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反映美国各种现象的著作早已如汗牛充栋,走马观花式的掠影、印象类文字也让读者产生了视觉疲劳;互联网的问世并日益普及,无时无刻不把全地球村每个角落的动态“裸露”在世人眼前,更遑论美国这个在许多中国人眼里又爱又恨的新大陆。事实上,国人对美国巨细靡遗的印象和了解,绝对要比美国人对中国一知半解的常识要丰富得多,但这并非等同于中国人评说美国的印象和观念,就绝对较之美国人对中国事务或现象的判断更准确更客观。
曾经听说有中国知识界的人士,以很不屑的口气说美国人都是傻里八几的,原因是照他们今天的变通与世故看来,很多美国人循规蹈矩的守法行为与思考方式实在太笨拙了;而很多美国人在娱乐体育场所表现出来的放松与自我发泄,比之今天中国年轻一代的“前卫”也逊色了。再看一些关心地球村其他角落的美国人,也往往直言看不懂中国人的行为与思考模式。其实,那一切说到底是文化的差异,地球村里每家每户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独自的文化迥异于远邻近亲。了解、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和情感,才能够互生好感,相安无事,达成和谐世界。
在美国生活、工作了十多年,笔者对美中文化的差异愈来愈感觉到微妙深奥、难下结论,而这也更引发笔者体察、探究这些文化及其差异的兴致与热情。最简单直观的现象就可随手拈来对比:素不相识的美国人在路上对面相遇,都会微笑打招呼;而在号称五千年文化礼仪之邦的中国,非但极少有陌生人互相致意,人与人之间甚或熟人朋友间的疏离感、无法信任感则有增无减。又譬如,美国人通常对不速之客会心存警惕,而中国人几乎连熟人邻居间也互有戒心;美国人直言不讳喜欢或不喜欢谁,中国人则相互之间都看不起、“别苗头”。实际上,类似的文化差异的冲击或者烙印,在地球村遍地都可寻觅到不同的蛛丝马迹,已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世人,谁也未能例外,除非那不是地球村的居民。
美中之间的文化差异,随着交往增多而日益表现出不同的细微末节,需要世人细细咀嚼,而非忽略或者轻率否定。经历了“9 · 11”恐怖袭击的美国,经历了2008年大选历史性变革的美国,经历了金融风暴乃至“地狱十年”的美国,尽管表面还笼罩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还不免挣扎于欲振乏力的状态,但其于政治、社会等诸多领域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核与风貌,却无不涵盖了进取思变的文化精神,堪可玩味。一个变革的美国及其政治生态,是被变化万端的社会所催生的,也被时代急遽变革新人辈出奇迹遍地所震撼,更难免有种种阵痛如影随形;另一方面,这个变革进取激情澎湃的社会,又是被其民族和大地丰富的文化精神创新精神所推进的,因此新旧交集大浪淘沙的态势几乎总是裹挟着整个新大陆,敲击起不进则退的鼓声。这些年在新大陆的移民生活积累和悉心留意、观察世相人情的习惯,每有心得为文便也多了几分自信。从文化的界碑审视新大陆的一切,审视她的三权鼎立的政治、光怪陆离的娱乐圈,扫描她那匪夷所思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族裔共存圈和生生不息的移民族群,正是笔者通过透视美国新闻和亲身体验而聚焦美国社会、政治、风俗等不同层面的着力点。
这些文字写作的本意,并非只是描述事件或现象的梗概,也不止于仅仅记录下自己的观感或经历,而是希望给美国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差异、美中两大民族之间的差异留下点滴佐证与思考。自然,笔者的这些写作还有继续深入和扩大内涵的空间,倘若读者能够透过这些文字对新大陆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有别样的感觉,那便是令人欣慰的鼓励了。
感谢我的家乡最高学府的浙江大学出版社,从徐总编辑到本书的责任编辑都对笔者的初稿予以极其专业和高屋建瓴式的审视与建议,使笔者得以在文化的角度透视原本只具新闻性的美国社会、政治现象,从而发掘文字的力度和内涵,因此,这个写作和稿目筛选本身,也是自己学习并获益匪浅的过程。
期待读者的教正。
我的文友、知名旅美作家李硕儒在回北京繁忙创作之际,还拨冗阅读我的文稿,慨允为序。特此鸣谢!
作者2009年岁末于美国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