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侵华战争全面升级,战火很快延烧到了山西。11月8日,太原沦陷。撤出太原的阎锡山辗转南下,1940年5月将第二战区司令部迁往山西吉县南村坡。由于南村与“难存”同音,阎锡山就把南村坡改为“克难坡”,把战区司令部驻地称为“克难城”,还把1940年命名为“克难年”。一来表示要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存在和发展的决心;二来表示“克去难存”便能住下去。阎锡山曾有《克难坡感怀》一诗,以述其志:
一角山城万里心,
朝宗九曲孟门深。
俯仰天地无终极,
愿把洪炉铸古今。
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等首脑机关均驻于此地,人称“小太原”。
“小太原”终究不是太原城。抗日的烽火在燃烧,人们心中集聚起对日寇仇恨,也不时怀想起沦陷前那美丽的太原城。山西著名记者、王靖国的女婿郭从周在克难坡写下了令人惨然的《太原的魔群》,“在痛苦的回忆中,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那巍峨的西山,那绵亘十余里具有四十年历史的兵工厂的伟大建筑,那北门外落成不久的炼钢厂,那正太路旁山西大饭店的雄姿,那无数大小工厂的烟囱,那‘小北京’之称的整齐街道,那敦厚朴实的民风……然而,这样美丽的太原城,现在是在敌人铁蹄的蹂躏之下了……”
其实,早在1937年9月,日寇飞机轰炸太原,西北实业公司企业生产就无法维持。阎锡山开始部署搬迁工厂,第一步迁风陵渡,第二步迁陕西,第三步下四川。然而截至11月4日,只搬走了西北制造厂不足2%的财产。阎锡山凭着他对日本人的理解,天真地以为日寇只会利用这些工厂与矿山而不会加以破坏,它们日后都能够随着太原的收复而收回,因而在撤离太原时并没有进行破坏。所有设备、厂房就这样几乎是原封不动地留给了日本人。
日寇进城以后,对全
市工矿企业,不论公营、私营,一律实行军事占领,大肆掠夺军需物资,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他们肆意捣毁工厂,焚烧厂房,拆卸机器。西北实业公司下属的化学、印刷、修造、氧气、机车、育才机器、洋灰、电化等8个厂完全毁于日军炮火,西北实业公司有3900余间厂房被炸平,十几个工厂因此成为空厂而消失,原厂地或变成日寇的军队仓库,或作为铁道的小型修理厂。西北制造厂的18个分厂,被日寇接管后,其较好的设备全部被拆卸装箱,运往东京、大阪和东北、平、津,共计掠走4000余部(台),几乎拆卸一空。
日寇侵占太原初期,采取“军管理”形式管理掠夺工矿企业。所谓“军管理”形式,就是所有权属于日本占领军,而经营权则交日本垄断组织或大资本家企业,让他们投入流动资金,并派来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组织生产,供应军需。
西北实业公司被“军管理”的工矿企业就有晋生织染厂、新记电灯公司、西北煤矿第一厂、西北炼钢厂、新记电灯公司附属面粉厂、西北窑厂、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晋华卷烟厂、西北印刷厂、西北发电厂、西北毛织厂、西北皮革厂、西北电化厂、西北化学厂(老厂)、西北化学厂(新厂)、西北火柴厂、聚德祥铁工厂、晋恒造纸厂、西北造纸厂、西北发电厂兰村分厂、东山采煤所、西北洋灰厂、东山煤矿等23个,占中国沦陷区“军管理”企业的23%。
许多轻工企业被“军管理”后,生产呈停滞或下降趋势。如晋生织染厂在“军管理”期间,改为军管理山西第一工厂。到山西产业株式会社时期,又改名为太原纺织厂。日寇“劫夺”晋生染织厂的8年,是掠夺巨额剩余价值的8年。据日军的收支明细记载,8年中除一半产品无偿供给军需外,尚获利益40万元。相当于日军在8年间大约又掠取了同样规模的8个晋生织染厂。不仅晋生织染厂如此,其他轻工企业和手工业也都停业或停产。1941年,太原从事手工业的户数减至469户,比战前减少55%,从业人员不到4000人,大部分产品由民用转为军用,优先供应日军的战备及生活需要。
1942年,日寇解除“军管理”,在太原东典膳所10号成立了伪“山西产业株式会社”,统一经营山西省内冶铁、矿山、纺织、面粉、森林采伐等重、轻、化学工业,太原计有20个工矿企业由其控制经营。社长是曾在1928年制造过东北皇姑屯事件的主谋河本大作。这一组织与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太原铁路局、华北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太原支店、华北电业株式会社太原支店、山西炭矿株式会社、国际运输株式会社等组织一起,控制着山西的经济命脉,疯狂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榨。
据统计,日寇在1938年到1943年六年间,就掠夺太原西山原煤达174.7万吨。在1940以后的五年间,共掠夺太原钢铁厂钢铁达22.3万吨。
日寇还对太原工矿企业实施野蛮经营,机器设备被超负荷使用,从不维护保养。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许多厂矿的机器几乎全都变成一堆废铁,厂区内杂草丛生,厂房倒塌,满目凄凉。
日寇还对掠夺来的工业原材料实行不等价交换,强迫产地低价定量提供。
日本商业资本也相继进入太原,日货从生产资料到生活资料无所不包,充斥市场,致使山西的财富滚滚流向日本。
日寇对工人压榨更是惨无人道,在其皮鞭和刺刀下,许多工人和他们的家人贫病交加,在死亡线上挣扎。
太原业已形成的现代产业格局由此被严重破坏,现代工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