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能反映出感情投资者的文化修养和教育水平、交际能力,还能反映出对他人的熟悉程度、关系远近。但有的时候也会因方法不当、时机不对、礼品不妥而事与愿违,反而人情未结,芥蒂又生。
要学会送礼,就要选对时间、地点,更要注意场合。这样才使人更容易接受。送礼的场合是可以随机应变的。有很多人特别喜欢选择在晚上到对方家里,但这未必是最好的拜访时机,因为晚上的时间,很可能对方不在家里,送去了礼物却未见到要见的人,确实很遗憾。对方也许在家,但又有别的客人在,所以即使带了礼物也不会如你所愿。最好的时间就是在他(她)上班还没动身之前,这样既没有旁人的打扰,又可以把他(她)堵在家中。所以只有礼送到了,那么要办的事就可以办了。
其实,送礼的关键还是要有适当的理由。在送礼时总要有一个恰当的理由,没有理由的送礼,别人如果碍于面子,碍于外界舆论而推脱,这时就更加麻烦了。有了理由就好办了,比如,在对方生病、生日、子女考上好的学校等这些特别的日子,就是送礼的最好时机。因事出有因,名正言顺,所以对方比较容易接受,在谢你的同时,也不会有太多的顾虑。
这时礼是送到了,可目的还没实现呢,千万不要说:“我送礼其实是想让您帮忙办点儿事。”如果这样说,对方肯定是不会接受的。那怎么办呢?这时也不要过于死板,只要找一个恰当的理由,让对方收下礼再说。比如,如果有对方的孩子在旁的话,你就可以把这礼物推到孩子身上,说:“这东西是给孩子买的,和您没关系,就是不找您办事,随便来串门也应该给孩子买点东西嘛!”再者,还可以把这件事推到不在身边的爱人身上,说:“您看这,我就说嘛,找您办这事用不着拿这些东西啊,但我爱人说啥也不听,非让我拿着不可。您看这东西也拿来了,就放您这儿吧,要不然等我回去,她又说我不会办事,就没法交代了。”
同时还可以把这事归到朋友的身上,可以这样说:“这东西是我朋友给你买的,我也没花钱,咱把事给他办了,就啥都有了,咱也不用太跟他(她)客气。”这样的种种理由可以使对方轻松地接受礼物,也不失你在他心中的形象。再有更高明的方法就是把理由推到对方存在的“有机”处,你可以说:“你给办事就够意思了,难道还要让您花钱破费不成?这钱呢,您先拿着,必要时候替我打点一下,不够时我再给您拿。”关系更进一步的还可以再和他套套近乎:“我知道,咱俩之间办事哪还用得着这些,但万一有急用呢,还是先放你这,用就用了,不用你再给我不一样吗?”说出这种带有人情味的话,不仅让对方听了觉得特别的舒服,而且很有可能把礼物收下。那么所剩下的事自然就好办多了。
在这个礼尚往来的社会中,送礼办事之所以要称之为艺术,关键在于是否会“送”。办事人的聪明才智将在这个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蠢笨愚拙者也将在这个字上落得个一览无遗。
究竟有没有受惠者得到了礼物,不仅不高兴反而哭笑不得呢?我们可以看一下某公司董事长王女士的故事就知道了。王女士出国办事,在回来之前,沉重的心刚刚得以轻松,这时一位移居国外的老朋友送来了非常珍贵的一口大号金鱼缸。她这时才想起,自己无意间对朋友说自己喜欢养金鱼,这位朋友也就不惜重金送来了这口鱼缸。等到朋友放下礼物走后,她对着这口足以养几千条金鱼的大缸,差点就晕过去。明明订好机票可以轻松地回去了,却又来一个庞然大物,这飞机不坐不打紧,最要命的就是到底怎么运回去呢。可见朋友的深情竟然变成了她的头痛事。朋友怎么就不想一想这样一个大物件让她如何拿回去呢?如果现在再转送给另一个朋友,又实在狠不下心去把自己的不便再转嫁在别人身上。自己认为是困难的事,对于别人来说也是困难的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在送礼的过程中,“送”是整个办事过程中的最后一环,送得好,方法得当,就会皆大欢喜,境界全出。送得不好,让人挡回,触了霉头,对送者来说是十分尴尬的事,花了钱,事却还没办成,赔了夫人又折兵,真够惨的。所以,只有掌握送的技巧,才能把整个办事过程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这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具体的方式送礼:
(1)借花献佛
假如你给对方送的是一些土特产,你可以说是老家来人捎来的,分一些给对方尝尝鲜,东西不多,又没花钱,不是特意地给他买,请他收下,一般来说,受礼者那种因盛情无法回报的拒礼心态可望缓和,会收下你的礼物的。
(2)暗渡陈仓
如果说你给对方送的是酒一类的东西的话,千万不要谈到“送”字,可以说是别人送你两瓶酒,来和对方对饮共酌,请他准备点菜。这样喝一瓶送一瓶,关系也近了,礼也送了,还不露痕迹,岂不妙乎。
(3)借马引路
有这样的情况,你想送礼给人,而你与对方却又八竿子打不着拉不上一点关系,不好直接去送,你不妨选受礼者的生日、婚庆,邀上几位熟人一同去送礼祝贺,那样一般受礼者便不好拒绝了,当事后知道这个好意是你出的时,可能会改变对你的看法。借助大家的力量达到送礼联情的目的,实为上策。
(4)移花接木
老张有求于小刘,想送点礼物疏通一下,可是又怕小刘当面拒绝。正巧老张的爱人与小刘的对象很熟,老张马上想到了夫人外交,让爱人带着礼物去拜访,事办成了。看来,有时直接出击不如迂回运动会收到奇效。
(5)醉翁之意
如果送礼的对象是家庭困难者,但是有时候,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不肯轻易接受帮助。若送的是物,不妨说,这东西在家搁着也是搁着,让他拿去先用着,日后买了再还;如果送的是钱,可以说拿些鲜花,以后有了再还。受礼者会觉得你不是在施舍,而且日后又还,便会乐于接受的。这样,你送礼的目的就达到了。
(6)锦上添花
一位学生因为受到老师很多的照顾,一直都想回报,但是又苦于没有机会。一天,他偶然发现老师红木镜框中镶着的字画竟是一幅拓片,跟屋里雅致的陈设不太协调。正好,他的叔父是一位在全国小有名气的书法家,自己手头正有他赠的字画。这位学生马上把字画拿来,主动放到镜框里。老师不但没反对,而且非常喜爱。学生送礼回报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如果不能“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也是良策。
(7)异曲同工
有的时候送礼不一定非要自己掏钱去买,然后再大包小包地把它们送过去,其实有很多时候,人情也是一种很好的礼物。例如,你通过一些关系买到出口转内销、出厂价、批发价或者优惠价的东西,当你为朋友、同事买了这些东西以后,他们也会在拿到这份东西的同时,把你送他的那份“人情”当成礼物收下了。在这种情况下,你没有花分文,只不过搭上点人情和工夫,但所收到的效果和送礼是不一样的。受礼者因花了钱,收东西时便心安理得,毫无顾虑,送“情”者无本多利,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增进了与他人的情感。
如今商业社会,“利”和“礼”是连在一起的,往往是“利”“礼”相关,先“礼”后“利”,有礼才有利,这已经成了商务交际中的一般规则。在这方面,道理不难懂,难就难在操作上,送礼的功夫应像日本人一样到家,不显山露水,却能够打动人心。
送礼其实已成了一种艺术和技巧,从时间、地点一直到选择礼品,都是一件费人心思的事情。很多大公司在电脑里对各种信息有专门的储存,对一些主要公司、主要关系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爱好、生日日期都有详细记录。逢年过节,或者一些特殊的日子,总有例行或专门的送礼行为,以此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关系网,确立和提高自己的商业地位。
在求人办事时,选择时机,有艺术、有技巧地送给他人一定的礼物是联络感情、增进交流的一种手段。常言道:“受人钱财,替人消灾”,对方收了礼物,彼此间加深了感情,这样办事就容易多了。
送礼作为一种文化,自有其特定的规律,不能盲目去做、随心所欲。送礼能反映出送礼者的文化修养、交际水平、艺术气质以及对受理人的了解程度和关系远近。在一定意义上讲,送礼是一门特殊的交际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