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巨屏历经三国的风烟,到了西晋,成为一个悲情人物只手匡扶晋祚的一张王牌。
西晋年间,政局混乱,整个华北几乎全为异族统治。诗人刘琨告别了金谷园里“二十四友”吟诗弄赋的岁月,临危受命,出任并州刺史。司马政权偏隅江南,岌岌可危。晋阳城屡遭兵革之苦,满目荒凉。
这个有志男儿曾表示要“枕戈待旦,志枭逆虏”、“没身报国,辄死自效”,那么,他当年与挚友祖逖“闻鸡起舞”时的志向这次能实现吗?
刘琨身先士卒,与晋阳人民一起重建家园,10年之间,将晋阳城展筑成为城周27里的大都。据说他曾夜登城楼,望月清啸,吹起胡笳以散匈奴。晋阳城成为西晋政权抗击匈奴的最后一个堡垒。
然而,西晋大势已去,最终晋阳城还是陷落了。曾写下“时哉不我与,去乎如云浮”、“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诗句的刘琨回天乏力,在内乱中惨遭杀害。
在有名的《答卢谌诗并书》中,刘琨长谓:“自顷辀张,困于逆乱,国破家亡,亲友凋残。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怏然独坐,则哀愤两集。”英雄失路,万绪悲凉,家国沦亡之痛,跃然纸上。
英雄的心是相通的,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表达了对刘琨的怀念和惋惜之情:“中原荡分崩,壮哉刘越石!连迹起幽并,只手扶晋室。福华天意乖,匹磾生鬼蜮。公死百世名,天下分南北。”
历史进入了分裂的年代。
“晋阳西山何茏葱,蜿蜒磅礴真天龙。白道之南贺六浑,赤光紫气生英雄。”清人诗中的“贺六浑”不是别人,正是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的实际奠定者高欢。
北齐时代高家子弟的雄心和梦想,至今依然在晋祠的山水、天龙山上的石窟、蒙山的大佛和童子寺的燃灯塔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迹。他们对晋阳的偏爱,造成了被学者称之为“中国陪都史上的特殊现象”。
乱世雄杰高欢在与尔朱集团的对弈中胜出后,便视晋阳为根据地,建成大丞相府,成为北魏政权的决策中心,被称为“霸府”。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以后,东魏迁都邺城,称上都,以晋阳为下都。晋阳虽为下都,但军政事务,皆归高氏,精兵宿将,咸萃晋阳,北齐八帝,四位即位于晋阳。高家子弟认为太原“霸业所在,王命是甚”,先后创建晋阳宫、大明城及“十二院”,其奢华壮丽远远超过国都邺城,构成了当时的皇家建筑群,成为东魏政权事实上的国都。
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在位十年,连年从晋阳出击突厥、柔然,攻取萧梁的淮南地区,任用杨愔等改定律令。
20世纪30年代末,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为初读历史的人写过一本薄薄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在这本后来被誉为经典之作的书中,陈寅恪先生以其独具的眼光发现,隋唐典章制度的渊源流变中,最重要的渊源来自于北齐。
“当年霸府气如虹,幽夏区域归牢笼。西包汾晋北沙漠,沧海直达江淮东”,从出土的娄睿墓壁画和徐显秀墓壁画,仍能遥想一个王朝和一座城的兴盛气象。
艺术获得了永生,王朝的繁盛景象却早已成为过眼烟云,越到后期,北齐皇帝越发的残暴荒淫,内部分崩离析,在善写无题诗的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笔下,“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成为北齐28年短命帝国的最后写照。
高家子弟全被北周皇帝处斩,冯小怜沦落为奴,给人舂米。其他贵不可言的皇后公主流落到益州(今成都地区),靠着在街头卖古时的一种火柴“取灯”为生。
北周的军队势如破竹,分裂的年代还在继续,谁会是他的终结者?
从秦始皇统一开始,“天下大势”成为中国人的两千年心结。统一与分裂问题,成为历史评说帝王的一个重要指标。统一除了有实际利益之外,还有着精神上、政治上的意义。以“中国”为概念,大家就是承认一个正义性、正统性的标准,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
相貌非常的北周外戚杨坚以非凡的毅力和智慧,躲过了北周两代皇帝对他的猜忌和谋害,最终在581年以禅让的形式创立隋朝,开启了统一时代的到来。
就在这一年,隋文帝杨坚以12岁的美姿丰仪、少年敏慧的次子雁门公杨广为晋王,任并州总管。其时,高平获赤雀,太原获苍乌,长安获白雀,各一。苍乌是传说中的瑞鸟,贤君修行孝慈于万姓,不好杀生则来。第二年,隋文帝又实行行台尚书制度,在并州设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以杨广为尚书令。杨广好学,能写一手好文章,有“沉深严重”之致,朝野属望,时誉仁孝。隋文帝特别钟爱杨广,专门安排了贤良而有才望的文臣武将辅助他,并告诫杨广,一定不要昵近小人,要做有益于社稷的事,以立名行。同时加强太原的军事力量,屯兵数万于晋阳,以防突厥。到杨广20岁时复拜并州总管,他已拥有以统率50余万大军平陈得胜的骄人功勋。以伐陈胜利为标志,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起二百多年的大分裂局面,统一了以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为中心的中国,繁荣程度超越两汉,将中国历史推进了一大步,为日后强盛的唐王朝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杨广进位太尉,受到辂车、乘马、衮冕之服、玄珪、白璧的恩赐,天下称贤。杨广扩建了东魏所修晋阳宫,于宫外筑城墙。此城初名宫城,后隋文帝更名新城。
秦王杨俊也是两任并州总管,在他第二次来到晋阳后,盛治宫室,在新城之西筑起城高四丈、周长七里的仓城,与原春秋古城之北齐大明城成品字形鼎足而三。杨俊对于建筑有一些天分,常有巧妙的构思,而且亲自操运斤斧。他建造了一座水殿,香涂粉壁,玉砌金阶,梁柱楣栋之间,周以明镜,间以宝珠,极荣饰之美。如此穷极侈丽,违越制度,不能不引起隋文帝的注意,遂以汉王杨谅代之,出镇被后人称为城里有城、城外有城的“一都之会”。
杨谅是隋文帝与独孤皇后所生五个儿子中最小的。隋文帝对小儿子格外开恩,不仅亲自为他送行,而且特命“自山以东,至于沧海,南拒黄河,五十二州尽隶焉”。又特许以便宜从事,不拘律令,还特许他造钱。杨谅表示出对佛法的礼敬,请了400多修为深厚的僧众来晋阳,在宫城中专门修造内城寺。又增建遮庇蒙山大佛的佛阁,还在晋阳城中创建惠明寺和舍利塔。然而太子谗废、杨广夺谪之事,早在他出任并州之前就心怀不满,镇守天下精兵集聚的晋阳之后,杨谅在怏怏不乐之外,骄奢之气日盛,暗中生了异图之心。他以防范突厥之名征得父亲的允许,在太原大修武备,扩充军队数万之众。蜀王杨秀被废为庶人后,杨谅对杨广的戒惧越来越深。杨谅虽没有得知隋文帝的死讯,当他打开假拟隋文帝征召他回京的玺书,没看到与父亲预约的暗号,坚定了他起兵反叛的决心。他以清君侧之名,调动30万大军,应者云集,势如破竹。这是一场有实力的叛乱,杨谅占地面积广,发动兵力多,准备充分,此时的杨广还没举行登基大典,政治地位并不稳固。然而面对久经征战、统帅过50万大军的皇兄,杨谅就显得缺乏政治头脑和军事经验,他要诛的是杨素,而恰恰杨广倚重的就是平生没败过的杨素,也正是杨素,以精骑五千扭转了战场局势,仅仅一个多月之后,杨素进逼围困晋阳,接受杨谅之降。虽然百僚上奏杨谅罪行当死,隋炀帝倒是念惜兄弟之情,屈法恕杨谅一死,只是除名为民,绝其属籍,最终,杨谅也难逃幽禁而死的命运。但是隋炀帝对杨谅起“晋阳之甲”的叛乱心有余悸,绝不宽恕,穷治杨谅余党,晋阳一地被诛杀流放的多达20余万家。大业三年(607)春正月,隋炀帝敕令“并州逆党已流配而逃亡者,所获之处,即宜斩决。”直到大业五年(609)夏六月,隋炀帝大赦天下,从隋文帝开皇以来流配的人都放归还乡,然而有一条:“晋阳逆党,不在此例。”
晋阳虽给隋炀帝留下巨大的隐痛,却也能勾起少年时的记忆。他曾在对儿子齐王的敕书中,讲述自己12岁启封晋阳、出籓之初时,隋文帝告诫他“无得昵近小人”,“如不用此言,唯国及身,败无日矣。”然而,从夺嫡弑父到逼死兄妹,好色荒淫甚至不顾伦常,杨广少时的“时誉仁孝”、青年时“天下称贤”的优秀品质和完美印象彻底颠覆了,正应了“矫情饰行,以钓虚名”之评。他撕下伪装,表现得极其放纵而无所顾忌,不考虑任何道德标准。隋文帝的训诫没有敌过当年儿子隐忍的欲望,释放出非同寻常的恶的力量,为他父亲预言丧身灭国的悲剧写下足为后世警戒的注解。而予曾经不可一世的大隋王朝致命一击的,最终还是来自隋炀帝爱恨所在的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