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1500000013

第13章 世界历史

远古时代

◎人类来自哪里

人类产生之初,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人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只好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充满着神话色彩的传说。

《圣经》上说:是上帝创造了人。上帝用5天的时间创造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动植物等。在第6天,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捏出了一个男人,给他起名叫亚当。因为看亚当孤身一人,上帝又用亚当的肋骨给亚当造了一个女人,名为夏娃。

人真的是上帝创造的吗?现代科学和对古生物的大量研究表明,今天的人类最初是从古猿发展而来的。人类最早的祖先是发现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西瓦立克山地的腊玛古猿。这种古猿在中国、东非、希腊等地均有发现,其生活的年代距今约一千四百万年到八百万年之间。完全形成的人大约出现于距今三百八十万年的时期里。

从完全形成的人到现代人(生存于距今五万或四万至一万年左右期间里),人类学家将这漫长的过程又划分成了四个阶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晚期智人又称新人、现代人,生活在距今五万~一万年左右,以中国的山顶洞人为代表。

随着现代人的出现,今天生活在世界各大洲的人种也就出现了。世世代代,历经沧桑,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类的繁衍,终于有了你、我、他。

◎语言是怎样产生的

今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说着不同的语言,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各种各样不同的语言呢?《圣经》里说:人类在遭受了一次洪水浩劫后,彼此都操着同一种语言,他们商量着要联合修建一座通天塔——巴别塔。于是他们齐心协力干起来,塔一天比一天高,当塔造到升入云天时,上帝对天使说,看他们建塔速度这么快,动作既整齐又协调,就因为他们说着同一种语言。他们今天能造塔,以后他们齐心合力,力量会变得难以预料。我要使他们语言不通,难以交流,这样他们就一事无成了。于是上帝使建塔的人发出了不同的口音,塔顶上的人需要材料,但塔底下的人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结果巴别塔因建塔人彼此语言不通,无法交流而半途而废了。后来上帝又将他们分散到四面八方,天涯海角,从此,人世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语言。

人类的语言,真的是在造巴别塔时产生的吗?当然不是。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形成的,是在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语言自从形成之初,不同部落、不同人群之间就存在着差别。

在现代人种形成的同时,不同的语系也渐渐形成了。在生活和劳动中,同一或相邻地区的人群中,对各种各样事物、感情的表达方式日趋接近,其发音的声带振动方式也逐渐趋向一致,并被一代代遗传下来,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语系。如分布于亚洲东部的汉藏语系,包括了汉语、日语、朝鲜语等;分布于西亚北非的闪含语系,包括阿拉伯语、埃及语族,库希特语族等;分布于东南欧至印度的印欧语系,包括印度语、斯拉夫语、日耳曼语、希腊语等,该语系是当前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的一个语系,欧、亚、非、美、澳各洲将近三十个国家使用这一语系的语言。其他的语系还有突厥—蒙古语系、芬兰—乌戈尔语系等等。

◎原始社会的群婚

原始社会实行群婚,即“普那路亚”,夏威夷语,意思是“亲密的伙伴”。普那路亚群婚是借用来形容原始社会原始人的一种婚姻状态。

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婚姻的明确概念,原始人只是为了繁衍生存而出现婚姻形式的。原始人第一种婚姻家庭形式是族内婚,就是亲族内同辈的男女既是兄弟和姐妹的关系,又是丈夫和妻子的关系。

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活和劳动领域的开阔,同时也为了寻求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族外婚出现了。族外婚也称“普那路亚”群婚。这种婚姻形式禁止了同亲族内人员之间的婚姻关系,实行族外通婚制,这样出现了父方和母方的概念,形成了夫方与妻方的新的称谓制度。普那路亚婚姻逐渐产生出了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即以血缘为联系的婚姻集团。

在最初的母系社会,“普那路亚”仍属于群婚,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婚姻形式也不断演变,普那路亚群婚逐渐向对偶婚转变,对偶婚又不断向个体婚变化,最后才演化为今天被广泛采用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形式。

婚姻形式的不断演化,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家庭也最终成了任何阶级社会的基本社会细胞。

◎远古人是如何计数的

早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由摘野果和捕获野禽、野兽,逐渐形成有无、大小等概念。后来,又发展到利用结绳、刻痕、手指来计数。

1937年在维斯托尼斯(墨拉维亚)发现一根40万年前的幼狼前肢骨,7英寸长,上面有55道很深的刻痕。这是已发现的用刻痕方法计数的最早的资料。

秘鲁的印加族人古时(公元前1500年前)每收进一捆庄稼,就在绳上打个结。据《易经》记载,上古时期我国人民“结绳而治”,就是用在绳上打结的办法来记事表数的。

罗马人在文化发展的初期,用手指作为计数的工具。他们要表示1、2、3、4个物体时就分别伸出1、2、3、4个手指;表示5个物体就伸出一只手;表示10个物体就伸出两只手。从罗马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痕迹,如Ⅰ、Ⅱ、Ⅲ等来代表手指数;要表示一只手时,就写成“V”字形,表示大拇指与食指张开的形状等。这已是数码的雏形。

古代时期

◎雄伟的金字塔

金字塔是埃及这个有着七千年文明史的古国象征,它们至今仍然巍然屹立在广袤无垠的大漠边缘,犹如苍穹中永不熄灭的星辰,被人们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埃及人自古就有灵魂不灭的观念,他们把死亡看成是到另一个世界的生活继续。因此,历代埃及法老,都从登极伊始,便开始为自己建造死后的另一个世界——陵墓。保留至今的古埃及金字塔,就是法老的坟墓。当时的人们认为,一级一级升高的金字塔就像是升天的梯子,法老死后会成为神,他要踏着这架梯子升到天国去。

据记载,金字塔的修建期从古王国初期直至托勒密王朝结束,前后长达2700余年。其中以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的金字塔最为雄伟壮观。这些方锥形的巨大陵墓远远望去颇似汉字的“金”,故译作“金字塔”。

古王国第四王朝法老胡夫为自己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该金字塔塔高140.5米,塔基每边宽232米,面积达52906平方米,塔身由平均重达2.5吨的巨石叠成,共计使用了230万块巨石。石与石的连接没有使用灰浆,而是一块石头直接放到另一块石头上面,历时数千年,人们也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缝中。

金字塔不仅外观宏伟,而且内部结构也颇为精致复杂。墓室内有大量的绘画和雕刻,还配有石阶和甬道。

当今世界上,研究“金字塔”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了。如今的金字塔似乎充满了谜团,但再难的谜语也有破解的一天,当一切水落石出之时,也是人类对于自身、对于自然的认识大大升华之日。

◎神秘的狮身人面像

埃及的金字塔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特别是其中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郊区吉萨地方的哈夫拉金字塔附近,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这座雕像雕着哈拉夫的头部而配着狮子的身体,充满着神秘色彩。

狮身人面像就是大名鼎鼎的“司芬克斯”,传说中这是个带翼的狮身人面女妖,每天中午,她都趴在城外的路边,看见有人路过,就拦住行人,令行人猜一个谜语:“什么东西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行人如果猜不中,就被她当作午餐吃掉。就这样,不知道有多少人葬身在女妖的腹中。

无奈的国王克瑞翁贴出了一张告示:“谁要是能除掉这个妖魔,谁就是这个王国的国王。”一位勇敢而聪明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大声说道:“这就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婴儿,他要用两手两脚爬行走路,仿佛是四只脚;在生命的中午,人已长成青壮年,他用两只脚走路;而到了生命的晚上,人进入老年,精力衰竭,体力不支,这时他拄着拐杖走路,就好像是三只脚。”这个人就是后来希腊的民族英雄俄狄浦斯。他的话音刚落,司芬克斯大吼一声,立刻变成了一座狮身人面的雕像。

后来,这个传说越传越神。据说,每当风沙弥漫、天空昏暗的时刻,就会看到雕像脸上有一种奇异捉摸不定的笑容。于是当地人就把“司芬克斯的笑容”作为“表情神秘”的同义语。在世界不少地方,人们也都把难于解答的问题叫做“司芬克斯之谜”。

近年来,狮身人面像的颈、胸由于风化不断地酥松剥落,为此,埃及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都忧心如焚,他们积极采取措施,献计献策来“医治”石像,力求使其重现当年的风貌。

◎万世永存的木乃伊

古埃及人有着发达的解剖学和宗教观念。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是不灭的,为了更好地在另一个世界生存,他们在处理死者身体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木乃伊”是“干尸”的音译。最早使用这种殡葬方法的就是埃及人。

在古埃及木乃伊的制作方法随时代而变化,但总不外乎切除尸体的内脏,然后用松脂涂抹,并用细麻布包裹,最后才进行埋葬。具体的加工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用铁钩从尸体的鼻孔里伸入大脑,掏出部分脑浆,然后将药料注入进去;用刀切开腹部,取出内脏,用椰子酒和香料反复把腹腔冲洗干净,再填进桂皮、药材、乳香等香料,缝好切口后放入池中浸泡70天,再捞出用麻布包裹好,然后用松脂将尸体全身涂抹一遍,最后装入棺材中埋葬。二是把杉树油注射进尸体的腹腔,然后将尸体放入池中浸泡数日。经过浸泡后,内脏和肌肉均被溶化和分解,只剩下了皮和骨头,将其捞出后再制作成木乃伊。最后一种方法是把尸体的腹部用泻药清洗一番,再放进池中浸泡70天,捞出涂上松脂,包上麻布即成。这三种办法,第一种方法最高级,死去的法老曾用此方法保存尸体。做好的木乃伊一般都置于封闭的墓室中,有的保存达千年而不腐烂,可谓古代埃及人创造的一大奇迹。

◎失落的玛雅文明

玛雅文化始于公元前3000年。公元4~9世纪,玛雅文化达到全盛时期,但在公元10世纪初期的五十年间,玛雅文化却突然消失了。它的消失至今仍是世界史学家们致力探索的一个谜。公元10世纪以后,玛雅文明再度复兴,到16世纪西班牙的入侵,玛雅文明迅速走向衰落。玛雅文化是美洲四大古老文化中最早绽放的一朵奇葩,也是“新大陆”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摇篮。

玛雅人为了发展农业和祭祀的需要,创造了精确的太阳历。他们对时间的计算比现在世界通用的格列高利历还要准确。玛雅太阳历平均长度为365.2420日。

在数学方面,玛雅人也有所贡献,他们发明了“0”这一符号。这比欧洲人使用“0”大约要早七八百年。

玛雅人在公元纪年初期,创造了象形文字。在这套文字体系中,包括800多个基本符号和3万多个词汇。他们用毛发制笔,在科波树皮制成的纸上进行书写。

玛雅人还是建筑大师和艺术家。他们用石料筑成的富丽堂皇的庙宇、规模宏伟的金字塔、造型健硕的人体石雕及各式各样的廊柱、碑林,至今仍受到人们的赞誉。

玛雅人还有每隔二十年建立一座石碑以纪年的习惯,现已发现的玛雅纪年石碑有数百块之多。人们因此将玛雅人称为:“完美无缺的编史学家”。但不知什么原因,1516年在图鲁姆建立了最后一块石碑后,有着一千二百年历史的立碑纪年法便就此中断了。

在历经了尘封土埋的岁月后,玛雅文化正在渐渐地展现出它的姿容,它的价值也愈来愈显露出来。

◎特洛伊木马

据《荷马史诗》记载,在公元前12世纪左右,古代希腊人对特洛伊人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战争整整打了10年,特洛伊城仍然纹丝不动地挺立着。希腊人为特洛伊城久攻不下而焦虑。这时,希腊谋士俄底修斯想出了一个妙计。

首先,希腊人赶制出一匹大木马,在马的肚下开了一个口,希腊士兵从该口钻入马肚内隐藏,并将口盖伪装好;然后大批军队撤离到海上,只留下一名叫西农的士兵。特洛伊人抓到了西农,西农于是告诉特洛伊人说,希腊人造这匹木马是为了献给雅典娜女神,如果特洛伊人将木马拖进城内,就能得到雅典娜女神的庇护,反之,如果不要这匹木马,雅典娜就会使特洛伊城毁灭。特洛伊人听信了西农的话,马上在城墙上凿开一个大洞,连拖带拉将这匹大木马拉进了特洛伊城。其不知,他们已将灾难亲手拉进了城里。夜幕降临,喝醉胜利庆功酒的特洛伊人渐渐进入了梦乡。只有一个人没有睡着,那就是西农。他朝木马跑去,朝木马内隐藏的希腊人发出了信号,立刻,武士们从马肚内涌出。而此时撤到海上的希腊大军又乘夜色的掩护,悄悄回到了特洛伊城,他们从拉木马的城墙大洞口蜂拥而入,顿时,里应外合,特洛伊城陷入一片火海和哀嚎中。十年久攻不下的名城特洛伊,一夜之间因一匹木马而被攻克。这就是著名的特洛伊木马的故事。

为永不忘那次战争的辉煌胜利,希腊人将其编进了闻名于世的《荷马史诗》中。

◎欧洲文明的始祖——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欧洲文明源于希腊文化,而希腊文化则来自于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因此,确切地讲,克里特-迈锡尼文化才是欧洲文明的始祖。克里特岛位于爱琴海南部,是希腊最大的岛屿;迈锡尼位于希腊半岛南部,也即伯罗奔尼撒半岛。约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就已经有人居住。约公元前1600~前1125年,克里特文明进入繁荣阶段。岛上的米诺斯王朝统一了全岛,经济、政治、社会组织得到较大发展,尤其是与东地中海沿岸的商业贸易日益频繁,这时出现了用帆和桨双用运航船,贸易品有青铜制品、金银工艺品和各种陶器。最为著名的是修筑了克诺索斯王宫。王宫内有国王宝殿、王后寝宫、客厅、浴室、剧场、仓库,各建筑物之间有长廊、门厅,以及阶梯相连,王宫内还有许多精细的壁画。这期间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化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从王宫中出土的2000块泥板文书可以得到证实。这种文书的文字是由迈锡尼人创造的,称为线状文字。此时的迈锡尼城邦有了进一步发展,国王、祭司和各级官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们则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劳动。手工艺制品出现了金银饮器、金环、金冠,还有铁制的竖琴。公元前12世纪前后,多利亚人侵入了克里特岛和迈锡尼,灿烂的欧洲古代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化”被打断。

◎欧洲的名称

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其名称的由来还得从一个美丽的传说讲起。传说腓尼基西顿国王的女儿叫欧罗巴,一天她和几个女伴在一片花草茂盛的山坡上嬉耍,天上的宙斯看见了花容月貌的欧罗巴,就决定娶欧罗巴为妻。于是他变成一头漂亮的公牛来到了姑娘们面前,欧罗巴把亲手编织的玫瑰花环戴在了公牛头上,并且快活地骑在了它的背上。公牛立刻飞快地载着欧罗巴向大海跑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欧罗巴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她正为公牛的欺骗而感到愤怒时,随着一团光焰,爱神阿芙洛狄忒站在了她的面前。女神微笑着对欧罗巴说:平息你的愤怒吧,你命中注定要作宙斯的人间妻子,你的名字是不朽的,因为从此以后,收养你的这块大陆将称为欧罗巴。于是,“欧洲”被这一神话赋予了永恒的魅力。

◎罗马“母狼”神话的流传

继希腊之后称霸地中海的是古罗马,罗马的首都就是现在的意大利罗马城,关于罗马建城,流传着一只母狼喂养两个婴儿的美丽神话。

公元前1184年,古希腊城邦联军用十年时间最终用“木马计”攻下特洛伊。城中一些特洛伊人逃了出来,其首领是伊尼亚。传说这些特洛伊英雄历经千辛万苦,一路奇遇,来到意大利中部拉丁姆海岸,在神的启示下定居下来。当地一位首领热情地接待了伊尼亚,并将自己的女儿拉维妮亚嫁给他为妻。后来,伊尼亚和拉维妮亚的儿子阿斯卡尼建立了阿尔巴龙伽城。

经历数代之后,到努米特统治拉丁区的阿尔巴龙伽城时,他的弟弟阿穆利乌斯不择手段,终于取而代之。阿穆利乌斯将努米特赶下王位,杀死努米特的儿子,并把努米特的女儿西尔维亚送去做贞女祭司,使她不能结婚,以免有后代与他争夺王位。传说西尔维亚奇迹般地怀孕,生下一对双生子,战神马尔斯是他们的父亲。阿穆利乌斯便以此为借口,下令处死西尔维亚,并把两个婴孩放入篮子,抛到台伯河中。不料河水却把婴儿篮子冲上岸边,搁浅在一棵无花果树旁。这时恰好有一只母狼到河边饮水,寻着婴儿的哭声而来。这只母狼通人性,慈爱地低下头,用长长的舌头舔干了孩子的身体,又用自己的奶喂饱了他们。

后来,国王的一个牧人发现了这对孩子,把他俩带回去交给妻子抚养,并给他们取名,一个叫罗慕洛斯,一个叫勒莫斯。兄弟俩一天天地长大,他们从牧人那里知道了自己的不平凡身世,决心杀死篡位的阿穆利乌斯。事成之后,两兄弟决定在牧人发现他们的地方建立一座新城。

不幸的是兄弟俩为确定新城市的名字和新城市的统治者争吵起来,哥哥杀死了弟弟,自己成了新城市的最高统治者。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这件事据说发生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古罗马人把这一天作为开国纪念日。

在罗马博物馆里,现在仍保存着一尊很特别的青铜像:一只母狼圆睁双眼,露着尖厉的牙齿,正警觉地注视着前方,在它的腹下,有两个可爱的男婴,正抬头吮吸着母狼的奶头。据说这尊铜像已保存四百多年了,它生动地表现了罗马人民对自己祖先的怀念之情,对母狼的感激之情。

◎古罗马角斗士

古罗马的奴隶主们把那些身强力壮的战俘送到特设的剑术训练所里加以训练,然后这些战俘在大剧场里和公开场所彼此残杀,或与野兽搏斗,这些人就是角斗士。他们是以流血牺牲供奴隶主寻欢作乐的奴隶。角斗士们为了争取生存和自由,经常进行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斯巴达克起义就是首先由角斗士们发起的。“我敢打赌,拿长剑的准能得胜。”“拿匕首的能赢,瞧,他体格多健壮!我赌20塔仑。”观众席上的罗马贵族们热闹地争论着。

两名年轻的角斗士被带进比赛场,开始残酷的格斗。他们用盾牌护着身子,寻找机会,用手中的武器刺向对方。突然,一方被刺,鲜血从他的肩部流了下来。

“好,好!”“再来一刀,再来一刀!”观众台上的贵族疯狂地大叫着。

终于,受伤的倒下了。只见台上的一个女巫站起来,她决定着败者的命运。她的大拇指朝上,斗败者可以侥幸存活;大拇指朝下,斗败者当场被处死。只见她大拇指朝下,顿时,斗败者被杀死在鲜血浸湿的场地上。观众席中传来一阵阵的欢呼声。

这就是罗马野蛮的娱乐方式——角斗。在罗马,每年都要举行角斗比赛,身体强壮的奴隶往往被送到角斗士学校培训,然后在大剧场或公开场所彼此角斗,或与野兽搏斗。而奴隶主贵族则在观看角斗时得到快乐。

角斗士们受着密切的监视,一举一动都受到严格的限制,他们的脚上还戴着沉重的枷锁。他们的命运注定是死亡,因为他们随时可能在竞技场上丧生,他们实际上是缓期执行的死刑犯人。

◎古罗马斗兽场

在古罗马,到大竞技场观看人兽相斗是当时罗马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存于罗马的大竞技场建于公元80年,它有四层楼高,很像中国福建一带的土楼,圆形,高160英尺,半径280英尺,用红砖和巨石砌成。观众席分成的单间,皇帝和贵族们有专用包厢,内砌大理石,门上和墙壁上有精美雕像。在圆形中央,是由木材和石板砌成的空地,主要用于人与兽的竞技。整幢建筑有四道门,其中两道为观众出入而设,另两道门被称为“生死门”,专为参加竞技的奴隶进出时用。

在进行搏斗前,野兽要被饿上二天不许进食。奴隶则养精蓄锐,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搏斗更精彩。搏斗开始时,奴隶带着武器先进场,武器一般为匕首或剑。接着饿足了二天的狮子或者老虎被放进来,于是在人群的欢呼声中,血淋淋的人兽大战开始上演,很多情况下是人兽两败俱伤,而人很少能有活着回去的。

◎世界战略之父——汉尼拔

汉尼拔从9岁起就随父兄出征,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严格的军事训练。他知识渊博,通晓几国语言,体魄健壮,机智顽强,深孚众望。

在布匿战争中,25岁的汉尼拔被任命为迦太基的军事统帅。公元前216年春,汉尼拔以极少的兵力占领亚得里亚海的坎尼。罗马派大军到奥方托河以北的平原与汉尼拔决战。汉尼拔在兵力居弱势的情况下,决定利用天文学的知识来打败敌人。

罗马军队在海边向迦太基军队发起进攻,妄图一举把他们赶到大海里葬身鱼腹。中午时分,突然东风大作,刮得昏天黑地飞沙走石,迎着海风的罗马士兵被尘沙迷住了眼睛,无法看到对面的敌人,而迦太基士兵顺风作战有如神助,标枪、石块的杀伤力大增,砍杀敌人手起刀落,杀得敌人片甲不留,罗马大军渐渐退到山谷。汉尼拔早已设置好的伏兵乘机杀过来,两翼精锐的骑兵包抄敌军后路,打得罗马大军毫无还手之力。

坎尼战役表现了汉尼拔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成为世界古代军事史上一个少有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坎尼”也成了包围并全歼敌军大会战的军事术语。

汉尼拔在无后方作战的情况下,驰骋在敌国疆土征战十五年之久,先后占领了敌国400多个城镇。后因他沉湎于奢侈腐化的享乐之中,疏于治军。在公元前202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最后一役扎马战争中,汉尼拔军队被罗马人所击溃。最终于公元前183年,在小亚细亚的俾拉尼亚服毒自杀。

汉尼拔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位政治家、谋略家,他对战争全局的筹划有较高的谋略思想,被国外军事史家称之为“战略之父”。

◎罗马的元老院

在罗马国家政权机构中,元老院占有突出地位。最初,元老院的元老是由执政官任命,后改为检察官推选。元老院集中了当时社会上显要人物,具有很高的威信和影响。随着罗马的扩张,元老院权力也逐渐扩大。元老院成为罗马国家最高的行政和监督机构。

◎庇护制

“庇护制”(亦称保护制)是古代罗马的一种人身依附制度,约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王政时代”。当时,随着氏族内部分化的加剧,一些贫困破产的氏族成员便依附在氏族贵族的门下,成为贵族的“被保护人”,贵族成为保护人。被保护人与保护人的关系是世袭的,有某种契约的性质。前者多为贫穷破产及无公民权者,托庇于后者门下,领取份地并为之献纳服役。后者属有财势的贵族,对前者亦负“保护”之责(如代其出席法庭)。罗马共和国时代,这种制度有所发展。保护人通常拥有大批被保护人,作为猎取利禄的工具,帝国时代特别是公元3世纪以后,这种庇护制逐渐流行起来。随着奴隶制危机的加深,贫苦农民在捐税繁重、官府欺压、社会动乱的情况下难以维持独立经济,于是纷纷把土地“献给”大土地所有者,求得“庇护”。被庇护者虽失去自由,为庇护者服役,但可以终身使用原来的土地,免受国家税吏的欺凌。公元4世纪末,在帝国境内庇护制的发展已经使皇帝感到忧虑。

◎恺撒大帝

恺撒(公元前102或100?~前44年),罗马共和国末期著名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恺撒出身罗马名门贵族,从小就渴求权力。步入政界后,因反对各行省总督的横征暴敛,获得了平民的拥护,而他也成了民主派的新领袖,军事上的胜利也使他逐渐成为罗马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公元前60年罗马三位势力相当的人物恺撒、庞培、克拉苏结成联盟,史称“前三头同盟”。公元前59年恺撒当选为执政官,拥有了共和国最高职位。之后,他率罗马大军征服了高卢地区。辉煌的战绩使恺撒的威望达至顶点。由于克拉苏的阵亡,三巨头联盟瓦解,庞培和元老院因惧怕声誉日升的恺撒而结成反恺撒同盟。恺撒率军迎战,一直将庞培追杀到埃及,庞培在埃及被杀,于是整个罗马处于恺撒一人统治之下,他被宣布为“祖国之父”和“终身独裁官”。然而,恺撒在当政后,由民主派走向了独裁,公元前44年,恺撒被代表元老派贵族的阴谋集团暗杀身亡。

◎奥古斯都屋大维

盖乌斯·屋大维(约公元前63年~公元14年),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也称奥古斯都。

屋大维出身骑士家庭,罗马将军恺撒收他作了义子,并对他悉心培养,并将他定为自己的接班人。恺撒遇刺身亡后,屋大维才18岁,屋大维首先卖掉从恺撒处继承的遗产,用于招募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屋大维势力渐渐崛起,与罗马另外两个将军安东尼和雷必达结成“后三巨头”联盟,三分罗马天下,后来雷必达失势,他便与安东尼平分罗马,公元前31年屋大维向安东尼发起进攻,在亚克兴角海战中打败了安东尼。公元前30年安东尼战败自杀,屋大维大获全胜,凯旋而归。屋大维这时被确认为“终身保民官”,次年又获元帅头衔。公元前28年他又成了“第一公民”,到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终于授予他“奥古斯都”的称号(意为至尊至圣),罗马帝国也遂正式形成。

从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开始,罗马停止了内战,帝国出现了两百年的和平发展时期,这也是罗马帝国进入和平与繁荣的黄金时代。以至于有人说:“他找到的罗马是一座砖瓦的城市,他留下的罗马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

◎传奇的埃及艳后

克娄巴特拉(公元前69~前30年),这个以姿色与美貌令罗马将军们丧魂失魄的埃及女王,一生在政治与权力阴影的笼罩下,充满了传奇与浪漫。

恺撒大军追杀庞培到了埃及,克娄巴特拉决定利用这一机会。一天夜晚,恺撒突然听人报告,说是埃及女王要见他。按照当时埃及人的习俗,第一次见贵客要送上毛毯一条。不一会儿,毛毯被抬入,女王却没有见着。恺撒急忙令人打开那捆毛毯,手下人刚刚打开外面的包装布,就见毛毯自动打开,从里面钻出一个十分娇艳的美女来。克里娄巴特拉女王的主动投怀入抱,赢得了恺撒的支持,使她获得了与其兄弟托勒密十三联合执政的地位。公元前46年,恺撒回到了罗马,克娄巴特拉追随而至,还与恺撒育有一子。但恺撒的被刺结束了她的梦想,克娄巴特拉回到埃及。

此时,罗马的另一位大将军安东尼与屋大维、雷必达结成了“后三巨头”同盟,为了巩固自己在埃及的统治,克娄巴特拉又投靠这位新贵安东尼。但在公元前40年,为了政治利益,安东尼与屋大维的妹妹结婚。虽然如此,安东尼还是经不住克娄巴特拉的诱惑,终于在公元前37年又与她结婚。屋大维以他抛弃了罗马妻子而和“蛮王”结婚为借口向安东尼发起进攻。公元前31年9月屋大维与安东尼在亚克兴角的海面上决战,克娄巴特拉眼见安东尼大势已去,她打算投靠屋大维,于是躲进陵墓里,谎称已经死亡,安东尼伤心自杀。克娄巴特拉故伎再施,然而屋大维无动于衷。克娄巴特拉无奈写下一份愿与安东尼合葬的遗书,便服毒自杀了。

克娄巴特拉作了22年的埃及女王,死时才39岁。屋大维满足了她的遗愿,将她与安东尼合葬一墓。

◎条条大道通罗马

人们常用“条条大道通罗马”来比喻事物具备多种可能性。其实,这种比喻的说法并不是随意杜撰和臆造的,曾几何时,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条条大道通罗马的事实。

古罗马时代有着规模宏伟的交通运输网,各交通运输大道一般都以罗马城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四周围地区延伸。公元前312年在检察官凯库斯的主持下,罗马修建了第一条阿庇亚大道,该大道沿罗马的东南方向伸展出去,全长260公里,一直延深至亚得里亚海岸。阿庇亚大道还有一条通往墨西哥海峡的支线叫波匹利亚大道。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展和势力的延伸,罗马人也将公路筑向了四面八方,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有四条大道建成,它们是奥莱莉娅大道,它以罗马为起点,向西北直达热那亚;弗拉米尼亚大道则向北至亚得里亚海岸,与埃米利亚大道接通;还有瓦莱里亚大道,它东向横穿了亚平宁半岛;最后一条称为拉丁大道,它沿东南方向走去,在卡普阿附近与罗马的第一条大道阿庇亚路接通。除了这四条干线外,还修有各条支线,通往帝国的东南西北。

公路随着罗马人的足迹在延伸。公元前145年一条通往希腊和小亚细亚,并与古波斯御道相连通的爱纳格提亚大道建成。征服北非名城迦太基后,罗马人又沿地中海南岸修筑了在高卢以里昂为中心,在不列颠以伦敦为中心的道路网,还在西班牙沿伊比利亚半岛周围修筑了环形大道。罗马人修筑了这么多的公路,难怪人称“条条大道通罗马”了。罗马人的公路随帝国的扩张而延伸,而总长达8万公里的罗马公路为罗马的征服以及罗马文明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到了中世纪,罗马的公路系统又为全欧洲所利用。

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的骑士

几乎在每一部描写中世纪西欧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中,骑士都是必不可少的艺术形象。骑士在许多战争中,以及在宗教传说和爱情故事里往往充当主角。骑士的生活、骑士的精神被渲染成富有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骑士是中世纪唯一的军事力量,骑士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此,贵族毫不例外要把自己子弟培养成出色的骑士。为此,他们要把子弟从小送到较大而富有的领主家中,经过骑士的训练,学会骑马打仗、忠于主人,学习宫廷礼节、侍奉讨好女主人以及培养桀骜不驯的性格,等等。

骑士平时常常以打家劫舍为生,以比武格斗为乐。凶狠好斗既是骑士的习俗,也是骑士的特点。有时为了表现自己的勇敢与博取女人的欢心,往往双方因比武而打得头破血流,甚至因此而丧生。骑士以勇于作战、遵守诺言、不说谎话为信条,恪守这些准则是有关一名骑士名誉的大事,如果对骑士的名誉有怀疑或侮辱,那么,他一定会与侮辱他的人进行决斗,拼个你死我活,以恢复他的名誉。

做一名骑士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条,就是对一位最敬爱的妇女保持勇敢与忠诚。由于骑士在年轻经受骑士训练时,主妇——贵妇人扮演了教育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因此,骑士对她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即“骑士的爱”。骑士为爱情而服役正如同附庸于领主的服役一样,他必须听从主妇的命令,甘冒一切危险,甘受种种折磨。在骑士心目中,她永远是他最尊敬与爱慕的偶像。由这种风尚而产生的“骑士风度”,也就是把贵妇看作高人一等,在她们面前鞠躬低头,吻她们的手,在社交场合,女士优先。这种风尚,起初只限于中世纪骑士对待贵妇,后来逐渐扩大到对绅士的太太,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一种特征。

在贵族骑士单调的生活中,骑着骏马,带着扈从和鹰犬去行猎也是一种娱乐。在行猎时,庄园的农民都要出来帮助他们驱赶野兽。任其在迅猛的驰骋中践踏庄稼,农民不得有半点怨言。所以,骑士的娱乐正是农民的灾难。

14世纪,随着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采邑制日益瓦解,骑士制度赖以存在的根基被破坏。此外,由于射击武器广泛使用,骑士的甲胄可以被打穿,骑士存在的军事意义丧失,骑士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欧洲历史上的王冠

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王冠,可能就是距今五千多年的埃及王的王冠了。由于王冠代表一种天命、高贵、神圣和永恒的权力,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自己王权的象征。

在古罗马帝国,皇帝的正式皇冠就是一种环箍形王冠。到13~14世纪时,环箍形王冠风行欧洲,现存的此时期的箍形王冠,最有影响的是被称为“伦巴底铁冠”的王冠了。它被保存在意大利米兰市的圣·约翰大教堂中,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环箍内的铁环,相传它由一颗钉死耶稣的铁钉锻成,因而有超乎寻常的意义,每年去朝拜它的人络绎不绝。王冠的基本特点是越来越华丽,做工也越来越精细,当然,随着资产阶级政权的不断建立,王冠也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英国的女王

根据英国王室的继承传统,王室后代无论男女都可继承王位,只是在继承权上,男优先于女,长优先于幼,只有在君主没有男嗣时,女儿才可继承王位。假如君主没有儿女,那么君主近亲的子女按亲近程度从近及远可确定其继承权。

英国历史上的女王,公认的是英国玛丽一世,她从1553~1558年做了六年女皇。玛丽死后,伊丽莎白继任为第二任女皇,称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大约一百年后,玛丽二世出任英女皇(1689~1694年),接着是安娜(1702~1714年)。现在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是1952年登位的。除此之外,英国国王都为男性。

◎日耳曼部落大迁徙

日耳曼人最早居住在波罗的海西岸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公元前10世纪,他们开始不断向外扩张。

公元1世纪,日耳曼人分化成许多部落联盟,如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法兰克人、汪达尔人等。从4世纪后半期开始,受匈奴人西迁的影响,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西哥特人为避匈奴人,请求进入罗马帝国避难,罗马人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并答应分给土地,供应粮食,而西哥特人则同意为罗马提供兵源。但罗马人不但没有履行诺言,反而对西哥特人进行沉重的盘剥。西哥特人愤而反抗,并于410年攻陷罗马城,西罗马帝国也因此而灭亡。

汪达尔人为避匈奴人西迁,进入了西班牙境内。后来,西哥特人攻入西班牙,汪达尔人无处可去,便渡海来到北非,推翻了罗马帝国在北非的统治。

法兰克人西迁,占据了现在法国的土地,建立了强大的法兰克王国,定都巴黎。到6世纪,法兰克王国已拥有和现在法国大致相同的疆域,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因为语言和风俗都很相近,所以历史上通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匈奴西进时,由于法兰克国家非常强大,盎格鲁-撒克逊人无法进入高卢,他们便渡海进入不列颠。到7世纪初,不列颠岛的大部分被他们占领。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指从公元11世纪末开始,罗马教皇、西欧各国封建主和意大利城市商人,为了扩大教会势力,掠夺土地和财富,以及占领东方市场,对地中海东岸各国,特别是伊斯兰教国家发动的侵略性远征。

公元1095年11月,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召集宗教会议,煽动教士、封建主、骑士和破产农民,到东方去和“异教徒”作斗争,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他还说参加远征的人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农奴可以得到人身自由等。从1096年到1270年的近二百年间,西欧教会和封建主组织的东侵先后有八次之多,因为参加者都在自己的衣服上缝一个红“十”字作为标志,所以被称为十字军东征。

战争初期,十字军曾攻占耶路撒冷等一些地方,并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和拉丁帝国等几个封建小国。但十字军的侵略暴行和疯狂掠夺,激起了东方各国人民的激烈反抗,最终遭到彻底失败。

十字军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地破坏了东方国家的生产力,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西欧人民蒙受了惨痛的牺牲。罗马教皇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完全破产。在东侵过程中,意大利东部和地中海西部的一些城市,扩大了同东方的贸易。因此,十字军东侵对西欧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

◎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随着封建制度在西欧的确立,大小不等的封建庄园遍布西欧各地,它代替了过去的农村公社,成为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组织。庄园里有封建主的住宅、教堂和农奴的茅舍,耕地通常分为封建主直接管理、农奴耕作的直辖地和农奴使用的份地两部分。这两种地都划成条形,互相错开,称为“条田”。农奴不能离开庄园,既要向封建主服劳役和交纳实物地租,还要把收获物品的十分之一交给教会,叫做“十一税”。

西欧的封建庄园,基本上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在经济方面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里一切需要,从粮食到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几乎全部由庄园里的农奴进行生产和制造。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盐、铁和丝绸、宝石等物品,才向商人购买。

◎横扫欧洲的黑死病

黑死病指的是鼠疫。它是通过老鼠和跳蚤来传播的。在中世纪肮脏龌龊的环境中,它的传染性极强,曾在14世纪中叶横扫欧洲,造成了大量人群的死亡。

在欧洲主要城市,每一次瘟疫流行,都会使墓地拥挤不堪。1348年瘟疫流行时,仅伦敦市的一处墓地就埋葬了5万具尸体,一些地方甚至活着的人来不及埋葬死人。1349年巴黎死亡了5万人,占城市人口总数的一半,维也纳死亡了4万人。当时的城市人口很少有超过10万的,这样高的死亡数目令人惊悸。在农村,死亡率也高达50%左右,许多村落由于死亡者太多或害怕被传染而空无一人。人们估计,黑死病大约使1000个村庄沦为废墟。在欧洲遭受的瘟疫中,欧洲的8000万人口中有2500万左右丧生,造成劳动力的极度缺乏,生产力大倒退。这场大灾难使欧洲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浩劫,将欧洲数世纪积累的财力、人力扫荡殆尽。在当地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下,人们面对这样一场灾难束手无策。这种情况至今使欧洲心有余悸,谈则色变。

近代时期

◎海上马车夫——荷兰

17世纪的荷兰,在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后,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特别是其商业和对外贸易极为发达。荷兰的重要港埠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荷兰的造船业占当时世界的首位,商船吨数占欧洲总吨数的3/4.荷兰的商船航遍世界各地,商船达1万多艘,替许多国家转运商品。荷兰人的商船在世界各地航行,运输各地的商品,谋取巨额利润,所以,被人们称为“海上马车夫”。

然而,“海上马车夫”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首先对荷兰的海上霸权提出挑战的是英国。荷兰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竞争。从1652~1654年,两国多次在北海进行大规模的海战。最终被英国海军打败。这次战争使荷兰元气大伤,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荷兰商船,大部分成了英国的战利品。

刚刚向英国认输的荷兰,法国人又盯上了,“海上马车夫”进行了拼死抵抗,他们在陆上决堤放水,用滔滔的海水阻止了法国陆军的进攻。

在以后的四十多年中,荷兰又连续三次因为海上霸权问题与法国发生战争。这些战争由于席卷了荷兰领土,所以使荷兰遭受了更严重的损失:城市的工厂被毁掉,农村的灌溉系统被破坏,大批牲畜被宰杀。对法战争最终结束了荷兰的大国地位,从此,显赫一时的“海上马车夫”在新的争霸的棋盘上,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卒。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是指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的一条不经过地中海,绕过非洲直达东方的航路和横渡大西洋前往美洲的航路。新航路的开辟并不是偶然事件,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是由西欧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自然科学获得新的发展等因素促成的。

15世纪以后,由于西欧各国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于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大增。然而,西欧本身的黄金产量不多,在与东方进行贸易中,东方出产的丝绸、珠宝和香料价格昂贵,又使欧洲的黄金大量外流。自从《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以后,东方遍地是黄金之说引起了西欧商人和贵族掠夺东方黄金的强烈欲望,西方出现一种寻金狂潮。但是,到东方去的商路却不畅通。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东西商路主要有三条:一条从中亚沿里海、黑海到小亚细亚;一条是先由海道至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还有一条是先由海路到红海,然后再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当时,地中海东岸一带的贸易主要由阿拉伯商人把持,地中海特别是西地中海的贸易则由意大利商人所垄断。15世纪以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拜占庭,进一步加紧扩张,并对商船征收高额捐税,甚至进行海盗式的抢劫掠夺,意大利商人的贸易大受影响。因此,欧洲迫切需要找到一条能绕过阿拉伯商人,避开土耳其直通东方的新航路。

在15世纪和16世纪初的航海探索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国家远离地中海,更加迫切希望加入东方贸易。当时的两国都已完成了国家的政治统一,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有力量支持远航。同时,由于西、葡两国曾是意大利和尼德兰之间商业贸易的转运站,那里集中了许多富有国际航海经验的水手。这样,就使葡萄牙和西班牙能够充当开辟新航路的先锋。

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和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也为远洋航行准备了必要和可能的物质条件,地圆说已在欧洲广为流行,中国的指南针,使海船装上了“眼睛”;新型宽舱的多帆船的出现,使航行安全迅速。这样,西欧的殖民者踏上了远航的征途。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克里斯托夫·哥伦布(1451~1506年)是意大利半岛北部热那亚人。哥伦布自幼刻苦好学,读过许多航海方面的书籍。他曾经仔细阅读《马可·波罗游记》,非常向往东方各国的富庶。他曾熟读过天文学者托勒密的地理著作和皮埃尔·得埃利所著的《世界图表》,相信大地是圆的,认为从欧洲西航可以到达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1476年,哥伦布移居葡萄牙,任商馆中的经纪代理人,由于他经常出海远航,积累了许多航海和绘制地图的技术。于是他向葡萄牙国王提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东方印度的新航线计划,但遭到拒绝。哥伦布又向热那亚、米兰、英国、法国提交远航计划,但都未获批准。哥伦布又再一次求助于西班牙国王,经过许多周折,国王终于批准他的远航计划。

1492年,西班牙国王授哥伦布以“海军大将”军衔,预封他“新发现土地”的世袭总督,有权把新土地总收入1/10留为己有。8月3日,哥伦布率80名船员,分乘三艘帆船,从巴罗斯港出发,径向大西洋的西方航去。

在惊涛骇浪的大洋中,船队航行了两个多月,久盼陆地而不见,船员中怨声四起,纷纷要求返航。哥伦布只好宣布,如果再向西航行三天不见陆地,就立即返回。到了第二天凌晨,一名水手突然一声狂呼:“啊!陆地!”喊声惊醒了其他船员,水手们一片欢呼。

清晨,他们终于抵达了该岛。哥伦布兴奋万分,上岸后把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并宣布该岛为西班牙所有。哥伦布误以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于是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哥伦布向他们查询黄金产地后,继续向南航行,到达古巴和海地,在海地北部建立了第一个西班牙殖民地,留下39人驻守。翌年3月15日,船队返抵西班牙。

后来,哥伦布又进行了三次西航,相继到达牙买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等岛,还到达南美海岸及中美的洪都拉斯和巴拿马附近。可是,三次远航均未能发现大量的黄金和香料,也未能给西班牙带来巨额利润,西班牙国王就把哥伦布逮捕起来,遣送回国。

哥伦布被释放后,又进行了第四次西航,仍无巨额收益。负债累累、名誉扫地的哥伦布于1506年5月20日默默离开了人间。哥伦布去世时,他还认为自己发现的地方就是印度,直到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对大陆进行多次考察后,才确信这是一片新发现的大陆,并命名为“亚美利加”,这就是美洲名字的由来。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

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以悉尼为中心的新南威尔士。欧洲文明开始传入澳洲,澳大利亚大陆从此也摆脱了孤立落后的状态,进入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后来,英国向这里输入了品种优良的羊,新南威尔士由此很快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羊毛产地。直到今天,澳大利亚仍然被称作“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第一次环球航行

费尔南多·麦哲伦(1480~1521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欧洲航海家。他坚信地圆说,并认为向西航行是到达东方的捷径。他向葡萄牙国王提出组织船队进行环球航行的请求,但当时葡王已满足于绕道非洲的“新航路”,不愿再进行新的投资,因而拒绝了麦哲伦的西航计划,麦哲伦无奈,移居西班牙,向西班牙国王提出了这项计划。西班牙国王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同他签署了分享利润的协议。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由5艘船只组成的船队,从圣罗卡扬帆起航。6天后到达加那里群岛,稍事休息后,开始西渡大西洋。船队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中航行了70天,到达巴西海岸,船队继续向南航行,寻找穿过美洲通向东方的海峡。

3月底,在阿根廷的圣求利安港遇到大雪,麦哲伦决定在此抛锚过冬。停泊期间,由于多次探索海峡未果,船员中灰心失望和不满情绪增长,加上粮荒,三艘船只突然发生叛乱。麦哲伦派人刺杀了为首的叛乱船长,迅速平定了这次叛乱。

船队在停留近5个月后,再度起航,由于有一条船损坏,所以只剩下4条船。10月下旬,船队来到一个宽广的海峡口,在这里,“圣安东尼奥”号船趁探航之时,潜逃回西班牙。剩下的3只船则沿着岩石嶙峋的狭窄海峡前进,终于通过了海峡,来到了欧洲人向往已久的通向东方的海洋,在这片大海中连续航行了3个月,由于一路上风平浪静,麦哲伦就把这片大海命名为太平洋。

1521年3月6日,船队到达马里亚纳群岛。船队在这里补充了一些食物,并对土著居民进行了屠杀。船队继续前进,16日到达菲律宾群岛,他在岛上开设小铺子,用小刀、镜子、帽子之类廉价商品,换取黄金、珠宝、香料、粮食、肉类等。麦哲伦还在当地居民之间制造不和,以期征服这些岛屿。他与宿务岛的执政者结盟,发动对马克坦岛的围剿。马克坦岛首领率领1500居民顽强抵抗,麦哲伦在腿上中箭后,被土著居民用长矛刺死在海滩上。

麦哲伦的残部在其助手的率领下,继续航行。1521年的11月终于到达麦哲伦原定的目的地——香料群岛。在载满香料之后,经马六甲海峡,绕好望角回国,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的圣·卢尔卡港,生还者只有18人。

这次航行证实了“地圆说”的正确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是人类科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兴起,奠定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同时为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道路。

“文艺复兴”是指资产阶级早期的思想文化运动。其含意是,被中世纪封建天主教会压抑和摧残的古希腊、古罗马的灿烂文化,从此得到了复兴。实际上,文艺复兴不仅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而且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始于14~15世纪的意大利。城市的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发展其政治、经济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开展反对教会精神统治的斗争,以新的世界观推翻神学、经院哲学以及僧侣主义的世界观。这种新的世界观支配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哲学思想是人文主义。它的核心是一切要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宣扬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人的思想感情和聪明才智应该得到充分发挥,同样,人应该充分享受人间的欢乐。人文主义还提倡理性,追求知识和技术,重视实验科学和唯物主义,主张探索自然的奥秘。

这场思想文化运动之所以称为“文艺复兴”,又与当时兴起的一股崇尚古希腊文化的热潮分不开。中世纪的西欧文化,是天主教神学的一统天下,一切都必须以《圣经》为经典,无论是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似乎有了一部《圣经》就可以穷尽人间的一切智慧。任何思想都不能超越教义一步,否则就会被视为异端,由宗教法庭给予严惩,直至判处火刑。这样,中世纪的西欧处于黑暗和愚昧状态,文学艺术毫无生气,科学技术发展缓慢。而文艺复兴这股崇尚古希腊文化的浪潮,却有力地冲破了中世纪的沉闷,迎来了新局面。

14世纪末,拜占庭帝国灭亡前后,许多学者纷纷携带希腊文手抄本和珍贵的艺术品逃亡到比较开明的城市意大利。与此同时,古罗马的许多艺术珍品从地下发掘出来,又进一步打开了人们的眼界。长期受封建神学禁锢的意大利人民,为古希腊和古罗马优美的文学艺术和丰富的学术思想所倾倒,迫切要求恢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艺术,形成一股复兴古典文化的浪潮。正因为资产阶级这个早期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打着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旗帜出现,所以,后来史学家将这个运动称为“文艺复兴”。

◎法国启蒙运动

18世纪初,法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已有很大增长,然而,它仍然是一个非常腐朽的封建等级制的、专制主义的、天主教会的国家。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发展,要求进行改革和革命,扫除封建制度的阻碍,于是涌现了许多资产阶级及其各个阶层的理论家。主要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魁奈、卢梭、梅叶等,他们著书立说,批判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宣扬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他们的宣传启发了人们反封建的意识,所以,这些人被称为“启蒙思想家”。

启蒙运动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西方资产阶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整个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运动”其实并不局限于法国,它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场遍及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但毫无疑问,在这场运动中,法国是最引人注目的。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为代表的一批法国思想家,将这场启蒙运动推向了高潮。他们宛如灿烂的晨星,在黎明前的黑暗夜空中熠熠生辉。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15世纪末,英国的毛纺织业有了飞速的发展。社会上对羊毛的需求量大增,羊毛价格因之不断上涨,养羊就成了最有利可图的事情。在英国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羊蹄子可以把泥土变成黄金。”于是,许多地主贵族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争先恐后地放弃农业转而养羊,纷纷把耕地变成牧场。贵族最初是把属于英国农民公有的森林、草地、池沼或荒地等据为己有,后来又使用暴力把农民从小块租地上赶走,然后在土地上围上篱笆,挖起沟渠,让它生长牧草,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放牧羊群。

圈地像瘟疫一样,在英国到处流行。16世纪的宗教改革也加速了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教会的大片土地被收归国有,其中一部分赏给国王的宠臣,一部分卖给了投机的租地农场主。他们把旧有的世袭佃户大批赶走,激起了更大的圈地浪潮。

圈地运动的后果是地主用暴力侵吞了农民的大量土地,转化为资本,建立起许多资本主义大农场、大牧场,牟取巨额利润,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阶级。与此同时,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人,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这就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创造了必要条件。

被剥夺土地的农民生计无着,被迫到处流浪,英国政府对这些“流浪汉”进行血腥镇压,把他们看作罪犯,有的受监禁、鞭打等苦刑;有的被判作终身奴隶;有的在额上或背上打上“S”字母的烙印,表示可以随意出卖、转让。如果一个流浪汉在某地有三天不干活,就要遣回原籍,在额上打上“V”烙印,并套上锁链强迫服劳役。这样,这些圈地运动的牺牲者,在暴力的驱使下,被迫接受了雇佣劳动制度。

◎日本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武士起源于地主豪强为保护庄园的安全而抚养的家人。这些家人依照血缘关系和主从关系组成“弓马之家”,由称为“住久”的地方豪族任“旗头”。“弓马之家”的成员就是“武士”。为了加强武士的战斗力,武士集团的首领们经常制定出一些“家规”、“家法”来管教武士,在幕府成立后,全国封建武士的领袖——将军又进一步制订出各种法规条款——“式目”,这样,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德规范,也就是“武士道”。

“武士道”精神融合了儒教、佛教禅宗和神道的思想。在武士集团内部,上尊下卑,等级森严,为了维护这种上下关系,武士道精神强调“君道”和“臣道”。主君要庇护家臣,家臣对主君要保持“忠节”。家臣对主君必须做到绝对地、盲目地服从,要以能为主君献出自己的生命为荣。武士道精神还提倡“武勇”,武士应当以娴熟武功,保卫主君。武士平时经常佩带日本刀,把它作为武勇的象征,关键时刻,要为主君殉死,或为了挽回战败的耻辱,保持武士的体面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武士为了表现自己的忠义、烈节而义无反顾地剖腹自杀,就不足为奇了。为了能使武士从思想上盲目服从,武士道强调武士必须崇神敬佛,进行僧侣式的自我修养,以“礼义”、“礼法”等各种清规戒律约束自己的行动,遵守严格的纪律。

日本武士道精神,是封建军事专制主义的产物,近代以后,明治政府在法律上废除了武士的等级,但是,这种武士道精神却一直被宣扬美化成日本民族的固有精神,后来,这种武士道精神同法西斯主义相结合,成为日本统治阶级进行侵略战争的精神工具。

◎等级森严的印度种姓制度

公元前3世纪雅利安人已取代原印度半岛上的土著居民,而生活在南亚这块巨大半岛上。他们根据婆罗门教的戒条和习惯法汇编了一部法典,但又赋予其种种神的色彩,说该法典是由“人类的始祖”摩奴制定的,因而称之为摩奴法典。印度的种姓制度就是由该法典规定的。

法典说,梵天(即神)用自己的嘴、手、大腿和脚造出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主要指僧侣,他们垄断了宗教大权,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和讲授吠陀经,从事、主持祭祀活动,他们是第一种姓,社会地位最高。

其次是刹帝利,主要由军政人员组成,是一些世俗贵族和武士,他们掌握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军政大权,其主要任务是保护人民,缴纳礼品,奉献祭物,对社会实行世俗统治。

第三种姓称为吠舍,他们主要是一些富裕的农民和平民、商人,等等。其主要的任务是耕种土地、经商贸易、放牧牲畜、缴纳礼品等。

最低等级,也即第四种姓就是首陀罗。他们是仆人、杂役,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俯首帖耳地为前三个种姓的人服务。前三个种姓被称为“再生族”,后一个种姓被称为“非再生族”。

摩奴法典还规定,各种姓职业世袭,种姓之间不准通婚、交往,甚至不能坐在一起;如果首陀罗骂了前三个等级的人,就要割掉他的舌头;而如果“再生族”杀死了首陀罗,则只需作出一些物质赔偿而已。这一切都说明了种姓制度是多么的不公平。种姓制度的实质在于维护统治者的特权利益,将世俗的统治权与神权结合在一起,仿佛一切都是生来具有不可更改的,从而达到愚昧百姓、长治久安的目的。

种姓制度在印度顽固地延续了三千多年。

◎圣物——印度牛

牛在印度教里被视为圣物,并对它加以崇拜。这种信仰始于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吠陀时代。在古代印度,公牛可以屠宰当作牺牲贡奉和食用,而对于母牛则动它不得。在雅利安人的经典之一《梨俱吠陀》中写道,母牛为女神,它是众神之母,因此严禁宰杀母牛。这种单纯的动物崇拜到公元的最初几个世纪被赋予了社会色彩。当时规定杀母牛与杀婆罗门要治同罪。母牛崇拜还渗透进了宗教仪式中,在实行净化礼和悔罪仪式中,要使用牛奶、奶酪、奶油,甚至母牛尿和母牛粪。母牛全身均为圣,由此可见母牛崇拜至何等程度。对母牛的崇拜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在现代印度,宰杀母牛仍往往引发成为政治问题。在印度的许多城市里,尽管马路上人车拥挤,交通警察常常为疏通交通大伤脑筋,但他们对在本来就拥挤不堪的马路上游荡的牛却无可奈何,任这些旁若无人的牲畜四处闲逛。

◎“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是18世纪英国以贩卖奴隶为中心的洲际贸易。英国从利物浦、伦敦等城市用船载运棉麻织品、玻璃、陶瓷器皿、各种装饰品等物品,驶往非洲交换黑奴,并用船把黑奴运往西印度和南美殖民地的种植场,卖给农奴主,然后买进殖民地的糖、烟草、棉花返回英国,作为原料卖给工厂主。公元1713年,《乌特勒支和约》使英国获得贩卖奴隶垄断权,此后英国的奴隶贸易达到了空前规模。英国获得“贩卖奴隶垄断”权利,不仅为英国的贩奴商人带来了神话般的利润,而且加强了英国在那些需要黑奴来经营种植场的殖民地的地位。“三角贸易”在当时英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17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圈地运动不断发展,封建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其发展的需要,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摆脱这种桎梏和束缚。

1603年开始的斯图亚特王朝大力加强反动统治,国王查理一世提倡王权神授说,多次解散国会,迫害清教徒,违背资产阶级的利益,勾结西班牙……这些倒行逆施,加深了资产阶级、新贵族以及广大人民与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的矛盾。

革命的导火索是苏格兰人的起义,查理一世被迫恢复了国会。1640年4月重开的国会,成为反对以查理一世为首的王党的领导中心,揭开了革命的序幕。

查理一世拒绝了国会提出的改革要求,还企图逮捕以皮姆为首的反对派领袖。伦敦市城区的市民和附近的农民自动保卫国会和领导人。查理一世来到英国诺丁汉升起军旗,挑起了内战。

由克伦威尔领导的“新模范军”,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终于打败王党军,国王成了国会的阶下囚。1648年2月,由于看管不严,查理一世出逃,集结各地王党残余发动第二次内战,克伦威尔率军击溃叛乱,再次抓获查理一世。

在士兵和民众的强烈要求下,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也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成果。

随后,国会又先后通过了取消上议院和废除君主制的决议,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了高潮。

为了阻止斯图亚特王朝的进一步复辟和人民运动的再起,英国议会的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共同发动政变,废除詹姆斯二世,邀请其女婿、荷兰执政王威廉三世于1688年继承王位。至此,经过复辟和反复辟的几次较量,英国终于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揭开了欧洲历史上新的一页。

◎太阳之王——路易十四

公元164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逝世,他的长子、年方5岁的路易十四即位。其母奥地利的安娜摄政,首相马扎然执政。路易十四过着狩猎、在巴黎社交界鬼混的生活。公元1661年马扎然逝世,年已23岁的路易十四亲自执政。他要成为“职业的国王”,让整个朝廷和大臣俯首听命。路易十四任命马扎然的亲信富凯为财政总监,米歇尔·勒泰利埃为军事国务秘书,于格·德·利奥内为外交国务秘书。路易十四根据马扎然的意见,没有任命首相,决定亲自治理国家。大臣们要亲自向他作详细汇报,国家的任何事务他都要亲自决定。他宣布说,他“自己将是自己的首相”。国家的文件都要他亲自签署,不准大臣们反驳他。他对太子说,“上帝要求每一个生而为臣民的人绝对服从他,全部权力要完全集中在孤家手里”。他剥夺了巴黎高等法院和各地法院的权国,把巴黎法院的某些法官流放。公元1668年路易十四亲自到巴黎法院去,亲手从议事录里撕掉有关投石党的记录。他对法官说:“先生们,你们认为国家是你们的吗?国家是我的(或译朕即国家)!”法院已失去扣留国王法令和对这些法令表示异议的权利。“朕即国家”体现了路易十四在法国实行绝对专制主义统治,他本人被称为“太阳王”。他的统治使法国专制王权达到极盛,被称为“路易十四时代”。

◎枭雄拿破仑

拿破仑(1769~1821年)出生于科西嘉岛的破落贵族家庭。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功勋卓著,被破格提升为将军,后又通过雾月政变,夺取政权。1804年12月,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他15年执政期间,采取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经济措施。

拿破仑的政治生涯是同对外战争联系在一起的。他从1799年上台到1815年止,历经6次对反法联盟的战争,在战争中,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敌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但是,拿破仑的战车踏遍了整个欧洲,他还把战火烧到北非、西亚、印度和美洲,使这些地区的人民遭受灾难。1812年5月,法国皇帝拿破仑率领50万大军进攻俄国。俄军在库图佐夫将军的指挥下,至12月中旬,在冬季作战中,几乎全歼法军于莫斯科,拿破仑最后只剩2万余人惨败而归。至此,法军精锐丧失殆尽。1814年3月31日,沙皇亚历山大率俄军和各国反法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

1815年3月,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只率1500人,几门大炮,分乘几艘船只,在法国海岸登陆。拿破仑不费一枪一弹,仅在出岛23天后的3月20日,便在巴黎重新组织起资产阶级政府,重登帝位。

不久,欧洲各国反法同盟又拼凑起来,围攻巴黎。拿破仑率领12.5万大军迎敌。6月18日,大决战在比利时南部的滑铁卢展开。由于雨天、路滑,拿破仑未能发挥出炮兵的优势,加之盟军的支援部队纷纷赶到滑铁卢。法军腹背受敌,一直激战到深夜,终于瓦解,一败涂地。拿破仑又被放逐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拿破仑终于死于该岛。

◎失败的代名词——滑铁卢战役

波旁王朝复辟后,倒行逆施,法国人人心浮动,在维也纳开会的反法联盟各国也因利益冲突而吵得一塌糊涂。拿破仑趁机于公元1815年2月26日秘密逃离囚禁他的厄尔巴岛,3月1日,他成功地登上法国海岸。3月20日,拿破仑进入巴黎,受到士兵和农民的热烈欢迎。但他的这次执政只有100天左右,历史学家称之为“百日政变”或“百日王朝”。

3月25日,英、俄、普、奥、荷、比等国拒绝了拿破仑的和谈要求,迅速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公元1815年6月,反法联盟集结了70万大军,准备进攻巴黎,而拿破仑最多也只能征集到18万人的军队。最后,拿破仑决定以攻为守,各个击破。

公元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与英荷联军在滑铁卢会战。晚上8时,英荷联军和普军发起攻击,法军全线崩溃,拿破仑逃回巴黎,于22日再度退位。这次,他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最后囚死在那里。

滑铁卢之战彻底结束了拿破仑时代。此后,滑铁卢成了失败的代名词。

被第六次反法同盟赶下台的拿破仑并没有气馁,1815年初,他从流放地出发,不费一枪一弹就重返皇位,创造了一个惊人的奇迹。然而,他的好运到此为止,几个月后的滑铁卢会战中,拿破仑失去了命运女神的垂青,惨败于英普联军之手,政治生涯就此终结。

◎美国独立

哥伦布在公元15世纪末发现了美洲,并将其称为“新大陆”。公元17世纪初,欧洲开始向北美洲移民。从公元1607年第一批英国移民踏上弗吉尼亚,到公元1733年最后一个殖民地佐治亚的建立,英国先后在北美东海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就是后来美国最初的13个州。

欧洲移民来到北美洲定居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移植到了那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种植场迅速萌发,随后,殖民地农业、工商业、航海业、造船业、海外贸易等在北美洲蓬勃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北美洲的13个殖民地的居民日益融合,到公元18世纪中叶以后,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同于英国的新民族——美利坚民族。

新生的美利坚民族提出了挣脱对宗主国的依附关系,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然而这一要求遭到了英国的阻挠,这就使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了。

公元1775年4月18日,英国殖民者派遣了800名驻波士顿英军前往康科德,搜缴当地民兵的秘密军火库。不料,这一消息被当地人截获。翌日清晨,当英军行进至莱克星顿和康科德一带时,遭到了早已严阵以待的民兵的袭击。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从此开始,北美殖民地人民进行了八年为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并于公元1776年7月4日宣布独立。公元1783年,英国殖民者终于被迫签订和约,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的第二次革命——南北战争

1861~1865年,美国发生内战,历史上称为“南北战争”。1860年12月20日,南卡罗来纳州首先退出联邦,随后,又有10个州相继退出。1861年2月8日,在蒙哥马利城召开了南部各州代表大会,宣布成立“美利坚同盟政府”。

林肯就职总统后,曾试图同奴隶主谋求和解,劝告不要破坏联邦的统一,但是南方人不愿做任何妥协。1860年4月12日,南部同盟开炮轰击塞姆特要塞,公开挑起内战。1861年4月15日,林肯发布宣言,宣布南部各州叛乱,号召人民为恢复联邦的统一而战。

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南方军事准备比较充分,北方的轻敌而使南方奴隶主控制着战局的主动权。第二阶段由于林肯政府实行了解放奴隶、实施《宅地法》等一系列革命性措施,使战局向有利于北方的方向发展。1865年4月3日,北方攻占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满,9日南军总司令李将军在弗吉尼亚州的阿波马托克斯法院小村向格兰特将军投降。历时四年之久的南北战争宣告结束。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扫除了奴隶制障碍,美国完全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地位。从此,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世界上经济力量最强大的国家。

◎“第一个人权宣言”——《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是公元18世纪美国反英独立战争中的资产阶级革命文献,由杰斐逊、富兰克林、约翰·亚当斯、罗杰·薛尔曼、罗伯特·利文斯顿等5人起草,杰斐逊主笔,公元1776年7月4日在费城第二届大陆会议上通过。《独立宣言》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政治纲领,在动员和组织革命力量、促进独立战争的胜利中,起了进步作用。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宣布了“主权在民”的原则。马克思称之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它的通过和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后来,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国庆日。它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拉美民族独立运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引发战争的《汤姆叔叔的小屋》

公元1862年的某日,美国总统林肯在白宫接见了一位夫人。当人们把这位夫人介绍给总统时,林肯脱口而出说:“啊,这位夫人写的一本书引发了一场伟大的战争。”这位女士就是斯陀夫人。她所写的这部书就是闻名世界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肯所说的那场“伟大的战争”就是美国历史上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

公元1852年,《汤姆叔叔的小屋》问世,几乎每个识字的美国人都争先恐后地去阅读这部“扣人心弦”的小说。这一动人的故事很快便家喻户晓了。不久,它又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影响遍及全世界,并且被改编成剧本,搬上了舞台。可想而知,它成了激励美国人民推翻残酷的奴隶制的精神武器,它出版后十年,美国就爆发了南北战争。所以有的学者把这本书列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巨著之一。

◎“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手中取得民权”的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年),不仅是一位早期著名的科学家,还是一位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曾被誉为“18世纪仅次于华盛顿的最伟大的美国人”,他以卓越的才智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手腕,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美国于1775年4月,在波士顿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刚独立两个月,纽约就被英军攻陷,首都费城也危在旦夕,法国又中断了军援。这使为独立而浴血奋战的美国军民陷于弹缺粮少的严重境地。这时年已70多岁的富兰克林临危受命赴法求援。

富兰克林一到巴黎,就给路易十六统治下的欧洲封建王朝的中心带去了一股清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气息,凭借着巴黎这个大舞台,他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外交剧。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邀请巴黎知识界的名流聚会,争取他们对合众国的同情;他出没于巴黎的市井街头,同普通巴黎人讲述美国的独立战争。富兰克林到法后不久,正式照会法国外长维尔仁,建议法国承认美国独立,两国缔结商约和同盟条约,但维尔仁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犹豫。对美国来说,法国军火虽援助了其独立战争,但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如能同法国结盟,这意味着法军加入战争。此后再争取法国的盟友西班牙,那么将使整个战局为之改观。因此,与法结盟关系全局,富兰克林耐心等待时机。

1777年10月,美国军民在萨拉托加打败了英军,富兰克林立即大张旗鼓地将这一捷报通知各国驻法使节和法国政府,再次要求法国立即缔约,并暗示美国正在同英国秘密进行和谈。维尔仁深感不安,不得不考虑,如不缔约,英军还可能反败为胜,那时法国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将立即成为英国的嘴边肉;但如果美军获胜,法国将失去分享胜利果实的机会。权衡利弊,考虑再三,他终于在1778年同美国缔约,法军于同年加入战斗。这一转机,随即导致1779年西班牙参战和1780年荷兰参战。于是,英国空前孤立,使战局急转直下。

富兰克林以他精湛的外交技艺,为苦斗中的美国军民赢得了可贵的盟军。后来的人们把他在法国的一系列外交活动比做一场“外交旋风”,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废除了奴隶制的总统——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年),美国内战时期的总统,出身于农民家庭,没有上过学,但通过顽强的刻苦自学,攻读了历史、法律、哲学等方面的书籍。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伊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由于他的坚定的解放黑奴的立场,得到了北方资产阶级和全国人民的支持,18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

由于美国南方蓄奴主义者发动叛乱,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北方仓促应战,节节败退。在这危急关头,林肯签署了《宅地法》,规定每个美国公民只需交纳10美元,就可以在西部得到160英亩的土地,在连续种植五年后,便可以拥有这块土地。同年,又颁布《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废除各州奴隶制,解放的黑奴可以参加联邦的军队。这两个文件调动了农民和黑奴的积极性。从此,北军取得了节节胜利。

1865年4月14日晚,林肯在剧院遭到枪杀,第二天辞世。林肯总统带领美国人民废除了奴隶制,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美国人民的永久的爱戴。

◎现代海军之父——马汉

马汉(1840~1914年)出生于美国的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毕业于美国海军最高学府安那波利海军学院。后在海军中任职,对海军军事理论有深入的研究。

1890年5月,他出版了《1660~1783年间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接着,又出版了《1793~1812年间——制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纳尔逊生平——英国制海权的化身》,这三部书被认为是马汉制海权理论的三部曲。它们一脉相承,互相联系,构成一个统一体。

通过对历史上殖民地和海军关系的描写,马汉提出了:海军不是用来防御的工具,而是用来进攻的武器,谁拥有强大的海军谁就拥有制海权,谁就能制敌于死地。制海权对于世界历史具有决定性影响,控制海洋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纯物质因素中的首要因素。

19世纪末的美国,国内的垄断资本不断膨胀,所以积极要求进行海外扩张,这就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马汉的军事理论适应了当时美国的社会需要,受到美国的欢迎,马汉成为军政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两度出任海军学院院长。这一理论对美国海军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海军界将其奉为“现代海军之父”。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一词是日本人从中国的古籍中选用的。“明治”出自《易经》的“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一句。明治是日本睦仁天皇的年号。“维新”来自《诗·大雅·文王》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句,有革除旧法实行新政的意思。从字面上解释,“明治维新”就是指发生在明治年间的革除旧法,实行新政一事。

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狭义的明治维新,指1866年日本以下级武士为中心的倒幕派用武力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明治新政府这件事。历史学界称之为“王政复古”。人们更多使用的,则是广义上的明治维新。它指整个明治天皇在位年间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教育等全面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这场改革使日本摆脱了封建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走上了资本主义繁荣富强的道路。在整个非西方的世界,只有日本通过这场改革成功地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文明而富强了起来,成了第一个独立自主、国势兴盛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这个广义上的“明治维新”受到了其他也想通过改革而富强的落后国家的重视。

◎现代俄国政策的奠基者——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1682~1752年)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亲政后锐意改革,依靠中小地主和商人,打击大贵族势力,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文化,推动俄国走向富强。

彼得重点进行军事改革,他着手建立军工企业,改善部队的装备。为了发展军火的生产,连教堂的铜钟都征收了。为了培养本国的军事人才,规定贵族子弟必须由军事学校毕业,士兵必须通过军校培养才能循序晋升,建立了正规化的军事制度。他还设立了陆军院和海军院,作为军队统一指挥机构。

彼得大帝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他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经济上由政府出面创办手工工厂。实行高关税政策,以保护本国工商业的发展。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彼得曾化装出国考察,大量引进先进的技术,同时派人出国留学。

为了建立一支世界一流水平的海军,彼得大帝派遣使团赴西欧考察,他还以“下士”的身份,化名为彼得·米哈铲洛夫随使团出国。学习了科学的造船技术和船体几何学原理,参观了德意志的汉诺威、德累斯顿等地的武器制造厂。

为取得出海口,彼得大帝联合丹麦、波兰等国同当时波罗的海海上霸主瑞典进行了长达二十一年的北方战争。1714年俄瑞签订尼什塔特和约,使俄国获得波罗的海东岸的广大地区,获得几代沙皇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取代瑞典成为波罗的海的海上霸主。俄国从内陆国变成濒海国,为夺取欧洲霸权铺平了道路。

与此同时,从1704年开始,彼得一世迁都,他要在波罗的海岸建造新都圣彼得堡。圣彼得堡远离俄国经济富庶地区,所有的供应都必须通过荒无人烟的广大地区运输而至。但是,新都对于取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国走向世界,向外扩张,其意义深远而重大。在海滨修建新都的同时,彼得大帝又在科特林岛修筑防御工事,兴建喀朗施塔得海军基地,建造船坞和要塞。到彼得晚年,俄国已建成一支强大的常备军,拥有20万陆军,48艘军舰和800只小型战船组成的海军。

为了让俄罗斯的子孙后代铭记彼得一世的赫赫功勋,俄国枢密院给他奉上了“彼得大帝”的尊号。

彼得一世进行的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国的落后面貌,并成为现代俄国政策的奠基者。普希金说,他“让俄罗斯腾空而起,又用笼头把它套住”。

◎野心勃勃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

1725年彼得去世后,俄国出现了大贵族争权的混乱局面,发生过5次政变。到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时才稳定下来。叶卡捷琳娜二世以开明君主自居,与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法国启蒙思想家书信往来甚密,并标榜此事。她继承了彼得一世的基本政策,加强农奴制、发展工商业和大力推进对外扩张。

她在位期间,贸易保护主义得到加强,禁止本国能够生产的商品进口,本国急需却又不能生产的商品则免收关税。

然而,女皇在加强农奴制方面不遗余力,而且还用此来笼络贵族,加强皇权。将大量农奴赏赐给权贵,是她的统治手段之一。她共赏赐出皇室农奴80万,仅宠臣波将金公爵就得到10万人。普通的宫廷卫兵都可拥有农奴29~45人。买卖农奴很普遍,一名将成年的女奴只售10卢布。

野蛮的农奴制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强烈反抗。18世纪60年代发生农民起义约40次。1773年更爆发了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女皇调用大批军队,到1775年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女皇的侵略野心极大,她在位期间,两败土耳其,取得南方出海口和在黑海海峡的自由通航权,还将罗马尼亚3个公国置于俄国“保护”之下。通过3次瓜分波兰,俄国得到立陶宛、库尔兰、白俄罗斯、西乌克兰等地。俄国还宣布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岛属俄国版图。在1867年卖掉阿拉斯加之前,俄国是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

◎“欧洲首相”——梅特涅

欧洲包括英、法、德(近代称普鲁士)、奥地利等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19世纪上半期,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在整个欧洲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极力推行“均势外交”,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大国首脑会议,纵横捭阖数十年,落后的奥地利一变而为欧洲霸主。人们形象地把梅特涅称为“欧洲首相”,既说明奥地利在当时欧洲占有重要地位,更指梅特涅大权在握,显赫一时,俨然是全欧洲的主宰。

梅特涅(1773~1859年)出生于德意志西部一个贵族家庭,年轻时受过良好的教育,20岁就被任命为奥地利帝国派驻海牙代表,以后又连任帝国驻普鲁士、驻法大使。那时,整个欧洲都被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所震撼,梅特涅站在反动贵族的立场上,强烈反对法国革命。奥地利和英国、沙俄、普鲁士等国连续组织反法联盟,企图以武力扼杀法国大革命,可是,反法联盟屡战屡败,奥地利多次被迫割地赔款求和。为了维护帝国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梅特涅四处奔波,八方联络,表现出灵活的外交手腕和敏锐的判断力,成为欧洲外交和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其才干甚至得到拿破仑的赞赏。1809年,梅特涅就任外交大臣,从此主持奥地利外交和内政达四十年之久。

组建“神圣同盟”是梅特涅生平得意之作。1814年拿破仑失败后,英、俄、奥、普等国召开了反动的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恢复封建统治,他们担心再度发生人民革命。在梅特涅的建议下,1815年9月,沙俄、奥地利、普鲁士三国结成了臭名昭著的“神圣同盟”,专事镇压欧洲各国革命运动,梅特涅是这个组织的核心人物。1821年起,梅特涅担任奥地利首相,位尊权重,声名显赫,不可一世。奥地利人民在反动高压统治之下痛苦不堪,对梅特涅极为憎恨。1848年,维也纳终于爆发革命,人们高呼打倒梅特涅的口号举行武装起义,梅特涅槃免去首相之职,仓皇中男扮女装逃往英国,成为世人的笑柄。

◎“铁血宰相”——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年)是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自上而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

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生于普鲁士的一个容克贵族世家,这熔铸了他那个阶层特有的专横暴戾的习性。19世纪40年代,俾斯麦的政治态度顽固保守,竭力维护容克阶级的旧有利益,声称德国统一乃是妄想。50年代以后,他进入外交界,先后出任普鲁士驻法兰克福联邦代表会议公使,驻俄、驻法公使,他的政治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认识到,德国统一是不可避免的,普鲁士应掌握统一运动的领导权,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产阶级的利益。

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当时普鲁士政府和以资产阶级自由派为主的进步党在有关军费预算的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即宪法纠纷)。国王威廉一世虽然解散了议会,但是,新选出的议会中进步党仍占有不少的席位,并于1862年9月再次否决军费预算。容克的代表人物俾斯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普鲁士国王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的。他一上台,便采取了强硬的立场,并在议会上对代表们说:“我们这里不是英国,我们这些大臣是国王的奴仆,而不是你们的奴仆。”9月30日,他在议会预算委员会上宣布:“德国不能寄希望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要寄希望于它的武力。当前的重大问题不能靠演说和靠多数通过决议来解决,问题须靠铁和血来解决。”统一德国依靠“铁和血”,即凭借暴力,这是俾斯麦的纲领和信条,因此,他在历史上就被称为“铁血宰相”。

此后,俾斯麦违背宪法规定,无视议会的决议,强制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和使用军费开支。同时,充分施展外交手腕,纵横捭阖,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为普鲁士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威廉一世统一了德国。

现代时期

◎美利坚民族精神的象征——《自由女神》

美国纽约赫德森河口的“自由岛”上,高高耸立着巨型“自由女神”铜像。这位“女神”握着火炬的右臂高插入云,左臂抱着一本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脚上残留着被挣断了的铁链,气宇轩昂,神态勇毅,被认为是美利坚民族精神的象征。

这座女神像是法国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美法联盟而于1886年赠送给美国的。其作者是法国著名艺术家奥古斯托·巴托迪,他的这部作品的构思是受到了法国历史传说的启发。传说1851年12月2日,巴黎陷入了迷惘的夜色。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处于路易·拿破仑发动的卑劣政变的重重围攻这中,岌岌可危,一个忠贞于共和政体的女郎,忽然从街上筑起的防御工事中,擎起一支熊熊火炬。一声震天的呐喊,她冲出障碍物,直向专制暴徒发起最后的冲击。可是,从那黑暗角落横扫过来的一排枪弹,立刻使她倒在血泊中。

当年,早已醉心于雕塑艺术,才满17岁的少年巴托迪,受到了传说的强烈感染,他为自己心中浮起的惊人的一幕幻景震撼,这也就成为他在十多年后孕育自由女神巨雕的珍贵的胚胎。

后来,他又在自己爱妻身上找到了理想的美如维纳斯女神的体型,在他母亲那儿找到了他倾心的古朴又肃穆慈祥的面容,终于铸成了这座举世闻名的杰出雕塑的完整形象。

1885年6月,这座雕像被分装成210箱,用船载过大西洋,抵达美国。1886年10月,由当时的美国克利夫兰总统亲自揭幕。这位高举自由火炬的女神,面对无边无际的海洋,那充满历史使命感的坚毅风姿,显得如此深沉、凝重而又奔放。

◎《国际歌》是谁创作的

《国际歌》的歌词是1871年6月由工人诗人欧仁·鲍狄埃创作的。工人家庭出身的欧仁·鲍狄埃,13岁当学徒,饱尝了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参加过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和1848年六月起义。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时,他被选为公社委员,担任公社服务委员会和工人协会联合会、艺术家协会联合会的领导工作。在保卫公社的战斗中,他坚持到最后一个街垒陷落。在巴黎近郊工人区的朋友家中,他怀着满腔的怒火和沸腾的热血,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战斗诗篇——《国际歌》。这首歌表达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和坚强信念。1888年6月,法国工人作曲家狄盖特满怀无产阶级的战斗激情,为《国际歌》谱了曲。从此,这首用巴黎无产阶级的鲜血谱写的“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传遍全球,响彻寰宇,鼓舞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奋起斗争。

◎大国沙文主义

“沙文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沙文是拿破仑的士兵,以其狂热的民族情绪拥护拿破仑一世推行扩张主义计划而驰名。由于这个缘故,他成了19世纪30年代两个话剧中的反面角色。1831年自法国著名的戏剧家、法国科学院院士E·斯克里伯的剧本《农民士兵》上演后,就在法语词汇中扎根了。沙文主义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极力宣扬本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拼命煽动民族仇恨,毫不掩饰地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

◎功利主义

19世纪,首先出现在英国。功利主义否定了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以能否增进个人利益作为判断制度和法律价值的标准。功利主义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要求国家对经济实行不干涉政策,主张私有财产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为此又要求国家在必要时可以对某些问题予以干涉,从而形成了国家是“必要的罪恶”的消极国家观念。

功利主义的出现,使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国家学说有了重大的转变,也使17、18世纪国家由保护个人自由、平等权利的工具国家的观念转变为警察国家的观念,将国家看做是资产阶级的“守夜人”。

◎“五·一”劳动节是怎样来的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底特律、纽约等城市35万工人为争取每日8小时工作制而举行联合罢工,组织示威游行,芝加哥的无产阶级走在斗争的最前列。5月3日,美国资产阶级当局出动警察对芝加哥罢工工人进行大肆镇压,当场打死6名工人。次日,3000名工人在事件发生的草市广场举行抗议集会,混入人群的破坏分子向会场投掷炸弹,警察向工人群众开枪,4名工人被炸死,200多人受伤,数百名工人被捕,后来,美国当局又将几名工人领袖判处死刑。

这一切激起了美国和世界进步舆论的抗议,美国工人阶级的英勇斗争得到了国际无产阶级的有力声援。1889年7月14日,第二国际成立大会通过一项决议:为纪念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的总罢工,决定“五一”为国际无产阶级的节日,号召各国劳动者应该按照本国条件所允许的方式,组织“五一游行示威”,这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历。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1918年,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非正义的战争。战争历时四年多,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约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美、日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激化起来,形成了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1914年7月,奥匈帝国以其皇太子斐迪南在塞尔维亚遇刺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德国和英、法、俄(协约国)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相继参战。接着土耳其、保加利亚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日本、意大利和美国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以欧洲为主要战场,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1918年8月,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也向德、奥宣战。1918年9月,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结束。1919年6月28日,交战国在巴黎和会上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十月革命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沙皇被永远赶出了冬宫。但七月事变后,临时政府又搬进了冬宫。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阿芙乐尔”号的一声炮响,攻打冬宫这座沙皇专制统治的堡垒的战斗开始了,十月革命爆发。

攻占冬宫是一场非常艰难的战斗。从11月7日清晨起,守卫冬宫的2000多人,用成垛的木头,排成坚固的街垒,街垒里布置着机枪巢,堵住了冬宫的全部出入口。起义部队进入广场,就处在他们的火力圈内。但攻打冬宫战役的指挥官安东诺夫不惧危难,亲自率领起义部队,冲进广场,冲向了宫门。经过激战,终于攻占了冬宫。

11月8日晚上9点钟,苏维埃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斯莫尔尼宫开幕。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发表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庄严宣告俄国一切政权归苏维埃。列宁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安东诺夫等被选为人民委员。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农政府诞生了,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人类历史上书就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39~1945年。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空前的巨大灾难。据统计,全球60%的国家、4/5的人口卷入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及大洋洲,大战造成约6000万人死亡,物资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

1939年8月31日,一队化装成波兰军队的德国法西斯党卫队队员,袭击并“占领”了德国自己的格兰茨电台,于是,希特勒宣称波兰侵略了德国。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国出动大军,62个师,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袭击波兰。希特勒的“闪电”战术,使波兰军队措手不及,波兰陷入一片混乱,9月底,波兰军队全军覆没,德军占领波兰。英、法是波兰的盟国,两国政府先要求德国停止军事行动,遭到拒绝后,9月3日,不得不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但最终,正义战胜邪恶,横扫一时的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人类文明得以拯救,世界重新恢复了和平。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拯救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1929年10月24日,美国以交易所股票的急剧下跌为标志进入30年代经济大危机年代,危机期间,胡佛总统信奉“不干预主义”,使美国的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美国的工业和农业都呈现出一派可怕的情景。工厂大门紧闭,牲畜被成批杀掉,牛奶倒入大海,而广大人民却忍饥挨饿,胡佛总统也被冠以“饥饿总统”的称号。

1932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他在就职演说中说:“这个伟大的国家将会坚持下去——它将会复兴,将会繁荣昌盛。”在这样的信念下,罗斯福开始实行他的“新政”,从他就任到1941年美国参战的9年,也被称为“新政时期”。

罗斯福的新政主要采用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其主旨就是要由国家来干预经济生活,实行有调节的资本主义。

新政的实施使经济得到了复苏,生产回升,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维护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丘吉尔

丘吉尔(1874~1965年),保守党领袖,历任贸易、内政、海军、军需、陆军、空军、殖民、财政等都大臣,于1940~1945年、1951~1955年两次出任英国首相,带领英国人民战胜法西斯。同时他又是一位历史学家,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略》等书。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

◎马歇尔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1880~195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陆军参谋长,后晋升为五星上将。1945~1947年任驻华特使,以“调处”为名,参与国共谈判。1947~1949年任美国国务卿,在此期间,他提出了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马歇尔计划”。

◎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先后担任驻欧洲美军司令、北非战场盟军司令、北非和地中海盟军司令,直到欧洲盟国最高司令,领导欧洲战场作战。他善于把多国的庞大武装力量合为一体,协同作战。1944年12月,艾森豪威尔因指挥诺曼底登陆作战有功,被授予陆军五星上将军衔。战后任美驻德占领军司令,美国陆军参谋长。1950年调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军统帅。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第34任总统,并于1956年连任。任内继续奉行军备竞赛和“冷战”政策。1953年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次年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1957年提出控制中东、近东的侵略扩张计划,即“艾森豪威尔主义”,随即派兵干涉黎巴嫩。著作有《远征欧陆》、《受命变革》。

◎戴高乐

1940年6月14日,德国进入巴黎,6月18日,法国戴高乐将军在伦敦发表了《告法国人民书》,号召法国人民为维护法国的自由和独立而战斗。在贝当政府投降以后,戴高乐宣布成立“法国民族委员会”,领导抵抗法西斯运动。这样,戴高乐就树起了“自由法国”的旗帜。1942年7月,戴高乐又把“自由法国”改为“战斗法国”。在戴高乐领导下,联合了各反法西斯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法西斯斗争。

1944年9月,戴高乐就任第一届临时政府首脑。10月31日,他下令解散抵抗运动最后一支武装——法共领导下的爱国民警队。但他力图制定一部加强总统和政府权力、使之不受政“自由法国”党制约的新宪法的计划,却遭各党普遍反对。1946年1月,他挂冠而去。

1958年春,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政府陷入由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触发的严重政治危机,戴高乐抓住这一时机,再度出山组阁。1959年1月,他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为了贯彻自己的方针,他力排众议,甚至冒着被刺杀的危险,镇压了数次叛乱。到1962年,法属非洲各国全部独立。戴高乐还致力于维护法国的独立地位和大国地位,竭力谋求欧洲的联合,成效显著。但国内矛盾的日益尖锐,导致了1968年“五月风暴”。1969年4月,他在一片反对声中辞去总统职务。

1970年11月,戴高乐因心脏病猝发而去世。

◎人民英雄铁托

铁托是南斯拉夫著名的反法西斯领袖。他出生于克罗地亚,早在1920年就参加了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后,铁托担任人民解放游击队总司令,领导南斯拉夫军民开展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武装斗争,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1943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45年3月,铁托指挥80万人民军和游击队,在盟军配合下,向侵略者发动总反攻,解放全部国土。战后,铁托成为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和南斯拉夫共产党的最高领袖,也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日本战犯东条英机

东条英机出生在一个军阀家庭。自幼受到反动的军国主义熏染,参军以后受到上级的赏识,逐渐升迁,成了日本法西斯的核心人物。他狂热地推崇战争,竭尽全力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效犬马之劳。1931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之后,东条先后被任命为驻扎在东北的关东军的宪兵司令官和参谋长。他在中国东北大搞“讨伐”、“强化治安”运动,疯狂镇压我东北人民的抗日义举,并迫不及待地建议尽早对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大举全面侵华。东条率领关东军的精锐部队侵入中国河北、山西等地区。1941年10月东条当上了首相。他一上台就叫嚷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以进一步扩大战争,准备吞并整个东南亚和太平洋广大地区。1941年12月8日,日本在袭击美国珍珠港的同时,派出21个师团陆军向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发动进攻。不到半年时间,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1亿多人口落到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之中。

不久,日本在一系列重大战役中接连失败。东条陷入四面楚歌之中,被迫辞职。1945年日本投降后,罪大恶极的东条英机自知难逃法网,畏罪自杀未遂。1948年东条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宣判为甲级战犯处以绞刑,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敦刻尔克大撤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等国对德实行绥靖政策,对德宣而不战,这样,在德国强大的闪电战攻势下,欧洲全面溃退。1940年5月,德国占领卢森堡、荷兰、比利时,5月14日,德军主力在空军和摩托化部队的掩护下突破法军防线,向西挺进,26日,夺取加来,直逼英吉利海峡,把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比军队同法军中央的部队拦腰切断,把北部的40万英法联军压缩包围在敦刻尔克沿海很小的三角地带。

5月27日起,英法联军开始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国动员了850多艘各类舰船,法国的海军和商船也参加了运兵工作,经过9昼夜的努力,把33.8万的英法和其他盟国的军队运过海峡,撤入英国。担任掩护任务的法军4万人没来得及撤走,当了德军的俘虏。英法联军在海边共丢下700辆坦克、2400门大炮和13万辆汽车等各种辎重。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法两国政府执行绥靖政策,对战争准备不足的结果,这以后,法国已无险可守,6月22日,法军无条件投降。但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次有计划的撤退,为英法两国保存了军事力量。

◎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上一派祥和的假日气氛。7时55分,突然基地上空出现一群日军飞机,扔下炸弹后返航;8时54分,第二批日机171架,飞临珍珠港上空,再次进行狂轰滥炸,9时40分全部离去。

在日军空袭时,美军因毫无准备而仓促进行反击,只打落日机28架,打伤74架。而美军的损失是:被击沉和受伤的大型舰只19艘,被击毁的飞机177架(实际损失为311架)。陆海空伤亡3615人,其中2343人死亡,1272人负伤,另有961人失踪。

美国对日军的偷袭之所以毫无准备,是因为对日军的偷袭估计不足。同时,为了麻痹美国,美日之间的谈判一直进行到开战时刻。

日本政府在偷袭之后两小时,才对美宣战。

12月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两院发表了战争咨文:“1941年12月7日——必须永远记住这个耻辱的日子!”接着,美国国会通过决议,美国对日宣战。同日,英国对日宣战,9日,中国对日宣战,随后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也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诺曼底登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4年,随着苏联军队的节节胜利,英美联军决定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

1944年6月6日(又称“D日”行动),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开始了。美国第四师首先于早晨6时30分开始登陆,紧接着,英国第二集团军也开始登陆……与此同时,大批伞兵在德军的后方空降。

德军将领们连忙调兵抵抗,并请求希特勒调两个精锐的坦克师增援诺曼底,可希特勒正在睡觉,没有人敢打扰。希特勒醒来时,已是下午3时,盟军登陆部队早已深入陆地好几公里,大批坦克、火炮和后续部队也源源不断地登陆。到7月5日,盟军登陆部队已超过100万。希特勒精心策划的“大西洋铁壁”被一举突破。德军从此陷入苏联和英、美联军的东西夹击之中。

◎纽伦堡大审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国际军事法庭于1945年11月20日至1946年10月1日,在德国纽伦堡开庭,对21名纳粹德国首要战犯进行了审讯和判决。

1945年11月20日上午10时零3分,庄严肃穆的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纽伦堡法院的正义宫开庭。大厅正面竖立着苏、美、英、法四国国旗,旗前设审判官席。受到起诉的德国首要战犯共24名,其中被告鲍曼未缉拿归案,被告莱伊在狱中畏罪自杀,被告克虏伯获准暂不出庭受审,故实际出庭者共21人。法庭起诉书列举了24名被告的主要罪状。

纽伦堡欧洲国际军事法庭从1945年11月至1946年3月进行了错综复杂、旷日持久的审案工作。这是一场艰苦的、面对面的舌战,法庭成为同德国法西斯战犯最后较量的战场,四国检察官分别对被告们作出详尽的指控。法庭共公开审判403次,多次传讯每一名被告。在审讯过程中,法庭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公正、人道、民主的精神,从而更显示了法律的尊严。

纽伦堡审判是一次公正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审判。它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又一重大胜利,它巩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成果。同时,也揭开了国际法史上新的一页。

◎联合国

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火中诞生的。

1944年8月,中、苏、美、英四国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一个叫敦巴顿橡胶园的古老庄园里召开了会议,进一步讨论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等问题。会议争论不定,于是,约定4月间在美国的旧金山召开世界各国反法西斯国家代表大会,讨论成立联合国问题。

1945年4月25日,来自世界各地50个国家的代表共850人以及1800多名各国记者齐集旧金山歌剧院大厅,举行联合国的开幕式。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确定这个宪章在1945年的10月24日生效。于是,10月24日便成为联合国成立的纪念日。

联合国设立了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委员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六大机构。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170多个国家加入了联合国。联合国总部目前设在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区,大厦高达505英尺共39层,大厦前飘扬着世界各国五彩缤纷的国旗。

联合国大会每年秋季在纽约举行,根据宪章规定,申请加入联合国的国家,经安理会推荐并由联合国大会2/3的多数通过,即可成为会员国。联合国是国际政治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普遍的一个国际组织。它的诞生是当代世界历史上极其重大的事件,它承认各国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国有权在联合国自由发表自己对世界局势的意见,成为战后处理世界事务有力的机构,维护了世界和平,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继续它的使命。

◎东西方“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针对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除了直接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包括遏制、封锁、颠覆、污蔑、煽动等一系列的紧张对峙状态,被称为“冷战”。

1946年3月5日,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反苏、反共演说为标志,拉开了冷战的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要求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统治集团企图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控制西欧,在战略上利用西欧,以便对付苏联这个妨碍美国称霸全世界的主要对手。与此同时,苏联也调整了自己的政策。在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施加自己的影响,以实现对美国的威胁。这一格局影响着半个世纪苏美两霸领导集团的国际思维——“冷战思维”。

在战后四十多年里,美、苏两国之间的争夺主要表现在常规和核军备竞赛上。而两国间的对峙也好几次达到“热战”边缘,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及40年代末和50、60年代发生的柏林危机等,每次都险些引起世界大战。整个“冷战”时期也时不时地爆发局部的“热战”。美苏或一方亲自出马,或通过支持他方在亚非拉等地区进行了军事较量。

四十多年的冷战使美、苏双方消耗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相比之下苏联后果更严重,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发展停滞。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外交上提出“新思维”,对美国转而采取守势,逐步甩掉东欧、古巴等“包袱”,收缩战线求得喘息时间。1989年1月布什总统入主白宫后,美国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把对苏政策的重点从军事对抗转为和平演变。此后不久,苏联、东欧以政治多元化开始发生剧变。

1989年12月,美、苏两国首脑布什与戈尔巴乔夫在地中海岛国马耳他举行了一次非正式会晤,双方宣布结束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以来形成的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雅尔塔体制,“将其抛进地中海底”。

1990年10月,冷战最重要的象征之一,竖立了三十年的柏林墙被推倒,德国统一。11月,欧安会各成员国首脑汇集巴黎缔结了“新欧洲巴黎宪章”,冷战正式宣告结束。

◎“三八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英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声明,要在战争结束之后的“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独立”。1945年8月8日,结束了欧洲战事的苏联对日宣战,并派兵进入朝鲜半岛北部。

可是,就在苏联出兵朝鲜两天之后,美国突然接到日本投降的请求。此时的美军对于朝鲜半岛鞭长莫及,因此担心苏联占领朝鲜半岛后,将影响美国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利益,于是,美国总统杜鲁门给苏联政府首脑发出一封绝密信,并附上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有关日军投降细节的“总命令第一号”,其中规定:北纬38度以北的侵朝日军应向苏军投降,以南的侵朝日军向美军投降。这就是朝鲜北部和南部的分界线——“三八线”的最初来历。次日,苏联复信表示同意。

一条临时划分的“三八线”就这样定了下来,但它后来竟然变成了把同一民族分割成两个国家的国境线。

1948年8月,朝鲜南部的“大韩民国政府”在美国支持下宣布成立,李承晚任总统。9月9日,朝鲜北部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著名抗日运动领袖金日成成为国家元首。

朝鲜和韩国双方虽然各自成立了独立的政府,但谁都不承认对方是一个“国家”,而认为对方是本国的一部分。但统一的朝鲜被分裂为两个国家的局面已经成为现实。

◎印度“国父”甘地

甘地一生为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奔走,他徒步旅行全国,到处发表反对殖民统治的谈话。在他的推动下,国大党曾多次在印度掀起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以绝食作为非暴力斗争的武器。他一生绝食15次,有几次濒临死亡。甘地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感召群众参加斗争,在印度享有很高的威望。1947年8月,印度宣告独立,甘地试图以绝食来平息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这种兄弟相残的屠杀。甘地的做法引起印度教狂热分子的仇视,认为他是“偏袒穆斯林”,于是在1948年1月30日将甘地刺杀。甘地为争取印度独立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被尊为“国父”,他的生日被视为印度民族的节日,他的逝世日被宣布为“殉难者纪念日”。

◎马丁·路德·金

1968年4月4日傍晚,美国一个著名的黑人领袖和他的助手们,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洛兰停车场旅馆进餐。吃完饭后,这个黑人领袖走出房间来到阳台。这时,忽然响起枪声,他无力地倒在血泊之中。这次刺杀事件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为了抗议恐怖刺杀行为,也为了悼念这位领袖,美国爆发了规模空前的黑人示威。

这个人叫马丁·路德·金。

领导黑人民权运动的灵魂人物——马丁·路德·金,1929年1月15日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父亲是教会牧师,家境优裕,属中产阶级,接受良好的教育。马丁·路德·金于1955年取得波士顿大学博士学位,而南方种族不平等的现实,使他在成年后积极投身民权运动。

非洲黑人最初被引进美国,主要是在南方农场当农奴,以弥补当地劳动力的短缺。理论上,林肯总统在1863年的废奴宣言中,已经让他们获得了自由。在南北战争结束后,联邦军队占领南方期间,黑人曾获得废奴宣言所赋予的平等权利。然而黑人因为穷困及教育程度较低,为求生存,必须再度依靠白人雇佣,特别是当联邦军队撤出南方后,黑人顿时失去了联邦法律的保护,他们又陷入类似内战前被奴役的境地。

民权运动的高峰出现在1963年8月。当时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馆前广场上召集了25万名群众,并发表他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

马丁·路德·金的演说,道出了美国黑人的心声,在美国各地激起了巨大反响。这次集会所产生的舆论压力,终于迫使国会在第二年通过了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为非法。百年前林肯虽解放了黑奴,但黑人平等的公民权在南方却从未获落实,直到马丁·路德·金领导民权运动才使黑人白人平等成为现实。马丁·路德·金也因此获得了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有“铁娘子”之称。

1979年,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在竞选中获胜,成为英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首相。但这位女首相面对的是一个十分糟糕的国内环境:通货膨胀(膨胀率高达25%)、高失业率、投资萎缩以及频繁发生的工人大罢工。

撒切尔夫人通过11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正确地引导英国经济走出了低谷。20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的通货膨胀率由25%降到4%左右;政府机构向银行的借款已全部还清,且还有盈余;工人失业人数控制在300万以下,还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英国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撒切尔夫人在政11年,使英国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90年,撒切尔夫人辞去英国首相职务。

◎20世纪伟大的民权领袖曼德拉

曼德拉在做辩护律师时,经常遇到因反抗种族隔离制度导致的冲突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曼德拉深深体会到种族隔离制度给黑人带来的痛苦。1952年,在一次抗议活动中,曼德拉被捕了,他更深切地体会到黑人所受的极不人道的待遇,于是决定投身到争取黑人权利的运动中去。

1964年6月11日,曼德拉以阴谋颠覆罪被改判为无期徒刑,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铁窗生涯。虽然在监狱中备受迫害和折磨,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为争取黑人的民主权利斗争着。

曼德拉一贯坚持和平谈判的原则,他把暴力斗争作为辅助手段,主张非暴力政策,倡导一种消极反抗、“待在家里”的示威。他描绘的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所有人都和睦相处,具有平等的权利。“我希望为这个理想而生活,并去实现它。但如果需要,我也准备为这个理想献出生命。”曼德拉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1990年2月11日,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南非当局被迫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此时的曼德拉,已经在狱中度过了长达二十七年的时间。

1991年8月,曼德拉出任非洲民族议会主席,他领导非洲民族议会,和德克勒克领导的国家党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谈判,以求建立民主的南非。1991年,种族隔离政策终于被正式废除了。1992年秋,德克勒克和曼德拉因领导制宪谈判、规划不分种族大选,同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4月26日至30日,南非举行了有史以来首次不分种族的民主大选,非洲民族议会赢得多数选票,经国会推选,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也是第一位以和平谈判方式取得政权的非洲黑人领袖。

同类推荐
  • 风流不见使人愁:北京的名人与往事

    风流不见使人愁:北京的名人与往事

    本书作者用兼具理性和诗意的笔触,描摹着北京这座迷人城市值得缅怀和追忆的名人与往事。
  • 江南文化与跨世纪的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江南文化与跨世纪的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本书采用以浙江、江苏为主,兼顾上海的方式对此进行解读。也就是说,将“江南文化”具体为浙、江、沪三地的文化,这也是通常所谓的狭义的“江南文化”的概念。具体论述分上、下两编展开:上编部分,主要从“思潮与事件”两个维度展开论述,涉及“断裂”事件、“新概念作文”事件、《沙家浜》事件、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的论争、金庸及其武侠小说的论争、江南的寻根文学、江南的先锋文学等。上述这些事件与思潮当然很复杂,但它们都与江南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是江南文化在特定时空环境下的特殊表现和必然产物。
  • 甘肃文学创作研讨会论文选

    甘肃文学创作研讨会论文选

    2005年上半年,省文联向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提出召开全省文学创作系列研讨会的想法,省委宣传部对这一想法十分重视,并及时向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同志作了汇报。励小捷同志充分肯定了召开系列研讨会的意义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同意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共同主办,省作协承办甘肃省文学创作系列研讨活动。励小捷同志亲自参加了散文创作研讨会,认真听取了各位作家、评论家的发言,并且作了重要讲话。
  • 山河长吟

    山河长吟

    陈长吟写山水写遍了陕西,又写向了域外。从古城西安《长安风度》写到陕南《陕南风韵》,再写到陕北《黄土风物》,在陕西地域之外又写到了《青藏风情》。所写的山,大到名山,小到无人能知的无名山;所写的水,有黄河、汉江这样的母亲河,有村庄的小河小溪这样的流水。
  • 千年不朽:马王堆汉墓(文化之美)

    千年不朽:马王堆汉墓(文化之美)

    长沙市东效一座古代墓葬的横空出世,让“马王堆”成为一个响遍全球的名字。有人把它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培城”。特别是千年女尸的出现,不仅让国人感到惊奇,而且让世界各国为之惊叹,全国各地以及海内外的游客与学者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纷至沓来,希望一睹千年女尸的尊容。
热门推荐
  • 尔令

    尔令

    尔令心愿铺.尔即耳,尔令即聆.给我个故事,我将替你圆梦
  • 利艾的奇妙物语

    利艾的奇妙物语

    艾伦是个迈入大学监狱的苦逼大学生。这所大学是他梦寐以求、日思夜想,并且努力才考上的大学。
  • Tales of the Klondyke

    Tales of the Klondyk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精灵勇者3:神秘国度

    精灵勇者3:神秘国度

    应月姬公主邀请,夏焰一行人来到神秘国度,肩负起驱除黑暗力量、拯救神秘国度的重任。可是,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傲娇吃货月姬公主、面瘫真骑士、时刻担心毛被揪光的守护神兽银狐,被这样的组合邀请来拯救神秘国度,真的没问题吗?果然,一路上,波折连连,囧事一箩筐。梦想成为王子的韩启被迫穿上了蓬蓬的公主裙、两个吃货肖瑶和月姬公主抢食成仇、看似靠谱的真骑士也上演一出“真假美猴王”的好戏、就连身为团队核心的夏焰也是问题不断……深藏黑暗王国的付兰在恶魔的操纵下静静的等待着勇者们的到来。 敲开黑暗王国之门,这一次,精灵勇者们将再挑守护光明与希望之使命。
  • 现在十方千五百佛名并杂佛同号

    现在十方千五百佛名并杂佛同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凤絮飞花:皇城爱恋

    凤絮飞花:皇城爱恋

    他,本是不得志的皇子,有朝一日鱼跃龙门,成为万万人之上的天之骄子。她,士族家的庶出小姐,因缘际会他们走在了一起,她只想平淡一生,奈何身不由己,皇后她不屑,却又不得不面对宿命,他们的故事一波三折,最终会是怎样的结局?
  • 瞬杀门

    瞬杀门

    十八年前承风岭之战遗孤勤习本家刀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报灭族之仇成立杀手门以此抵抗世间杀戮。
  • 阴阳保镖

    阴阳保镖

    他叫龙辰,他是一个保镖,不过却不是给活人做保镖。给活人做保镖那不叫本事,给死鬼做保镖那才叫牛掰。阴阳保镖,集阴阳善,逆天改命……
  • 霸王宠妃

    霸王宠妃

    她,是地主的女儿。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此生的心意情郎。原本可以相亲相爱的在一起,造化弄人,皇帝却无意间看上了她,将她带到府中,没日没夜的讨好她。她,到底会选择谁……
  • 暴力郡主很傲慢

    暴力郡主很傲慢

    她是一国郡主,性傲慢嚣张,却生一副天仙面孔,引得数人嫉妒。她说,世上本无真心人,套路不如深情来的入心。“浪够了就回家吧。”但无人可晓得她本性够野也很酷,没有家也不要所谓的温暖,唯他一句“你若闯天下江湖三十年,我陪你三十年;你若退隐江湖余生,我便陪你余生。”她酷酷一笑,其实她要的很简单,潇洒的一生,不羁的江湖,还有高深莫测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