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曾经在世界各地流浪,他们无家可归,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但是,他们能顽强地在艰难中前行。在艰难的求生过程中,犹太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处世哲学,留下无穷的智慧,值得世人探索与学习。
犹太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他们曾遭受过异教徒的极端鄙视,曾无数次被驱逐离开自己的家园、屡次惨遭迫害……但是,犹太人并没有绝望,他们非常珍惜上帝给予自己的生命。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勇气、毅力和决心从苦难中一步步走出来,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地主宰自己的命运,努力地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上帝不会让人走投无路
弹性和变化的思维方式可以让人的大脑保持新鲜。
——犹太智语
犹太民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为了生存,为了避开异族人给他们带来的危险,常规的办事方法对犹太人来说并不适用,这使犹太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于是,当困难摆在眼前时,他们常常打破常规,以一种独特的眼光从侧面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犹太人摸索着外出。他高一步低一步地走着,一个提灯笼的人向他走了过来。他们相遇后,这个人发现提灯笼者是一个瞎子。
他顿生好奇,问道:“你既然看不到东西,灯笼对你有何用处呢?”
“我提着灯笼走路,并不是给自己照明,而是要让走夜路又不带灯的人能够发现我。这样,我可以避免被撞倒。”
如果这位夜行人不向盲者提出问题,那么人们对盲者提灯笼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一部分人往往会选择这样一种观点:盲者即使提着灯笼,也无法看路。于是,他们就会觉得盲者的行为有些奇怪,令人难解。他们之所以会如此分析,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很传统。在他们眼中,提灯笼就是为了照明,是为了避开凸凹不平的地面给自己带来的不便。而对于双眼失明的人来说,灯笼便是无用的。
可是,盲者对夜行人的回答却别出心裁,他的话语掷地有声,他干脆利落地回答了夜行人的疑问。对于盲者来说,白天与晚上没有丝毫的差别,他们走夜路被绊倒或跌入坑内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即使在白天,也一样看不到路,对于他们来说,晚上提灯笼是别有他用的。
一位漂泊异乡的犹太人病倒在旅途中的一家旅馆里。当得知自己无药可治时,他请求馆主帮他处理后事,并叮嘱馆主:“在我死后,如果有人从耶路撒冷赶来找我,请帮我把这些东西转交给他。不过要注意一点,不要让这个人知道我在哪家旅馆病故。”
不久,犹太人死了。馆主礼葬了这个犹太人,他宣读了死者的遗言,希望镇上的人们能够保守秘密,让死者安息。然后馆主把这个犹太人的遗物交给教堂管事,让管事把遗物交给来此镇寻找死者的人。
住在耶路撒冷的儿子听到父亲的噩耗后,赶到了父亲去世的那个小镇。管事把他父亲的遗物交给他后,便匆忙离开了。他急于找到父亲病死的那家旅馆,于是四处打听,但没人愿意告诉他。
他拿着父亲的遗物,在街头悲伤地走着,一个背着木柴的樵夫从他身边走过。他赶紧回头,叫住了这个樵夫,把他的木柴买下,并吩咐:把木柴带到刚死不久的犹太人曾住过的旅馆。
樵夫找到了那家旅馆,偷偷跟在樵夫后面的犹太人的儿子也达到了目的。
这位犹太人的儿子在无奈之际看到了樵夫,于是心生一计终于达成愿望,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处于困境时,犹太人不相信走投无路,他们善于从事情的侧面入手,另辟蹊径,从而找到出路。
一次,哈瑟恩在一家小旅店过夜。由于店主不在家,又没有其他客人,整个旅店空荡荡的,只有哈瑟恩和店主的妻子。
饿了整整一天的哈瑟恩再也忍不住了,他向店主妻子请求:“麻烦您给我弄些吃的吧,我实在太饿了。”
店主的妻子看到哈瑟恩一副寒酸的样子,不屑一顾地对他说道:“尊敬的流浪汉先生,我只能抱歉地告诉你,我家没有东西可吃。”
哈瑟恩无可奈何又略带神秘地说道:“既然是这样,我要像我父亲那样做。”
店主妻子听了哈瑟恩的这句话后,觉得情况不妙。
她怯生生地问道:“那么,请问你的父亲是怎样做的呢?”
“我父亲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不过,那是他应该做的。”哈瑟恩的语气中带有几分生气。
“上帝保佑啊,谁知道他的父亲会干出什么坏事啊,”店主妻子不由得猜想起来,“他的父亲会不会是杀人犯?太可怕啦。”
她稍作镇定,然后匆忙走进厨房,她给哈瑟恩做了许多好吃的东西。她把这些东西摆在桌子上,让哈瑟恩不必客气,尽情享用。
哈瑟恩终于饱餐了一顿,他兴奋地对店主妻子说:“好久都没有吃到如此美味的东西了!”
乘哈瑟恩在兴头上,店主妻子问道:“先生,你能不能给我讲一下,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做什么?”
哈瑟恩毫不在乎地说:“我的父亲没饭吃的时候就去睡觉。”
看完这个故事,人们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哈瑟恩的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却紧紧抓住了店主妻子的心理,使店主妻子顿感不安,生怕哈瑟恩做出一些鲁莽之事。于是她只好让哈瑟恩大饱口福。
犹太人的思维就是如此,他们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出人意料并能有效地达到目的,由此可见犹太人独特的处世智慧。
在生活中偶尔会出现一些非常棘手的事情,使人束手无策。如果仍然依照既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势必得不偿失。此时,应该学习犹太人的这种做事智慧,在面对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时,不妨变换思维方式,另寻出路,找到新的突破口。
中国人的智慧也是无穷的,这可从中国的一些未解之谜中发现。比如悬棺之谜,死者的灵柩被零落地悬挂在高高的悬崖上面,既无栈道通往此处,又没有空中运输工具,这些悬棺是如何挂上的?还有中国古代的巨幅壁画,君主衣服上的飘带能够长达六尺,作画人勾勒出的线条又非常自然,毫无断笔之疑。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些未解之谜充分证明了中国人的博大智慧。同为炎黄子孙,我们也有着先人的智慧细胞,我们也是聪慧的。能否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关键在于有没有努力开发自己的大脑和调动自己的思维细胞。如果像犹太人一样,能够积极思考,必要的时候点燃智慧之火,就会攻克难题。
犹太智慧借鉴:
即使是身处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也不要妄自菲薄,或者自暴自弃,要等待希望的降临,或许在这走投无路处,就会绝处逢生。
感谢上帝给予我们的一切
随时带着感恩的心,感谢上帝给我们的一切。折断了一条腿,应该感谢上帝不曾折断你两条腿;折断了两条腿,就应该感谢上帝不曾折断你的脖子。
——犹太智语
犹太人在处世时总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他们不会因为眼前的得失而过多抱怨。他们认为,上帝不会让他的子民走投无路的,只要生命还在,那些失去的东西还是能够得到的。
当不幸降临时,犹太人不会在沮丧中不可自拔,相反,他们能够发现身边还有一些比他们更悲惨的人依然顽强地生活着,他们会更加勇敢地生活。
拉比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探访他的一位老朋友。他带着油灯,骑着驴出发了。
天渐渐黑了下来,夜幕如同一个巨大的锅盖,把整个大地罩得严严实实。拉比在树林里边赶路边寻找,他想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落脚。
在一个废弃的房子前面,拉比停住了脚步。他把驴拴好,带着油灯走进了这个勉强可以避寒的屋子。他把油灯点亮,在房子的一个角落躺下。因旅途劳顿而疲惫不堪的拉比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深夜的时候,风呼呼地从树梢上刮过来。风透过敞开的窗户进了屋子,油灯闪烁的微光被吹灭了,整个屋子陷入了黑暗之中。不久,一只凶猛的老虎也找到了这里,吃掉了拉比的驴。
天亮了,拉比舒展了一下身体,准备继续赶路。出门一看,驴不见了。
他徒步来到附近的村庄,他惊讶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整个村庄几乎都被鲜血染红了,村民的尸体七零八落地横在地上,惨不忍睹。他弄清了事情的缘由:昨天夜里,村里来了一大帮土匪,他们洗劫了整个村庄。
看到这悲惨的场景,拉比浑身颤抖,暗自庆幸,心中暗忖:如果我的驴没被老虎吃掉,它大叫一声;或者风没有吹灭我的油灯,它仍然亮着,那么,我可能再也看不到初升的太阳了。
拉比暗自庆幸自己保住了性命,他没有因为失去驴而生气,反而觉得自己比较幸福。犹太人总是心存感恩,面对困境时,他们依然感谢上帝对人们的仁慈与公正。
宾恩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和一个聪慧的儿子,凭着他和老婆的不菲收入,他们过着幸福富裕的生活。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不幸降临在宾恩的身上了。在一次维修汽车的过程中,事故发生了。在“砰”的爆炸声中,宾恩的一只眼睛从此告别了这个明亮的世界,从此,一向开朗乐观的宾恩变得沉默寡言,他的脸上失去了常见的笑容。
然而,灾难并没有停止,宾恩的另一只眼睛也逐渐模糊了。他的视力一天一天衰退,甚至不能分辨出正在院子里踢球的儿子。
几乎丧失工作能力的宾恩不得不开始漫长的休假生活,一家人的负担全落在妻子的肩膀上。为了让家里的生活水平保持不变,妻子做起了兼职工作。但一想到心爱的丈夫不久将会双眼失明,妻子总会偷偷地伤心流泪。
为了让宾恩能够在有限的光明日子里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妻子精心地打扮自己,并强作笑颜。在假期间,她带着宾恩和儿子在野外游玩,他们尽享大自然的美景。
几个月过去了,宾恩几乎不能够单独外出了,妻子工作的时候,他只能待在家里。
为了让宾恩以后能够对家有个美好的回忆,妻子找来油漆工,打算把家粉饰一下。
这个油漆工认真地做着自己的工作,虽然有些辛苦,但他并没有抱怨,而是有滋有味地吹着口哨。整个房子终于粉刷完毕,宾恩的家焕然一新。
油漆工抱歉地对宾恩说:“我为自己的笨手笨脚向您表示歉意。”
宾恩笑着说:“你的乐观让我感到高兴,你美妙的口哨声给我带来了快乐。”
当宾恩和妻子给油漆工算工钱时,油漆工少要了50美元,并且礼貌地说道:“先生,我得到的已经超出了我的劳动成果。面对失明,你的平静给了我莫大的勇气。”
宾恩硬把这50美元赛给了油漆工:“你的付出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你让我知道了一个残疾人也能够快乐地生活着。”
原来,油漆工只有一只胳膊。
宾恩目睹了一个缺了一只胳膊的残疾人仍然自食其力、快乐地生活着,他便不再悲伤,他的脸上又恢复了以往的笑容。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当遇到一些大的或小的不幸时,有的人不能坦然处之,而是不停地抱怨。有人抱怨家庭的不幸:为什么别人就能出身富贵,而自己的家境却一般?当人们在抱怨自家的不幸时,可曾想过,自己有着健康的体魄,有着慈祥的父亲与和蔼的母亲,有温柔的妻子或者可爱的孩子,这样的家庭其实是温暖的;可曾想过,那些富家子弟也在羡慕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总是让他一个人独处,虽然他不愁没有钱用,但是却很难感受到家的温暖;可曾想过,多少的孤儿在羡慕着这些平凡的家庭,他们连抱怨不幸的地方都没有。相比之下,自己是幸运的。
有人抱怨感情的不幸,看到别人漫步在温馨的二人世界,而自己的爱情却支离破碎,不禁黯然神伤。这又何必呢?生活中,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事常有,一见钟情而后分道扬镳的事情同样有。爱情不会轻易得来的,背上行囊、跋山涉水地去寻觅却找不到真爱,当历尽沧桑,稚嫩的肩膀变得强壮时,当足以承担生命之重时,自己才会豁然发现:原来,漫漫人生路中与你相随的人竟然在这里。看到了花开的美丽,却无法看到浸润在花瓣中苦苦挣扎的汗与泪;同样,看到了别人二人世界的甜美,可又曾想过他们经过了多少岁月沧桑才走到了一起?
犹太智慧借鉴:
生活中,我们可以向故事中的拉比和宾恩学习,不必过分沉浸在眼前的痛苦之中,而应以一种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眼前的不幸。要心存感恩,感恩生活赐予你一个健康的身体、赐予你一个完整的家庭、赐予你等待爱人出现的机会。
苦难中执著前行
当你认为没有快乐之时,罪恶就会跟在后面。有哭泣之时,就有欢笑之时。
——犹太智语
自从犹太民族诞生起,灾难和痛苦就紧紧追随着他们。犹太人的祖先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他们忍受生活的困迫、无休止的战争以及大自然的灾害,他们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但他们在苦痛中依然坚强地抗争着,他们顽强、执著地寻找着生存的力量与勇气。
曾经有无数次,他们被残暴的异族追杀、迫害,他们四处逃亡、无家可归,他们的生命危在旦夕。然而,他们又无数次以顽强的意志与死神作斗争、与异族作斗争、与命运作斗争……他们心怀执著的信念从不低头。他们坚信,只要没倒下就有力量,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努力地获取生存的空间与机会。
当伟大的波斯王统率自己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希腊进攻时,他不禁潸然泪下,他对自己的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之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悲哀。”他的叔父说:“人生固然短暂,但人生中还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无论在这大军之中或者在别的地方,都找不出一个真正的‘幸福’——活着不如死去。灾难会降临到我们头上,疾病会时时困扰着我们,使短暂的生命似乎变得有些漫长。”在犹太人苦难的历史长河中,也经常有这种无奈的哀叹,犹太民族屡遭浩劫,他们的苦难沉重到无法用生命去忍受的地步。
在欧洲发展的历史中,每一次社会大动荡发生时,犹太人都要遭到残害与压迫,他们的住所以保护隔离为借口被暴民焚烧,他们无家可归,四处逃亡。好多人指责他们、歧视他们,人的尊严在那时显得无足轻重,连生命都无法维护的时候,维护尊严太奢侈。他们被界定为劣等民族,他们的生命就像草芥或者虫子一样,可以随时随地被碾碎。迫害者把消灭犹太人作为一种荣誉与追求。这种辛酸与屈辱不是苦难二字可以形容的。但是,犹太人在煎熬中度过来了,他们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辛酸与血泪的历史造就了他们不屈的性格,在充满忧患的环境下,浓得无法化解的忧患意识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坚不可摧的生存信念使他们没有绝望,他们具有罕见的向逆境挑战的勇气和毅力,这是犹太民族的独特性格,也是使其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犹太人有句格言:“痛苦之中蕴含着一种力量,而且痛苦是一笔财富。”面对困境与苦难,犹太人表现得勇敢与果断。他们认为,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质,利用自己的优势去抗争,要懂得拼搏与忍耐,不可以恐怖、懦弱和胆怯,因为,一旦退缩、怯懦,就失去了希望与力量。
犹太人为生存而努力,为理想而生存,他们顽强、执著地生存着,在苦难中寻找着生活的信念与力量,他们坚韧的性格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如此,在历史上其他民族对犹太民族的歧视是无法想象的。受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的影响,人们只知道夏洛克是一个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高利贷者,却不知道他所遭受到的待遇与处境。就因为他是犹太人,他受到了当时社会的不公正待遇:生意被夺走,买卖被破坏,人们讥笑他的贪婪,侮辱他的民族,离间他的朋友,煽动他的仇敌。可能一些人对于夏洛克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但是抛开这个名剧不说,犹太人受到的屈辱、岐视与隔离值得同情,犹太人战胜困境、超越自我的毅力与勇气值得学习。当人们对犹太人给予了不公正的看法与待遇时,他们依然可以坚持自己的原则与立场。
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下,犹太人的坚忍不拔逐渐发展为犹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在犹太人眼里,痛苦愈深,人愈坚强。而且,他们在苦难中磨练出来的民族性格,有许多是其他民族无法可比的。
有人曾这样高度评价犹太民族: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在离开故土近两千年后,又返回了自己的家园,而犹太人却是一个例外。因为他们始终相信,只要不屈服,黑暗之中就会出现光亮,只要挺住,暴风雨过后就能见到彩虹。犹太人的生存智慧是博大的!
犹太智慧借鉴:
人类有感情,所以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痛苦,而有些痛苦是无法逃避的,所以不要在痛苦的深渊中绝望,只要勇敢地面对它,就可以在痛苦中找到希望与力量。
笑是苦难的克星
当你对苦难笑时,苦难也会向你笑。
——犹太智语
犹太民族曾经一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他们没有绝望过,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他们都能勇敢地生活下来。犹太人认为,上帝同时把珍贵的生命和诸多的苦难给了自己,就不应该辜负上帝的希望,即使在经受苦难时,也要加倍珍惜自己的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笑是犹太人面对苦难的一种方式。他们知道:如果在苦难的大山面前长吁短叹,是无法真正摆脱苦难的,而笑有着特殊的魅力,它能给人以力量,帮助人们把高山夷为平地。犹太人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在逆境中可以披荆斩棘,顽强地渡过难关。
有这样一则犹太故事:
很早以前,有个犹太人无意之中冒犯了国王,国王异常愤怒,对这个犹太人判处死刑。他非常害怕,便向国王乞求,希望国王能够网开一面,放他一条生路。
他说:“尊敬的国王,如果您能够给我一年的时间,我就可以让您那最疼爱的马儿飞上天空。要是一年过去了,您的马儿仍然不能飞上天空,我宁愿被处死,毫无怨言。”
国王稍微想了一想,便答应了他。然后叫人把他带入了牢房。他的那颗剧烈跳动的心也平静了下来。
回到牢房,另一位囚犯满怀疑虑地对他说:“马又没有翅膀,它怎么可能会飞呢?你在撒谎。”
这个犹太人这样回答:“一年的变化是很大的,没人能够把握得住。这一年当中,也许我会病死,也许国王会因某种原因而死,说不定国王的那匹马儿会发生意外而死。总而言之,谁都说不准会发生哪种情况。或许在这一年内,马儿真的会飞上天空!”
这则故事反映了犹太人面对苦难时的乐观精神,犹太人不喜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过分担心,苦难造就了他们的乐观。
犹太人经常使用这样一句充满智慧的话语:“人不能哭着走完一生”。面对苦难时,犹太民族没有哭泣,反而以笑应之。屡遭磨难的犹太人面对困苦生活的巨大压力,他们无法用充满忧伤的眼泪来溶解它,无法用痛苦的呻吟来化解它,所以,他们用微笑来面对它,他们在笑中找到了生存的希望。
“笑是百药中最佳的良药之一”是犹太人常说的一句话,笑是他们面对苦难的方式,他们也是这样做的。当他们在潮湿“贫民监狱”里过着一贫如洗的窘迫生活时,当他们遭受到纳粹党和称他们为“异教徒”的人的迫害时,他们没有失去笑的能力,没有忘却欢笑。
他们的笑不是带有无聊和空虚的笑,不是空闲时拉家常时的笑,他们的笑能够在痛苦时慰藉他们备受摧残的身心,能够在快乐时增添他们的活力。他们的笑是对残酷生活的顽强反抗,是在生活中积极进取的力量。
在笑的过程中,犹太民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冲破苦难,挺身而出,把不可思议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在很多人眼里,笑话就像小丑,它能暂时改变人们的坏心情,让烦闷的人乐一乐,笑话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可在犹太人眼中,笑话却不是调味品,而是必不可少的主食,是犹太人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精神食粮。
笑话被犹太人视为处世的敲门砖。犹太民族是一个爱笑的民族,他们认为,笑话的作用可以改善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获得别人的好感,在有些时候,它会比物质上的赠送更有意义,更显效果。犹太民族经过了几千年的逃亡,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始终没有丢掉乐观的本性,他们把笑当做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正是在这种心态、这种精神的引导下,犹太民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景仰的奇迹。
犹太人在生活过程中,凭着经验和智慧,总结了许多有意思的谚语,关于“笑”的谚语也有许多,如“生物中只有人会笑,而贤明的人更会笑”,“要逗天地发笑,那就先逗孤儿笑吧”等等。
人生中总会有一些事不能遂人心意,总会有一些梦不会圆满实现。与其愁眉苦脸,柔肠寸断,不如把酒当歌,笑对苦难。当你向苦难笑时,它最终也会向你露出笑脸的。
人们在自己的哭泣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又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难道还要在哭声中度过这短暂的人生吗?笑对生活吧,笑是苦难的克星。
犹太智慧借鉴: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既然快乐与苦难同在,就不应该逃避苦难、埋怨苦难,而要把苦难当作生活的一份馈赠,以笑来接受它,挑战它,最终战胜它。
光明隐藏在黑暗的背后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但是为什么只让透过黑色的部分看东西?因为人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犹太智语
犹太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他们经历过生离死别的痛苦,有过颠沛流离的生活,遭受过非人的迫害,他们的人生是充满患难的人生。但犹太民族没有采取消极的生活态度,而是以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生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天。他们懂得,能够忍受黑暗的煎熬,就会有冲破黑暗看到光明的时刻,就是这种信念使犹太人最终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纳粹德国攻克东欧以后,对犹太人进行了特别严密的监控,犹太人只有苦苦忍耐,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
在一个僻静的小镇上,有一个经济拮据的犹太家庭,因为没有生活来源,他们只能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勉强生活。纳粹军队占领这个小镇后,他们一家五口无处可逃,躲在一个仓库里面的小阁楼里。
他们被剥夺了自由活动的权利,每每有不怀好意的人或者纳粹巡逻队进入仓库时,一家人只得忍气吞声,不能发出任何声响,以免丢掉性命。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他们渐渐自创了一套手势语,相互之间通过各种各样的手势来表达自己要说的话。
两个孩子的父母和叔叔为了一家五口的生计不得不出去寻找食物,他们轮流外出。几个月后的一天,孩子的母亲出去寻找食物后迟迟没有回来,善意的人告诉他们:“孩子的母亲被德国纳粹抓走了。”此后不久,这两个孩子的父亲又一去不返。他们的叔叔,这个唯一的亲人照顾着这两个可怜的孩子。可是距离父亲的失踪不到半年,孩子的叔叔在外出寻找食物时被纳粹枪杀了。
命运就这样捉弄了这么一家人,留下了这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在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后,姐弟二人相依为命。他们一方面要注意生命安全,另一方面还要寻找食物来维持生命,年仅十四岁的姐姐责无旁贷地扛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可姐姐也一样没有逃脱纳粹分子的魔爪,一个月后的一天,姐姐重演了父母的悲剧。
从此以后,这个无依无靠的孩子只能依靠自己生活了,他在苦难中继续顽强地生活着,直至纳粹德国失败。
在父母、叔叔、姐姐相继离他而去的情况下,这个小男孩凭着超人的忍耐力,一个人在黑暗中承受磨难。犹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他们从不绝望,他们的心中总会萌发出希望,他们把忍耐看作寻找希望的机会。
忍耐不代表懦弱,它是坚强的象征,是面对苦难的一种策略。在犹太人的生活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下,犹太民族如果不能忍耐,他们的生命随时都可能终结,更不用谈以后的光明和美好了。
忍耐是养精蓄锐的过程,是在储备力量,待机勃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不会遇到犹太人的那种生存苦难,但苦难多多少少还会有的,为此,学会忍耐在为人处世中大有裨益。
忍耐不是指逆来顺受,而是意味着在困境中积极进取,不断地总结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最终待时机来临时战胜苦难,迎来成功。
在生活中,总会与很多人打交道,遇到不顺心的时候,要学会忍耐,不要生气,因为愤怒会导致过激的行为发生。
犹太人十分擅长运用“忍”,在犹太人中有这样一句广为流传着的话:“人的细胞时刻都在做着无穷尽的变化,并且不断更新。昨日生气的细胞,已经被焕然一新的细胞所代替。酒足饭饱后思考的内容和饥肠辘辘时思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我只是在等待着你的细胞的更替。”
犹太智慧借鉴:
“阳光总在风雨后”、“雨后见彩虹”这是一些自然现象,但是聪明的人们给它们赋予了象征性的含义。其实,生活不就是这样吗?虽然人们有时会遇到诸如“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偏遭顶头风”这样祸不单行的事情,但是如果学会了忍耐,最终有可能会打破困境。
谁都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样子
今天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不知道,更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样子。既然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就不要为明天的麻烦担心。
——犹太智语
由于痛苦和困难总是接踵而来,犹太人不喜欢过分地担忧将来到底发生何事,他们想:只要今天活着,就好好地利用今天,珍视今天,善待自己,明天能否活着是明天的事情,今天不必为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有两个犹太学生在一起讨论即将发生的战争。
其中一个学生表示:如果战争真的爆发了,他不希望被征集,尽管在战场上他不会做逃兵。
另一个学生为他分忧:任何事情总有两种相对立的可能性。战争有爆发和不爆发的可能,战争若不爆发,部队就不会征兵,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战争若爆发,有被征集和不被征集的可能性,若不被征集,也不用担心什么;若被征集,又有参战和不参战可能,若不参战,自然不用担心;若参战,有受伤和不受伤的可能,若没有受伤,不必担心;若受伤了,又有轻伤和重伤之分,受了轻伤,不必担心;若受了重伤,又有牺牲和未牺牲的可能,没有牺牲的话,同样不必担心;若牺牲了,又会有按照和不按照犹太教的仪式埋葬的可能,若按照仪式被埋葬,可不必担心;若没有按照仪式埋葬,也不用担心什么,因为他们现在还活着,战争并没有爆发。
犹太民族就是这样生活着,他们不会让未来的担忧困扰自己目前的生活,他们不会让自己的现实生活变得不愉快。犹太人认为,上帝把美好的生命给了他们,他们就不应该把它弄得乱糟糟的。
有一位正值中年的犹太人,经过近二十年的辛苦工作,积攒了一定数目的资产,通过努力,他的生活渐渐地宽裕了起来。但他也有自己的烦恼,因为他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儿子。儿子都这么大了,可是他不愿意去工作。
饱经沧桑的父亲不想让儿子成为一个寄生虫,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儿子讲述一个人的价值,工作的意义,以及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可是,每当听完父亲的教育后,儿子总是若无其事地回答父亲:“既然你和妈妈已经创造了这么多的财富,我们全家完全可以很好地生活下去,为什么非要让我出去工作呢?我什么都不想做。”
父亲想让儿子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比自己更出色的男子汉。为了鼓励孩子去奋斗,父亲做了一件令妻儿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把自己的家产全部捐给了慈善组织,去救济那些生活艰难的穷苦人,然后编造谎言说由于经营不善使生意蒙受亏损,所有的家产全赔了进去。然后,全家人开始过着困苦的日子。
本以为儿子会不满现状,出去找一份工作自立,可用心良苦的父亲再一次留下了失望的眼泪,这失望之中带着绝望。儿子并没有想过出去工作,此时的他又在幻想着和一位有钱人家的女儿成亲,这样,他还是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父亲再也无法忍受儿子的不思进取,他勃然大怒,把不争气的儿子赶出了家门。面对不再殷实的家,中年的父亲已经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充满激情和毅力地去重建它了。他和妻子的生活日益窘迫,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责和内疚,一个好好的家就这样被他一手毁了。终于,他因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赎罪,选择了轻生。
他瞒着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妻子,一个人满腹忧伤地来到了海边,他脱掉鞋子,一步一步地向海的深处走去,海水渐渐地淹没了他的双脚、他的膝盖、他的身体,他闭上眼睛,准备迎接这让他忘记一切的死亡。这时候,他听到了一个女人撕心裂肺的喊声,他回过头,一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可怜女人映入了他的眼帘,这个女人求他在自杀前把身上的东西送给她。他转过身,一步一步又走了回来,在往回走的过程中,他醒悟了,自己还是该好好地活着,即使他的生活像眼前的这位女人一样,他也该好好地活着。
这位犹太父亲的烦恼在于,他总是担心将来的事情,他担心儿子的未来,他为儿子设想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可是儿子不愿意按照他的想法走自己的人生路。结果,他的处心积虑换来的却是惨淡的生活。中国有句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勿为儿孙做牛马”。父母能把孩子养大已经尽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不要总为遥不可知的将来而过度担忧。
生活中,有的人总在为未来担忧,因为每个人都想过得更好一些,这是人之常情。因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吃苦的,谁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于是,人们开始奋斗,开始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努力,如果是这样的话,所有的人都可能生活得很好。但是,在探寻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同时,无端的烦恼总会潜入人的头脑,于是,种种假设给自己制造了种种无形的危机,使自己坐立不安,甚至忧心如焚。
可是,就在人们思前想后、坐立不安的同时,美好的一天也即将结束。这个时候,即使后悔,但也无法挽回逝去的时间,因为流逝的时间如同覆水,它终究是不会回来的。而且,就在人们遗憾的同时,时间仍然在不断地流逝。就这样,人们今天生活在明天的烦恼中,明天生活在后天的烦恼中。
人生短暂,何苦这么折磨自己呢?今天遇到的事情,就在今天把它处理好,这已经足够了。因为,只要能够把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那么,这众多的每一天就构成了有意义的一生。当然,展望未来,给自己做计划也是可以的,但不要人为地掺杂一些个人因素,自寻烦恼。
犹太智慧借鉴:
不要刻意地去想明天会怎么样,明天会出现什么问题。把十二分的热情投入今天,努力地工作和生活吧,因为把握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人要主宰自己的命运
最值得依赖的人就在你面前的镜子里,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犹太智语
犹太人有句格言:“要是你的牛陷在沟里,哪怕是天冻得连眼珠都会裂开,或者下雨,再或不论你喜欢不喜欢,甚至你不舒服,总是要把牛拉上来。”犹太人认为,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身处困境时,不要奢望会有奇迹出现,没有人会来帮助你脱离苦海,只有自己才可以挽救自己。
如果相信命运,犹太人早已灭绝。就因为他们不屈服于命运,顽强地抗争着,所以才在逆境中找到了得以生存的空间与机会。
犹太人一直与命运抗争着。战乱期间,在集中营的日子里,从他们身上看不到完全的悲观与绝望,他们不会因为没有自由而放弃生存的希望,不会因为贫穷而自暴自弃,不会因为陌生而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知道,自己的民族现在处于劣势,他们没有力量去对抗所有的不公平,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机会与命运抗争。
他们身心受到摧残,病魔的侵害与饥饿的袭击没有使他们倒下,他们对生命充满了热情与眷恋。尽管眼前的现实无比残酷,但他们一直苦苦地挣扎着。因为,只有不断挣扎,才可以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可以说,犹太人曾经的现实生活几乎总是处于动荡与逆境之中,他们一出生就面临生活的艰辛,漫长无期的漂泊、流浪与始料不及的歧视、压迫使他们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树立了一种独立的生命意识——自救意识,他们认为,自救才是真正的希望,才可以在坎坷的人生路上应对自如。
正是各种各样的苦难让他们踏上了依靠奋斗去争取成功的道路,每个犹太人都在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努力着。他们需要发展,需要强大,但他们无依无靠,惟一的出路便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打拼,他们咬紧牙关,在苦难面前带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一步一步向前艰难地行走着。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为自己确立了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以便在有限的生命中全力去实现目标,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不仅如此,犹太民族从来没有屈服过,而是不断地努力着。1948年,经过不懈的努力,犹太人终于在亚洲西部和地中海东岸两地之间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以色列。这个占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公里的国家,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一大部分的国土被无边的沙漠和荒丘覆盖着,国内淡水资源异常贫乏。如此贫瘠的土地,如此恶劣的生存条件,如何建设国家?然而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以色列发生了奇迹。
犹太人凭借他们的智慧,自力更生,变荒漠为良田,不仅解决了以色列国民的日常生活问题,而且还将他们的农产品大批量地远销国外,大大促进了以色列的经济发展。艰苦的环境造就了特殊的生存方式,通过采用异地引水技术和滴灌技术,以色列的农业用水得以解决。以色列的成功经验被很多国家学习效仿。除了农业,以色列的其他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犹太民族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这样大的成绩呢?因为,犹太人从来都不相信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他们自己就是个人命运的主宰。他们一直自强不息地努力着,就是凭着这种精神,他们在逆境中顽强地生存下去,并且使自己的国家不断地强大起来。
犹太民族流传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能左右命运,但也不要被命运左右。”
有一位犹太妇女,因小时候患过一次重病,眼睛从此便看不清东西,高度弱视。她摔到过,哭过、悲伤过、绝望过,甚至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是后来,当她看到许多盲人积极乐观地生活着,她逐渐懂得了生命的珍贵与生活的精彩,她不愿意再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中。她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她想通过学习知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为看起书来比较吃力,她就把书举到靠近睫毛的地方看,她一直坚持刻苦自学,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几年之后,她顺利地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她用努力弥补了自己的缺陷,她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因视力缺陷而带来的困难与障碍。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因为她没有被所谓的命运左右,而是创造了自己的命运。
有个人与上帝探讨关于天堂与地狱的差别,上帝带着他走进一个房间,那里有一大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是每个人看上去都是营养不良,个个面黄肌瘦,他们的表情呆滞而麻木。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比他们手臂还要长的汤匙,根本无法将香喷喷的肉汤送进嘴里。面对这诱人的香汤,他们无可奈何,因饥饿带来的死亡在一步步向他们逼近,他们的神情悲哀而绝望。上帝说这就是地狱。
他们又走进另一个房间,房间里的情景和第一个房间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匙,但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互相帮助,每个人都把自己汤匙里的肉汤送到对面人的嘴里,他们吃得饱饱的,营养很充足,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笑容。上帝说这就是天堂。
其实,天堂与地狱不是注定存在的,而是由人们自己筑起来的。创造生存的机会就步入了天堂,等待生存的机会就步入了地狱,天堂与地狱只有一线之隔,敢于突破的人就可以跨过这一线之隔,反之,就可能故步自封,作茧自缚。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风浪。人生就是一场战斗,如果一个人胆怯、懒散而害怕战斗,拒绝战斗,而整日郁郁寡欢、不寻出路,那这个人终归会在消沉中死去。为了战斗而死与等待死亡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只要战斗就有胜利的希望,但是等待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失败,而且这种失败是绝对的,没有希望的,因为受命运控制,所以是注定的;而敢于战斗的人不是受命运主宰的人,他的战斗不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他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命运的土壤中播撒顽强的种子,在绝望中生出希望的光芒,外界的障碍可以阻挡一个人的出路,但是却阻挡不了一个人的意志。犹太人不向命运低头,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反映了他们杰出的处世智慧。
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抓住了一只小鸟,他拿着这只小鸟去拜见一位可以预测未来与命运的智慧老人。他问老人:“据说您可以预知未来,请问我手上的这只鸟是死的还是活的?”老人回答:“如果我说这只鸟是死的,你就会松开手将它放掉;如果我说这只鸟是活的,你就会将它掐死。这只鸟是死是活都是你说了算,不要问我,要问你自己,因为这只鸟的命运掌握在你的手上。”
智者的回答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命运不是靠外部环境来左右的,期盼贵人相助或借助外力来改变自己命运的人,终究是屈从于命运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人,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命运是由自己来安排的,而不是由别人来主宰的,任何苦难都是一种生活状态。只要勇敢生存,不断努力,意料之中的事情就会发生。任何时候都不要相信命运已定,而不再争取。厄运不是注定要跟随任何一个人的,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厄运。厄运是可以摆脱、战胜的。所以,并非一切不幸都是漫长无期的,并非一切痛苦都是没有尽头的,只要不停止呼吸、不停止生活的热情,不停止努力的脚步,就可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相信命运的存在,自己就可以去创造命运,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自己的人生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自己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还是暗淡无色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自己去决定。
犹太智慧借鉴:
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可以使沙漠中长出绿洲,被命运主宰的人,他的生命将会变成沙漠。
不要把脑袋交给别人保管
不会思考和自我判断的人,他的脑袋总是被别人保管着。
——犹太智语
犹太民族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摸索的民族,他们不轻信、不盲从,他们有自己的观点与立场,对于好多问题,他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一些已成定局的事情,他们会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去思考。可以说,犹太人是比较理智的。
曼肯鲁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家里没有条件供他念书。为了生计,他十几岁的时候便离开了家,在一个离家比较远的火车站找到了一份勤杂工的工作。初来乍到的曼肯鲁没有社会经验,他非常老实,对接触到的每一个人都非常信任,因此他常常受到工友们的捉弄。
一天,太阳炙热地烤着大地,一丝风都没有,天与地之间形成了一个热气腾腾的大火炉。在车站上干活的工人们无不汗流浃背,皮肤被炽烈的太阳烤得异常疼痛。于是,他们找了一个遮阳的地方坐下休息。坐下不久,大家就觉得无聊,得找点快乐。他们看见曼肯鲁在不远处擦着汗,开始想法子戏弄他了。
他们的工头本根卢斯也一本正经地对曼肯鲁说:“站上红灯里面的油已经用完了,离这大约一公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圆形的大房子,你去那要一些红油来。”憨厚的曼肯鲁不加考虑,便飞快地去找红油了。
曼肯鲁在酷热的太阳下边走边寻找,一座圆形房子终于出现在他的眼前。他走进房子,向里面的人说明了来这里的目的,对方却告诉他:“你肯定是弄错了,我们这里没有红油,你最好回去问清楚。”
曼肯鲁回去后,不敢问工头,于是便向其他工友打听从哪能弄到红油,他们索性胡乱地指了一个方向,再次捉弄曼肯鲁。曼肯鲁毫不犹豫,沿着工友们指的方向继续寻找红油。一位善良的老工人看到曼肯鲁在烈日下走来走去,顿生同情之心,对那些工人们的无聊行为表示愤怒,他拉住曼肯鲁,关切地对他说:“小伙子,别轻信那些工友们的话,他们在捉弄你呢,站上的红灯能发出红光是因为光透过红色玻璃的缘故。”
听了老人的一席话,曼肯鲁终于明白过来了,他没有怨恨工头和那些工友们,更没想过怎么样去报复,而是深刻地反省了自己。他认为自己缺乏思考的能力,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认为是什么,如果自己能多加思考,或掌握一些常识的话,也许就不会轻易被别人捉弄了。
犹太人认为,既然自己有了会思考和判断的大脑,就应该好好利用。他们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们总会仔细思考,谨慎判断。在犹太人眼里,没有思考就没有智慧,因为智慧是在不断地思考中积累下来的。不会思考的人,就不会学到真正的东西。
在日常生活中,犹太民族勤于思考,面对权威时,他们同样能做到积极思考,怀疑值得怀疑的一切。
诺亚的第十代子孙中有一个人叫亚伯拉罕,他充满了正义感。
一次,上帝怀疑两个城镇的人民违背了他的旨意。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他决定毁灭这两个城镇。对他来说,做这件事是易如反掌。
亚伯拉罕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十分震惊,他开始怀疑这位在他眼中万分神圣万分仁慈的上帝。为了挽救这两个城镇的人民,亚伯拉罕首当其冲,他代表人民们去和万能的上帝进行谈判。
到了上帝那里,表明来意之后,亚伯拉罕便质问上帝:“如果城镇上有50名拥有正义的人,难道他们也要和邪恶的人一起遭受被毁灭的惩罚吗?”
上帝没有回答,好像在想些什么,亚伯拉罕紧追不舍:“如果有了这50名正义之人,难道上帝不愿意看在他们的份上饶恕其他人吗?”
为了维护自己正义的形象,上帝只好说:“如果这两个城镇上的确有50名充满正义的人,我愿意看在他们的份上饶恕所有人。”
听了上帝的这句话后,亚伯拉罕更加怀疑上帝了:难道非要有50个正义之人做保证,才能原谅两个城镇所有的人吗?他又问道:“如果凑不足50个正义之人,但仅仅缺几个,是不是还是要毁掉这两个城镇呢?”
为了表示自己的仁慈,上帝再次做出了让步,他保证如果是亚伯拉罕说的这种情况,他同样可以饶恕这两个城镇的人民。亚伯拉罕愈加怀疑这位宽容的上帝了,他把正义之人的数量假设得越来越少,以相同的方式质问上帝。在亚伯拉罕接二连三地逼问下,上帝理屈词穷,但作为万物的主宰者,必须言出必行,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最后,他坚决说道:“如果从这两个城镇中能够找出10名正义之人,我就不再毁灭这两个城镇。”
判断问题时习惯怀疑和思考,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犹太人的头脑中,并成为他们处世的方式,怀疑和思考让他们明白了做一件事情的目的以及做这件事情能够带来的好处。他们善于抓住事情的根本,尽量做到“欲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他们总是能够把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
犹太人正是凭着这种态度,以一种独特的眼光看待事物,冷静地分析问题,在不同的领域中做出了非凡的成就。没有思考就没有发展,社会中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是这样。只有通过思考和判断,才能够从众多前人留下的遗产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大多数人总爱用一种既成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遇到什么事总是“随大众”,不敢打破常规,最终毫无进展与突破。但如果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就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自由而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所以,学习犹太人的处世智慧,用自己的大脑冷静、独立地思考问题,不要将自己的脑袋交由别人支配。
犹太智慧借鉴:
日常生活中,思考和判断有着独特的作用。如果不假思索地相信别人,说不准会被人捉弄。认真独立地思考和判断,就会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会知道做什么会让别人开心,做什么会让别人生气,同时,也就会少犯一些错误。
活着的人都有价值
任何一个人的价值都不会低于其他人的价值;真正的超越不是仅仅超越别人,真正的超越是要超越以前的自己。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超越自己。
——犹太智语
犹太人相信一个人的价值是无法估计的,在他们的眼中,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都与众不同,各人有各人的价值,因此不可小瞧任何一个人。不管是谁,只要给他一个发展的平台,他定能做出一番不平常的成就。
毕加索的绘画天赋是他父亲偶尔发现的。
当毕加索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令自己感到非常奇怪的事情:妈妈的肚子不知道什么原因越来越大。
一次,他的姑姑、表姐来看望他的妈妈,大家聊得正高兴。这时候,小毕加索好像也想凑个热闹,他眨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稚气地问妈妈:“妈妈,你的肚子是怎么回事啊,我发现它越来越大,是不是在里面放什么东西了?”
妈妈摸着他的头,温和地对小毕加索说:“是啊,你的弟弟或妹妹在妈妈的肚子里玩耍呢。”
小毕加索更觉得好奇,于是就不断地向妈妈提问,是谁把弟弟、妹妹放进去的,是怎么放进去的等等。妈妈告诉他,这些事情他现在还不懂,得好好学习知识,等到长大后,慢慢就会明白的。
可是,小毕加索还是不满意,他拿了一张纸,把大肚子的妈妈画了下来,在场的人们被他逗乐了。
他的父亲拿起了小毕加索的“杰作”,仔细一瞧,发现毕加索画得很逼真,顿时觉得儿子很有绘画天赋。后来,小毕加索上学了,一段时间过后,父亲发现他不怎么爱读书,索性就让他待在家里,并从外边雇了一个绘画老师做毕加索的家庭教师,毕加索的绘画之路便从此开始了。
价值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创造力,价值得以实现的标准是一个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获得的劳动结晶。这种创造力在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天赋,或是一个人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兴趣与爱好。
不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认为自己什么都干不好,天下虽大,却无容身之处,而应该意识到自己也有这么一种创造力。如果是天赋,自己恰好又一直在沿着这样的方向发展自己,那么就应该更加努力,争取在这方面做出些成就来,像毕加索那样,在他的绘画之路上不断前行;如果自己的天赋与自身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可以立足现实,去探索一种新的创造力;如果在后天的学习中形成了自己的创造力,那就要好好珍惜、利用它,因为它不像金子,不管放在哪里,放多久,最终都会发光。这种创造力来自于知识和实践,是从不断地学习中浓缩、凝集而成的,它像知识一样,如果长久地被置之不理便会消失在记忆的汪洋大海里难以寻觅。所以,应该不断地磨砺它,让它像宝剑一样,渐渐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此外,犹太民族在生活当中始终有一种动力,这种动力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他们自身,那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一次次挑战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他们相信,人活着都有自身的价值,总有一天,自己也能超越别人。
犹太社会中流传着这样一则寓言:一天,三只青蛙一同掉进了一个桶里,更不幸的是,这个桶里装着满满的新鲜牛奶。黏黏的鲜奶把它们紧紧裹住,它们几乎动弹不得。
一只青蛙说:“这或许是神的旨意,命当如此,无需挣扎,再怎么挣扎也是徒劳无益。”于是,它一动不动,双眼紧闭,等待着死神的到来。
另一只青蛙说:“这只桶太深了,纵使我摆脱了鲜奶的束缚,我也无法跳出去的,怪只怪当时的不小心,现在后悔都来不及了。”它一脸悲哀,同样一动不动地待在桶里等待死亡。
第三只青蛙什么都没有说,它试了试,发现后腿还可以活动,于是它运足力气,使劲地蹬着,跳着。鲜奶在它的剧烈运动下结成了疙瘩。它跳到奶块上,然后便借助奶块跳出了这只深桶。
犹太人就像第三只青蛙一样,当他们遇到凭借自己的能力做不到的事情时,他们不会去抱怨,他们相信,大危机中必然存在着小生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超越自己。就这样,他们凭着自己的能力,在拯救自己的同时,也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又一次超越。
超越自己也可以作为自己的一个生活标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这样,人只有在不断地超越自我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有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总是在琢磨为什么别人比自己强,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自己却不能做到。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只要活着,就有用处。人们应该静下心来,从自我出发,正确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认清自己存在的缺点与不足,然后不断地改进,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能力的提高就意味着实现了自我超越。无形之中,自己已经是一个让人刮目相看的人了,这时候再去观察一下身旁的人,也许自己已经超过他人了。
可是,大多数人是不能够做到这些的,所以,世界上的平庸之人还是占大多数。超越自我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消灭自己的惰性,看似不起眼的惰性恰恰是使人停滞不前的原因。有些时候,容易忽略的东西却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给人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鞋子里的一颗沙子,你或许不会在意它,可随着你的不断行走,就会发现这不起眼的沙子连累了你,让你感到吃力。
惰性亦如此,惰性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多数人的习惯是安于现状,总是默默地生活着,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回家以后,看看报纸或电视,不知不觉中,就会适应这种生活环境。渐渐地,人就忘记了思考,忘记了反省,认为自己只有这么大的能耐,因为,羊再怎么吃,再怎么长,也不会变成骆驼。于是,惰性便在这舒适的环境中萌芽生长,最后形成了一张无形而又巨大的网,让人无法呼吸到外面世界的新鲜空气,无法发展,更不可能超越自己。
一成不变的生活,就如一潭死水;不去超越自己的人,不懂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人最终会落入平庸。一个懂得超越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是一个深受大家欢迎的人,因为大家能够从他身上看到勃勃生机,从而使自己得到感染。
犹太人认为,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超越自己,由此可以体现出犹太人杰出的自我修养智慧,这一点值得借鉴。
犹太智慧借鉴:
人活着就有价值,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创造价值。千千万万的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进步,这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大智慧。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在不断超越自己;只有超越自己,自身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将生命坚持到底
生命很脆弱,但我们要坚持到底。
——犹太智语
犹太民族是一个异常珍惜生命的民族。犹太人认为,上帝既然赋予人生命,那么,人就没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只要能够拥有生命,希望的光芒总能够照耀在他们的脸上。
犹太人中很少有人轻生。1980年,一个关于世界各国人口自杀率的调查统计显示,在以色列每10万人口中仅有5.6人自杀,这个数字在世界范围内是最低的。
为什么犹太人会有着如此强烈的生存意识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和谐,全家人能够和睦相处,犹太组织中的成员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感情。遇到难办的事情时,他们会把困难告诉自己的家庭成员以及团结紧密的犹太组织成员,然后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难题。
第二,犹太民族是一个具有非凡想象力的民族,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头脑积极思索,即使碰壁也不灰心,他们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很早以前,有一个阿拉伯统治者,他对犹太人的成见特别深。空闲的时候,他总是绞尽脑汁、处心积虑地惩处犹太人。
有一次,他在自己统治的领域里立了一条规定:“任何一个犹太人进入我国领土,必须在守卫士兵面前停下,然后讲一些有关自己的事情。如果他说了谎,守卫士兵可以直接把他枪毙;如果他讲的是真话,守卫士兵可以把他绞死。”
这个残酷的统治者竟然想到了如此狠毒的方法来对付犹太人,规定刚颁布不久,一个犹太人就来到了这个王国,守卫士兵按照国王的吩咐,让这个犹太人讲一件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他回答道:“我今天来到这里,是要准备被枪毙的。”
他如此简单的一句话竟把士兵弄糊涂了,他们向国王报告了这件事。
这个老奸巨猾的统治者也陷入了沉思:这个犹太人太狡猾了。如果我下令枪毙他,这就证明了他说了实话,而按照规定,说实话的犹太人人是要被绞死的;如果我下令绞死他,那么他说的话便是谎话,可按照规定,说谎的犹太人是要被枪毙的。
这个统治者无可奈何,为了能够服众,他没有惩处这个犹太人。
这个犹太人在死亡来临的时刻,并没有绝望,而是积极地思考,智慧使他免于被屠杀。
但是现实生活中不乏有轻生的人。有人因家庭破裂而自杀,有人因生意失意而轻生,也有人因赌博输得倾家荡产而割脉自尽。这些人就这样匆匆而去,转眼间已白骨一堆。
试想一下,这些人既然有死的勇气,难道就没有活着的勇气吗?他们为什么还害怕活着呢?生死一念间。就在死前的那一刹那,他们的心中正进行着一场异常激烈的思想斗争,这是一场冰与火的斗争,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然而,就在那一刻,他们的心却如钢铁般冰冷,他们万念俱灰,为了解脱,草草了结此生。
生命是何等脆弱,生命又是何等的来之不易!每个人都是父母爱的结晶,父母视孩子为自己的心头肉、掌中宝,他们总是默默地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孩子。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孩子终于长大了,懂事了,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选择轻生。
有些人总以为自己看透了人生,认为世界是灰暗的,世态炎凉随处可见,于是心灰意冷,渐渐地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与热情,此时,绝望便踏着轻快的步子向人们袭来。然而,有的人看透人生,却不会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循,看透人生的人是能够把握住时代脉搏的人,面对人生的种种困惑,他们能够灵活应对,而不是绝望地走向死亡。
绝望的人是自私的人,他只知道无限制地从别人那里得到他需要的东西,而不懂得回报。失望时就否定一切,包括这个世界。他没有想过,父母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把他培养成人,周围的人是如何关心和帮助他,就那么轻易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绝望的人是纯粹的傻瓜。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它,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美好。然而,有些人的眼睛却被一粒沙子迷住了,他不愿意去把这粒沙子拔掉,也不愿意睁开眼睛。于是,他的心灵之窗就这样关闭了,永久地关闭了,任凭脆弱的心在他的身体内部逐渐蒙上厚厚的灰尘。其实,不费吹灰之力,他就能看到一个明亮的世界,但他终究没有这样做。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在大雪纷飞的季节,一个山里的姑娘救了一位退伍军人,他们二人住在蒙古包里。蒙古包不远处的牲口棚里,住着两只狼:凶悍的母狼和它的孩子。雪花漫天飞舞,好像永远都不会停下。军人和姑娘与外界隔绝了,死亡在向他们逼近。因为,母狼已经无法再找到食物,他们成了它赖以生存的猎物。为了生存,他们在忍受着饥饿和寒冷的同时,还要面对饿红了眼的母狼。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然而双方并没有妥协,面对有着高智商的猎物,母狼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以它特有的灵性不断地攻击猎物;姑娘和军人屡受攻击,他们虽然胆怯、恐惧,但是始终保持着理智……
整个故事突出了人与狼的生存信念,他们都想活着。
既然还有呼吸,脉搏还在有规律地跳动,就应该把绝望埋葬,用满腔的热情去拥抱生活,让这短暂的如同历史长河中一个浪花般的生命在太阳底下闪现出光芒。
犹太智慧借鉴:
生命来之不易,我们要坚强地生活下去。
上帝的“特选子民”
我们是上帝的“特选子民”,因此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犹太智语
犹太人一般都比较自信,他们把自己当作上帝的“特选子民”,他们为此而深感骄傲。
一天,一位家境宽裕的年轻人遇见了一位家境贫寒的牧羊人。这位年轻人神气十足,在牧羊人面前自豪地炫耀着祖先的荣耀和自己的富有,然后带着得意的笑容看着这个以放牧为生的牧羊人。
牧羊人并没感到困窘,反而哈哈大笑道:“你的祖先有着辉煌的成就,不过有一点你要明白,你有可能是你们兴旺家族的最后一个人,而我肯定是我们家族的第一个人。”
故事中的牧羊人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是他却信心十足,面对年轻人的嘲笑,他充满自信地应付过去了。
犹太人也是如此,自信使他们倍加努力,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他们的自信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事业上,他们的自信推动了事业的不断发展。
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对于自己的目标充满自信的人。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是一个好学而又有些调皮的学生,他对物理有着特殊的兴趣。
物理课的实验内容比较多,每次试验课之前,老师总是把写有实验步骤的小纸条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去操作,以免发生意外。大部分学生都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小心翼翼地去做实验。爱因斯坦却例外,他总是看都不看一眼就把老师发下来的纸条揉成一团,放进衣服口袋里。他看着老师提供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琢磨着实验方法,然后按照预想的步骤去做实验。
在一次实验课上,爱因斯坦又开始了他的小实验了,这次他不像以前那样幸运了。爱因斯坦手里的玻璃管“砰”的一声爆裂了,鲜血从他的手上流了下来。老师把情况弄清楚以后,非常气愤,他认为爱因斯坦是个顽皮的学生,不仅不听从老师的实验安排,而且还经常逃课,如果不好好管理,说不准什么时候会惹出乱子来。这位老师找到了管理低年级学生的学监,把爱因斯坦的行为反映了一下,爱因斯坦因此受到了警告处分。
此后不久,爱因斯坦在校园的小路上散步,正好遇到了这位让他受处罚的老师。老师看了看爱因斯坦缠着绷带的小手,同情而又感叹地对他说:“你为什么一定要学物理呢?学习其他专业不是更有出路吗?”
爱因斯坦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就是喜欢物理,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把物理学好,我要做一个物理学家。”
老师没有说什么,只是满脸疑惑,然后对着爱因斯坦笑了笑,他认为爱因斯坦的想法太幼稚,根据他的课堂表现来看,他的梦想最终只是梦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几十年过后,爱因斯坦这个名字响彻世界,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没有因为老师的否定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他非常相信自己的能力,在科学道路上敢于突破,敢于进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不管做什么事情,自信都是不可缺少的。在通向成功的大道上,没有它,人们会犹豫彷徨、举步维艰。自信的人,他们敢说敢干,一旦确定了目标便不顾一切地奋力拼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使失败了,他们擅长调整自己,这时候他们常常会这样做:
首先,放松心情,正确地看待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防止重蹈覆辙;着眼点在远而不在近,不会因为眼前的失败而耽误了远大目标的实现。
其次,不气馁,即使困难重重,也不放弃。
再次,不钻牛角尖,不进死胡同,总结经验,继续前进。
犹太人把自己看作是上帝的“特选子民”,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自信,人只有自信才可以勇敢地面对一切,才可以在人生路上坦然前行。
犹太智慧借鉴:
自信不仅能够增强人的信心,还能够得到朋友和亲人的肯定。人的自信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表现出来,昂首挺胸的走路姿势,响亮干脆的语言,雷厉风行的作风等都是一个充满自信人的表现。
快乐在自寻烦恼中溜走
不要和自己过不去。
——犹太格言
犹太人常说:“享受生活的人才能更好地去创造生活。”其实,会创造生活的人是懂得品味生活的人,懂得品味生活的人是热爱生活的人,而热爱生活的人是开心快乐的人,开心快乐的人不会去怨天尤人、自寻烦恼,而会去捕捉与挖掘生活中的乐趣……
两个有着相同背景、相同血统的孤儿被一富裕人家收养。两人都接受过同等的教育,都上过世界名校,但是两人的人生却有很大的差别:一位是成功的商人,他在商海轰轰烈烈干了半辈子,现在退了休,享受着幸福的人生;另一位是学校的教师,他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清贫了半辈子,现在还为全家人的生计发愁。
一次,他们应邀一起出去吃晚餐。吃饭间,大家的话题进入了国外的生活,他们谈论起异国他乡的趣闻轶事。随着话题的深入,那位教师开始讲述起自己的不幸,他说自己是如何地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漂泊、如何辛苦地面对生活的艰辛、如何孤独地度过每个日夜……
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切同情,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把郁积在内心的所有抱怨与不满,肆意地挥洒出来,如同决堤的江水,一发不可收拾,餐桌的气氛变得压抑、沉闷。
那位商人有些不耐烦,他终于忍不住了,他说:“你说够了没有?你一直认为自己很不幸,但是如果当初你的养父母没有在千百个孤儿中挑中你,你又会怎样想?”教师说:“你不理解我不开心的原因,你不明白我的处境……”接着,他又开始讲述他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听完他的话,商人说:“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我认为周围所有的人都在和我作对,我忍受不了周围的世界,我恨每一件事,我讨厌每一个人,我伤心、无奈。”他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继续说道:“但是后来,我想明白了,我们没有像真正的孤儿那样,过着悲惨的生活,我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走出了孤儿群,我们的责任是帮助其他人脱离苦难与贫穷,而不是找一堆借口来扩大自己的伤悲。”他又说:“比起好多人,我们其实很幸运,想到这些,我不再顾影自怜,我开始乐观积极地生活,最后我取得了成功。”
商人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教师的心,打断了他凄苦的回忆,粉碎了他所有的不满与抱怨,而这一切曾引起好多人的同情。教师陷入了深思……他们曾经有着同样的生活遭遇与心理障碍,但是,最后他成功了,而自己却一直如此艰辛与平庸。这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若想成功,就不可以总是沉迷于伤感之中不能自拔,要把不利的情形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林肯曾经说过:“多数人快乐的情形,总是跟他们决心所要得到的快乐差不多。”的确,与其在过去的回忆中患得患失,不如思考一下如何做才可以改变眼前的生活,因为,在空伤悲的时候,快乐已经悄悄溜走了,和自己过不去的人,不会得到机会的眷恋与青睐。
犹太人认为,烦恼会耗费人的精力与锐气。如果一个人整天在没完没了的烦恼中周旋,他的身体可能会衰弱无力,他的人生可能会黯然失色,他的生命可能会在这无休止的琐事中消逝怠尽。生活是用来享受的,不是让人来承受压迫的。烦恼除了对自己的身体与感情造成伤害之外,没有任何益处。
不要为失去的一些东西痛不欲生,有些东西失去了不会再回来,伤心伤身于事无补,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在失去时空悲切;对于有些东西不要固执地紧抓不放,该舍则舍,该弃则弃,执意地追逐只会徒增烦恼;功名利禄,繁华财富都会随着生命的消逝而离开自己,不要为得不到这些而妄自菲薄;欲望太重,失望就会增多,身体的痛苦与虚弱需要一颗博大而平和的心去疗养。
不要害怕死亡,不要为了逃避死亡而整日忧伤,这样只会逐渐消耗掉自己生命的活力,这样的日子虽生犹死;不要害怕老去,只要心情舒畅、身体健康,一样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力量与精彩;无论是青春年华还是风烛残年,只要自己没有浪费过生命,就可以为自己的无怨无悔而喝彩。不要让悲观像瘟疫一样在生活中不断地传染与蔓延;好多的琐事与烦恼都会在乐观与豁达面前变得毫无分量。
不要总是羡慕别人所拥有的,有的人即使钱财万贯,但是他们不一定拥有快乐,虽然钱财可以保证衣食住行,而丰衣足食是快乐的最基本要求,但是不懂得的珍惜生活的人,即使衣食无忧也感受不到快乐。犹太人有句格言“吃和睡是猪的生活”。猪与人的最大区别在于猪不会感受,所以,猪不懂得人的快乐。
犹太人在追求财富的路上一直都是佼佼者,但是犹太人认为,物质的幸福是低级的、基本的幸福,而精神幸福则是高级的、上乘的幸福。现在流行的观点对幸福的定义是:“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过程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也就是说,实现了自己目标的人可以感受到快乐与幸福,而未能实现自己目标的人不会感受到幸福与快乐。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目标遥不可及,永远没有实现的机会,那他的一生将会在郁郁寡欢中度过,如此的不幸与不快都是自己的欲念所致。如果一个人可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树立一个切合个人实际的目标,就会有一种奋斗过程中的自我充实感;当他的梦想成真时,就会有一种目标实现的成就感,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犹太人有句格言:“别人不能给你带来烦恼,你也不必自寻烦恼。”人生苦短,琐事无数,如果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无限的烦恼之中,心会疲惫,生活失色。“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个世界上的一些烦恼是人为制造的,人心可以生愁、生恨、生出千丝万缕的烦恼,人们为了一些琐事与欲望而黯然神伤、劳筋伤骨、日渐憔悴。
所以,犹太拉比告诉人们,不要被烦恼所累,应该懂得享受生活中的快乐,这也体现了犹太人的一种生活智慧。
古代有一位国王,他每天都在寻找快乐,但是他从来没有感受过快乐,他整天神情沮丧、闷闷不乐。大臣们历经千辛万苦、费尽百番周折,终于有一天为他找到了一位自称“没有一天不快乐的”樵夫。国王看着眼前这位衣衫褴褛的樵夫,非常好奇,他问:“你为何每天都很快乐?”樵夫坦然一笑:“我曾经因为没有鞋穿而烦恼沮丧,但是当我看到没有双脚的人依然开心快乐时,我便不再难过、伤心!”听完樵夫的话,国王顿悟,快乐原来如此简单!
快乐是生活赐予的,谁都可以拥有,但却不是俯拾皆是。要想活得快乐,就不要抱怨,不要沮丧,轻松一些,洒脱一些。快乐是可以创造的,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幸福的。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要想活得快乐,就要学会把琐事赶跑,把痛苦转化为上进的动力,只要去寻找,就会发现快乐的源泉。
犹太智慧借鉴:
点滴晨露可以带来黎明的希望,丝缕春风可以送来温和的抚慰。拥有快乐,平淡的人生便会充实起来。其实,人生的幸福随处可得,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捕捉幸福的心灵。其实,快乐是一种心态,是懂得珍惜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一切,不要怨天尤人,或者总是感到不满足。
学会原谅别人的过失
人们常常能够原谅自己,而不愿意原谅他人,就如同一个人会忽视自己身上的重病,却会介意他人身上轻微的疾病。既然能够原谅自己,就应该学会原谅别人。
——犹太智语
一天,一位犹太妈妈带着儿子去看望一位老朋友。公共汽车上的人特别多,拥挤不堪,这位妈妈和她的儿子只能站在座位中间的过道上。到了下一个站台,一位背着两个大包的年轻人吃力地上了车,接着就往里走,并索性把大包往肩上一甩,正好打到这位犹太妈妈的身上。儿子非常担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有没有伤着你啊?”妈妈微笑着摇了摇头,可儿子并没有打算就此罢休,他怒视着那位年轻人,恨恨地对他说:“你怎么不小心点,要是把我妈妈撞伤了,我可饶不了你!”
妈妈连忙拉了拉儿子,和善地说道:“这位大哥哥又不是有意的,可不许这么对人家说话。”这时,这位年轻人赶忙向犹太妈妈表示歉意,说自己拎着这两个大包已经好久了,想扛一会儿,结果一不小心就打到了她。这时儿子沉默了,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这件事过去没多久,犹太妈妈和平常一样准时地去学校接儿子回家,当儿子从校园里跑出来后,犹太妈妈发现儿子的手流血了,并且血还在不停地往外渗。犹太妈妈心疼地把儿子的手包扎好后,就到老师那里询问情况,可老师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她的儿子并没有把真实情况告诉老师。
回到家后,妈妈问起了这件事,儿子面带微笑地对妈妈说:“不要紧的,妈妈,不用担心,我的手是一位小朋友不小心给弄伤的,知道自己犯了错,他已经很内疚了,要是我再把这事告诉老师,他不是更内疚吗?我有点不忍心。”
儿子记住了妈妈在公共汽车上原谅别人的行为,他很快便学会了原谅同学,有这样的孩子,犹太妈妈自然感到很欣慰。
有人形象地把生活担子比做两个箩筐,前面的箩筐里装着别人的过失,后面的箩筐里装着自己的过失。于是,一旦与自己相处的人有了过失,人们往往能够迅速地发现;自己有了过失,由于不轻易回头,过失就在自己的不知不觉中被忽略了,即使偶尔转过头去看一下,也是视而不见,或者很轻易地原谅了自己。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一生之中,要面对很多事情,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所有事情做得很完美。也许正因为存在着这种情况,当自己有了过失后便会安慰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认为偶尔犯一次错误是很正常的,然后就会把自己的过失抛诸脑后,不去想犯下的过失需不需要弥补,怎样才能弥补,而是听之任之,随其自由发展。于是,当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后,自己的内心便久久不能平静,要么认为别人对自己有成见,因此对别人怀恨在心;要么为了维护心目中所谓的“尊严”,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以颠倒是非的方法让别人“知难而退”。就这样,自己就成了自己过失的保护伞和避风港。
来温太太的儿女都结婚了,当别人和她谈起她的女儿时,她会欣喜地说:“哦,她生活得很好,感谢上帝赐给她一个好丈夫。她的丈夫从来不让她干活,她可以一直躺在床上休息,女佣会将早餐小心翼翼地端到她的床边。下午,她可以去逛街,四五点钟的时候,便可以坐在家里悠闲地喝着鸡尾酒。她的打扮很时髦,让人羡慕。能嫁到这样的好人家,真是好运气。”
当别人谈起她的儿子时,她开始抱怨了:“我可怜的儿子,他的运气可不如我的女儿。他娶了一个虚荣的女孩,她简直让人无法忍受!每天,她都很晚起床,还得有人把早饭给她送到床头,她什么都不想做,逛街倒是挺擅长的,她总是把丈夫辛苦挣得的钱随意挥霍掉,她总是买那些昂贵的衣服,甚至回到家里,什么活也不干,只会喝鸡尾酒。这样的妻子,我都不知道我的儿子是怎样忍受的。”
来温太太对人不对己的评论显示出她只能包容自己女儿的放纵生活,却容不下儿媳过着与女儿同样的生活。
一个人对自己总是无比的宽容,当心中有愧时,总是能够找出种种理由,在心中暗暗地为自己讨公道。一个人若是想原谅自己,总是能够从记忆的表面或深处找到许多为自己开脱的理由,于是,这样一想,他如释重负,心中不再有任何的内疚,哪怕他做出的事情多么令人难以忍受。
可是,当别人有了过失时,自己总是耿耿于怀,特别是他人的过失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时,自己更会怒不可遏地指责他人。有些人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全力维护自己,生怕自己受一点点伤害。
学一学犹太人乐于原谅他人过失的大度吧,多一分宽容,便多一份坦然。给别人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问题。当别人有错误时,要学会理解别人的感受,当别人产生内疚时,可以试着去加以安慰,采取合适的方式让对方减少内疚。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原谅别人,正巧又遇到一个极爱面子的人,那么,一场口舌大战很有可能要爆发了。
能够轻易地原谅自己的过失,就应该试着去原谅别人的过失。一个不会原谅别人的人,是一个不懂得沟通的人,是一个不擅长交往的人。因为,不会原谅别人的人,他始终不能够也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他不了解别人的感受,怎么能够进行有效地沟通?不善于与人沟通便不利于人际交往的发展。犹太人曾四处流浪,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很快就会与周围的人熟悉起来,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能够容忍别人的一些过失与不满。
犹太智慧借鉴:
如果能够原谅别人的过失,周围的人自然会觉得你是一个温和的人,是一个能为别人着想的人。长此以往,你的宽容将会为你赢得越来越多的朋友,你也会每天生活在快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