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虚荣问题,不在于如何破坏它,而是在于如何改善它。
在汉语中,虚荣往往与虚假、虚伪、撒谎、欺骗、浮躁、出风头等词语联袂出现。心理学家认为,虚荣心是以不正当的方式保护自尊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关注、钦佩、羡慕、崇拜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恰当的社会情感。它不仅会伤害他人(包括自己最亲密的人),还会伤害自己。
虚荣心是一个人追求一种表面上的荣耀和光彩的心理。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需求。虚荣心对人的危害是极大的。虚荣心严重的人常常表现为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时刻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虚荣心强的人难以脚踏实地地去做事,他们在物质上讲排场、搞攀比;在社交上好出风头;在人格上又很自负、嫉妒心理重;在学习上不刻苦。如果他们得不到物质的满足,就会利用不正常的手段获取。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小时候希望自己是童话中的公主或王子,穿着漂亮的衣服,吃着好吃的零食,最好还有几样可爱的玩具能在伙伴中炫耀。长大了就更实际了,吃穿都要名牌,最好还有一个富裕的家境以及漂亮的容貌。虚荣心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其他心理问题,从而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生活中,有虚荣心的孩子有很多。某城市一个女儿硬要爸爸妈妈换房子,原因是老师要来家访,而自家的房子太破旧了。还有一个儿子硬是要母亲把车换掉,如果不换掉,就要求母亲在快到学校的那个拐角处停下来,让他走到学校。母亲问他为什么,孩子说因为现在好多父母都开着“宝马”车接送孩子。
虚荣心过强的孩子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估计过高,不懂装懂,喜欢班门弄斧,自以为是,认为自己什么都会,常常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特长和成绩,听到表扬就得意非凡,如果别人指出了他的错误,就恼羞成怒,拼命要把方的说成是圆的;对别人的才能从不称赞,反而鸡蛋里挑骨头,说长道短,搬弄是非;常在同学和伙伴面前夸耀自己父母的地位或者家境的富足,以凸显出自己的优越感,如夸耀自己家的“空调”、“音响”,自己和爸爸妈妈“乘飞机、住宾馆”等;讲阔气赶时髦,特别注重穿着打扮,喜欢挑新衣服穿,看见别人穿了件新衣服,一定要买件漂亮的,穿了双新鞋会时时把脚伸给别人看等等。
人类的虚荣之心已经是根深蒂固,难以铲除的了。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宗教家都曾提出警告,然而都无用。事实上,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虚荣问题,根本不在于如何破坏它,而是在于如何改善它。
一般来说,自尊心过强、私心过重、自卑的人才有最强烈的虚荣,也只有自卑的人才需要虚荣来填补自己的生存空间。如果一个人的自尊心过于强烈,渴望获得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尊重和赞扬,以此满足自尊的需要,在此过程中,虚荣心理的产生在所难免;私心过重的人会时刻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常常煞费苦心地营造或借用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虚假的荣誉来掩饰个人的缺陷和不足,以抬高自己;某些缺乏自信、自卑感较强的人,为了缓解或摆脱内心存在的自惭形秽的焦虑和压力,试图借用外在骄傲是满足虚荣心的需要。而很多孩子都有自卑情节,也需要虚荣,想听别人的溢美之词。这样的孩子只要他能够将虚荣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不会犯太大的错误。
有的父母总喜欢夸耀自己的孩子,认为孩子这方面或那方面“与众不同”,如果孩子确有哪个方面比较出众,那更会使父母喜不自禁,炫耀个没完没了。这样的夸耀最容易使孩子产生骄傲自满情绪,甚至很可能把孩子养成骄傲自满的坏习惯。因此,作为父母给予孩子的表扬要适当,而不是夸耀,当别人赞扬孩子时,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保持清醒和冷静,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更不要为此而自以为是。
人是生活在比较之中的,要完全摆脱比较是不现实的。但过分比较往往是虚荣的起点,例如:比酷、比靓、比吃、比穿、比用、比父母,比亲戚、比外表等,不管什么内容,比过了头,就可能走火入魔,追求虚名。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要坚决拒绝,不要让孩子的虚荣泛滥,一旦泛滥,他们就会变成让人十分讨厌的自我孤立的人。
一个人不但要学会接受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而且要学会接受自己的短处和不足;不但要接受自己的完美之处,而且要接受自己的缺憾之处;不但要接受自己的过去,而且要接受自己的现状。让孩子懂得这些,看到这些,就对自己有了信心,也就消除了虚荣心。让孩子多读一些名人的书籍,以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社会名流、学术专家为榜样,努力完善人格,心胸眼界宽广了,就不会总是沉溺于在他们小小的世界里没完没了地攀比了。成长建议如果发现孩子有了过强的虚荣心理,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从现实出发,鼓励孩子克服虚荣的坏习惯。要想消除孩子过强的虚荣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父母可以通过恰当的时机让他感受到虚荣心过强所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从而自觉地意识到虚荣心过强是不利于自己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