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们都在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值得人去思考的问题,比如路上掉了一个包,很多人都不知道里面到底装着什么,于是许多猜想和疑问便会困扰着很多人,甚至很多人都会为此产生觊觎心理。如果人们知道那里面装满了钞票,得到那包钞票的人就因此而富有,必定会有很多人争先去抢夺;相反,如果都知道那不过是一包垃圾,效果又从相反的方向变化了。那么工作也如那个被扔在路上的包一样!今天我们要打开它,看看它里面装得是什么?
为什么有些人对游戏总是乐此不疲?很多人痴迷于网络游戏而放纵生活、浪费生命。很显然,并没有谁去强迫这些人必须玩那些游戏,更没有人会为他们玩游戏支付报酬,可是他们为何能一直保持如此强烈的兴趣?为什么当有人禁止他们玩游戏时,他们会不开心,当有人严厉杜绝他们玩游戏时,他们会绝望、迷惘?那么我们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游戏是每个人的天性,是每个人潜意识里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即使在游戏世界里很多人并不能得到什么报酬,但他们必然从中获得了一些什么,比如精神世界的享受,比如快乐……在网络游戏中如此,现实游戏中也一样。比如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玩的过家家、捉迷藏等游戏;比如一个小女孩抱着洋娃娃,边摇边念念有词:“宝宝快快睡,妈妈疼宝宝。”或拿别的小东西放在洋娃娃嘴边:“宝宝该吃饭了。”这时小女孩便是获得了一种角色认知 ——她模仿母亲的行为,将自己置身于妈妈的角色,从这个角色的扮演中获得了某种快乐和满足。还有很多人都玩过捉迷藏。一群小孩躲起来,让一名小孩去找,一旦找到了便高兴地大叫:“我捉到你了,我捉到你了!”这时他获得的又是一种“很大”的成就感。同样的现象还存在于篮球运动、扑克游戏等方面,当一个人将球投中或是赢了一局牌时,也将感受到瞬间的成就和满足。而这些,都是在没有任何物质回报前提下的行为。
然而,时光如梭,岁月蹉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日显幼稚的游戏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了,很难想象一个成年人还会沉迷或者热衷于过家家和捉迷藏的儿童游戏。于是我们得到了一种启示:工作其实就是成年人的游戏。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假如我们用 3000元的月薪雇佣一个人,但每日只给他一项简单的工作,即把一桶水从房间的这头搬到那头,然后再从那头搬到这头。开始,这个人或许还能对这项工作充满热情,毕竟工作简单,待遇也十分诱人。然而,时间长了,一年、两年,甚至在数年之后他就会显得郁闷,甚至烦躁。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研究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人的种种表现主要源于工作本身的机械重复和毫无意义,没有意义就没有什么激情,对任何机械性的行为动作重复,都是对精神的一种要命的摧残。虽然有着相对工作内容来说可观的报酬,但这种在极端状态下暴露出的却是,物质回报本身并不足以说明工作对于人的意义。
我们还可以这样假设:我们来把投篮的规则修改一下,即投篮时蒙住你的眼睛,不准看篮板,使你不知道投篮的结果,但依然让你不断地重复同样的投篮动作,那么你还能感受到篮球的乐趣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这样一来,你的付出就得不到别人的喝彩与认可,你的工作付出也总是得不到及时反馈,无法了解自己工作结果所产生的效应,你自然会感觉到十分不快,长此以往,也会彻底与篮球决裂。
有一个医生,工作了十多年之后,终于存了一大笔钱,足以让他一辈子不愁吃穿。于是,在 45岁那年他决定退休,带着全家人移民新西兰,想要开始好好地享受人生,每天过着随心所欲打小白球的生活。
然而,一年后,这个医生居然放弃了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到了原来的地方继续工作。朋友们都觉得很不可思议,甚至怀疑他是不是炒房地产炒焦了,才必须要回来重操旧业。
医生笑着说,我回来工作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继续我的人生。连续一个月每天打高尔夫球会不会觉得厌烦?我烦到连草皮都不想看到,没有工作就好像坐牢一样。朋友们都好奇地问:“为什么?”
医生解释道:“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是等吃饭,吃完饭之后等打球,打完球之后就只能等死了。每天就这么等,实在让人受不了,等到头发都白了,不如回来工作,至少可以过得踏实一些。 ”
医生说得豁达,而这种豁达是发自内心的,他之所以难以接受那种安静而单调、甚至无聊的工作,是因为他慢慢地发现:人活到一定程度后并不完全是为了物质收入而工作,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的一种需要。
人是欲望的动物,而其中有许多内在的欲望需要在工作中得到满足,诸如成就获取需求、角色扮演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团队归属需求等,既然工作本身就存在这样一些特征,我们在关注自己收入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挖掘工作中的这些价值。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工作还是每个人完成自己人生目标的手段之一,在工作过程中我们能够体验人生,获得灵感和启示。因此,工作早就融为生活的一部分。能将人生目标和自己的工作完美结合的人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