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别看不起那些没什么能拿出来张扬的人。”
——《士兵突击》
许三多刚到钢七连的时候,连长高城非常看不上他,然而史今却对许三多百般呵护。当许三多玩命地做完333个回环的时候,史今十分兴奋地向高城报喜,说道:“七连很张扬,可别看不起那些没什么能拿出来张扬的人。”史今是对的,面对新人,这才是一个领导所应有的眼光。从某种意义上,张扬就是成功者的通病。张扬在语义上已经完全转化为对个性的描述上,暗指要具备相当强的能力,这决定它排斥了幼稚的所谓的“耍酷”。这点我们也可以从史今的话中看出来,他对不张扬的人也充满信心。
如今,人们都在说年轻人应该张扬些,其实是误解了这个词的含义。张扬并不是年轻人所特有的,而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性格使然。很多外国人一开始接触中国人的时候,往往感觉中国人太沉闷了,什么事情都很内敛,没有什么大喜大悲能喜形于色,不像他们那样张扬,总有些狡猾的味道。这都是实情,历史学家们一般都将它归罪于道学传统对人性的束缚。其实,中国人并不缺乏张扬的传统,从屈原的长歌当哭,到李白的“斗酒诗百篇”,从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再到毛主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等等。今天,中国社会走进了媒体繁荣的时代,当闪光灯下的一夜成名成为可能的时候,年轻人在耳濡目染中也学会了张扬。
在没有进入职场的时候,张扬是一块敲门砖,如果用得好,就能敲开职场的大门。据报道,一位普通大学的女生在就业中脱颖而出,竟然被十多家单位看中,其中除重点中学外,不乏外企、政府部门。人们都在说工作难找,对于应届毕业生尤其如此,那么这个女生是凭什么获得成功的呢?原来,她把自己的简历做得很“土”,没有封面,只有两页纸,但里面的自我介绍却太“狂”了——“无论在班级还是在校园,我都是‘名人’”“我是一匹千里马,缺少的只是伯乐”“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会像学生会主席领跑同学一样,奔跑在团队的最前面”……如此煽情的文字,怪不得让人对她另眼看待。不过她的张扬并不仅仅是在行为和口头上的,而是在于她有实力的综合素质。这才是关键的影响力,否则张扬就会显得十分幼稚。
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的时候,吴国的大王到山上玩。只见仪仗队威风凛凛,山上的猴子被吓得四散逃去,只有一只大个的猴子没有动,一点也不害怕。只见它显示着自己的勇敢,手舞足蹈,拼命卖弄。吴王的侍从想把它赶走,便朝它射去几箭,谁知猴子竟然抓了射来的箭,更加嚣张。吴王见状,勃然大怒,一声令下,弓箭队乱箭齐发,这只猴子顷刻便被射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张扬要有所选择,一个人不可能一直张扬下去,人总有起起伏伏的时候。聪明的人在自己需要突出的时候选择张扬,为自己打气,也为自己的团队打气;在需要沉稳的时候懂得思考,懂得收起锋芒,蓄势待发。相反,只有愚蠢的人才会不分场合的张扬,才会一心只想着要风光,要抖威风,却全然不考虑后果,就像那只猴子一样。所以,我们见到了不张扬的人要比张扬的人更加谨慎。不张扬固然是一种职场策略,但同样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敬。
当然,有的人天生就是张扬的。他或许能不张扬,但一有机会,还是会绽放自己的个性。史玉柱就是这样的人。他20年前进入商界,是当时最年轻的明星企业家,个性十分张扬。10年前却一败涂地。今天,他又打起新巨人的招牌,重新打造出一个商业帝国。当他10年前背负巨额债务的时候,不停地苦苦思索,自我反省,张扬的个性不见了,甚至在南京隐居了一段时间,专心研读伟人传记,特别是关于毛泽东的书籍。而这为他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战略基础。东山再起后的史玉柱也将自己张扬的个性重新拾起,他在《赢在中国》节目中作为评委,十分有个性,评点尖锐,这引起不少人的反感,表示对这种“张扬”难以接受。然而,他又岂在乎别人的眼光?
张扬,不正像是一个成功的量度吗?而新人所要做的,正是不断调整自己对成功的把握,找准时机,释放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