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金融监管体系最需要提高透明度,这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固有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又偏偏缺少透明度。两者结合,就意味着这次金融海啸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必然性。
美国目前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的监管重叠和一定程度的监管缺位。虽然这两大问题在全球各国普遍存在,但是在美国尤其突出。
这是因为,美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基本上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逐步形成的——针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美国有5家联邦监管机构和各州监管机构;针对不吸收公众存款的专业贷款公司和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则没有任何监管机构;针对保险公司,缺乏全国统一的监管机构。在这种情况下,相应的信息披露离“完善”的目标就相去甚远了。
美国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虽然提出了功能监管概念,并且也授权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金融控股公司实行伞形监管,但实际上仍然保留了由各监管机构对证券、期货、保险、银行业分别监管的格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跨市场、跨行业的交叉性金融工具如次级抵押贷款等如何监管,并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这种监管空白和信息不透明,恰恰是爆发这次金融海啸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最初设想是建立自由银行制度,可是随着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的结束,经济得到了恢复和繁荣,与此同时,金融体系也得到相对稳定,金融监管体系得到强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突然放松,这就与爆发这次金融海啸不无关系了。
2008年5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倒闭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强烈呼吁提高投资银行的资本和流动性信息透明度、可靠度,他认为美国金融机构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够,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前因后果关系。
那么,本来好好的监管体系为什么就突然放松了呢?原因有三:
①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的几次美元危机,不但导致金融市场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而且使得商业银行在原有的严格监管下纷纷面临生存压力,叫苦不迭。
②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压力,尤其是日本和欧洲战后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对美国金融业的海外扩张构成了严重威胁。
③这时候经济理论界的金融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用凯恩斯主义已经无法解释一系列新出现的经济问题。
这三股力量都认为,美国金融市场监管过严,已经抑制到证券业、保险业、银行业的市场活力和金融创新,于是纷纷要求给金融监管体系松绑,实行混业经营。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政府不得不放松金融管制,把监管重点放在提高金融体系效率、鼓励金融创新和自由竞争、加强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管理上来。1999年11月颁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标志着分业经营时代的结束、混业经营时代的开始。
从历史上看,美国具有殖民地属性,而且又是移民国家,自由、平等思想十分浓郁,对中央集权模式有一种天然恐惧和敌视心态。这种特性反映在金融体系上,就是它们奉行二元银行制度、单一银行制度、银行控股公司制度3种类型的银行制度。
与此相适应,美国又形成了双线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例如,美国联邦一级的管理机构有货币监理署(OCC)、联邦储备系统(FRS)、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50个州也分别设有相对独立的金融管理机构。
这种金融监管体系特别重视制度化和法制化,法律条文众多,具有统一的银行监督检查标准。还仅仅是在10年前,当时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就警告亚洲国家,称“西方特别是美国运行的资本市场是一种优越模式”。当然,这次金融海啸爆发后,艾伦·格林斯潘的这张嘴彻底给闭上了,所谓“优越模式”根本就无从谈起。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在2008年10月23日美国众议院政府监督和改革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承认:“我们的教训是,依赖金融机构自律是行不通的”,没有授权任何机构和人员“监督投资银行控股公司,让他们放任自流,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在2008年9月23日召开的联合国代表大会上,美国金融体系监管不力,理所当然成为众矢之的。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更是用“荒唐”一词来形容,他说,美国“信贷机构在必要时将遭到惩罚和控制,透明将取代含糊不清。”
面对金融海啸,欧洲中央银行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表示,全球都应该在达成高度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透明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机构的运作透明、金融工具的操作透明以及金融市场的透明。”
众所周知,美国新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一直以来都是批评艾伦·格林斯潘经济政策的,可是这次金融海啸的爆发却在总统选举中帮了他的大忙。人们普遍认为,巴拉克·奥巴马上台后一定会针对金融机构出台严厉的监管政策,这表明华尔街的好日子到头了。
“金融海啸给我们的警告”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既存在着严重的监管重叠,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监管缺位。尤其是对次级抵押贷款等衍生工具没有明确监管要求,在监管信息不透明的背景下,为爆发这次金融海啸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