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晋阳文化。多年来,这里都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交汇地,所以文化多元化的趋势特别明显。山西以太原为中心,东西南北文化差异较大。北部有浓郁的边塞文化风格,比较突出的是民族文化和佛教文化特色,南部是华夏民族发祥的核心地带,更重于根祖文化,晋东南是先民神话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晋西南有尧舜禹文化及道教文化的分布,而太原附近的晋中地区,则是晋商文化滥觞之地。太原处于这重重环绕之中,几乎汇集了东西南北各方的文化特征。而以最能反映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和精神诉求的民俗宗教为例,太原一地所保有的多样化遗存,与其宏观文化特色其实一脉相承。
表里山河的三晋大地,虽在战乱时期首当其冲,成为各种政权争夺的焦点,但每当战事结束,细水长流的起居生活便很快复原。与中原腹地相比,这里更具备一种自给自足的可能。作为山西省会所在和首善之区的太原,其非物质的民间文化体系保留完备,为国内罕见。如太原节俗迄今仍是浓墨重彩,正月里的社火,从春节的下午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达到高潮。正月十五又为万民张灯日,被称为灯节。夜幕降临,大街小巷,灯火辉映,满目烟花,又何止万千。民间所谓正月十五闹红火,其实是个笼统的概念,它包含的内容很多,除了锣鼓响器,旱船秧歌,高跷背棍,舞龙舞狮,还包括吃元宵,所以又称元宵节。
太原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社火表演则首推徐沟背棍。地方谚云:“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徐沟背棍是晋阳民间艺术中的奇葩,有“空中舞蹈”和“无言的戏剧”之美誉。相传由雨后谢神活动演变而来,大约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表演时,背棍少则五六副,多则近百副,由一成年男子身上绑扎一个三角形铁制框架作底座,框架上绑扎一至三名儿童,共同扮演一出戏和民间故事人物,连同一体,上下呼应。后来发展出近百种造型,著名者有《凤仪亭》、《打渔杀家》、《张三跑马》、《桑园会》等。
太原节日民俗涵盖广泛,除曲艺表演外,于年画、剪纸、饮食习俗等多方面都有触及。比如说年画,山西本为中国传统年画的发祥地之一,明代时,太原的官刻、家刻图书呈一派繁荣,太原民间时有年画作坊,张贴年画的习俗深入人心。而太原剪纸,虽不如晋南浮山那样饮誉遐迩,但因其应用范围之广,介入生活之深,同样让人不能忽视。无论是年节吉日,还是婚丧嫁娶,老人祝寿,那或艳丽喜庆或端庄朴拙的剪纸式样都大行其道。再如节日饮食,更是繁缛琐碎,诸多讲究。除了我们熟知的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腊八节喝腊八粥外,太原一些地方还有二月二吃薄饼“剥龙皮”习俗;到清明节前,太原乡村中有人用白面捏制家禽、飞鸟、走兽等面食,称之为寒鸡,属寒食遗俗。
各种民俗事象,对生活的渗透与影响是全方位的。举凡衣食住行,起居娱乐,无不被纳入其中。太原一地,声名远扬的食俗文化中,就至少包括面食和老陈醋这两大宗。基于日常起居所产生的太原老宅院,由于晋商数百年兴盛而衍生的著名的晋作家具,基于百姓精神娱乐需求所产生的晋剧、太原莲花落、道情、八音会,以及由传统的祭祀活动所派生的古庙会等等,其实都是多种文化形态兼容并包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