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内的仁寿殿这座精美的古建筑是相当著名的。乾隆时名“勤政殿”,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战火,后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又重建,被更名为“仁寿殿”。殿东向,面阔九间,其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其门外有南北九卿房。
到了光绪年间,凡是慈禧、光绪皇帝来颐和园居住期间,仁寿殿就成为他们会见王公大臣及处理朝政的场所。光绪十六年(1900年)以后,慈禧、光绪曾经在仁寿殿多次接待外国使节和进行政治活动。据《北京名园趣谈》一书中记载: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发动变法维新运动时,也在这仁寿殿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密谈了两个多小时,命康有为任总理衙门章京,由其专摺奏事。
仁寿殿这座精美的古建筑,之所以由原来的“勤政殿”更名为“仁寿殿”,有一定的来由和讲究。
“仁寿”二字,在《论语·雍也》篇里,就已经出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其内容意思,大体卜是说:聪明人爱水,仁人爱山;聪明人活动,仁人沉静;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后来,《汉书·董仲舒传》将“仁”和“寿”二字联系在一起:“尧舜行德,则民仁寿。”
其实,从中国历史上来看,慈禧、光绪皇帝与历代皇帝一样,不仅需要打出施“仁政”的美好旗号,以利于安定天下的民心;而且也要表达帝王渴望长寿——要“与天同寿”的意思,所以,就各取一字,合成为“仁寿”。
若说起仁寿殿的匾额来,仁寿殿内原有匾额10幅,除了“海涵育春”匾已无存外,其余9幅,至今皆尚存。其实,仁寿殿10幅匾额的内容意思,概括说来,不外乎这样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就是宣扬封建统治者的“仁政”,如美其名曰“德风惠露”、“海涵育春”等;另一方面,就是天下百姓祝愿皇帝长寿、万寿无疆和国家康泰升平,如说什么“寿恺禔康”、“寿协仁符”等。
仁寿殿内,正中是一座方形的平台,三面没有雕造精美的木栏台阶。平台称平床,中间设宝座、御案、掌扇。宝座后是一座饰有200多个不同写法的寿字的屏风。地平床的周围,还有凤凰、角端、鹤灯、鼎炉、龙袍柱等配套的景泰蓝制品,完全是一派“金銮殿”的气势。仁寿殿是皇帝处理国事的地方,慈禧在颐和园时,在这里垂帘听政。慈禧坐在正面的宝座上,在平床的左侧为光绪皇帝另设一宝座。一般说来,临朝的时间皆在黎明,即在天尚未亮时。尤其是每遇大朝时,殿内鼎炉里都点燃藏香或檀香。造成一派香烟缭绕的神秘气势,显示皇权至上。
仁寿殿,它不仅是老佛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居住期间进行朝会或曰朝见大臣们的重要场所,而且在当时来说,也是属于慈禧做寿时“万寿庆典”中举行筵宴的好地方。
慈禧垂帘听政期间,在仁寿殿处理国事,据《颐和园》一书载:
仅从1900年4月6日至6月9日短短的两个月里,就发布镇压义和团运动的上谕20多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她外逃西安,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得以回到北京。回京后,她又把仁寿殿作为媚外活动场所,不断地接见德、法、英、意、美、日各国驻华使臣和驻军的海军司令,并在1903年9月17日、1904年4月15日和8月19日、20日以及1905年3月24日、25日,多次招待各国驻华使臣和夫人游园,在仁寿殿举行“游宴”,在南北配殿“赐果食”,甚至把使臣夫人请到自己的寝宫乐寿堂去,实在是极尽献媚之能事。正是“筵宴摆开,献瑞百戏;暴政流传,遗臭万年”
仁寿殿也是慈禧做寿时“万寿庆典”中举行筵宴的地方。据清宫记载,光绪二十三年,慈禧63岁生日在这里举行筵宴,慈禧事先指派恭亲王和庆亲王负责“万寿庆典”工作,庆典的日程安排:
农历十月初七日太后进城回宫行礼,当日返园;初八日仁寿殿筵宴,皇帝率王公百官进爵;初九日仁寿殿筵宴,皇后领妃嫔公主福晋命妇等进爵;初十日(生日)排云殿受贺;十一日仁寿殿筵宴,皇帝率近支王公等进爵;十四日仁寿殿筵宴,皇后领妃嫔公主福晋等筵宴。
从庆典日程安排上看,六天活动中,仁寿殿筵宴占了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