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03300000003

第3章 思维创新:打破禁锢自己的思维定式

变通之人,首先是能够善于寻求“新思维”,能够打破常规,力求创新制胜的人。这种人喜欢别出心裁,喜欢“无中生有”,他们坚信第一次吃螃蟹的人不仅仅是具有大勇的,更是充满智慧的;不喜欢走大家蜂拥而上的“阳关大道”,而是喜欢那无人问津的“独木小桥”;不喜欢死扣一点,喜欢变换角度……他们因此而智高于常人。

挣脱捆绑你思维的链条

我们的思维比我们的身体更需要自由地呼吸!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着无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链条,这些链条禁锢着我们的思维,扼杀了我们思考的勇气,夭折了我们智慧创新的萌芽,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步履蹒跚。这些链条经常表现为习惯、经验和没有任何道理的“想当然”。在这些专制的链条的捆绑下,我们难以获得成功。很多时候,我们开始向环境低头,甚至于开始认命、怨天尤人,岂不知这一切都是我们心中那条系住自我的铁链在作祟罢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喊着要自由,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思维也需要自由。很多时候,思维被我们束缚住,难以呼吸,于是,我们只晓得一成不变,止步不前,每天迎来朝阳,送走落日,毫无生气,按部就班。要想突破面前的困境,要想有所成就,我们就要把思维从这根链条中解放出来。

有两个贫苦的樵夫靠上山捡柴糊口,他们每天总是一起去山里捡柴。

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的价格当然要高过柴薪数倍,如果将这两包棉花卖掉,可以保证各自家人一个月丰衣足食。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旁有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有十多匹。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来挑黄金。

同伴仍是不愿丢下棉花,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发现黄金的樵夫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一场空欢喜。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无法再背得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黄金的同伴回家了。

用现在的话说,故事中把棉花背到底的樵夫就是“一根筋”,他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思维的链锁,一条道走到黑,真是可怜又可悲。不要笑他,其实我们中有很多人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做着他这样“一根筋”的事情。

比如,写文章喜欢按照一定的套路,喜欢交同样风格的朋友,不是“朝九晚五”,就是人登山,我亦登山;人下海,我亦下海。总之,按部就班,因循守旧,人云亦云,没有一点变通灵活之意。活在别人的躯壳里,实在可悲可叹。

我们更需要的是能够放弃循旧,清醒而灵活地权衡利弊,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正确方向。同时,别忘了随时检查和审视自己选择的角度是否产生偏差,适时地进行调整,千万不能像背棉花的樵夫一样,只凭一套“亘古不变”的哲学,便欲强度人生所有的关卡。

我们还要时时留意自己执著的信念是否与成功的法则相抵触。追求成功,并非意味着必须全盘放弃自己的执著,去迁就成功法则。只需在意念上做灵活的修正,使之契合成功者的内蕴,即可走上轻松的成功之道。

不善于改变思维,就根本不可能找到成功的路径。因为改变思维是改变自己的内在基础,只有运用头脑,积极思考,勇于变通,你才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要改变这种思维定式,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改变自己的行动。

一个人在社会中、在事业上要取得一定成就、做出一定的贡献,光靠一些老方法、老套路是很难成功的。当你站在一条已经有无数人走过的路上,遥望着难以企及的成功目标时,你应该早点觉悟,转变注意力去寻找另一条更近更省力的新路,而不要倔强地在那条无法看到前途的老路上浪费时间。

转变思路就是创新

头脑稍微转变角度,就可能报告给世界一个新发现。

现代社会是一个极力追求创新的社会,也正是因为创新,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瞬息万变的进步。在实际生活当中,好多人会认为创新是高深莫测的,应该只属于专家研究的事情,好像并非自己所能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只要你敢于去想,创新就是很简单的事情。

日本有一家味精公司,社长对全体员工下达了一项硬命令,要求每位员工必须提出一个建议,以保证公司能成倍地增长销售量。接到指示,各个部门都行动起来:生产部门琢磨生产技术,营业部门考虑营业技巧,宣传部门研究宣传策略。大家各抒己见,有的推出富有创意的广告,有的建议改变瓶体的形状,有的认为应该奖励销售人员等,不一而足。

有一位女工也想要提出一个好的方法,可是她怎样都想不出办法,心里很着急。吃晚饭的时候,她想往菜上撒调味粉,可调味粉由于受潮结块而不能从狭小的瓶口撒出来。于是,她的儿子只得将筷子捅进瓶口,用力在里面搅动了几下,这下调味粉结块被捣碎,才从瓶口撒了出来。在一旁的女工的母亲说:“如果你实在提不出建议的话,你就把这个问题拿去试试看。”

“这算什么建议?”女工不以为然,但是很快,她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她将“把瓶口开大一倍”这个建议报了上去。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女工提出的建议竟进入15件得奖作品之中,获得奖金3万日元,而且她的建议被实施之后,销售额成倍地提高,女工又从社长那里领取了特别奖。受宠若惊的女工想:“提建议,本以为很难,原来这样简单的想法也叫建议。”

看来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唾手可得的。创新不仅仅是充满着专业术语的科学研究论文,也不仅仅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它更普遍地表现在人们一个个自己有时都没有注意的思维转换当中。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平凡平庸的,其生命就像死水一潭,不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它们都像那位女工一开始一样,把创新看成了高不可攀的事情,不敢去转换思路,不敢尝试创新之举。

拿破仑·希尔说过:“创新并不只是某些行业的专利,也不是超常智慧的人才具有创新的能力。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创新。”

实际上,创新的确很简单,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从本质上说,它不过是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寻找改进办法的一个过程,这种办法也许并不起眼,但它一旦被付诸实践之后,就可能产生巨大的效应。

有两个青年都干着开山的活儿。其中一个青年把石块砸成石子运到路边,卖给建房的人;而另一个青年则直接把石块运到码头,卖给杭州的花鸟商人。因为这儿的石头总是奇形怪状,他认为卖重量不如卖造型。3年后,这个卖造型石的青年成为了村上第一个盖起瓦房的人。

后来,政府不许开山,只许种树,于是这儿成了果园。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鸭梨招徕八方客商,他们把堆积如山的梨子成筐成筐地运往北京和上海,然后再发往韩国和日本。因为这儿的梨汁浓肉脆,纯正无比。

村上的人都为鸭梨带来的小康日子欢呼雀跃,而那个卖过造型石的青年却反其道行之,卖掉了果树,他开始种柳。因为他发现,来这儿的客商不愁挑不到好梨子,只愁买不到盛梨子的筐。5年后,他成为村里第一个在城里买房的人。

再后来,一条铁路从这儿贯穿南北,可以北到北京,南抵九龙。小村对外开放,果农也由单一的卖果开始谈论果品加工及市场开发。就在一些人开始集资办厂的时候,还是那个曾经卖过造型石的青年在他的地头砌了一垛3米高、百米长的墙。墙面向铁路,背依翠柳,两旁是一望无际的万亩梨园。坐车经过那儿的人,在欣赏盛开的梨花时,会突然看到四个大字:可口可乐。据说这是五百里山川中唯一的一个广告,那垛墙的主人凭那垛墙第一个走出了小村,因为他每年有4万元的额外收入。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创新并不需要多么渊博的知识,多么高的学历,不只是精英们的事儿,普通人也能做到!创新只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思考别人想不到的事情,不顺着常人思路,只有比别人多转个弯,才能有与众不同的收获。

创新并不神秘,在很多时候它不过是一点小小的改进,但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小变化,却可能给你带来巨大的收获。

创新求变才能与时俱进

时代无时不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旦固守昨天,就会被它遗弃在灰暗的角落。

刘向在《说苑》中这么说道:“现在的社会不同了,事情也发生了变化。事情变了,时势就有差异,社会风气也随之改变。所以,聪明人做事,先观察土地,然后决定使用什么工具;先观察民情,然后决定行动的目标;先综合大家的意见,然后制定具体措施。有个蠢人学远射,对着天发箭,射出不到五步远,再射还是对着天发箭。社会已经变了,不改变它的制度法规,就好比那学射箭的蠢人一样。”

任何东西都会陈旧,任何方法都会过时,任何制度都会落伍。唯有创新求变,才能适应社会变化,跟上时代潮流。

我们在做事情时,旧的方法在新问题上行不通,就应该想出新的应对办法;常规的办法不能实施,就只有打破常规,另寻新路。这正是成大事者办成大事的诀窍,也是不被时代大浪淘沙的秘诀。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提倡变法时,朝廷大臣甘龙反对说:“古代圣人都是不改变民俗而教导百姓,智慧的君主也是不变换法令而治理国家,这样不必花费很大的气力就能有所成效。按照旧的法令办事,官吏熟悉,百姓也习惯,何必搞什么变法呢?”

商鞅却有着自己的说法,他反驳道:“平庸的人安于老一套习惯,死读书的人沉溺于往日的见闻,靠这两种人做官守法还是可以的,但不能与他们谈论变法革新的道理,因为他们的思想太保守了。三代不同礼而称王天下,五代不同法而成就霸业,从古到今哪有不变化的道理呢?贤人和智者从来都是在作法更礼,而愚人和不肖者不明变通,总是阻挠限制变法!”

大夫杜挚听了之后,实在没有可以辩驳的言语了,就只有退一步说:“反正效法古人是无罪的,遵循古礼是不会犯错误的!”

然而,这种说法岂能在商鞅那里站得住脚,“治理国家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更没有一套固定的办法。商汤和周武王都没有效法古制,他们却得到了天下;夏桀和殷纣没有改变礼法,他们却相继灭亡了。所以说,违反古例不一定错,遵循古法也不见得对!”

秦孝公听后觉得有理有据,便坚决地支持他变法革新。

结果,由于商鞅变法有措,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之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最后终于统一天下,获得了不可动摇的强国地位。

囿于传统经验而不能变通的人,他们往往只顾求于“不犯错误”地坚守,却不去想如何才能突破,才能进步,这种人骨子里的懦弱退缩使他们不思进取。试想,如果历史按照他们的安排,一直在经验中演绎,我们又怎能有今天的人类文明?

我们在面对和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众人都会想到的方法,往往不见得会取得成功。只有根据形势,创新求变,寻求新的方法,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范仲淹就是一个不落窠臼,能够与时俱进,与“势”俱进的人。

在当今社会,不光是在科技领域,我们要在各个方面都要求创新,要求合时宜,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次思考都要努力求变,在变通中紧跟时代和时事步伐。

不要按常理出牌

走非同寻常之路,才能办非同寻常之事,方可取得非同寻常之成功。

我们在生活中会遵循一些约定俗成的办事规则,凡事都要讲求常理,也要合乎常情。宋朝大儒陆象山先生曾说过:“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亦莫不然。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此理亦无不同也。”可见,我们的确是一个重视常理的民族。

所谓的“常理”又指什么呢?顾名思义,常理就是从经常性的现象所总结出来的道理。然而,常理就一定是真理吗?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常理是一种束缚,我们只有不按牌理出牌,才能收到意想不到之功。

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大将高峻人强马壮占据高平,威高势大,以至于当地人知高峻而不知刘秀。于此,刘秀自然心怀憎恶,决心除此祸患,于是派寇恂率军讨伐高峻。临行前寇恂请示光武帝:“是要讨伐他,还是招降他?”

刘秀道:“能招降最好,不然就剿灭他。”

寇恂领了圣旨,率领大军日夜兼程赶到高平边界,驻扎下来。高峻得知寇恂领命来镇压自己,便派军师皇甫文出城拜见寇恂,以便探探朝廷的口风;同时,他加强戒备,不允许任何人随意出入城门。

皇甫文趾高气扬地来到寇恂军帐,寇恂见其态度傲慢,心中不禁暗暗生气,问道:“见了本将军,为何不跪?”

皇甫文拍手大笑:“跪你?就是刘秀在此,我也不跪,何况你一介武夫!”

寇恂拍案大怒道:“你们这群乱臣贼党,不为江山社稷立功,反而危害人民,抵触朝廷,罪大恶极。本应斩首示众,诛灭九族,念当今皇上仁慈,只要你们肯投降,朝廷定会从宽处理的!”

皇甫文还没听完便已笑得蹲在地上。寇恂和众武官皆被皇甫文的这种行为激怒了,都大声呵斥道:“这成何体统,像你们这种人,即使朝廷招降了你们又有什么用?”

皇甫文听到这里,立即止住了笑,站了起来,用手指着寇恂嘲讽道:“刘秀小儿没给你命令,你总还不敢攻城吧?”

寇恂冷冷一笑,对皇甫文说道:“本将军攻不攻城,我想你是看不到了!”于是又大喊一声:“来人啊!把这个狗头军师给我拖出去斩了!”

众武官忙拦阻道:“将军,两兵交战,不斩来使!”

寇恂没有听从众人的劝告,命两个武士把浑身颤抖的皇甫文拖出去斩了,并告诉皇甫文的副使道:“回去告诉你的上司,皇甫文已被我斩了,若投降就赶快投降,若不降就等着我的军队攻城!”

副使忙跑回去告诉高峻。高峻害怕了,当日就大开城门投降了寇恂。

众将领向寇恂贺喜,顺便问他:“当日,高峻严守城池,一点也不像投降的样子,为何杀了皇甫文他就这么快投降了呢?”

寇恂解释说:“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他让皇甫文来营中见我,言辞态度很傲慢,是想试试朝廷到底是招降还是剿灭。如果不杀皇甫文,高峻一定以为朝廷是来招降他们,这样他们就有恃无恐。杀了皇甫文,他才知道我们的决心,所以才这么快就投降了。”

在这个故事中,众人都认为“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常理,是应该遵循的。可是这样做结果会怎么样呢?顽敌会变得更加顽固不化,剿抚工作会变得更加困难,只会给自己埋下祸患。

也许有人会说,寇恂斩来使是违背道义的行为,不足取。非也,寇恂出兵,就是为了招降或者处决叛逆之徒,若前者不能达到,选择后者在大道理上还是完全讲得过去的。

办事的目的是达到良好的结果,按常理行事不能达到目的,就只有反常理行事。从目的出发,不为常理所拘,行变通之道,这是办事的要点。当然,这并不是说应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需要在一定环境、一定背景下具体对待。

总而言之,能够打破常规,不按常理出牌,往往会出奇制胜,少走弯路直击要害,以更简洁的方式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不局限在前人的经验里

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然而把当它当作规则恪守时,往往就要走入错误了。

《围炉夜话》中有言:“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意思是:循规蹈矩而没有自己主见的人,就像是戏台上的傀儡;做事只知道遵守章程,而不知通权达变,就好像照样子画出的葫芦。可见墨守成规,局限在前人经验中的人是没有生命力的,终究只能流于平庸。

宋仁宗时,天下大旱,全国大部分地区颗粒无收,其中以吴中地区旱情最为严重。

当时分管杭州事务的官员是范仲淹,他在杭州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救荒措施。与此同时,朝廷也下令各地开仓赈灾,务必要保证一方太平,不要使百姓们因饥荒而闹事,并且提了很多看起来很有用的办法,让各地官员都照着去做。

范仲淹却没有按照上面说的去做,而是做出一些让他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吴地的百姓十分喜欢赛龙舟,范仲淹就鼓励百姓们龙舟竞渡,并和同僚们一起去观看。从春季一直到夏季,几乎两天一次,当地居民皆举家而出,一时达到万人空巷的局面。

吴地的百姓好做佛事,范仲淹便在各地召集有钱的人,对他们说:“吴中现在发生了饥荒,人们没有饭吃,给他们一点点恩惠便可以做很多事,你们可以大兴土木修建佛寺。”

富人们见人工的价钱的确因饥荒而变得低廉,又见范仲淹大力支持,于是大量雇用工人兴建佛寺。

范仲淹还新建了一些仓库吏舍等建筑,一天要动用上千名劳力。

于是就有人问范仲淹:“你不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任由他们忍饥挨饿,街上时时出现乞丐,还有抢东西的现象,你也不去治理,难道朝廷教你的那些你不会用吗?”

还有人在背地里恨恨地说:“现在闹饥荒,还修什么仓库,他不体恤百姓,反而在此荒年奴役百姓,真是一个污吏!”

范仲淹听到这些说法,既不辩解,也不加追究,仍是设法拉拢富人,让他们帮助自己建设各种设施。

过了不久,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看不惯范仲淹的做法,回朝后密书一封,说杭州知州范仲淹不顾荒政在前,应先赈救饥民,却大肆举行鸿宴活动,大兴木土工程,消耗民力财力,一点不为百姓着想。

龙颜大怒,叫人押解范仲淹回京治罪。

范仲淹于是上疏为自己辩解道:“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贫困的人若不给予妥善的安置,他们便会生事,仅靠一点钱粮是救不活他们的。国库钱财有限,而饥民无数,只能挖掘富人的钱,让那些有技术和劳力的人都能够以此得到公私两方面的报酬而活命,不至于因饥荒而四处流浪乃至饿死途中,甚至造反。”

范仲淹的举措的确有用,这一年里,各处都有灾民闹事,只有杭州安然无恙。范仲淹因此受到朝廷嘉奖,他的才能也为天下称道。

范仲淹是个能够不按他人经验办事的人,正是这种打破常规的思维,使得事情办得更成功、更巧妙。有一种人,他们死死抱住以前的规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在他们眼里,世界是静止的,至少变得没有那么快。他们顽固地认为:“这个方法5年前有效,现在当然还有用。”刻舟求剑的故事是众人皆知的,那位刻舟的主人公却是千古的笑料。当然,还有一种人,他们不唯经验是从,而是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出让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甚至于改变历史。

我们不做“先例的奴隶”,因为我们清楚,没有“破”就不会有“立”;丢弃从前,就不可能开创未来。不局限在前人的经验当中,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一味因循守旧,只有停滞不前,这样的话,就真正地没有任何发展的可能了。

权威不是用来迷信的

对于权威,要尊重而不迷信,这样才能有所突破,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权威的作用从来都是巨大无比的。在某种程度上,权威成了人们行动的指南,为探索者早日走向成功指明了方向和方法。然而,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权威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只能代表过去的经验总结和权威人士自己的一面之词,而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变化的,过度迷信权威,权威很可能就成了人们前进的绊脚石,成了扼杀创新萌芽的杀手。

有很多时候,人们对权威理论过于依赖和崇拜,以至达到迷信的程度,从而使自己的思维陷入障碍而无法拔出。其实,就算是真正的权威,也不等于就没有任何谬误。

形式逻辑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常识渊博,著作丰富,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然而,实际上他的谬误也是层见迭出。作为生物学的首创人,他不知道人体的各种筋的存在;对于动脉和静脉,他也不加辨别;他相信男子头盖骨的骨缝要比女子宽些;他相信男子的肋骨每边只有八条;他还相信女子要比男子少几颗牙齿。一直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还如此主张。当时解剖学家为了消除亚氏的谬误,特别邀请经院哲学家们亲眼看看解剖的人体,他们看后的结论是:“我们看到了这一切。但是,假如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没有与此不同的说法,那我们一定会承认我看到的这一切是真理。”他们只相信权威,而不相信眼前的事实。

可见,迷信权威就好像自己蒙上了自己的眼睛,只能让自己获得真理的时间延长。世界著名科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要想培养善于变通的思维能力,对于权威和经验就不能随声附和,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出其逻辑错误。

清朝思想家戴震,10岁时就靠缜密的思路问倒了迷信权威的老师。

有一次,老师讲授《大学章句》,讲到右经一章时,戴震问老师:“怎么知道这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转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由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这是朱文公(朱熹)所说的。”戴震又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宋朝人。”“孔子、曾子又是哪个时候的人?”“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有多少年?”“将近两千年。”“那么,朱文公怎么知道两千年前曾子转述过孔子的话,曾子的意思又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再也无言以对了。

不管事实如何,戴震这种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权威,逐步刨根问底的勇气是我们在跨越传统思维障碍时所必须拥有的。

不要让自己成为他人思想的囚徒。如果一味地相信权威永远是正确的,久而久之,必然造成迷信与盲从,形成“习惯性”思维,而缺少了创新的勇气,制约了发展与前进的步伐。

要真正实现创新,或者有重大的发现,一定要能够打破过去的很多成见。尊重权威并虚心向权威学习,但是绝不能迷信权威,要有挑战权威的决心和信心: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钻研,敢于实践。

找对方法才能做对事

此路不通就换条路,这样不行就换个方法,直到我们做对事情。

有些人比别人要勤奋刻苦百倍,到头来却总是遭遇失败,成不了事情;而有的人似乎很少让别人看见他为一件事情付出多少心思,然而,他却成功了。就好比龟兔赛跑的第二个回合,兔子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第二次一点都不懈怠,一路上都没顾上喘上一口气,可到了终点,依然发现乌龟早早都超过了它,原来,人家是乘坐汽车来的。

这虽然是个寓言故事,然而却道破了一个很明了的道理:找对方法才能做对事。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同样说的是方法的重要性。

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了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要好好干。

第一天,老板给了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干得不错,就这样干!”工人很受鼓舞。

第二天,他干得更起劲了,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

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树。

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

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

“磨斧子?”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

上面故事中的伐木工人,其做事不可谓不努力、不踏实,但为什么工作成绩反而会每况愈下呢?原因就在于他的努力与方法技巧成反比,以致白白地浪费了自己许多力气。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勤奋做事这种态度本身当然没有错,但如果这并不能给你带来意想中的工作业绩,就必须审查一下自己的做事方法,是不是已经陷入了一种方式不对路的错误之中,否则,即使你再下力气,也只会使你前行的路越走越窄;而掌握了正确的做事方法,才会使你的努力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

找到正确的做事方法和技巧,并能够及时地改变那种已经过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仅不会耽误做事的时间,反而会大大提高效率,它所节省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要比我们一味苦干蛮干所付出的要多得多。

方法不对,事倍功半;方法对,事半功倍。除了要讲求方法,不蛮干之外,还应该对多种方法有判断,做出正确选择。当你走在路上,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一块警示牌,上书四个大字:此路不通!这时你会怎么办?

已言明“此路不通”,有人仍选择走这条路过去,大有不撞南墙不回头之势,结果只能在碰了钉子后灰溜溜地调转车头返回。这种人办事时常常因“一根筋”而多次碰壁,消耗了时间和精力,却无法提高效率,结果做了许多无用功。

有人选择驻足观望,不再向前走,却也不调头。想法有二:一是认为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再回头心有不甘且尚存侥幸心理;二是想如果回头了其他的路也不通怎么办?结果驻足良久也未能前进。这种人常常会因懦弱和优柔寡断而丧失机会,事情没有进展不说,还会留下无尽的遗憾。

还有另一类人,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调转车头,去寻找另外一条路。也许会再次碰壁,但他们仍会不断地进行尝试,直到找到那条可以到达目的地的路。

这三种不同的选择其实就代表处理事情的三种方法,只有第三种人才是工作中真正的勇者与智者。他们懂得变通,能够找对方法,必然最终会把事情做对做好。

所以,我们在忙着努力做事的同时,也要时常停下来检查一下,看看自己是在蛮干还是巧干;是不是已经到了该“鸟枪换炮”的时候了,否则,一味地盲目操劳或者执著于某种过时的方法和途径,无疑会一败再败,没了尽头。

比别人多想一点

创新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

我们总是指望着手脚的勤奋能创造多大的价值,岂不知,更能创造价值的是我们大脑的勤奋,也就是说,凡事能够比别人多想一点。多想一点,就多一条出路;多想一点,就会有不同的视野。

成功是不可以被克隆的,大凡高效能的成功人士,踏上成功之途总是不落他人窠臼,比别人多想一层。

有一家电视台请来了一位商业奇才做嘉宾主持。很多人想听听他成功的方法。他却淡淡一笑,说:“还是我出道题考考你们吧!”

“某处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地涌了过去,然而一条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这时,如果是你,你将怎么办?”

有人说绕道走,也有人说游过去。嘉宾只笑不说话,过了很久他才说:“为什么非要去淘金呢?不如买船从事运送淘金者的营生。”

众人愕然。是啊,那种情形下,即便你将那些淘金者宰得身无分文,他们也心甘情愿呀——因为到达对岸就是金矿!

与众不同的思路必定会创造与众不同的财富和成功。美国科学家贝尔曾说过:“创新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在美国各大学心理学论坛经久流行、常为专家学者津津乐道的例子是两位专家买猫的启示,这个例子形象逼真地阐明了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意义所在。

美国的一位工程师和一位逻辑学家是无话不谈的好友。一次,两人相约赴埃及参观著名的金字塔。逻辑学家喜欢写旅行日记,到埃及住进宾馆后,他按照习惯又写起了自己的日记,工程师则独自徜徉在街头,忽然他耳边传来一位老妇人的叫卖声:“卖猫啊,卖猫啊。”

工程师一看,在老妇人身旁放着一只黑色的玩具猫,标价500美元。那位妇人解释说,这只玩具猫是祖传宝物,因孙子病重,不得已才出卖以换取住院治疗费。工程师用手一举猫,发现猫身很重,看起来似乎是用黑铁铸就的。不过,那一对猫眼则是珍珠的。

于是,工程师就对那位老妇人说:“我给你300美元,只买下两只猫眼吧。”

老妇人一算,觉得行,就同意了。工程师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宾馆,对逻辑学家说:“我只花了300美元竟然买下两颗硕大的珍珠。”

逻辑学家一看这两颗大珍珠,少说也值上千美元,忙问朋友是怎么一回事。当工程师讲完缘由,逻辑学家忙问:“那位妇人是否还在原处?”

工程师回答说:“她还坐在那里。想卖掉那只没有眼珠的黑铁猫。”

逻辑学家听后,忙跑到街上,给了老妇人200美元,把猫买了回来。工程师见后,嘲笑道:“你呀,花200美元买个没眼珠的铁猫。”

逻辑学家却不声不响地坐下来摆弄琢磨那只铁猫,突然他灵机一动,用小刀刮铁猫的脚,当黑漆脱落后,露出的是黄灿灿的一道金色的印迹,他高兴地大叫起来:“正如我所想,这猫是纯金的。”

原来,当年铸造那只金猫的主人怕金身暴露,便将猫身用黑漆漆了一遍,俨然如一只铁猫。对此,工程师十分后悔。

此时,逻辑学家转过来嘲笑他说:“你虽然知识很渊博,可就是缺乏一种思维的艺术,分析和判断事情不全面深入。你应该好好想一想,猫的眼珠既然是珍珠做成的,那猫的全身会是不值钱的黑铁所铸吗?”

人们之所以不能突破,就是因为总是和别人的想法相差无几。其实,只要再深入想一想,就会另有一番天地。“山穷水尽”之后尚能“柳暗花明”,更何况本来就“四通八达”的地方呢?比别人多想一点,可能就会发现更多的路、更好的路。

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往往是我们生活中的陷阱。如果总是大家做什么你也做什么,你就无法取得突破。为何不想一下“大家不做什么”、“大家还没有做什么”?这样,在他人忽略的特殊领域,我们便能挖掘出新的机会和成功的出发点。要想改善生活品质,首先要学会改变思路,不善于改变思路就根本不可能找到成功的路径。

这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按照自己已经习惯的思维角度来思考问题,从同样的角度看上去,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总是一样的,就永远要在资源的限制下发展。但如果你能换一个思路去思考,就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倒行逆施”,“荒谬”生存

人有时候很难一下子接受真理,因为真理出现时是一幅陌生的面孔。

哥伦布曾经“荒谬”地认为地球是圆的,哥白尼曾经“荒谬”地坚持地球绕着太阳转,莱特兄弟曾经“荒谬”地认为人也能飞上天……然而,这些“荒谬”只不过是人们当时的评判,时过境迁,真相大白,人们才发现这些“荒谬”竟然是真理。

我们有很多时候把真理不当成真理,而是当成死理。愚蠢地坚守着教条和刻板,而不知道去质疑,去尝试,而且在别人有不同意见,走出新的一步时大加嘲讽和打压,认为荒谬之极,最终只有当别人因为荒谬而成功时,我们才唏嘘不已。

因此,有人提出在变通之路上不妨使用“倒行逆施”之法,逆潮流而动,违背事情的常理。兵家所言的“破釜沉舟”就是“倒行逆施”的翻版。有的时候,看似非常危险的地方反而是最安全的地方。

在一眼看不到尽头的大海上,一艘远洋海轮不幸触礁,沉没了。九名船员的命运需由自己主宰,他们奋力与海水搏斗,终于登上一座孤岛,才得以暂时脱离危险。

但接下来的情形更加糟糕,岛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更让人不堪忍受的是,在烈日的暴晒下,每个人都口渴难耐,可以饮用的淡水成为困扰他们的最大难题。

他们等着上天恩赐一场雨,等着过往的船只来营救他们。等啊等,没有任何下雨的迹象,天际除了海水还是一望无边的海水,没有任何船只经过那死一般寂静的小岛。其中八个船员相继渴死在孤岛上。

当最后一名船员快要渴死的时候,他在想,与其像其他船员那样渴死在孤岛上,不如就尝尝这海水的味道,说不定这里的海水能喝,可以救自己一命,于是他扑进海水里,“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船员喝完海水,一点儿也感觉不出海水的苦涩咸,相反,他觉得这海水又甘又甜,非常解渴。

于是他每天靠喝这岛边的海水度日。有了海水的补给,那名船员继续同命运抗争着,终于被过往的船只解救了。后来,人们化验那里的海水发现,那儿由于有地下泉水的不断涌出,海水实际上是可口的甘泉。

谁都知道海水不能饮用,这是“基本的常识”。八名船员就是因为脑海里存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定式,不敢去突破,不敢去做新的尝试,放弃了变通的机会,结果渴死了。只有最后一个船员在死神的威胁下,“倒行逆施”中存留一丝希望,终于打破了思维的旧框框,从而饮到了可口的甘泉。

就像一个会变脸的川剧演员,在拂袖之间变成另外一个面孔,并且这种变化往往是从“丑角”转向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人物。机会也是在最初让人觉得荒诞不经,而一旦经实践检验后又让人叹服,这种转变就是因为灵活变通。

几年前,有个人卖一块铜,喊价28万美元,这种看似不可能的行为立刻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他们一打听,才知道此人是个艺术家。

不过,对于一块价值只有9美元的铜来说,他的价格的确是个天价。他被请进电视台,讲述了他的道理:一块铜价值9美元,如果制成门柄,价值就增值为21美元;如果制成工艺品,价值就变成300美元;如果制成纪念碑,价值就跃升为28万美元。他的这种变通意识打动了华尔街一位金融家,在他的帮助下,那块铜最终制成了一尊优美的胸像——也就是一位成功人士的纪念碑,价值为30万美元。

从9美元到30万美元之间的差距,也就是普通人与成功人之间的距离,是变通与不变通之间的差距,它潜含了变通的价值。思维定式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道道坚固的屏障,麻痹了人们的思考神经,使人们的思维一直拘泥在某一点上,无法突破。于是,人们视一切都理所当然,天空当然是蓝的,雾绝对是白的……时间越长,人们越无法摆脱这种束缚,突破这种束缚的可能性也就越渺茫。

当我们一旦陷入这种思考误区中,不妨变通一下,为我们的思维找到新的定位。其实在竞争中,谁都没有绝对的优势,你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最终胜利,关键在于你会不会变通。

我们应该努力从僵化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积极倡导敢于变通的思想。不管你眼前的处境是多么糟糕和恶劣,无论机会多么渺茫,我们都可以通过变通去争取,有了敢于变通的思想,我们就能完成许多近乎不可能的事情。

无人迹处有奇观

成功从来不等待第二个走向它的人,除非第二变成另一个第一。

人人都有从众心理,随着大溜往前走,认为人多的地方大方向不会有错,更多的人根本没有去思考跟对了还是跟错了,就像小孩子向家长要求某件玩具。其实他并不是自己对那玩具多么喜欢,而往往因为别的小伙伴有那样的玩具。这种跟从是盲目的,只因为跟着大多数人就可以不动脑筋,就可以省心省力。然而,这样往往走不到别人前头,更不用说出人头地了。想成功就得另辟蹊径,不能总跟在别人身后跑。

当年的李威·斯达斯是一位移居美国的普鲁士(德国)青年,他随着美国的淘金大流来到了旧金山。然而,在淘金工地参加了短短一段时间淘金后,李威并不觉得这是一条很好的生财之道,要想发财,还得另找出路。

渐渐地,去那里淘金的人群川流不息,淘金地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市场,很有经营眼光的李威发现了这一点,觉得自己如果为他们提供商品,可能会更实惠,赚钱更稳当。于是,他将带去的一点路费和伙食费作为资本,开设了一家小商店,专卖一些日用品,包括露营用的帐篷和用做马车车篷的帆布,果然生意不错,赚了些钱。

一天,有位淘金者来李威·斯达斯的商店买东西,大发感慨地说:“我们整天爬山搬石,这些棉布衣服烂得太快,要是用你的帐篷帆布做衣服,就耐用多了!”

也许对于说话人而言,这句话完全是无心的一个玩笑,然而听者有意,李威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如果真用帆布做成服装,说不定真会受淘金者的欢迎。这千千万万的淘金者每人买一套这样的服装,生意就不得了了。于是,他将自己的帐篷帆布试制成几套服装,果然有淘金者愿出较高价购买,没多久就卖完了。于是,李威向帆布商购入大量帆布,请服装厂按他的设计缝制成服装。这些大批生产的帆布服装还增设了几个口袋,便于淘金者放些锤子、钳子等工具和存放金矿石。

这种帆布服装耐磨耐穿,并有各种便于存放工具和矿石的口袋,比棉布工作服实用得多,大受淘金者欢迎,尽管李威不断扩大生产,也满足不了需求,几年时间就大发了一笔。

然而,李威·斯达斯并没有满足,而是乘胜前进,在旧金山开设了专门缝制淘金者穿着的服装厂和零售店,并成立“李威·斯达斯公司”。服装厂成立后,李威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对矿工们的劳动特点进行调查研究,不断改进裤子的样式。例如臀部的裤袋,在原来线缝的基础上,四角各加一颗铜钉,使口袋更牢固,因为矿工经常把样品矿石放进裤袋,用线缝易于裂开;扣子则用铜与锌合金,重要的部分还用皮革镶边。后来,又将帆布改用法国尼姆产的哔叽布做原料,使裤子更紧身和柔软。

在反复的改进提高之后,李威的矿工服不仅深受矿工欢迎,连美国的年轻人也喜欢得不得了,并且他们给这种裤子取了一个很酷的名字“牛仔裤”。李威的牛仔装生意越做越大,逐步风行世界,年营业额高达数亿美元。李威及其后代因此成为巨富。

俗话说:“人多没好汤。”肉汤的量是有限的,如果跟着众人一起喝的话,要么只能舔上一口残羹,要么只能用水稀释,恐怕也就没多少肉味了。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找出别人扔在一边的骨头,做骨头汤,准会让你尽情想用,而且还会让他人垂涎三尺,何乐而不为?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审时度势,行人所未行,把“触角”伸向被别人忽视的某个角落,就会摸索出一些出奇制胜的“绝招”。循规蹈矩,按常规办事,只能是平平庸庸。要想在竞争中胜人一筹,你就必须学会勇闯“无人迹处”,以夺天下“奇观”。

别让一片叶子挡住了泰山

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其死盯住不放,不如换个角度来审视问题,把问题转换一下,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事物总是包含两面性的,就像失败孕育成功一样。所以,看待事物不能只从一面去衡量,或者只看它的表面,那样就很容易错失发现成功机会的可能。成大事者在遇到难题时善于换位思考,即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和环境,以便找到新的人生机遇和突破点。

很多人不敢创新,或者说不愿意创新,是因为他们头脑中关于得、失、是、非、安全、冒险等价值判断的标准已经固定,这使他们常常不能换一个角度想问题。

举一个例子,假如有一个人有100%的机会赢80块钱,而另外一个人是有85%的机会赢100块钱,但是有15%的机会什么都不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会选择最保险安稳的方式——选择80块钱而不愿冒一点险去赢那100块钱。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设定这个问题,一个人有100%的机会输掉80块钱,另外一个人可能性是有85%的机会输掉100块钱,但是也有15%的机会什么都不输。这个时候,人们都会选择后者,赌一下,说不定什么都不输。

这个例子使我们明白,平时我们之所以不能创新,或不敢创新,常常是因为我们从惯性思维出发,以至顾虑重重,畏首畏尾,而一旦我们把同一问题换一面来考虑,就会发现很多新的机会、新的成功。

著名的化学家罗勃·梭特曼发现了带离子的糖分子对离子进入人体是很重要的。他想了很多方法以求证明,都没有成功。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不从无机化学的观点,而从有机化学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终于有了新的发现,使证明得以成功。

换个角度就是换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1)化难为易。聪明人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不聪明的人可以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事实上,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够化繁为简,就体现了一种新的视角。曹冲称象中,曹冲之所以能够把称大象这么一个复杂的困难问题变得简便易行,关键是他把“称大象”变成了“称石头”。

(2)化生为熟。把自己生疏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问题,打开了一个视角,产生了一条新思路。

19世纪末,法国园艺学家莫尼哀要设计一种坚固的花坛,然而,他对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一窍不通。于是他把花坛的构建转换成植物的根系来作为切入点。植物根系盘根错节,牢牢地和土壤结合在一起。他把土壤转换为水泥,把根系转换为一根一根的钢筋,并用水泥包住钢筋,从而建造出了新型的花坛,而且发明了钢筋混凝土。

(3)化不能为能。把不能办的事转化为能办的事,我们就多了一种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其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新角度可以有很多的方法。比如:可以思考让产生问题的条件发生改变。也就是思考如何通过改变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条件,使其随之发生适应某个问题的某种变化,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启示。

例如,过去用冰箱都是冷冻室在上面,冷藏室在下面。日本夏普公司进行了换位思考,发现用户对冷藏室用得较多,还是放在上面方便。于是设计时换了个位置。但由于冷空气往下走的特性,改变设计后冷冻室的低温不能很好地利用,比较费电。于是,在冰箱内安上排风扇和通风管,把下面的冷空气提升到上面的冷藏室。经过条件转换思考,新型电冰箱既使用方便,又保留了原来省电的优点。受到了用户的欢迎。

日本一家庭主妇煎鱼时发现鱼肉总是粘锅,煎好的鱼铲起来很费事,而且鱼也容易碎掉。她通过换个加热位置在锅盖上安装电阻丝,发明了煎鱼不糊的锅。

(4)寻求解决问题的全新视角,也是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这就需要你努力从众多的新角度去思考某一事物或问题,以便获得更多的新认识,提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美国密歇根州詹姆斯敦小学的一位老师曾让每个学生都给当地企业写封信,提个尽可能荒谬的要求。小学生凯特于是写信给当地的一家快餐连锁店说,她希望能终身吃炸鸡,因为这是她的最爱。结果这家快餐店竟答应了凯特的要求,因为连锁店老板觉得凯特把这家店的食品当作自己的最爱是他们的荣幸,从凯特的视角看来是荒谬的要求,店老板却以新的视角认为这是对他们食品的钟爱。

换个角度,就换了一种思维,就打破了自己的习惯思维和固有思维,这样,必然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出现。

美国在西部大开发时,传闻加州一带有金山,于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蜂拥至此,掀起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股淘金热。有一个人也随大流至此,很快他发现,凭一己之力,淘到金子的概率微乎其微,不如在淘金者身上做点生意,于是他开始向淘金的人卖水。结果是,很多变卖家产去淘金的人到头来落得个两手空空,而这个人却靠从淘金者身上赚来的钱发家致富了。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解决问题时,时常会遇到瓶颈,那是由于人们只在同一角度停留造成的,如果能换一换视角,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情况就会改观,创意就会变得有弹性。记住,任何创意只要能转换视角,都会有新意产生。我们对待困难时,不能轻言放弃,在认为通过正常角度分析不通时,我们可以考虑换个思维方式来重新调整一下,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人的潜力是无穷的,需要我们换位思考,用合理的方法去开发利用。

借别人的脑袋发自己的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听取他人意见会助你一臂之力。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讲求合作的时代,况且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凡事不可能都凭一己之力获得成功,总是需要别人的协助。成功的人懂得利用别人的聪明才智成就自己的事业。

我们常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即使才能平庸的人,只要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也一样可以使事情做得更周到。换句话说,只有60分能力的人,会因为借用了别人的智慧而做出80分以上的成绩。

我们应该明白,不嫉妒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能够加以利用,协调别人为自己做事,与合作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信誉,是成大事的基本法则。

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培养某种自己欠缺的才能,不妨主动去找具备这种特长的人,请他参与相关团体。三国中的刘备,文才不如诸葛亮,武功不如关羽、张飞、赵云,但他有一种别人不及的优点,那就是一种巨大的协调能力,他能够吸引这些优秀的人才为他所用。多一样才华,等于锦上添花,而且通过这种渠道结识的人,也将成为你的伙伴、同业、同事、专业顾问,甚至变成朋友。能集合众人的才智,你的事业才有茁壮成长、迈向成功之路的可能。

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才能,并能为我所用的人,就等于找到了成功的力量。聪明的人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智慧的营养补充自己。从别人那里借用智慧,比从别人那里获得金钱更为划算。

用心去倾听每个人对你的计划的看法,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表现。他们的意见,你不见得个个都赞同,但有些看法和心得,一定是你不曾想过、考虑过的。广纳意见,将有助于你迈向成功之路。

很多成功的人都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像有些公司就专门聘用高级顾问,做重大决策之前必先开会讨论。遇到特殊事件,必找专家研究,这就是在借用别人的智慧。因此也可以说,他们因为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而得以成功或提早成功!

《宋史》里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水工治河的事。

黄河经常决口,造成水灾,历朝历代都将治理黄河、堵塞决口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在同黄河水患的搏斗中,锻炼出一批有丰富经验的水工,高超便是北宋庆历年间的一个水工。

有一年,黄河再次决口,因水势很猛,很长时间也没堵住。宋仁宗命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自去监督修河工程。以往堵决口时,在快要合龙时,要在决口放下合龙用的埽,以使河水断流。堵决口的关键就在这最后一下,所以也叫它“合龙门”。

埽是一种堵决口的器材,它用秸秆、土石卷成大圆捆,直径有三四米,长有一百米,两头有牵绳拉着,放到水中,以堵塞决口。

庆历八年黄河的决口有一里多宽,人们从两头筑堤,可快要合龙时,放下去的一百多米的埽都被急流冲走。这时高超谈了他的看法,高超认为埽身太长,岸上的人没有足够的力量使它沉到河底,水流又急,缆绳崩断,埽便被冲跑了。应将一百米的埽分成三节,每节三十多米,中间用绳索连接,先放第一节,等它沉到河底,再压下第二节、第三节。但别的河工认为这样不行,三十多米的埽太小,不足以堵塞决口,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工料。

高超解释说:“第一节埽下去,确实不能将决口堆住,但水势却能减少一半,这时再放第二节埽就不用那么费力了,水势基本上可以控制了,再放下第三节埽,那就像在平地上施工一样容易了,人力也可以展开,同时,在放第三节埽时,前面放下去的两节埽已经被泥沙淤住了,还能省许多人工。”

一开始,负责的官员郭申锡不听他的建议,还是按老办法,结果埽不断被冲跑,决口也越来越大。宋仁宗认为郭申锡办事不力,就将他撤了。大名府留守贾昌朝认为高超说的有道理,便派人四处打捞漂散的埽料,采用高超的方法,最终将决口堵住了。

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不仅可以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还可以使你避免主观、武断。主观、武断会使失败的几率增大,也往往成为-些自视为强者最后的悲哀!

春秋时的智伯,就是一个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他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把别人都看成傻瓜。有一次,他从卫国回来,他的盟友韩、魏两国的君臣在蓝台宴请他。席间,智伯随意嘲笑戏弄别人。

智果听说这件事,就规劝智伯说:“国君不防备灾难,灾难一定要到来。”

智伯哈哈一笑,不以为然地说:“灾难由我兴起。我不兴起灾难,谁敢兴起灾难?”

智果说:“我不赞成您这种说法。《尚书·夏书》说:‘每个人都有些不知不觉的过失,怨恨难道要等到它显示出来才予以重视?应该在它还没有形成时就加以防范。’《尚书·周书》又说:‘怨恨不在乎大,也不在乎小。’君子能够随时注意小事,所以没有大的灾难。现在您在一次宴会上就羞辱多人,又不及早防备,还说别人‘不敢兴起灾难’,不是太掉以轻心了吗?唉,不可没有敬畏之心啊!蚂蚁、蜜蜂都能伤害人,何况是国君、大臣呢?”

智伯根本不把智果的告诫放在心上,照样我行我素。

两年后,智伯率领韩、魏两国的军队合围赵国的晋阳城,决晋水灌城,当城就要淹没了。大臣絺疵对智伯说:“韩、魏两国一定会背叛。”

智伯不以为然地问:“你怎么知道?”

絺疵答道:“战胜赵国后,三家可以平分赵国的土地。现在晋阳城只差三板就要淹没了,石臼、灶膛里都长出了青蛙,人吃死马,马吃死人,全城投降只是时间问题。但是,韩、魏的国君脸上没有喜气却有忧色,这不是想背叛又是什么呢?”

智伯不相信韩、魏两国敢背叛自己。第二天,智伯对韩、魏的国君说:“絺疵说你们要背叛我。”

韩、魏的国君说:“我们约定战胜赵国后就三分它的土地,现在晋阳城将要攻下来了,我们两家虽然愚笨,也不会放弃现成的好处,违背盟约去做不可能成功的事情,这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定是絺疵替赵国说话,让你怀疑我二人,好解除我们对赵国的联合进攻。现在你听信谗臣的话,伤害我二人的交情,我们真替你感到可惜!”

智伯认为言之有理,他怒气冲冲地走出来,想杀絺疵。絺疵早已料到这种结果,逃之夭夭了。

几天后,韩、魏两国果然背叛,跟赵国联合起来打败智伯。智伯身亡。

术业有专攻,人不可能样样精通。要想成事,就必须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并把别人的智慧转化成自己的智慧,也就是说,自己在“借用”别人智慧的过程中,顺着别人智慧的启发就可以得到成长,这正是一种学习!俗话说得好:“一人没有二人之智。”即使自己的智力够用,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没有坏处。择其善者而从之,不是能把事情干得更好吗?

同类推荐
  • 缓解压力的生存艺术

    缓解压力的生存艺术

    人活在世间,自然也就处在各种各样的压力下,这些时时刻刻侵扰你生活的压力,就构成了人生的一部分。它们可能来源于你的内心,也显现了你对世间一切烦恼的无奈。也就是说,你的目标或者理想处在难以应付自如的处境中的时候,你会感到不适或者挫折,甚至产生了力不从心的苦痛……就仿佛有一座大山压在你的头顶,并且还在往下压,压,压,你的整个世界似乎就要崩溃了。
  • 做人做事就这么简单

    做人做事就这么简单

    人生一世,无外乎两件事: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做人固然没有一定的法则和标准,但它存在一定的通则,一定有它的技巧与规律。做人做事需要我们穷尽一生的时间来学。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或是人生任何的时刻,都需要不断地去校正自己的言行,让自己以善美的心姿融入到生活的舞台上,赢得社会、生活、他人的信赖。历史上的王侯将相、圣贤豪杰,凡成就大事的人,都是做人做事的高手。他们之所以在做人做事方面有成就,完全得益于他们知道了人生的奥妙,懂得做人做事之道。
  • 三天成就好口才:让你八面玲珑的说话艺术

    三天成就好口才:让你八面玲珑的说话艺术

    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一句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一句话也可以变亲友为仇人;一句话可以功败垂成;一句话更可以改变人生。拥有精彩人生的人也许不是演说家,但拥有好口才的人必定能成就精彩人生。本书从要说话和会说话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不同的说话技巧对身处社会的人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旨在帮助读者学会说话,使读者在人际、事业和生活等诸多方面获得相关的启示,从而成就精彩的人生。
  •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处世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处世精粹

    电影、诗歌、国学、西学、美术、文学、音乐、处世。从浩如烟海的这些人文艺术作品中,作者用精炼、经典的标准,以青少年的角度,拣选出一篇篇美文、一幅幅名画、一部部佳作、一首首名曲。集成使人终生受益的5个单册,另以代表中华智慧的诸子百家与充满哲理的西方先贤大师名言名篇编辑成《国学精粹》、《西学精粹》,这既是了解学习人类人文艺术的上佳之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家藏书籍。
  • 经典人生艺术

    经典人生艺术

    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有名的总统,他和善可亲,异常地受人欢迎,甚至他的仆人也都非常喜爱他,你不禁要问,他运用了怎样的魔法使人们都喜欢他呢?其实很简单,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罗斯福很善于记忆别人的名宇。
热门推荐
  • 最爱你的那时光

    最爱你的那时光

    一场暗恋,被一次考试所分离,几年未见,重临时又是否会记得对方?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平凡离我那么进又那么远

    平凡离我那么进又那么远

    她,只想平平淡淡的过完一生,却……从一出生就注定不平凡。他,身边有无数个美女,每日在甜言蜜语中度过。她羡慕他,命运就是如此不平,有的人一出生就在起点,而有的人则努力也毫无用处。这,就是人与人的差距吗?然而,她不知道,自己背负的债物已经被还清,而帮助自己的‘好人’则已经盯上了自己,而且是……一辈子。
  • 只你一人,便胜却人间无数

    只你一人,便胜却人间无数

    雪隐香间景似画,落t?t?t满天下尽繁华,倾尽一生烟雨梦,许你一世温暖情。有时会问,"你为什么喜欢我?”答:“有的人吃鱼,被刺卡住了,但是他还是会吃鱼。就像有的人养猫,被猫抓伤了,但是他还是会养猫。就像有的人吃糖,导致蛀牙了,但是他还是会吃糖。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喜欢,所以甘愿。所以我爱你...”有时人生很简单,一男一女一双人一辈子,还有时人生很难,但也要一起坚强走下去。即便前方布满荆棘。
  • 都市青年梦

    都市青年梦

    一名都市的普通青年,因考试不的成绩不理想,而引发一系列“本身”故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凌天无双

    凌天无双

    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在他的面前揭开神秘的面纱
  • 星际惊情:SCI末世女特工

    星际惊情:SCI末世女特工

    巨大的金属色泽太空舰船孤寂地在偏离航道的太空行驶着,像是漂泊在大海中无帆的舟。埋骨昏迷着,安全带将她与对撞机固定在圆柱体太空发射舱里。唐荆天望着监视器中那张熟悉的脸,手指停留在发射键上,轻声说句“GOODBYE”闭目按下按键。系统启动,发射舱按照原定轨道从巨大的舰船底部发射,它将驶向地球,最终降落在三星望月基地。惊寂号上年轻的舰长对着地球的方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埋骨,现在他们都这么叫她。没有人知道她是谁,只是听闻,她所到之处尸横遍野。有人说她是地狱里逃出来的人,也有人说是她自愿去了一趟地狱。没有具体档案,没有服役履历,没有熟识的战友,像是一个没有过去的人。现在她站在这里,SCI的停尸间。
  • 清舞离歌

    清舞离歌

    一个平凡的世界,注定不会平凡的人们,握紧手中的利器,肩负难以放下的责任。轻轻吟唱,翩翩起舞,两颗星辰的交错,迎来的到底是欢喜还是艰辛?
  • 快穿:黑化boss,约咩

    快穿:黑化boss,约咩

    倪安妮文能气的女主狗急跳墙,武能手撕男主再撒点孜然,偏偏遇上了这个黑化的反派!【本书免费】“boss,我体力有点不太好。”某女笑的一脸狗腿。“没事,我体力好就可以了。”某女怒了,”boss,我不持久。““没事,我很持久就可以了。”结果半夜,某女一脸苦逼,”撩汉两分钟,床上俩小时。“明明她是撩汉的,怎么最后被撩了?!【本文1v1,男女主身心干净,不傻白甜,专门消灭狗血!内有老司机带你飙车,一起污污污污污!多谢小天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