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阎锡山与姚以介、温寿泉、赵戴文等发动“太原起义”,并出任山西军政府都督。清政府灭亡后,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
1912年9月18日至21日,孙中山先生访问太原,两天之内开了五次集会,发表了五篇演说。孙中山先生演讲之文瀛湖畔的“劝工陈列所”,演讲后即更名为劝业楼,现已改辟为孙中山纪念馆,供后人浏览追寻。
孙中山先生对山西在辛亥革命中的重大作用予以充分肯定,对山西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实业充满憧憬。他以为,山西发展钢铁、军火工业得天独厚。在演讲中他讲道:“…此次到山西,见山西煤铁甲于天下。方今为钢铁世界,有铁有钢可以自制武器,即能争雄于世界。兄弟拟在山西设一大炼钢厂,制造最新武器,以供全国扩张武备之用……”山西都督阎锡山一直陪侍左右,聆听方略,颇受影响,很是支持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
从此,阎锡山开始一手主持,发展工业,扩充实力。
要壮大实力,保境安民,当务之急是要发展军工。
在山西机器局原有基础上,太原军事工业经过山西陆军修械所时期(1914—1920)、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时期(1920—1926)、太原兵工厂时期(1927—1930),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建立起来。
起初,因怕袁世凯猜忌而遭铲除,阎锡山便于1914年7月将原山西机器局改组为“山西陆军修械所”,由制造枪炮转为修理枪械、小口径火炮为主,并制作刺刀、指挥刀。
1917年9月,阎锡山响应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段祺瑞,通电反对孙中山等发动的“护法运动”,并派遣晋军混成旅远征湖南,征讨“护法运动”,被段祺瑞任命兼任山西省省长,结果却全军覆灭,只是给山西人留下了两句打油诗:“大将南征胆气豪,交枪没有打收条。”遭此打击的阎锡山被迫接受教训,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后来概括提出“保境安民”口号,在多次军阀混战中保持中立,转而全力经营山西,在山西倡导推行“六政三事”等计划。
1920年初,北洋政府通令各省裁军。阎锡山为了应付,3月将山西陆军修械所(原山西机器局)改为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选调青年士兵到工厂学徒。表面上韬光养晦,暗中发展军火生产,初步设立了山西的军事工业。“实习”者,实践学习是也。这一改,既可昭示拥护裁军之姿态,又可得制造枪械弹药之实而无有其名。
1924年,阎锡山创办了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飞机分厂,聘任两位德国工程师傅勒典(音译)、郁勒德(音译)仿造飞机,先后数个月同中国工人组装、制造成一架双翼飞机,并聘请英国一位名叫冯富鲁登(音译)的驾驶员于1925年9月20日在太原的天空试飞成功。后因成本过大停产,飞机分厂撤销。
阎锡山还创办了太原最早的炼钢工厂——育才炼钢厂,冶炼工具钢、模具钢等特殊钢,这是太原新式炼铁业的开始。后来育才炼钢厂与育才机器厂合并,称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成为今太原矿山机器厂的前身。
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作为阎锡山主要的军工企业,1926年机器设备达到2000余台,为阎锡山扩军备战,打出娘子关,参与北伐,领有华北三省及平、津两市,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武器装备及后勤方面的有力保障。
1927年1月,实力壮大的阎锡山正式将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更名为太原兵工厂,并新增冲锋枪分厂,下辖分厂达到17个。期间,由于国民党政府下令不准地方办兵工厂,阎锡山表面把太原兵工厂更名为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实际上军火生产有增无减,规模日益扩大。
阎锡山将无烟药、制酸两个分厂划出来,另行组建山西火药厂。火药厂厂房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规模之大、设备之新、能力之强,当时在全国首屈一指。尤其是废酸还原设备在我国为首创;溶剂收回装置用活性炭方式,在德国也是最新发明。以火药厂首任厂长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化工科毕业的张恺命名的“恺字炸药”,学习德国先进制药技术,改铝粉和皮克林制药为硝酸制药,成为山西火药制造的重大发明。
到1930年,太原兵工厂成立4年,是山西军火生产发展的兴盛时期,职工达到15000人,机器设备3800台。太原兵工厂(含山西火药厂)与汉阳兵工厂、沈阳兵工厂并称为全国三大兵工厂,而且规模与现代化程度超过汉、沈两厂。其生产的一七式75毫米山炮,射程可达7000米,为当时先进之武器。
从1911—1930年,山西社会相对稳定,战争破坏相对减少,太原其他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提倡官方、民间“两条腿走路”兴办地方实业,是阎锡山经济思想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山西的实业,不能不办,也不能专靠官办,必须人民负责自动办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山西私营资本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太原机器面粉加工业始于“太原电灯公司附设机器面粉厂”。是晋商刘笃敬1908年创办太原电灯公司的同时在城内晋生路创办的,占地30亩,1914年建成。电灯公司和面粉工业相结合,也成为太原工业动力用电之始。最初由刘笃敬独资经营,有德式磨机1部。后面粉厂被山西省银行经理徐一清、山西省警务处长南桂馨等出面出资接收,购置美式制粉机两部及其配套设备,并从上海聘请陈乾荣为技师,很快投入生产。产品分为头、二、三等,商标为绿、红、蓝“电灯牌”。1929年,又新建5层制粉大楼,购置德国制粉机7部以及配套设备,产量大增,所产面粉70%在太原市内及其附近地区销售,其余行销阳泉、石家庄一带。
山西省第一座电厂是刘笃敬开办的太原电灯公司。后因阎锡山军政机关倚势用电,不缴电费,电灯公司负债经营,亏损严重,1923年8月被徐一清等人出资接收,更名为“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从而由民族资本办电转为官僚资本办电。到1936年底,太原电厂有二,一为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一为西北电气厂。电力已从照明发展到面粉加工、冶金、机械、煤炭、纺织和军工企业用电。
太原最早的棉纺织企业为1919年开办的官督商营的山西平民工厂。当时资本仅4万元,生产条件似乎十分恶劣。1922年9月10日上海出版的《民国日报》报道《山西平民工厂之黑暗》云:“山西省会城隍庙街,有平民工厂一所,内容极为黑暗。窗户紧闭,恶臭刺鼻,工人排列两行,面色黄瘦,衣服破烂,且具惊恐的气象……”
1921年,太原范华印刷厂创办,由榆次常家投资25000元。该厂前后经营35年,是新中国建立前我省最大的印刷企业。
1930年,太原有了缝纫厂——华泰厚,在首义门开办。华,象征服装华丽;泰,即信誉如泰山;厚,取其店东黄厚甫之名。1933年又迁至柳巷6号,买卖十分兴隆。
太原卷烟厂始于河南许昌人陈禹祥1928年成立的华北烟厂。1929年“德记烟公司”开办,生产大子、正太、模范三种牌子卷烟;同年开办的“福明烟公司”,生产博士牌香烟。1930年,华北烟厂搬到太原,改名为“华北烟草公司”。同年,华北、福民两公司合并,成立“晋记烟工厂”。次年“德记烟公司”与“晋记烟工厂”合并,更名为“晋华卷烟厂”,成为省政府独资经营的公营企业。推出的“五台山”牌香烟,在华北地区享有盛名。“五台山”是早在民国时期就第一批获得“商标专用权”的为数不多的烟草业品牌之一。“晋华卷烟厂”即为今太原卷烟厂前身。
当时的采煤业主要有韩文仁开办的西山天成煤窑、贾绪等人合办的晋丰公司和有西山“官地王”之称的郭三毛开办的煤窑等,其他富户在西山开办的小煤窑也不少,使煤炭开采业初具规模。后来西北实业公司沿同蒲线建了4个煤厂,其中一厂在太原西山(今白家庄矿),四厂在太原东山(今东山煤矿)。
机械业也得到发展。太原第一家私人机械工厂,是清末刘玉珍1908年创立的玉成永铁工厂。除了清末的玉成永、振元铁工厂外,辛亥革命后又陆续开办了义聚、万顺、义成等三个小厂。20世纪20年代末,全市私营机械工厂有11家,拥有车、铣、刨、钻、铸银、钳等主要设备近百台。这一时期,机械业能够仿制铁轮织布机、手扳水泵、小型高车、轧花机、抽水机、脚踏铅印机等18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