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男孩经常看一些充斥着“暴力”、“残忍”镜头的电影或电视,玩一些暴力游戏,我们的孩子面临的将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世界。因此,加强男孩子的同情心教育很有必要。
同情心是一种分担和感觉别人痛苦和忧虑的情感,它是具有高尚人格的基础。同情心能提高人情味、礼仪和道德水准。让孩子拥有同情心,就是能让孩子察觉到别人的困苦,并触动他的良心,使孩子变得宽容和富于怜悯,理解别人的需要,以足够的爱心去帮助那些受到伤害和遇到麻烦的人。
缺乏同情心的男孩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会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孩子是很可怕的。因此,家长要在生活中正确引导,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曾经在英国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发指的事情。
一位母亲带着儿子詹姆斯·巴尔杰去利物浦的一家购物中心购物,不料年仅两岁的詹姆斯·巴尔杰走失了。这位焦急万分的母亲遍寻不获,连忙向商场的保安寻求救助。保安人员在监控系统里搜索,摄像机显示的是两个10岁左右的大孩子把刚会走路的小詹姆斯带走了。
这两个大男孩将这个可怜的两岁的小娃娃带到一个角落里,向他扔了20多块砖头,踢他,撕破他的下唇,并剥掉他的衣服,最后将他活活地折磨而死。然后他们把詹姆斯的尸体放在过道上,让人看上去以为这是偶然发生的谋杀事件。完事之后,这两个大孩子走进录像店,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地欣赏起电视上的卡通片来。
缺乏同情心,是现在许多孩子品质上的缺陷。孩子缺乏同情心,极容易做出残暴和残忍的事情来,这不仅是孩子的不幸,也是家庭的不幸,更是社会的悲剧。
现在很多男孩经常看一些充斥着“暴力”、“残忍”镜头的电影或电视,玩一些暴力游戏,我们的孩子面临的将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充斥着暴力、残忍和蛮横的世界。因此,加强男孩子的同情心教育很有必要。如果希望下一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就要使孩子学会同情别人,帮助孩子创造一个宽容祥和的世界。同情心是能制止暴力和残酷行为、能激励孩子善良待人的强烈感情。一个拥有同情心的孩子,能理解人和关心人,而且更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同人的其他美德一样,人的同情心也不是自然而生的。只有父母从小就对孩子给予言传身教,孩子才会真正拥有同情心这一美德。
同情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因此,在培养孩子同情心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有意识地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和一些平常小事,随机地对孩子进行同情心的教育,强化孩子的同情行为,从而使孩子一时的、个别的、短暂的同情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化的品质。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安慰和关怀,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邻居的孩子父母都很忙,照顾孩子的时间很少,有时孩子情绪不好,爱哭,这时,父母可以经常邀他来家里玩,安慰他,搂搂他,这样,不仅邻居孩子的情绪有所好转,也使自己的孩子受到感染。
其次,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比如:妈妈带着儿子走在放学的路上,看见比自己孩子还小的孩子把腿摔破了,正在那里哭。这时妈妈要引导儿子去把那个孩子扶起来,让儿子拿出自己的手绢帮他擦擦眼泪等。由于年龄的因素,也许孩子体会不到别人的痛苦,家长可以问孩子:“假如是你摔倒了,是不是也需要别人的帮助?”让儿子想象自己受伤或摔倒时的痛苦。就这样,儿子的同情心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起来了。
在孩子获得了同情心认知,产生了同情感后,家长应引导孩子把同情认知、情感落实在行动上,教给孩子相应的积极的行为方式。家长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实践,鼓励孩子做出各种各样的关心、友爱行为,适时强化他们的好行为,如有小朋友不小心把玩具撒了一地,孩子帮助那个小朋友捡玩具了,自己做主把自己的零用钱施舍给路边的流浪汉或乞丐,在学校主动给灾区的学生捐款等。家长应该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强化孩子的同情行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善于观察,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孩子,这样才能在孩子同情心的培养上取得良好的效果。成长建议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克服孩子的“残忍”行为,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和善良情感的起点。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的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情心等美德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父母要从身边的小事抓起,从自身做起,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