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会是明太祖朱元璋。清代的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正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但不论如何,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他奇特的个性、传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创业史以及独树一帜的治国驭人之术,都引人深思。
朱元璋,祖籍江苏,出生于安徽凤阳,本名为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似乎没有谁比朱元璋出身更低微、身世更加凄惨的。他出生在一座破庙里,父母没有土地,是靠租种别人田地为生的佃农。朱元璋小时候曾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后来没钱交学费,就退学给人家放牛。朱元璋17岁时,淮河流域灾害频发,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他的父母都在这场瘟疫中死了,二哥也出外逃荒。朱元璋成了孤儿,于是到皇觉寺做了和尚,不久又因为寺中也没有余粮,只做了几十天和尚的朱元璋,便被打发出门,过了几年接近于讨饭的生活,这些生活经历使朱元璋体会到了民间百姓的疾苦,深知百姓生活的不易。
在那时,明教的势力很大,他们在广大穷困农民间传教,准备武装起义,当时明教的彭莹玉在淮西传教向百姓宣扬明王将要降世。公元1338年,彭莹玉和他的徒弟周子旺在袁州率五千余众起事,虽然这次起义失败了,但此后全国各地的起义连绵不绝。河北韩山童也是重要的宗教领袖,他广招信徒,秘密酝酿起事,公元1351年,韩山童认为时机成熟,就联合刘福通等人准备起义,推举韩山童为大明王,不料事情泄露,韩山童被杀,他的妻子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逃脱,刘福通突围后,攻取了颍州等地,然后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建立了龙凤政权。
朱元璋在流浪的生活中,看到了元朝残暴的统治,无情的压榨,百姓生活的十分艰辛,于是投身到了农民起义中。公元1352年,朱元璋来到濠州城下,投奔了红巾军的郭子兴部,成了郭子兴的亲兵。因为朱元璋十分的英勇机敏,所以他没多久就被提升为九夫长,在红巾军中得以崭露头角,逐渐升迁,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并将养女马氏嫁给了他。有一次郭子兴被彭大和赵君用俘获囚禁,他的部将和儿子都没有人敢站出来营救,朱元璋听说后,立刻从前线赶了回来,然后利用彭大和赵君用之间的矛盾,深夜拜访彭大,向他讲明利害关系,劝说彭大出兵,这才将郭子兴救了出来,当时他参军还不过刚刚六个月而已。后来,势力不断壮大的朱元璋遭到了郭子兴的猜忌,逐渐被排挤,但是朱元璋一直忍耐着。在郭子兴病逝后,他的儿子郭天叙率领这支军队,那时韩林儿封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认为韩林儿势盛力强,可以利用他来成就自己的事业,所以就假意奉了他的号令。不久,郭天叙和张天佑二人都战死了,郭子兴的部将便都归了朱元璋。于是,在短短的3年间,朱元璋就从一个士兵成了拥兵10万的大元帅,拉起人马,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加入了群雄争霸的战团。
公元1356年,朱元璋听从了谋士徐达等人的意见,攻下金陵作为根据地,改金陵为应天府。此后,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相继夺取了常州、江阴、常熟、徽州、扬州等地,并接受了徽州一个老儒生朱升的建议,高筑城墙,广积粮食,为了不引起其他势力的疑心,朱元璋又暂且不称王,他在应天府屯田耕种,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
后来,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就命令自己的部将廖永忠把小明王迎到自己的军中,可是途中小明王落水,不明不白地死掉了,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朱元璋安排的。韩林儿既死,朱元璋自然就成了起义军的最高领袖。消灭了东南孤立的元军后,朱元璋于公元1364年自立为吴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不久,他的部将朱亮祖攻取了台州和温州。
公元1368年,在轰轰烈烈的北伐中,朱元璋在金陵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时年7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了元都城大都,元顺帝带着后妃和太子仓皇出逃,统治中国九十八年的元朝至此灭亡。
元朝虽然灭亡了,但是统一中国的战斗仍在继续,这一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掉了方国珍和陈友定,占领了福建和两广。公元1371年,朱元璋先率兵平定了四川,不久又平定了云南,几年后,平定了山西、陕西以及东北,至此,朱元璋基本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明初,朱元璋为了使江山永固,便恢复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了全国各地并且统领军队,用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仍然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的北部形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以北方的九个边塞藩王统兵最多,朱棣即为其一。朱元璋在世时,曾有人上书说藩王的权力过大,存在隐患,并举了晋代八王之乱为例,但是朱元璋没有听从。后来果然应验,但那是后话了。
朱元璋在削平各地势力,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他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得到强化和发展。他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建立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又建立三法司,设立都、布、按三司,直属中央。他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大举兴修水利,又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这些措施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成功地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地恢复和发展。朱元璋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他决心整顿吏治,甚至以酷刑来惩办贪官污吏。朱明一朝刑法的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这种整顿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为朱元璋性格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
通常而言,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总会产生矛盾,如何化解这种矛盾不同的皇帝用了不同的办法。汉代的刘邦心存猜忌,大杀功臣;而唐太宗李世民气量宏大,处理较为缓和;宋太祖赵匡胤则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和平解除了功臣的兵权。朱元璋怎么做的呢?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大多是他的同乡,甚至汤和与周德兴还是他的同村人,是幼年游戏的玩伴,这些人在战斗中出生入死,为朱元璋夺得了天下。然而朱元璋却是个多有猜忌的君主,他同功臣们的矛盾后来甚至发展到了不可化解的地步,最后竟然大开杀戒,借助几个案件除掉了那些为他东征西讨的功臣。
据史书记载,太子朱标对他这样大开杀戒很不以为然,曾经好几次加以劝谏,有一次,朱元璋派人找来了一根长满了尖刺的荆棘放到朱标的面前,让他伸手去拿,朱标不敢伸手,于是朱元璋就对自己大杀文武功臣的做法解释说:“这些,你不能用手去拿,假如我把它削光滑了,岂不是很好么?我杀的,都是很危险的人物,除掉了他们,才能带给你平安啊。”按照这种说法,他是在为子孙扫除障碍。
朱元璋从小贫苦,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虚心好学,喜欢结纳儒士,先后网罗了冯胜、陶安、刘基、朱升等一大批谋士,给予他们很高的待遇,请他们帮助出谋划策。立国后,朱元璋特意命人在奉天门建文渊阁,收藏经史子集,同时任命了诸位大学士,命令诸儒生推荐经史著作,亲自批阅,并留意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时常引以为戒。
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氏,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脚马皇后,是朱元璋完成帝业的贤内助。最开始时朱元璋受郭子兴处罚,时常挨饿,马氏就偷偷将滚热的烧饼藏在衣服内给他送去,结果烫伤了皮肤。连年激战的时候,马氏又带领将士的妻子们赶制军鞋战袍,用以鼓舞士气。后来马氏又把后宫的财物捐献出来,奖赏前方作战的将士。朱元璋称帝之后,杀戮渐重,没有人敢劝说他,只有马皇后常常劝谏,因此保全了很多人。有一次,有人传言参军郭景祥的儿子想要杀了父亲取而代之,朱元璋知道后准备杀掉他,马皇后劝说道:“郭景祥只有这一个儿子,这些人的话可能不是真的,杀了他岂不是绝了郭家的后么?”朱元璋于是没有下旨,后来经过调查,发现郭景祥的儿子果然是被诬告的。后来,马皇后病重,知道自己难以治愈,就对朱元璋说:“生死由命,也不用祈求多活几年。”因为担心朱元璋在她死后迁怒于医生,竟然执意不许太医为她治疗,不久就去世了。朱元璋对于马皇后的去世非常悲痛,久久不能释怀,从此再也没有立后,晚年生活十分孤寂。
公元1382年,朱元璋为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锦衣卫隶属于皇帝的亲军体系,明初只有数百人,到了明代中后期达到了十几万人之众。因为直属于皇帝,所以锦衣卫的权力很大,职掌侍卫、缉捕、刑狱等事。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为明代后来的皇帝起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头,在永乐大帝时,除锦衣卫外又增设了东厂和西厂,这些特务机构虽然为维护皇权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更多时候是被专权的太监所利用,尤其是在明朝中后期,它成为打击报复大臣的有力武器,不知有多少忠臣良将惨死其中。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统治基础。但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废除了丞相制,设立锦衣卫,对臣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终于导致明末的宦官专权,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
关于朱元璋有很多小的传奇,为他的一生平添了许多色彩,其中有两件流传最为久远。朱元璋小时候曾给地主家做长工,当时生活十分艰难,一天到晚除了睡觉都得在田里干活。一次,朱元璋跟几个伙计在芦草丛里煮偷来的绿豆吃,结果不小心打破了盛饭的瓦罐,绿豆和汤洒了满地,幸好地上铺着一层芦苇,汤虽然没有了,大家却还可以拣绿豆吃。朱元璋很不好意思,就发誓说,有朝一日自己如果得了势,一定不会亏待大家。后来他当了皇帝,有个当年的伙伴就跑去见他,对他说:“咱当年一起给地主当长工煮偷来的绿豆,你把盛汤的罐子打破了,害得大家没汤喝,只好拣绿豆吃。”朱元璋大怒,没等他的话说完就杀了他。另一个伙伴也跑去见朱元璋,但他十分的聪明,他讲道:“想当年我曾跟随皇上南征北战,一起扫荡了芦州府,您打破了瓦关城,不小心放跑了汤元帅,不过我们最后还是活捉了豆将军。”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就赏了好多东西给他,还封他做了官。
传说朱元璋登基后,曾到浙江微服私访。有一天,他去多宝寺进香,顺口吟了一句“寺名多宝,有许多多宝如来。”谁知旁边一个满身油污、衣着破旧的老秀才不顾左右,也昂首拈须接着吟道:“国号大明,更无大大明皇帝!”朱元璋一听,非常高兴。后来朱元璋路过山下的一家小酒店时,抬脚进去了,看了一看,见这小酒店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便不禁摇了摇头,顺口吟了一句:“小酒店三杯五盏没有东西。”谁知那老秀才跟在后面又听得一清二楚,于是也摇头晃脑地吟出下联:“大明君一统万方不分南北。”这句话又说的朱元璋心里很舒服,就等那老秀才一走,吩咐随从说要把老秀才请到皇宫去给皇子们当老师。可是那老秀才为人有些古怪,朱元璋请他到皇宫去教书他并不高兴,封他为太子太傅,他也不当一回事,只是说:“那我试试看吧。”第一天老秀才给太子教书,先是讲文章,之后让太子背诵文章,自己便坐在椅子上闭起双目,摇头晃脑地轻轻吟起诗来。太子看见了,向两个伴读的书僮做起鬼脸,书僮便念道:“先生教学生——头动;学生见先生——头痛!”老秀才把戒尺一拍道:“念的什么?”书僮说:“文章。”还没等先生睁眼,另一个书僮就已蹑手蹑脚地走到老秀才的座位旁边,伸手揪住了老秀才的耳朵。这个书僮仗着太子的宠爱一向放肆惯了,好多老师都招架不住,辞职不干了。哪知这个老秀才可不同,他伸手就抓住书僮的手反拧过来,太子赶紧过来帮忙,老秀才就伸出另一只手,抓住太子,把太子的手也反拧了过来,并且喝令道:“跪下!”太子倔强地挺身不动,恰巧这时朱元璋朝罢朝回宫从这里经过,便替儿子求情。老秀才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说:“陛下,不行。常言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朱元璋火了,大声喝道:“你放手不放手?”老秀才却直着喉咙说:“不放!”朱元璋大怒之下,下令让人把老秀才抓起来。回到后宫,马皇后听说了这件事,就劝道:“陛下,在淮西时你曾说过,古往今来,世上有两种人没有私心。一个是治病的郎中,一个是教书的先生。哪个郎中愿意他的病人死去,又有哪个教书先生不愿意他的学生多识几个字,进学中举呢?太子太傅也是一样啊。”
朱元璋怒气渐平,就说:“他倒也是为太子好,可这人太也蛮横了,连我去求情,他也不答应。”马皇后就又说:“陛下,他那是为大明的天下好!教的严格,太子才能上路。玉要琢,方成器。要是一求情就放了,往后太子还能听他的话吗?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先生哪里还能管得住?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师有师道啊。”这番话说得朱元璋懊悔起来,于是立刻派人把太子叫来,严肃地责备一顿,然后由太监领路,皇帝带着皇后和太子亲自到先生被押的地方去赔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