事买煤气、买粮食;到医院给人家爹值班护理;人家死了人他忙前忙后;人家结婚他张罗做饭;人家丈母娘病了,他把人家丈母娘从九楼背下来,惹得那个同事老挨丈母娘数落;人家媳妇坐月子他张罗着帮忙熬鸡汤,叫那家婆婆老大不愿意;人家搞对象闹意见,他一晚上一晚上地找姑娘做思想工作,等那同事结了婚处处都防着他,像是怕他把媳妇抢走了;谁家添个砖加个瓦,铺个地贴个墙啦,没说的,他比自家人还好招呼。这么热心的一个人,楞回回先进青年没人选他,真不知为什么。
后来这位年轻人的妻子离他而去,他才明白,自己已不再是个单身汉,他有妻子,有家庭,他应尽自己的责任,应该给予妻子和家庭应有的爱。他悔恨自己为了男子汉的风度丢弃了应有的生活,责怪自己不能自如地掌握生活,知道闲事该管得管,不该管的不得管。
帮别人办事儿虽然遇到的情况林林总总,但只要我们根据一定的准则去判断自己的能力,只要能够实事求是地应承和拒绝,就会为自己树立一个能办事儿会办事儿的良好形象。
顺势制宜
顺势制宜,就是按照突发事件的势头、情形,顺同发展,将不利情况逐渐诱导使之向有利方向发展。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办事,免不了磕磕碰碰,对于那些做法失当,让人厌烦的人或事,运用顺势制宜的处理方法,往往会避免冲突,化解矛盾。
有这么一件事。一位妇女抱着小孩上火车。车上位子已经坐满,而这位妇女旁边,一位小伙子却躺着睡觉,占了两个人的位子。孩子哭闹着要座位,并指着要他让座。小青年假装没听见。这时,小孩的妈妈说话了:“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会儿,他就会让给你的。”几分钟后,青年人起来客气地让了座。
这位妇女之所以能成功,妙就妙在她顺势制宜,对那位年轻人采取了尊重礼让的方法,给他设计了一个“高尚”的角色: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是由于过度劳累,而无法施善行。趋善心理使小伙子无法拒绝扮演这个善良的角色——确切地说,他也是乐意接受这种方式的。
春节前,上门到各家各户推销“对联”、“财神”画像的人一拨接一拨,扰得心烦。有人对朋友说出这一烦心事。不料,朋友哈哈一笑:“这好拒绝,管保让他痛快走,还不得罪他。”那人一愣,问他:“什么高招?”他说:你就说你也是推销这东西的,他一听,保证回头就走。
可见,顺势制宜有许多好处,它能恰当地因势利导,委婉地拒绝,于已于对方都自然和谐。运用这种方法的办事成功率往往很高。
逆势制宜
逆势制宜,就是在交际、办事过程中,因对方的有意刁难,或恶意相向,使我们自己处于了窘迫、尴尬、受辱、不利的地位,这时候,就应该逆势面行,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周恩来是世界公认的卓越的雄辩家、外交家。
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周恩来碰到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当时,朝鲜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周恩来落落大方,不记前仇,伸出手去跟杜勒斯握手,不料杜勒斯心胸狭窄,把手缩了回去。
谁料周恩来一点也不在乎,笑着说:“在朝鲜,我们志愿军一伸手,你们美国兵就一个劲地往后退!这个毛病,今天怎么传染给国务卿先生啦!”经周恩来这么一说,杜勒斯难堪极了!
第二天,有个仇视中国的西方记者,假惺惺地走到周恩来面前,伸出手主动与周恩来握手,握了以后故意大声嚷嚷:“我太糊涂了!我怎么与东方的好战分子握手了!”说罢,便从口袋里取出手帕,擦自己的手。一边擦,一边说:“Toodirty!Toodirty!(太胜!太脏!)”擦了后,又把手帕塞回自己的口袋里。
周恩来皱皱眉,也摸出一方手帕,把自己的手擦了又擦,擦后,随即把手帕扔进痰盂,说:“这块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这么一来,那记者真可谓手足无措了。
以上这个故事说的都是这样一个道理:在自己受辱失利的窘态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针锋相对,就可以反败为胜。人世间事情纷纭复杂,变化莫测,让人难以捉摸,而且更有许多怪脑袋的人想尽办法耍小聪明。对于这种人,心地宽广者一笑了之,然而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惩治他一下,让他自食其果。
办事要有耐心
有些人脸皮太薄,自尊心太强,经不住人家首次拒绝的打击。只要略一受阻,他们就脸红,感到羞辱、气恼,要么与人争吵闹崩,要么拂袖而去,再不回头。
看起来这种人很有几分“你不给办就拉倒”的“骨气”,其实这是过分脆弱的表现,导致他们只顾面子而不想千方百计达到目的,于事业无益。
因此,我们在找人办事儿时,既要有自尊,但又不要抱着自尊不放,为了达到交际目的,有时脸皮不妨厚一点,碰个钉子,脸不红心不跳,不气不恼,照样微笑与人周旋,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要全力争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有这样顽强的意志就能把事情办成。
从另一个角度看,软缠硬磨消耗的是时间。而时间恰恰是一种办事儿武器。时间对谁都是宝贵的。人们最耗不起的是时间。所以,如果你以足够的耐心,摆出一副“打持久战”的架势与对方对垒时,便会对对方的心理产生震慑。以“泡”对“拖”,足以促其改变初衷,加快办事儿速度。所以,你要沉住气,耐心地牺牲一点时间,反而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某建筑工地急需60吨沥青。采购员到物资部门请领,但负责此事的处长推说工作忙要等两个月才能提货,采购员非常着急,他怎么能等两个月呢?当他了解到仓库里有现货,只是因为自己没“进贡”人家才拖他时,更是怒从胸中来,真恨不得马上找对方好好“说道说道”。
但他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手头一无钱二无物,给人家“进贡”是不可能的了。他决心和那位处长大人软缠硬磨。
从第二天起他天天到处长办公室来,耐心地向处长恳求诉说。处长感到烦,不理睬他。你不理,他就坐在一边等,一有机会就张口,面带微笑,彬彬有礼,不吵不闹,心平气和地恳求诉说。处长急不得火不得,推不起赶不跑。“泡”到第五天,处长就坐不住了,他长吁一声:“唉,我算服你了。照顾你这一次,提前批给你吧!”
将心比心,理解对方
有时候你去托人办事,对方推着不办,并不是不想办,而是有实际困难,或心有所疑。这时,你若仅仅靠行动去“泡”,很难奏效,甚至会把对方“泡”火了,缠烦了,更不利于办事儿。
如遇这种情形,嘴巴上的功夫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80年代初,著名的引滦入津工程曾一度因炸药供不上,面临停工、延误工期的困境。领导心急如焚,派李连长带车到东北某化工厂求援。
李连长昼夜兼程千余里赶到化工厂供销科,可得到的答复只有一句话:眼下没货!他找厂长,厂长忙,没时间听他多解释,他跟进跟出,有机会就讲几句;他软缠硬磨,厂长不为所动,硬邦邦地对他说:“眼下没货,我也无能为力。”
厂长劝他另想办法并给他倒了一杯茶水,李连长并不死心,他喝了一口茶,看到这水又找到新话题:“这水真甜啊!天津人可是苦啊,喝的是从海河槽里,各洼淀中集的苦水,不用放茶就是黄的。”他一眼瞥见厂长戴的是天津产的手表,接着说:“您也是戴的天津表?听说现在全国每十块表中就有一块是天津的,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人用的是天津的碱,您是办工业的行家,最懂得水与工业的关系。造一辆自行车要用一吨水,造一吨碱要160吨水,造一吨纸要200吨水……引滦入天津,解燃眉之急啊!没有炸药,工程就得延期……”
他说得很动情,很在理。厂长理解了他的急切心情,同他聊了起来,问:“你是天津人?”“不,我是河南人,也许通水时,我也喝不上那滦河水!”厂长彻底折服了,他抓电话下达命令“全厂加班三天!”三天后,李连长拉着一车炸药胜利返程了。
缠着不放
只要你有心去做,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就像当年愚公移山一样,你就是一位战无不胜的办事儿高手。
下面是《读者文摘》上讲的一个关于墨西哥披肩的故事。
7年前我和太太在墨西哥度假,我们在街头上闲逛,太太突然用手肘推我说:“你瞧,那儿好多人。”
我应道:“噢,不,那是卖纪念品的地方,观光客才去,我不买纪念品,我只想四处走走,要去你自己去好了,回头在旅馆碰面。”
如同往常一般,她挥手径自走向人群,我继续在街头闲逛、在前方有个当地的小贩沿街叫卖着:“1200个比索(比索:墨西哥货币单位)。”
“他在对谁喊价啊,肯定不是我。”我心想。不理睬,继续我的脚步。“好啦,”小贩道:“大减价,1000块——800个比索好了。”
在这时,我才第一次开口对他说话。“朋友,我实在感谢你的好意,也很敬佩你锲而不舍的精神,但是我丝毫没有兴趣,请你找别人好吗?”我甚至用墨西哥话问他:“你懂我的意思吗?”
“当然,当然。”他答道。
再一次,我转身离去,但他的脚步声还是在我耳旁响起:
“800比索”。好像我俩是被链子锁在一块儿。
不耐烦一再地被骚扰,我开始跑步,但是卖披肩的小贩却与我保持同步速度,而他的要价已经下跌到600块比索了。因为遇上红灯,我们必须在街口停下,而他仍然继续自言自语:“600块,600块就好……500块,500块比索……好啦,好啦,400块比索。”
当绿灯亮起,我已快速通过马路,希望能摆脱他的纠缠。在我想转头察看之前,耳边又听到他踏拉的脚步声以及叫卖的声音:“先生,先生,400块比索。”
我感到浑身燥热,汗流浃背,又累又渴,对他的腔调感到厌烦无比。
我转身面对着他,咬牙切齿地道:“混蛋,我告诉你我不买你的东西,别再跟着我!”
从我的态度及语气来看,似乎了解了我的意思。“好吧,算你赢了。”他回道:“只卖你200块比索。”
“你说什么?”突然我对自己的反应也吃了一惊。
“让我看看你的披肩。”
我为什么要看看披肩?我需要披肩吗?我想要个披肩吗?不,我不认为——抑或我改变了主意。
回到旅馆,太太正躺在床上阅读杂志。我兴奋地说道:“嘿,你看我买了什么?”
“你买了什么?”
“一件美丽的披肩。”
“你花多少钱买的。”她随口问道。
“我慢慢告诉你。”我得意地道:“一位当地的谈判家要价1200块比索,但是一位国际性的交涉家——和你一起度假的人——只用170比索就完成了交易。”
她轻蔑地说:“嘿,真有意思,我买了件和你相同的披肩,只要150比索,就挂在柜子里。”
穷追不舍
有位香港女作家,在浓浓的浪漫情调中与大陆某男士结成情缘,她曾经宣称那位男士是道她的男朋友中条件最差的。但她为什么偏偏选中了这一位呢?
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几年前,那是她第一次赴上海,是为洽谈自己的小说授权给上海某家出版社出书而前往的一次晚宴上,女作家和某男士相遇,男士深为女作家的人生体验所激动,晚宴后就告诉她一句惊人之语——“我可以追求你吗?”
她当时未予理会,只当成是一句玩笑话。不料男士真的开始展开猛烈追击,每天从早开始,他带了好多朋友,一起在她下榻的酒店“站岗”。
对于男士此举,女作家感觉如遇“恐怖分子”,不敢踏出饭店一步。而紧盯不放的男士便不断以电话“骚扰”大作家,并告知她“如果再不露面,便要通知你的所有朋友,告诉他们我要追你。”
被逼得无路可跑的女作家急中生智说:“你请我喝咖啡,我们好好聊聊。”
她知道大陆人收入极低,索性一口气喝了五六杯咖啡,准备使追求者“破产”。结果他也跟着叫了五六杯咖啡,结账时不但没有囊中羞涩,反面给了服务员一笔数目不小的小费,让对方知难而退的计谋没有得逞。
最激烈的是,就在她在上海的最后一夜,鼓足勇气的那位男士,竟在大庭广众面前猛烈亲吻女作家。霎时花容失色的女作家久久不能言语,随后激动得几乎落泪说:“你怎么可以这样。”
当她离开上海,那男士更是一路穷追猛打。赴西安,追踪到西安,抵达台北,越洋电话不知打了多少遍。
至此,女作家说:“只要我存在于地球上一天,似乎都无法逃出他的手掌心。”只好宣告投降,宣告结婚。
反复申请
同样的意思,反复申请、反复渲染、反复强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面对顽固的对手,这是一种有力的武器。
宋朝的赵普曾做过太祖、太宗两朝皇帝的宰相,他是个性格坚韧的人。在辅佐朝政时自己认定的事情,就是与皇帝意见相悖,也敢于反复地坚持。
有一次赵普向太祖推荐一位官吏,太祖没有允诺。赵普没有灰心,第二天临朝又向太祖提出这项人事任命事项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是没有答应。
赵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
连续三天接连三次反复地提,同僚也都吃惊,赵普何以脸皮这样厚。太祖这次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了地上。
但赵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无言地将那些撕碎的纸片一一拾起,回家后再仔细粘好。第四天上朝,话也不说,将粘好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不动。
太祖为其所感动,长叹一声,只好准奏。
赵普还有类似的故事。
某位官吏按政绩已该晋职,身为宰相的赵普上奏提出,但因太祖平常就不喜欢这个人,所以对赵普的奏折又不予理睬。
但赵普出于公心,不计皇上的好恶,前番那种韧性的表现又重复起来。太祖拗他不过,勉强同意了。
太祖又问:“若我不同意,这次你会怎样?”
赵普面不改色:“有过必罚,有功必赏,这是一条古训,不能改变的原则,皇帝不该以自己的好恶而无视这个原则。”
也就是说,你虽贵为天子,也不能用个人感情处理刑罚褒赏的问题。这话显然冲撞了宋太祖,太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赵普死跟在后面,到后宫皇帝入寝的门外站着,垂首低头,良久不动,下决心皇帝不出来他就不走了。据说太祖很为此感动。
同样的内容,两次、三次不断地反复向对方说明,从而达到说服的效果。运用这种说服法,须在坚韧的性格才行,内坚外韧,对一度的失败,绝不灰心,找机会反复地盯上门去。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此法要有分寸,超过限度,伤害了对方的感情,反而会得到相反效果。所以要谨慎处理,以不过度为限。
“心理自测”测测你的说话水平
以下的测验就是帮助你真正了解自己表达能力与说话技巧。不管你对自己的说话多么有信心,不管你是否决定要买这本帮助你成为说话高手的成功手册,都建议你先向自己挑战,诚实回答以下的测验。
第一部分的测验有三十题,请仔细阅读每一题的叙述,“4”、“3”、“2”、“1”、“0”分别代表你与上述情况相似的程度,“4”表示此一叙述非常类似你的情况,“0”则表示一点也不像你的情况,依次类推,做完题目并统计得分后,再参阅后面的解释。
1.人们常称赞我口才好,非常会说话。
2.我总是能很自然地和初次见面的人侃侃而谈。
3.我曾仔细地分析与研究自己的说话方式以及谈话时的优缺点。
4.我曾很认真的思考要用什么方式增进我的表达能力与说话技巧。
5.我非常喜欢呆在说话场合,并且总是能清楚的表达我的看法与意见。
6.我在谈话时,总是让人觉得我很有诚意。
7.在谈话的过程中,我总是能找出一些话题,让相谈甚欢。
8.有我的场合,很少会有尴尬的冷场,因为我很会引导谈话。
9.我总是很认真聆听对方说什么。
10.在我在谈话的过程中,总是很容易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11.我总是能察觉谈话对方的情绪,来选择最适当的谈话内容和方法。
12.每次说话时,我总是很有自信地,不疾不徐他说出我要说的话。
13.每次说话时,我总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说什么,而且能清楚地让别人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
14.我说话时,总是非常有组织和条理,不会东说一句,西说一句。
15.说话时,我总是注意到自己的表情、眼神、肢体语言、声音和语调。
16.人们总是说当我在谈话时,很能设身处地的替对方着想。
17.总是能和别人畅谈各种话题。
18.在叙述故事或经历时,我总是会用各种手势与表情来加强我表达的效果。
19.我常常运用我良好的说话能力留给别人深刻的印象。
20.我觉得我的“口才”是我极大的优势之一。
21.无论在班上或办公室,人们总是很习惯由我代表发言或起来说话。
22.因为我的幽默感,所以有我在的地方总是充满欢笑。
23.我很清楚什么样的说话特质会受人欢迎,而我也拥有这些特质。
24.我总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然轻松地赞美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25.我可以从别人的肢体语言中了解他的想法。
26.我是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人。
27.当我讲话的时候,自然会有一种魅力散发出来。
28.我说话时,有很独特的个人风格。
29.当我站在众人面前做报告或演说时,总是觉得轻松和自在。
30.我有很强的分析与归纳能力。
第二部分的测验共有十道问句,每个问句有四个答案,请您根据每个问题,在四个问答中选出你状况最符合的一个,请注意,答案是单选,所以你必须慎重考虑每个答案,选出和你情况最契合的一个。
1.当别人谈到我的表达能力与口才时:
a总是说我是个口才相当好,非常会说话的人。
b.觉得还不错,可以将意见与看法清楚表达。
C.比以前有进步,但是还要多加油。
d.总是说口才是我最大的弱点,应该要努力加强。
2.当我在表达快乐或哀伤等情绪的时候,周围的人:
a.很容易受到我的情绪感染,而跟我产生同样的情绪。
b.或多或少会受到我的影响,而且影响的程度不轻。
C.受到我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很小。
d.完全不会受到我影响。
3.当我有机会要开始谈话时,我会:
a.先想清楚谈话的目标,以及自己要说的话,然后找机会说出来。
b.大概想一下要说什么话后说出来。
c.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机会就不说了。
d.尽可能地避免在别人面前开口说话。
4.当我临时被指派上台说话,我会觉得:
a.哇!太棒了,一定要借这机会好好表现一下。
b.还不错,刚好给自己练习的机会。
c.糟糕了,我一定会紧张得不得了。
d.找尽理由与借口逃避,因为我最怕的就是上台演说。
5.当我在一个陌生的社交场合的时候,我通常:
a.主动地去认识新朋友,并向他们做自我介绍。
b.遇到必要的时候,才和别人认识并介绍自己。
C.能避免就避免,顶多就是点头微笑。
d.躲在角落里,不跟别人接触。
6.每次在重要场合说话时,我都:
a.表现得非常得体,也总是知道什么时候要说什么话。
b.应对的还不错,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错误。
C.勉强上阵,然后发觉自己的说话技巧真是该好好加强了。
d.常常手足无措,恨不得找个地方躲起来。
7.当我在说服别人某件事或某个观念时:
a.别人总是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被我说服。
b.花了一番工夫,别人才会被我说服。
C.常常会说服不了对方,而跟对方发生争执。
d.常常在不自觉中,反而被对方给说服。
8.关于如何自我训练,以提升我的口才,我:
a.知道该怎么做,而且已经采取行动了。
b.大概知道该怎么做,但还没有开始行动。
C.知道要加强,但是并不清楚要怎么进行。
d.从来没有警觉与想过这个问题。
9.当我在和别人谈话时我总是:
a.很能设身处地的替对方着想,发挥“同情心”。
b.尽可能的注意对方,并且表现得很专心的样子。
C.常常没有耐心听下去,或是常常不能专心。
d.常常顾着自己说话,而忽略对方的感受。
10.对于谈论我不熟悉的话题时我通常:
a.先听听别人怎么说,然后很快便能举一反三,说出自己看法。
b.要一段时间,才能渐渐抓到主题,发表一些看法。
c.直到一定要我说话,我才发表意见。
d.绝对不发表任何意见,以免出丑。
以上“自我体验”共四十道测验,第一部分三十题,每一题为0~4,请根据你的回答将总分加起来,第二部分十题,每题a的为4分,依次序递减,然后将两部分的总分加起来,就是你目前的“说话能力指数”:150分以上表示你的表达能力与说话技巧已属上乘,那么你可能不需要这本书,建议你考虑运用你自己良好的口才多做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