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婴儿时期,智力发展不仅只是知识密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感觉机能、动作能力的发展。感觉运动能力的发展是儿童以后智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在培养孩子的智力方面,父母们应该有正确的观念,才能帮助孩子健康发展。
一、运动能力的发展是婴儿智力发育的重要方面
运动能力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并不一定为父母所认识,我们常常看到父母很注意教孩子识字、看图、数数、说话,很少看到有人去训练孩子翻身、爬行等大动作以及手的精细动作,这显然是早期教育中的一个缺陷。在生活中,父母应该认识各种运动技能对于婴儿智力发展的意义,并采用正确的教养行为促进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一)提高婴儿的躯体运动能力水平
1.忌束缚过多,活动过少
父母怕孩子(尤其是秋、冬出生的孩子)着凉,把孩子裹成“粽子”,穿得过多;由于家庭活动空间有限,父母怕婴儿受到伤害,很少让婴儿自己在地上玩耍;有的父母经常将婴儿抱在怀里。物质条件的匮乏以及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限制婴儿动作的发展,导致运动迟缓的同时,智力也受到影响。1岁以内的宝宝,运动能力发育相当快,束缚了孩子的手脚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运动技能,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关于教养方式对于婴儿动作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看下面的资料:
不同的抚养方式可以影响动作发展的速度。跨文化研究说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儿童动作发展的差异,除了遗传因素外,抚养方式也是一个因素。赞比亚婴儿自出生起就由母亲用吊带背在身上到处跑,他们从小就接受了大量的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触觉—动觉刺激。会坐以后就被单独留下自由活动,因而动作发展较快。而墨西哥的婴儿虽然也由母亲背着跑。但他们一直紧紧地被襁褓包裹着,头3个月脸部也被遮盖着,因而动作发展就较慢。动作练习机会的时间选择也很重要。尤卡特肯婴儿早期也跟赞比亚儿童一样活动,但是在学会坐以后就不像他们那样有机会练习站、伸手取物等动作,因而原先动作发展上的优势到第10个月时很快失去,到第12个月时,竟落后于常模。一些孤儿院的儿童因早期经验被严重剥夺,动作发展更为迟缓。
早期动作的发展与以后的动作技能、其他心理活动相比较,成熟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发展仍然离不开环境。环境不仅可以加速或延缓动作发展的速度,而且也只有人类的社会环境才能使婴儿的动作沿着人类动作发展的轨道进行。由动物养大的狼孩不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智力低下,就是个极端的例子。
2.合理营养
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对儿童生理发育的影响,会直接表现在儿童的动作发展上。如,肥胖儿童的动作灵敏度、速度等相对落后于体态匀称的儿童,营养不良导致身体羸弱的儿童,其动作的力度、速度、灵敏度等往往也会落后于正常儿童。另外,疾病、意外伤害等会使婴儿的身体健康或健全受到影响,很可能使婴儿的动作发展受到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是持续终生的。
3.及时训练,促进粗大动作发展
个体的学习为个体提供了必要的刺激与经验,影响着动作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顺序和倾向等,对个体的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三翻六坐八爬叉”这句俗语说明,每一个婴儿的每一种动作的发生有一定的顺序,并且发生的时间大体一致,父母应该在这个时间对婴儿进行适量的训练。例如,爬行是婴幼儿成长中一个重要的动作,爬行训练可以促进宝宝的体格发育与智能发育。多数9~10个月的孩子可以掌握爬行,为了帮助孩子爬,父母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第一步,掌握爬的姿势——支撑。婴儿颈后部的肌肉发育先于颈前部的肌肉,所以首先俯卧时会抬头,新生儿俯卧时就能抬头1~2秒钟,到3个月时抬头已很稳,到4个月就能用手支撑上半身,这是爬的姿势的准备。
第二步,激发爬的欲望——匍匐。新生儿俯卧时已有反射性的匍匐动作,2个月俯卧位能交替踢腿,这是匍匐的雏形,到7个月时宝宝爬的意识增强,俯卧时腹部蠕动,四肢划动,能在原地团团转。
第三步,完成爬的动作——膝手并用,爬行自如。训练爬行时,爸爸用手托起宝宝的腹部,让宝宝用四肢支撑身体的重量,妈妈在爬的前方用玩具吸引他向前,双手交替前进后双膝逐步跟上,反复训练后宝宝就会爬了。
现在,有很多的婴儿没有经历爬行而直接学习走路,这并不是值得炫耀的事情。虽然这不会对他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但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协调能力差等问题。爬行是所有动作的基础,让婴儿爬行几个月是有许多好处的:
*婴儿利用四肢爬行时,颈部需要抬高,并且还要左右转动,这样对颈部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婴儿爬行时用手支撑身体重量,而手腕的力量,对宝宝以后拿汤匙吃饭很有益处。
*在婴儿爬行的过程中,更可以促进宝宝膝、臂动作的协调与四肢关节的灵活度。
*婴儿在爬行中需用四肢交替向前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左右两半球协调发育。
*爬行需要抬头、挺胸,两眼注视前方目标,这对于视觉记忆、注意力形成非常重要。
对于不愿意爬行而直接学习走路的婴儿,父母一定要设计有关爬行的游戏,引导他学习爬行。
婴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好与不好,在某种程度上对促进或延缓其心理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某项动作生理成熟的早期,父母应注意对婴儿进行运动训练。那些在孩子生理结构尚未成熟之前就进行训练,不仅是一种浪费,更有可能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和伤害。
(二)培养婴儿用手的精细动作技能
父母要给婴儿一定的时间做动作训练,锻炼手、眼的协调能力和空间感觉。手部精细动作是由人脑的高级神经中枢发送指令来完成的动作。激发和控制手指精细运动的信号源于脑的最高的区域皮层的条形区——运动皮层。运动皮层直接向手指发送信号,控制手的精细运动。运动越精细,支配它们的相应脑区越大。由此可见,人脑发育与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通过精细动作练习来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1.训练手眼协调
婴儿的手眼并用协调能力不是教会的,只有当他们生理成熟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开始手眼并用。但是如果根据婴儿发展的顺序,父母把握好每个阶段婴儿自发显露的某些手眼活动的倾向,通过自己的重复动作加以强化和引导,是完全可以帮助婴儿快速发展的。父母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呢?
第一,训练婴儿凝视物体。8%周左右的婴儿已经会开始玩弄双手了,也已慢慢学会用双眼凝视视野内的东西,如玩具在他们有限的视野内缓慢移动,眼睛便能随物追视。这时,训练他们凝视物体是有好处的。在这段时期,母亲的面孔可能是婴儿最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婴儿清醒时,母亲要多和新生儿面对面地交流,这对促进婴儿的视觉及脑功能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鼓励婴儿自己去触摸。2~4个月的婴儿,已经开始笨拙地摇晃双臂,并在双臂的摇动中注意地看着双手。此时,他们尝试将手和看到的物体留在视野中,并经常试图用手去接触物体,由于动作不协调,他们无法够到物体,但会不断的尝试。由于婴儿经常试图用手去接触物体,因此,父母应该把玩具放在离婴儿脸部有25厘米左右的距离,鼓励他们自己去触摸。虽然婴儿的这种够物行为往往不成功,经常手还未触摸到物体,手掌就合拢了,但父母不可代劳,不要总是急不可待地把玩具塞给他们,剥夺他们尝试和练习的机会。因为,孩子的乐趣就在于他们不断的尝试和努力中。这个时期,父母应该做的是为婴儿选择一些发声的玩具,如音乐盒;一些摇动能发音的玩具和一些手捏住能发声的橡胶玩具等。
第三,提供适宜的抓握玩具。4~8个月的婴儿几乎能注视比较远距离的物体,并且能从任何方向寻视物体,他们已经能直接伸手够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的手眼协调已经发展起来。此时,父母应该在他们旁边放一些易于抓到的玩具,但要保证这些玩具的安全、清洁和无害。因为婴儿会将他们抓到的任何东西塞进嘴里。这个时期,适宜婴儿的玩具是一些手能把握的小绒毛玩具和颜色鲜艳的发条上弦玩具。
第四,促进身体动作更加协调。8~12个月的婴儿几乎能学会走路,也能安静地听父母给他指认一些图画。这时的手眼配合已发展得比较协调。所以,此阶段父母应帮助婴儿向身体动作更协调的方向努力。因而,父母可以选择可供婴儿走路拉着的玩具和可通过操纵引起动作的玩具等。中等大小的图画书对于这个阶段的婴儿也是适合的。
2.鼓励婴儿多动手
研究发现,当要求一些成年猴用一个或两个手指尖操作一个旋转的、表面粗糙的圆碟表面几个月后,其手指尖端在躯体感觉皮层中的代表区比没有操作机会的成年猴大了几倍。可见,手指的训练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影响智力的发展。
俗话说“心灵手巧”,早期婴儿的智力发展,首先体现在手的运用技能上;培养婴儿用手的精细动作技能是智能发展的首要部分。对于孩子而言,探究物体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锻炼,他们用手抓住一个物体,经过反复的抚摸和把弄,一方面增进了对物体的了解;另一方面锻炼了手的灵活性和敏感性。
孩子到了2岁左右,随着思维和动作的发展,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看着爸爸看书,他要帮着翻几页,结果,把书撕了;看到妈妈剥豆子,他觉得有趣,哗啦一下,刚剥好的豆子撒了一地……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利用孩子开始动手的时机,借助工具来锻炼孩子手指的灵巧程度,开发孩子的智力。
首先,父母要为婴儿选择合适的玩具。因为“智慧源于指尖”、“手巧才能心灵”,低结构性和可操作性的玩具是婴儿锻炼手指和思维灵活性的凭借和工具。孩子通过把弄玩具,可以了解外部世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同时,也有益于动作的协调。为此,选择适宜的玩具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地说,对6~9个月的婴儿,能敲打能发出声音的、能滚着玩或推着玩的玩具更适合;9~12个月的婴儿能模仿大人了,配合上歌曲的节拍会拍手、摇动身体,这个时候的宝宝喜欢能使用指头的玩具;适合于12~18个月的婴儿的玩具是一些能拉得走的玩具和安装玩具(如盒子中装的积木,能插取的积木,模型模具等);对18~24个月的婴儿可增加一些铲子、小桶等玩沙土的玩具,装水装置和小的生活器具;到了24~36个月,合适的玩具是为从事模仿性游戏所需要的多种生活小器具,如医院设施、打针、“药品”等和过家家的玩具,如餐具、炊具、卧具等。
其次,父母可以采用一些小游戏来锻炼婴儿的手指。下面几种游戏父母不妨在家中采用。
撕纸。拿五颜六色的纸,让孩子自由地撕成条、块,并可以根据撕出的形状想象地称为面条、饼干、头发等。父母还可以在比较硬的纸张上打孔组成各种图形,让孩子撕下来玩。
折手帕、纸巾。手帕、纸巾都是柔软的,可以随便折成各种图形,教给孩子怎样折出角、边,折成纸船、纸鹤、花朵、扇子等。
穿珠子、纽扣。让孩子用线、塑料绳把各种色彩、形状的珠子、纽扣穿起来。随着孩子动作的熟练和精细化,珠子和纽扣的洞眼可以逐渐变小,绳子逐渐变细、变软。
夹弹子、糖球。让孩子用筷子把碗里的玻璃珠或者糖球一颗颗夹到其他的容器里,锻炼一段时间后可以换成颗粒更小的圆形豆子。
比划动作。在唱歌、跳舞、学儿歌的同时,可以教孩子用小手比划各种动作,把内容表演出来。
手工制作和生活自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让孩子自己系鞋带、系纽扣、端碗、拿筷子吃饭;给孩子准备小剪刀进行剪纸制作,玩插塑类的玩具等都可以增进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
“用手”是人类智慧的独特表现,手指的运动可以刺激大脑的广大区域,而通过大脑的思维和眼睛的观察又可以不断纠正改善手指的动作精细化程度。眼、手、脑的配合协调能够极大地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展。所以家长务必要给孩子多动手的机会,根据婴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时给予适当的训练。
二、感知觉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通道
感知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婴儿期,儿童用“行动”来思考,靠“感官”来学习,感知觉的发展是衡量婴儿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提供适量的环境刺激
人的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突触。适度的环境刺激比缺少刺激的环境更能使神经纤维髓鞘化,突触联系更复杂,因而大脑也就更发达。心理学家认为,适量的环境刺激会提高新生儿的视觉、触觉和听觉的灵敏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原始的生理反射,还会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从而使新生儿的动作越来越复杂和高级,最终具备作为人的一切生活能力。
1.扩大婴儿的活动空间,开阔婴儿的视野
婴儿的活动空间极为有限,因而成人要帮助婴儿扩大生活空间,经常带婴儿到户外活动。户外活动能促进婴儿的视、听、嗅、触摸等感知觉的发展。研究表明,户外使婴儿的视野开阔,为双眼辐合和双眼调节增加了联系的机会。户外流动性刺激比室内多,为婴儿大脑带来更多的听觉和视觉动感,户外活动还会增加遇到更多陌生人和陌生事物的机会和更多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户外环境刺激的多样化给婴儿感官带来更多的新鲜刺激,极大地引起婴儿的兴趣和愉快情绪。
2.提供具有代表性的刺激物
如前所述,婴儿对于周围的事物并不是给予同等的注意,而是具有选择性,那些有运动性、轮廓分明、对比强烈、对称性好、线条富于变化等特点的物体容易引起婴儿的注意。有研究表明,婴儿的注意程度与其对刺激物的熟悉程度之间的关系为倒U曲线,这说明中等熟悉程度的刺激物可使婴儿产生视觉偏好,引起婴儿更多的注意。所以,符合这些刺激特点的刺激物都是父母为婴儿创设丰富环境的良好参照。
父母为婴儿所创设的环境,刺激不足和刺激过度都是有害的。近年来,父母的早教意识日益增强,他们用字母和闪动的卡片对婴儿进行训练,拼命地把刺激给那些还没做好接受准备的婴儿,结果导致他们发展的退却,对学习兴趣和学习乐趣构成威胁。这样做在孩子们走向成熟征程的开始阶段就剥夺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剥夺了父母们在他们孩子的早年成长过程中既轻松又愉悦的参与性活动的机会。
3.适当变换环境
感知觉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主动的和具有选择性的心理机能。婴儿的视知觉也一样,他们不喜欢总看陈旧刺激物,所以要适时地变换他们的视觉环境,以满足他们对刺激物新异性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婴儿对那些既有所熟悉,而又有某些新异成分的东西更感兴趣。
父母应鼓励孩子有勇气去探索未曾知晓的物体,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和想象能力。例如,一个活动机器人玩具摇摇摆摆地走向孩子,发出嗡嗡的声响,他们从未见过这么怪异的东西,可能会产生害怕的反应,这时如果父母以积极的态度和表情主动接触机器人,往往就会使孩子的反应——恐惧退缩情绪,逐渐转化为探索的兴趣行为。
(二)借助各种游戏和活动发展婴儿的感知觉
父母应尽可能地多与孩子在一起玩耍。父母经常与孩子共同从事一些事,能非常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因为:当父母与孩子一起共同游戏时,孩子会感到安全,他会更愿意去拓展自己接触的世界;与孩子玩耍时,能提高孩子的模仿能力。模仿是早期婴儿智力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孩子能练习他的动作和活动技能,并获得做事经验;父母与孩子一起玩耍和相互交替做事时,孩子会非常高兴,欢快的情绪状态最适宜于孩子的脑力开发,启动他们的想象,找出解决问题的小窍门,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婴儿期是动作思维发展的时期。他们通过动作活动内化经验,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特性和变化的规律。婴儿的智慧是在运动操作以及成人的引导下,在与成人之间的交往中发展的。例如,父母可以利用家务劳动丰富婴儿的感性经验。如择菜时,可以让他们闻闻各种蔬菜的特殊气味,特别是洋葱、辣椒、大蒜等;可以比较黄瓜、萝卜、茄子的颜色、形状等;准备吃饭时,可以摆桌椅,数人数和筷子、碟等。
三、婴儿的智力发育有个体差异
在正常情况下,智力的发展有一般规律,婴儿大体上在同一时期得到类似水平的发展。然而,智力发展又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不同孩子之间的发展有快有慢,有早有晚,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参差不齐的。例如,儿童一般在12个月左右学会行走,但有的孩子可能会推迟到一岁半或提前到10个月时就学会行走。孩子能具有某种运动能力,是以其神经系统发展到相应程度和相应极限为前提的,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每一个个体具体的动作发展曲线都是有差异的,在发展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和发展的最终水平上,每一个儿童都表现出自身的特点。这种差异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父母大可不必看到自己的孩子动作发展比其他孩子晚就感到焦虑。如是先天的差异,父母着急也没用,而如是后天的因素,父母则应改变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为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婴儿的运动能力也表现出性别差异。男孩和女孩活动的兴趣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运用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方面。在婴儿期,男孩喜欢到室外跑、跳等活动;而女孩则喜欢待在家中做一些精细动作,如搭建积木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