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独生子女虽然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由于小家庭之间的封闭、孤独而不善于交往,致使孩子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长大,社交能力较弱。这一点,应当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
歌德说:“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现在的社会,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把孩子看成“小宝贝”,关心孩子,爱护孩子,什么都让着孩子,把孩子看成是全家的“中心”。结果养成了孩子“以我为中心”的骄横的坏习惯。有了这样的坏习惯,孩子不仅很难与他人相处,而且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以致走上社会后处处碰壁。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能助人走向成功。那些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智商较高,往往比较聪明活泼,而且上学以后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好,可以从其他人那里学到多方面的知识。因此,社交能力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能力。但是,这一代独生子女虽然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由于小家庭之问的封闭、孤独而不善于交往,致使孩子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长大,社交能力较弱。这一点,应当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
明明的妈妈从孩子小的时候一直到现在已经10岁了,可谓关怀备至,孩子除了上学以外,几乎从来不离开孩子,孩子也总是“很乖”地待在家里,妈妈也总认为孩子不爱说话,可能是天生的性格内向。有一个星期天,爸爸妈妈正好都有事要外出,要留明明独自在家。妈妈让明明到楼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明明说什么也不肯,一定要跟着妈妈去。妈妈不带他,明明竟然躲在墙角哭起来。
从这个小故事中不难看出,明明显然是对家长过于依恋,家长在身边就没事,一旦离开其视野,孩子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痛苦、孤独,不能独立处事。由此可见,家长“感情用事”将引起孩子不擅长社交,出现交往心理缺陷,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愈发明显,很多父母轻描淡写地说“孩子是性格内向”。殊不知,人际交往能力除了孩子本身的问题外,受父母的影响还是较大的。因此,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的交往能力并加以培养。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培养孩子与人交往,能够逐渐发展孩子的心理能力和社会性,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身边的小事,比如说,可以让孩子去邻居家还书,并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有意识地教育孩子礼貌地和别人打招呼,并让孩子学会说“谢谢”。家长可以让孩子去附近的商店买一些小的生活必需品,但要注意孩子的安全。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又能让孩子知道消费的一些小知识。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去做一些简单的跑腿的事,给孩子更多的社交机会。如有闲暇时间,要多带孩子到公园、小区的绿地或亲戚朋友家中去玩耍,鼓励孩子不断地适应新环境,多与他人交往。可以让孩子邀请伙伴来做客,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到别人家中去做客,多给孩子创造结交小伙伴的机会,千万不要因为嫌吵、怕乱、怕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拒绝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父母可以经常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让他们一起游戏、听故事、唱歌、跳舞、画画,逐步培养孩子与同伴交往的习惯。对来家中做客的孩子要热情、温和,尽量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自主自由的交往环境。即使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闹纠纷,最好的方法是家长从中调停,让孩子们自己解决矛盾,友好相处。
然而,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缺少同龄伙伴,接触面较窄而产生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
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孩子的行为大多从“利己”的观点出发,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的,严重地影响了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因此,必须帮助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利他行为。孩子的行为绝大部分是从同伴那里学来的,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交往,可能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应用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方法,让孩子学会谦让、容忍、礼貌等行为,强化孩子的利他行为,克服消极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需要。所以,家长就要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如果孩子不善于或者回避交友,父母应当加以引导,要使他们懂得对人生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协商、克己让人的态度,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使孩子克服自卑感和害羞,消除孩子的孤僻性格。同时,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且也容易适应新环境。成长建议家长同时要注意,孩子在学校,除了要完成学习任务,也要注重良好的同学关系的培养。家长更要告诉孩子如何与同学、他人来往,让孩子掌握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方法,相互帮助。这样,孩子在学校里才不会感觉孤独,才会生活得快乐而充实。总之,拥有朋友是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多数孩子都会找到一两个帮助自己理解生活,共享欢乐和痛苦的伙伴。没有朋友的孩子不仅是孤独的,而且自尊心、自信心,也会受到很大影响,父母应该予以积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