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万寿山,原名叫“瓮山”。据传说,最初因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而得名,清乾隆时改为万寿山。颐和园以万寿山为中心,前山有长廊、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著名建筑,南临昆明湖,点缀清晏舫(石舫)、知春亭、十七孔桥和凤凰墩等。后山苍林修竹,有谐趣园等建筑。西有桃柳夹道的长堤。园外借用西山、玉泉山之景,景物曲折多变。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真是自然美、建筑美、艺术美相结合的典型皇家园林美景,观之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颐和园若是无水,也就谈不上“绮丽”二字了。
宜芸馆 《尔雅·释诂》云:“宜,事也。”即适宜的事。“芸”,为植物名,即“芸香”。古时,人们藏书多用“芸香”驱蠹虫,久而久之,人们就将书籍别称“芸编”;将“书签”别称“芸签”。所以,乾隆皇帝将朝廷为他藏书、读书而营建的这座精美建筑,取其“芸编”之意,命名为“宜芸馆”,并且作了解释:“宜芸意实在芸编”(《颐和园楹联镌刻浅释》)。但实际上,乾隆皇帝从未在宜芸馆认真读过书。光绪年间,这里已经成为隆裕的居住处。
宜芸馆匾额:
宜芸馆
其意为宜于藏书、读书之馆。
宜芸馆楹联: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离昆明湖边的一片荷塘很近,每年一到荷花盛开的季节,香飘四溢。宜芸馆楹联的意思是: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现出绿色;花气透过竹帘,默默传来幽香。
道存斋 为了尊崇道家的学说,像道家那样能够悟出事物原理,所以,将宜芸馆东配殿的殿名命名为“道存斋”,其意为:静悟事物的原理之斋。
道存斋匾额:
恩风长扇
其意为:皇帝恩德永世扇扬四方。
道存斋西向楹联:
绿竹成荫环曲径
朱阑倒影入清池
这副楹联的意思是:绿竹茂密成阴环绕着曲径;红色栏杆的倒影映入池中。
道存斋东向楹联: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这副楹联的意思是:落英缤纷的花径在云雾中;嫩绿的瓜田菜地趁雨后耕锄。
近西轩 因为宜芸馆临近昆明湖,远望西山如在眼前,所以,将这座配殿命名为“近西轩”。在《乾隆诗》里注释云:“轩在东岸,直视西山转觉近矣”,“轩向西山以夕阳为佳景,此取名之义也。”(《颐和园楹联镌刻浅释》)
近西轩匾额:
藻绘呈瑞
与道存斋匾额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却有‘个共同的特征,即皆离不开颂扬帝王。这一匾额具有龙凤呈祥之意。
近西轩东向楹联:
千条嫩柳垂青琐
百啭流莺入建章
这副楹联的意思是:千条嫩绿的柳丝掩映着宫门;黄莺鸣叫着飞入宫苑。
近西轩西向楹联:
彩云宝树琼田晚
仙露琪花碧涧香
这副楹联,现在已经看不见了。这副楹联的意思为:五彩云飞,嘉木静立,落日余晖散落昆明湖上;甘露、仙花随涧水散出香气。
听鹂馆 正殿为歇山顶,箍头脊,面阔五间,东西两面,各有耳房三间,配殿三间,馆前有一对铜鹤,戏楼为悬山箍头脊,面阔五间,抱厦三间,即为戏台,进深三间。这座建筑,其位置在颐和园万寿山前西部。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原为慈禧和帝后欣赏音乐和看戏的地方,故将这座建筑命名为“听鹂馆”。所以名曰“听鹂”,是取其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之意。
听鹂馆戏台上层匾额:
风翔云应
其意思是:凤飞云涌,两相呼应。“凤翔”与“瑞云”的出现,人们皆认为是一种祥兆。
听鹂馆戏台下层匾额:
来云依日
戏台上层匾额,侧重体现了慈禧“凤在上,龙在下”的思想,戏台下层匾额侧重体现“听鹂馆”是欣赏音乐和看戏之馆,所以,就取其歌曲名“来云依日”作为听鹂馆戏台下层匾额。古书《洞冥记》里是这样记载的:“建元二年,帝起腾光台以望四远于台上,撞碧玉之钟,挂悬黎之馨,吹霜条之箎(音迟,古代竹管乐器),唱来云依日之曲。”
听鹂馆匾额:
金支秀华函蒙祉福
“金支秀华”是对皇家乐队的赞美之词,意思是庞大豪华的乐队“函蒙祉福”的意思是承受卜天恩赐的福禄。
听鹂馆楹联:
多受祉福邦国成善
常居康乐日月相望
其意思是:承受上天恩赐的福祉,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日月之光普照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