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8年8月25日黄昏,沙皇悄然回到了莫斯科,开始了他伟大的变革。
第二天,在领主们到奥勃拉任斯科耶祝贺他凯旋归来时,沙皇亲自操起一把剪刀,亲自剪除了领主们的大胡子。几天之后,他对宫廷侍从小丑又动了一回剪胡子的“手术”。这个改变俄国人外观的措施,本来微不足道,可是在彼得往后的统治史中,似乎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崇拜胡须的风尚是正教教会造成的。教会认为,这是上帝赐予的装饰品,是俄罗斯人引以为骄傲的珍品,并宣布剪胡子的作法是一种大逆不道的罪孽。
彼得把剪胡子的政策颁布全国,宣布俄罗斯要把剪胡子作为全国居民的义务,要留胡子得出钱购买留须权,规定要交留须税。特制一种铜牌子,作为缴纳留须税的收据。
彼得和夫人的关系已经难以维系了。这时彼得专门处理和她的离婚。几经周折后,一辆没有护卫的简朴马车终于从克里姆林宫驰往苏兹达尔修道院,她改名换姓为叶莲娜,开始了凄凉的修女生活。
接着,彼得严厉地镇压了射击军,他不允许射击军一而再、再而三地谋反。彼得把莫斯科变成了杀人场,1000多名射击军成员被斩首、分尸、吊死;还有成千上万的人被处以鞭刑,右脸被打上烙印,发配西伯利亚;16个团被解散,成员远离莫斯科,终身不可离开那里;死者的家属也被赶出京城,以乞讨为生,他们要替死人赎罪。“幕后”人物索菲亚公主也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在她窗前挂满手拿纸条的射击军尸体。
整肃结束后,彼得又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1699年1月,颁布了实行市政改革的敕令。这项敕令促进了手工业、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从而使俄国国库充盈,保证国家经济、国力的增长。
在此同时,彼得又开始了服装革命,规定:男人要穿短上衣,女人要穿裙子……如果违反敕令,要受罚款等处理。
1700年元旦,彼得又废除东正教历法,采用欧洲多数国家采用的以基督生日为一年起始的历法,而且他还规定妇女可以走出家门,进行社交活动等。
1702年12月,第一份俄国报纸《新闻报》创刊和印刷所建立起来了。外文书开始翻译出版,剧场出现了,算术课本、字典也开始编纂。落后愚昧的俄国,正急急忙忙地朝文明社会迈进。沙皇又在教会实行变革,不设立主教,而设立代理主教,又对教会进行了诸多限制。
彼得又采取军舰恐吓的办法同土耳其签订了和约,他又联络萨克森选帝侯、丹麦国王订立了反对瑞典的著名的“北方同盟”。
1700年8月8日,彼得下令向瑞典进军,实现他的理想——把自己的版图延伸到波罗的海,把历史上俄国曾经拥有的城市夺回来,并为俄国攫取新的领土。
无奈彼得出师不利。他向瑞典宣战的当天,丹麦不战而降,退出了和俄国的同盟。俄军9月23日仍然兵临纳尔瓦城下。11月18日,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亲自率队迎战,次日两军会战,俄军一败涂地,阵亡、溺毙、饿死者达6000之众,炮兵连135门大炮全部损失,指挥官或降或亡。
在嘲笑和耻辱面前,彼得像第一次出征亚速失败后一样,很快振奋起来,总结经验,积极准备反败为胜。他马不停蹄地奔走于阿尔汉格尔斯克、沃罗涅什、首都、前线之间。一辆普通的马车或雪橇,既是他的交通工具,又是他的栖身之所。他使俄国的男女老幼、僧俗军民都投入了战备。在全国大规模征兵和制造武器,很快地俄国的军队武装起来了。
俄国军队终于开始取得胜利。1702年初的一次战斗中,1700名瑞典军队被歼者达1000之众。1702年秋到1703年春,俄军又忙着在涅瓦河西岸作战。一场持续12小时的酷烈而艰苦的攻坚战后,一座俄国老祖宗的城堡又被俄军从瑞典手中夺了回来。彼得为这座城堡改名为施利色堡(钥匙城)以表示这座城堡的重要位置,它将是打开波罗的海的一把钥匙。接着,在攻克涅瓦河口另一座城堡宁尚茨堡后,俄军由8只小艇组成的舰队又赢得了第一次海上胜利,俘获了两只瑞典舰船。
涅瓦河流域,包括入海口都已掌握在俄国人手中,彼得又坚固了防御工事,1703年5月16日,在卢斯特·艾兰特(快乐岛),一座城堡动工兴建,它被取名为圣彼得堡。谁能想到,这就是10年后的俄罗斯首都!但当时,它只是由6个碉堡构成的城堡,再加上附近的一座木屋“彼得小屋”。彼得又开始建立舰队,来保卫新土地,他在涅瓦河的入口处又修建了一座城堡,并在彼得堡修建了一座造船厂,以便为后来同瑞典作战时保证海上优势。
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根本不把这些放在心上。1704年7月,俄军又占领了杰尔普特。之后又包围了纳尔瓦长达两个月之后,彼得采取巧攻方法使傲慢守军司令戈恩投降。洗雪了第一次纳尔瓦战役失败的耻辱。
但他没有马上班师回朝,炫耀胜利,而是带领将军和大臣,打扫两个战场,参观要塞、堑壕和工事。他亲自担任教官,向臣属讲述“炮火筵席”的细节和经过。
沙皇在经过一段巡视后,于12月14日,带着纳尔瓦的俘虏和战利品回到莫斯科,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
彼得终于在4年前惨败的纳尔瓦赢得了胜利。欧洲也开始重新认识这位32岁的沙皇。他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励精图治,在1705年前取得了超乎预料的胜利使沙皇俄国成为威震邻邦的强国。
俄国虽然取得了纳尔瓦战役胜利,但瑞典仍很强大,瑞典在波兰境内彻底打败了波兰,于1706年6月迫使奥古斯特二世签订和约,并在波兰扶植了傀儡政权,接着,瑞典要大举进攻俄国。
这时,俄国爆发了阿斯特拉罕射击军和城市平民的起义。起义者在1705年7月30日控制了这座城市达7个月之久。沙皇派兵镇压了起义,组织起义的人受到车裂和酷刑。近300人被送上断头台和绞刑架,为了缓和矛盾,彼得同时宣布废除若干苛捐杂税,暂时停止禁穿俄式长衫和禁蓄胡须的敕令。
彼得为了处理国内事宜,他要与瑞典讲和,但遭到拒绝,彼得只得加强备战。
正当查理十二世挥师东进,指向沙皇的莫斯科时,顿河流域的哥萨克和牧民在布拉文领导下,于1708年4月8日举起义旗。起义规模越来越大,并打败了沙皇军队。彼得用残酷手段镇压起义军,下令把“布拉文分子”绞死在靠近他们家乡的城镇通路上。7月,起义军失利,布拉文被叛徒谋害身亡。零星的义军又顽强抵抗两年之后被彼得镇压了。
彼得加强备战,装备了战舰,招募了新兵,使用了刚在法国推广的新式刺刀,创建了欧洲第一个炮兵中的骑兵部队,还提高了火炮技艺。
1708年初,瑞军向俄国挺进,俄军避敌锋芒。撤离时实行焦土政策,坚壁清野。瑞军所到之处,马无草料,人无粮食,失去了能征善战的昔日雄风。1708年8月,彼得打败了查理亲率的5个装备齐全的团队,瑞军遗尸3000具。接着,又打败了瑞典一次短兵战。
瑞典军队两次受挫后,转而向南——富饶的乌克兰进军,那里的乌克兰统领马泽帕也暗中和查理十二世勾结。这时,彼得的“快速突击队”在林村与瑞典援军部队交战,1.6万多人的瑞军死亡大半,辎重车队和炮兵几乎全部损失。
乌克兰统率并没有给瑞军带来多少援军,土耳其人也按兵不动,受孤立的瑞军在饥寒交迫中经常受到哥萨克的进攻。1709年4月,到达波尔塔瓦时,只剩下人数不多疲惫之师了。
彼得在积极备战的同时,又忙里偷闲处理内政,之后他又带领241艘船组成的舰队,向土耳其示威。
此时,查理十二世率部队包围波尔塔瓦,7个月进攻仍未能攻破该城,缅希科夫先攻击另一支瑞军占领的城池,趁瑞军分兵去救时,送弹药给波尔塔瓦守军。
6月27日著名的波尔塔瓦战役开始了。瑞军先开始进攻,突破了俄军部分防线。但彼得亲自反攻,稳住阵势,侧翼俄军和炮兵向瑞军猛攻,使瑞军损失惨重。瑞典终于大败,查理和他的残兵败将逃向第聂伯河。
瑞典作为军事强国的昔日雄风,在波尔塔瓦一战丧失殆尽,欧洲又重新评价彼得。他又重新建立反瑞典同盟。北方霸主已不是瑞典,而是俄国了。
1710年夏,俄军又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里加等5个城市。而逃亡到土耳其的查理十二世却幻想借人之手报仇,他允诺将来波兰土地归土耳其,又煽动说俄军要再次进攻克里米亚。英国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推波助澜。
1711年2月25日,俄国被迫向土耳其宣战。
出征前,沙皇做了两件事。成立了元老院,在他离开首都时作为最高政府机关;和叶卡捷琳娜结婚,宣布这个情妇为合法妻子。
这两件事都意义非凡,元老院的成立揭开了改革中央机构的序幕,由公务人员组成的元老院代替了特权贵族组成的杜马。元老院不重门第只重才干,贵族是终身头衔,元老则可以撤换,元老只对沙皇负责,巩固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彼得要叶卡捷琳娜为妻也是反传统的大胆之举。传统上沙皇的妻子都是贵族家的闺秀或别国王公的小姐,而叶卡捷琳娜是1702年北方战争的俘虏。后来在战争中被沙皇看中而为沙皇“专宠”。彼得却心甘情愿做了女俘的俘虏。
3月6日彼得偕夫人御驾亲征,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德涅斯特河,土军却已先行一步,在多瑙河上架了桥。这时俄军出现了缺粮难题,俄军行进在灼热无比的草原上,很多人都渴死了。
7月初,俄军开始与土耳其军队交战,但彼得失算了,陷入了土军18万人的包围,而俄军只有4万人。
俄国只得要求和谈,叶卡捷琳娜甚至献出了珠宝首饰贿赂土军司令。经过一段时间,土军愿意和谈。
昔日的布铺伙计沙菲罗夫作为俄国的外务院副院长率众赴会。这次俄军在战场上处于劣势,但在谈判桌上失利却不大。俄国将亚速归还给土耳其,双方缔结了和约。
远征普鲁特河毕竟是俄军的一次失败。彼得叹倒霉,同时,也一一反思到底在哪个环节出了错。他教导自己的将领“接连不断的成功往往将人们引向大祸的深渊。”
查理十二世对和约十分气愤,他认为土军应该得到更多的。但只能叹气而已。
远征失败,使俄国失去了苦心经营10年的宝地——亚速,它是俄国南部的出海口。但俄国保存了实力,彼得要全力争取北方战场的完全胜利。
1713年,圣彼得堡被宣布为俄国首都。宫廷和政府高级机关、外交使团,从俄罗斯的中心莫斯科,迁到北方滨海的这座城市。
圣彼得堡是一片荒凉、经常有狼群出没的浓密森林和无边无际的大海。彼得决心要在这里建立一座新城。1703年6月,来自各地的民夫陆续被调往这里。
虽然这里很荒凉,而彼得却认为这里是建立首都的理想之地,它背靠内陆,面向大海。可以从这里走向西方,走向文明强盛。而莫斯科代表着一切愚昧和野蛮,那里聚集着思想陈旧的大贵族、大领主,他们是极端保守的代表。
1704年彼得要求各省每年为新城提供4万劳动力,人们在沼泽地和泥水中干个不停。而且常常连必需的劳动工具也不全,有时只有用袍子的下摆兜土运土。吃的条件也相当恶劣。逃跑和怠工要受到严厉惩罚。劳累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使疾病流行,死人难以数计。年复一年,随着一座座房屋的落成,一条条街道的延伸,公共墓坑里的尸体也在增加。据统计,大约10万人(也有人说20万)为修建彼得堡而丧命。
全国又总动员,所有石头要用来修新城,在运来的货物中必须包括石头。马车在交纳3块铺路石后,才准进城门。沙皇本人也积极来工地劳动,既当指挥又当劳力。
从外国请来的建筑师们为彼得堡的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彼得可以看到一个欧洲风格的城市。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荷兰的影子,可以感受到意大利的韵味,可以领略法兰西的情调,却唯独没有俄国的感觉。
1706年新城出现在昔日的荒滩上。1708年彼得把自己的皇亲国戚,一些高级官员和几名富商迁到这里。然后350户贵族也被勒令全到新城定居。1713年宫廷、政府机关、外交使团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次年,这里的居民达到3.4万多人。但这里自然条件仍很差,城市分散,居民住房虽漂亮但生活环境恶劣,经常有野狼出没,物价也比莫斯科高得多。但彼得却认为这里可以和传统断裂,青年人来这里会有归宿感,可以满足彼得的政治需求。
1717年开始,彼得堡的设施逐渐完备起来,高楼大厦、消防系统都建立起来。街道上出现了595盏路灯。吊桥取代木板桥,图书馆和博物馆建立并自由开放。另一个高等学府——航海学院也建了起来。
彼得堡成了俄国的主要商埠,吞吐量大,各国物资在此集散。又实行新税制,保护本国贸易顺差和维护本国厂商利益。
彼得精心修建的夏宫是彼得堡的骄傲。他不惜花重金从外国运来雕像,圆柱,从各地搜集来奇花异石。
1718年彼得又让上流社会举办大型舞会,目的是提高上流社会的教养,使之摆脱野蛮。在夏宫招待客人时,他又给客人制订行为守则,他积极训练上流社会的言行举止,他为了规范行为,写了《青春宝鉴》,规范青年人在社会、家庭的各种准则,甚至对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也仔细规定。还规定男子的三种美德和女子的二十多种美德。
彼得的行为规范颁布后的几十年,俄国的上流社会终于具备了优雅的风度,并以说法语为荣。
1690年出生的太子阿历克谢是彼得唯一的儿子。彼得对他寄予深深的希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彼得对他日益不满。本来,彼得是想精心培养他的,聘请德国人当儿子的教师,14岁就把他送到军队,波尔塔瓦大战时带他一道出征,刚满18岁就任命他为莫斯科总督,又送他去德国学习外语和几何、筑城学等。无奈皇太子不肖,对这一切不感兴趣,令彼得一再失望。
1711年10月,彼得安排阿历克谢和德国公主、新教教徒成婚,但阿历克谢十分不满意。
围绕皇太子周围的是一批反对彼得变革的守旧派,而他本人是被贬居修道院的前妻所生,他对父王并不热情,父子俩的性格禀赋也不一样。
1715年10月29日,彼得与新夫人叶卡捷琳娜的儿子出生。而在此之前12天,阿历克谢与夏洛特(德国公主)的儿子也来到人间。这两个新生儿恰巧都被命名为彼得。
久而久之,沙皇彼得和皇太子阿历克谢成了俄国两大敌对阵营的象征。革新与守旧的冲突,使沙皇和他继承人的矛盾逐渐激化。后来阿历克谢趁机逃往国外,父子矛盾公开化了。
从此,阿历克谢和他的情人叶芙罗西尼雅改换服装,一路仓皇地到了维也纳宫廷。左右为难的奥地利政府只得偷偷地把俄国皇太子软禁起来。
彼得久盼儿不至,派人四处打听,几个月之后,沙皇的使者才发现皇太子到了维也纳。后来又查到了他们藏匿地点。
沙皇派老奸巨猾的托尔斯泰为使者去维也纳,劝说皇太子回国。托尔斯泰说服皇太子回国,并答应他回国后娶情妇为妻,可以不住彼得堡住在乡下。
1718年1月31日,阿历克谢回到莫斯科。2月3日又为他举行了体面的入城式。不久,昔日的皇太子便成了审查对象。6月14日被逮捕,6月24日他被由127人组成的最高特别法庭以叛国罪判处死刑——虽然当时并未执行判决,但过了两天,皇太子受刑后突然死去。与皇太子有牵连的人也都受到严厉的惩罚。
皇太子死后翌日,即6月27日,圣彼得堡庆祝了波尔塔瓦大捷9周年。盛典后的晚宴上,沙皇精神饱满,兴致勃勃。6月29日,沙皇又为他参加与建造的军舰“林村号”下水举行典礼。
6月30日,沙皇为阿历克谢皇太子举行了葬礼,大批的人群因挤不进教堂而云集在外面,彼得在棺木前亲吻儿子后虽然热泪盈眶,但毫无后悔之意。
1718年底,彼得命人铸造一枚纪念章,上面是一顶王冠和光芒四射、穿云破雾的一轮太阳,边上雕着的字是:地平线上已碧空万里。
为实现改造旧俄国,拓展新边疆的帝王霸业,彼得不惜以付出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和继承人为代价。阿历克谢皇太子死后8个月,彼得仅存的希望又破灭了——他的幼子小彼得于1719年4月16日夭亡。巨大的痛苦使他旧病复发,但他仍不后悔对皇太子的严酷处理。阿历克谢并没有把彼得所受的全部阻力带入坟墓。在不少俄国人心目中,阿历克谢仍然被当作神圣俄罗斯的象征而受到怀念,许多地方甚至相信他没有死。几年之中,还出现了假冒的阿历克谢。彼得知道,父与子的较量并未随着阿历克谢的消亡而终结,为了巩固自己的“庞大事业”,他推进新政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彼得制定改革措施,始终遵循着“朕及专制君主,行为不能向任何人负责,而只是向他授权的上帝负责。他按自己的意志和善心治理国家”这条原则。他又形容自己是“同时使用剑和笔”。他是用剑创建正规军和海军,用剑南征北战扩张地图,夺取出海口的同时,又用笔来发表政令、诏谕,指挥外交和国内事务,改变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剑和笔,的确象征着彼得的武功文治。
彼得给俄国寻找一套新的政治体制。但并不是白手起家,他从自己的前任那里多少继承了一些遗产即先代沙皇的各种变革。
但是,彼得嫌先辈的这些新事物生长得太缓慢,他是个急性子,他不惜采取野蛮的方法和野蛮作斗争——剪胡须、禁穿长袍,他在10万人的尸骨上建起了新城彼得堡,他用皇太子的生命来巩固他的权威,他鼓励告密、豢养特务的方式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
在很长时间,彼得的许多改革措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他准备集中精力投入到行政、经济、文化的深层次改革。这个愿望两年后才开始实现。
彼得改造俄国国家机器所依据的蓝本,也是当时先进的西欧各国所依据的。他从国外招聘“法学方面的行家”,把外国典章制度翻译成俄文,搜集敌国瑞典的政治体制的情报,以资借鉴,等等。他吸取西欧的先进技术和行政体制,只是让它们为俄国强大、为沙皇统治效劳。他学习西方,不是让俄国成为西欧的附庸,而是想和西欧并驾齐驱。建立元老院取代了原来的杜马贵族;用绝对服从的“院”代替80多个政厅,取消了世袭爵位贵族,农民和商贩,可以凭战功加官晋爵……
彼得强烈反对教会权利扩大,最后排除出政治范围。当阿德里安大主教1700年死后,彼得取消了这个职务。彼得又强制推行《宗教职务管理条例》,规定教会无世俗权力,关闭了许多修道院。
为了建立庞大军队,彼得建立义务兵役制,凡贵族子弟,年满15岁便必须应征入伍,彼得本人是从鼓手逐级晋升的。到彼得晚年,全国正规军达20万,装备也十分精良。他又建立了海军,1725年,俄国已拥有上千艘舰只、2000多门大炮的海上力量。为了严格管理军队,制订了陆海军工作条令。
为了让沙皇专制制度牢牢确立,他制订了许多敕令,严格规范百姓的日常生活。
彼得对待臣民,都是一方面开导、解释,另一方面是威胁惩罚,他的政令执行是严厉的,无论是对于宠臣,还是百姓。
他又强制贵族子弟履行学习的义务,学习各项西欧国家的先进技术。
彼得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有一些重要改革,后来彼得又从国外聘请专家,培养国内俄国人。又增加各阶层的税收。这加重了工商业的负担,后来才给了一些政策。1725年俄国已出现了100多家工厂,许多商品都能够自给。交通在工商业的带动下也得到发展。俄国在彼得一朝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后世奠定了一定基础。
1718年彼得同瑞典开始谈判关于领土问题,不久谈判破裂。俄国1719年7月出兵,一个军团的兵力在瑞典登陆,俄国一路烧杀,直逼瑞典首都,后来,经过法国外交官的调停,俄国和瑞典进行谈判。
经过5个月的谈判,1721年8月底签署了和约。俄国从和约中不仅得到了波罗的海沿岸省份,而且拥有了芬兰湾和里加湾的全部岛屿,瑞典则从俄国手中得到200万塔勒(日耳曼帝国时的大银币)作为割让土地的补偿。
高兴的彼得,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通宵未眠。9月4日,彼得乘自己的游艇向彼得堡挺进,首都居民们欢欣鼓舞地庆祝着胜利。沙皇下令举行化装游行,整个9月份,几乎天天都有化装游行、舞会、焰火晚会。沙皇甚至自己站在桌上唱歌跳舞。
彼得称历时21年的北方战争为“花了3年时间念完了一所流血牺牲、危险万状的学校。”一般学制为7年,而北方战争却用了21年,但他也很满意。
10月22日,在三圣教堂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元老院加封彼得为“国父”和“全俄皇帝”的称号。
彼得虽不是开国之君,但他使俄国走出了中世纪,开始了近代化,使俄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内陆走向海洋,从东方向西方扩张……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卓越领导,使俄罗斯摆脱愚昧,跨入世界文明民族之林。因此,俄国人认为他无愧于“国父”和“全俄皇帝”的称号。
的确,贫困、落后的俄罗斯在彼得一朝摆脱东方国家形象,它已成为西方列强的一员。
俄国欢庆胜利燃放烟火,彼得亲自动手,整个俄国沉浸在欢乐中。
但欧洲国家对俄国感到担心,他们不愿一个强大的俄国俯视他们。但彼得不在乎这些,他要继续扩张领土。
1722年7月18日,彼得率领2.3万名步兵从里海北岸进攻杰尔宾特,7月23日占领它。之后又攻克巴库,通过和南边分崩离析的波斯签署和约,俄国人吞并了里海南岸和西岸的土地,杰尔宾特、巴库和3个省归入了俄国版图。他还占领了远东太平洋的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并且取得中亚细亚的额尔齐斯河的上游、中游。
他派出考察人员到各地搜集资料,让元老院绘出全国地图。
1723年12月,彼得派兵占领印度海的马达加斯加岛。又派兵染指亚洲东部的大蒙古可汗的地区,但因海浪而未成功。
彼得又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制订者,因他向继承者指示了种种侵略方针,以后的历代沙皇,便沿着他的战争路线,东南西北进行进攻,建立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
威震天下的彼得,越来越孤独了。童年的玩伴、军政的辅佐有的死了,有的因贪污腐化、居功自傲而被革职、流放。缅希科夫·莎菲罗夫就是最著名的例子。连他最信任的妻子,也有不忠于他的蛛丝马迹。在1724年加封妻子为女沙皇后,事隔半年,杀死皇后的宠臣威廉·蒙斯。
彼得又规定,谁告发攻击沙皇的人,谁就会得到重赏。1722年莫斯科树起了一根木杆,上面挂出10个布袋,每个布袋里有100卢布。这就是告密者的奖金。于是检查和揭发盛行起来。在俄国已经到了人人自危的程度,很多人被屈打成招。
他的改革政策得到了广泛的推行,但他的帮手却没有增加多少。他手下很多人磨蹭干活,只靠彼得忙着干着。在他的干将中,很多是将才不是帅才,他们不足于辅佐他实现宏图。而且有些人多行不义而断送前途。
现在他仍有事必躬亲的习惯,每天处理很多政务。他亲自撰写了大量政令,亲自主编《北方战争史》,他还在夏宫车间里做些手艺活。
1724年,他养病时,去运河视察,去工厂打铁。10月底,彼得又像少年时去救了场火。这个深秋,他像个小伙子一样冲进冰冷的水中参加营救搁浅船只,而受到了风寒、发烧。11月初,他在一位德国面包师家中豪饮,接着他又为长女的婚礼和小女儿的生日而大摆筵席并豪饮……
1725年彼得大帝病入膏肓。他卧床不起了。但仍念念不忘他的政务。三星期后,即1725年7月27日,彼得在床榻上咽气了。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在元老和近卫军的支持下,宣布为女皇。
在他死后40天,彼得的葬礼隆重地举行了。他受到俄国元老院和教会的高度赞美。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哭泣。外国宫廷为新崛起的强邻失去了铁腕人物而长舒了一口气,俄国的守旧派为离经叛道的沙皇长眠而兴高采烈,饱受压榨的俄国人则为严酷的国君终于去见上帝而庆幸不已。
生前死后,彼得都集毁誉于一身。关于他的种种争议,一直延续至今,而且仍将延续下去,彼得本人却什么也不会听见了。只有圣彼得堡,还扼守着俄国的出海口,只有圣彼得堡那尊彼得大帝的青铜塑像还矗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