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做,不仅仅会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同时也给了他更大的生活空间与成功的机遇。
换位思考就是把自己放到对方的位置,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几千年以前,我们的儒学之祖孔老先生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己之所欲,当施于人。”这不正是孔子的换位思考吗?在你对待孩子的过程中,适时地换位思考,不仅有助于你解决孩子的教导问题,而且你的孩子也会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问的代沟、分歧都是因为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不了解对方的立场、感受及想法所致。
我国东汉的袁安,是一个品行高洁的人,他习惯了遇事总是为别人着想。一天,鹅毛般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晨,天放晴了,应该是扫雪的时候了,但是他怕自己扫雪而打扰了在自己家门口避寒的人,于是就关上门,继续在家里呆着。
这时,洛阳的地方官下去视察,发现家家户户都出来扫雪。只有袁安家门前的雪地上,连脚印都没有一个,官员们怀疑袁安是不是冻死了,就忙命人将他的门打开,走进屋子,看见他好好地呆在家里。地方官很奇怪他为什么不出去扫雪,袁安说:“如果我出去扫雪,就会打扰那些在我门前避寒的人。”地方官认为他人品不错,就举荐他当了孝廉。
能够将别人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前来考虑的人,无疑是高尚的人。袁安因为怕妨碍别人在自己门前躲避寒冷,就不出门扫雪,可以说是君子的行为,地方官要把他举荐为孝廉,就不足为怪了。能够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的人,都是善良正直的人,都是谦逊豁达的人。
不管对于任何人,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很多事情,都会找到一个圆满的答案。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所需,但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缺少这种应有的思维方式习惯。比如,父母们送孩子去上学,在路上遇到了孩子同学的家长,总免不了说说自己的孩子,优点、缺点,甚至连孩子在生活中所犯的小错误,都成了父母津津乐道的话题。孩子是父母的骄傲,让别人多了解自己的孩子,是父母“责无旁贷”的责任。但是,家长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孩子是敏感的,当自己的缺点都暴露在同学面前时,孩子肯定会不好意思的,同时也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所以,有时候,母亲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替孩子想想,才能够真正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教育孩子就会更容易一些。
对孩子来说,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家长们的关爱总是以他们为中心,在潜移默化中,这些孩子的自我意识异常强烈,一旦他们的丁点儿利益受到侵犯,往往就会大发脾气。他们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会十分直接地说,他要什么,不要什么。他从来就没有考虑别人会不会给他,更没有考虑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别人会有如何的感受。
教会孩子悦纳他人,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与人相处融洽首先要学会欣赏对方,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这一点很重要。所以,通过言传身教,努力让孩子养成宽容大度的胸怀,要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不要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做,不仅仅会让他感受到快乐,同时,也给了他更大的生活空间与成功的机遇。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习惯,就要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将别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能对他人过于苟求,否则只能是失去朋友,失去友谊。在交往中,要将心比心,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体谅和宽容他人,不能捉弄、贬低别人。
生活在集体中,父母要提醒孩子凡事要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把自己当成别人,将心比心,进行一番换位思考后,孩子的心情自然会豁然开朗。父母要告诫孩子不要强人所难,如果真正地把别人当成朋友,就不要老是麻烦别人,不要老是给别人出难题,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一下。
父母给予孩子无私的爱,也要让他学会奉献爱心,去善待他人,理解他人。当孩子遇到事情,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想,孩子就会反省自己做得不对,而不是去埋怨别人为自己做得太少、不够。让孩子学会倾听,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这样孩子的人际交往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开始。成长建议
要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就是指当孩子与他人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习惯于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要消除这种现象,爸爸妈妈不妨教孩子讲一讲如果自己在对方的处境下会怎样想,会怎样行动呢?做到这一点的话,孩子就能够理解对方,就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担当重任的重要条件。现在许多孩子不知道要承担责任,却只知道理直气壮地争取权利,这与父母把孩子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对他们的照顾过于周到有关。孩子小时候所表现出各种主动尝试的愿望,这正是一种责任心的萌芽。家长的责任是密切地关注他们,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在他们尝试的过程中,培养其责任的意识,增强其成为独立自主,对个人、对社会负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