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84200000037

第37章 清明郊游

当和煦骀荡的春风吹得芳草萋萋、桃红杏青的时候,清明便来到了。最初它只是一个岁时节气,逐步和寒食趋同合一以后,便成为人们最重视的佳节之一了。

据说春秋时,晋人介子推随重耳流亡,尝割股啖主。重耳历经艰辛,后回国即位,欲重赏从亡者,很多人竞相摆谱邀功,独子推不计功名,与母亲一道隐匿深山。文公(重耳)放火烧山,以逼其出山受赏,子推却至死不出。高风亮节使晋文公既深为感佩又哀毁至极。为了纪念他,把他隐居的山封为介山(在今山西省介休县),自己在介子推难日带头吃冷食,以示铭志不忘,同时令天下效行,如此遂有“寒食”之俗。至于节令时间,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变化很大。初时自三九隆冬,冷食一月,后改为暮春,冷食三日。魏晋时正式确定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正日,民间亦有称去冬一百四日为“私寒食”的。另据唐人韩鄂《岁华纪丽》自注“司烜”云:“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也。”这就是说,按照周朝制度,仲春花暖,玄鸟翩飞之际,司火的官吏就要敲响木铎,提醒人们禁火的时间到了,就将火管起来。禁火的目的就是为了暮春将“出火”。显然,依“周之旧制”,清明有一个“禁火—出火”的周期,而后来的寒食节,同样有一个“禁火—出火”(以朝廷分赐新火为标志)的周期。虽然它们一是昭示物候,一是追悼人事,二者了无关联,但当寒食节延定于清明前一日后,二者便搅缠到一起,清明、寒食也作为一个节日相提并论了。

寒食清明,细雨霏霏;路上行人,几欲断魂。唐人诗人熊孺登有《寒食野望》诗云:

拜扫无过骨肉亲,一年惟此两三辰。

冢头草种有花树,春色不关泉下人。

拜扫即扫墓,华夏民族有祖先崇拜遗风,自西周始,已有“哭墓”、“展墓”、“式墓”等祭祀祖先、追悼亡灵的仪式(《礼记·檀弓下》),但长期以来皆无具体的拜扫时间规定。由隋入唐,在日益增进的现世福利面前,人们的生命意识勃然增强,加之佛教、道教的兴盛,荐亡、施鬼的流行,使人们的目光更注意那些苍莽历落的黄土墓丘,逐渐形成了寒食定期扫墓的风俗,在备具酒馔、修益坟墓、剪除杂草、培植新树的仪式中,表达对亡灵的哀悼和安慰。至开元全盛时期,这种祭奠活动臻于极盛,于是,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年(732)下诏,寒食期间,“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岁时广记》卷一五)。终唐之世,寒食清明数日,在通往墓丛碑林的道路上,一片哀思,一片啜泣,确实颇有悲凉之意。

但十分有趣的是,一代唐人毕竟风流。他们在黄土墓丘前一洒泪水,尽抒哀思,但压根儿并没有让拜扫祭洒的一阵悲恸冲散纵情享乐的兴会情致,仍将寒食清明作为愉快的节令,心底奔迸着欢乐的激情。且看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诗云:“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在通往郊外的道路上汇成了一股踏青郊游的人流,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欢声笑语,如莺唱春。正因为清明时节可以如此狂欢,一般士人都翘首企盼着“一百五日又欲来,梨花梅花参差开”(崔鲁《春日长安即事》)的佳辰良景。妇女们在这风光妖娆的时刻也享受着特殊的游冶纵乐的权利。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其实,岂止都中士民,当“满街杨柳绿烟丝,画出清明二月天”时,城乡各处都有“女郎撩乱送秋千”的倩影。除了荡秋千外,士女尚有拔河、蹴鞠、纸鸢、击球等丰富多彩的游乐活动。当然,最牵人情怀的还是再一次踏青游春。“鞍马和花总是尘,歌声处处有佳人”(卢延让《樊川寒食二首》之二),她们走出新插上青青柳枝的家门,相呼为伴,成群结队,尽览烟花春景,一展青春欢娱,即使春雨绵绵,也不减士女半分游兴。“雕阴寒食足游人,金凤罗衣湿麝薰。肠断入城芳草路,淡红香白一群群。”衣衫鬓影,如燕翩飞,点缀出无限风光,画出了春天的一道美丽的彩虹。

赵宋统治者开国之初便大倡宴乐,一代风俗实在奢靡,三春赏玩殆无虚日,清明是其中一大高潮。寒食前一日,都市人家都用麦面制作枣饼,用柳条串之,形如飞燕,插于门楣,称做“子推燕”。女子凡到及笄年龄的,都在这一天行笄礼,使她们能带着成熟的心态享受清明的欢乐。清明日依俗上坟拜扫,但这已完全成为一种形式,甚至只是一个郊游的话头。实际上,“宝马绣轩南陌路,笙歌举,踏青斗草人无数”(欧阳修《渔家傲》)。市郊四野如市,男男女女各携枣盿、炊饼及各种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子,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尽情野餐逗乐,谓之“土门土仪”,哪里有半点悲蹙之意!北宋词人柳永《抛球乐》具体描写过都市士女少年踏青游乐的情景:

晓来天气浓淡,微雨轻洒。近清明,风絮巷陌,烟草池塘,尽堪图画。艳杏暖、妆脸匀开,弱柳困、宫腰低亚。是处丽质盈盈,巧笑嬉嬉,手簇秋千架。戏彩球罗绶,金鸡芥羽,少年驰骋,芳郊绿野。占断五陵游,奏脆管、繁弦声和雅。

那清明的芳郊绿野简直是一个天造地设的遣情纵乐的场所。一阵疏雨过后天气更新,艳杏绽开妆脸,新柳轻轻摇曳,芳草萋萋如茵,铺满池塘两岸,把郊野装扮得如锦绣画屏。东风送暖、管弦声雅,更激起摽梅女子爱的情愫。她们美丽的笑靥,为这幅清明郊野画卷更增添了几分多情的色彩。

南渡以后,清明风俗一仍北宋。此日“妇人泪妆素衣,提携儿女,酒壶肴罍。村店山家,分癢游息。至暮则花柳上宜,随车而归”,究其实,如果说是拜扫,还不如说是为了“寻芳讨胜,极意纵游”,为了那“野果山花,别有幽趣”(《武林纪事》卷三)。在“销金锅儿”的临安城中,“士女艳妆浓饰,金翠琛璃,接踵连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同上)。西湖边上,男女杂沓,到处歌韵清圆,乐声嘹亮,“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梦粱录》卷二)。而农村各地,暮春三月,“桃杏满村春似景,踏歌推鼓过清明”,“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清明》),在一片繁闹之中,妇女们也是分外快乐。

明清两代,清明繁盛远逊唐宋,尤其是北方地区,自满清入主,清明节俗更趋淡化。但从全国范围而言,仍保留了中古清明的许多习俗:

一、上坟拜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明代北方清明时节,“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灿灿然满道也。”吴中此日亦“士女并出”,“道远泛舟具馔以往,近则提壶担盒而出。挑新土,烧楮钱,祭出神,奠坟墓。”凡新娶的媳妇,这一天都必须挈以同行,称作“上花坟”。蔡云《吴皒》歌咏清明风俗云:“柁尾飘飘挂纸钱,出城都是上坟船。荒原落叶何曾扫,胜地名花别有缘。”(《清嘉录》卷三)看来还是那种三分悲凉、七分欢快的唐宋之风。

二、插柳簪柳。柳对于清明具有象征意义。远在周代,便有暮春钻榆柳而改新火的习俗,后代每逢清明,家家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乾淳岁时记》),宋朝人称之为“明眼”。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寒食清明人家不仅插柳,而且男女皆戴柳枝编的冠或柳叶环,民间流传谣谚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可见清时簪柳已升华为女性一种美学情趣。清代清明时北方人家依稀可见插柳,南方家家房檐柳枝拂面,一片翠蒨。簪柳则是女子与儿童特有的乐趣。妇女们将垂柳嫩枝结成一个小球戴在鬓畔,与漾着节日的喜悦的红晕相映,恰如绿叶红花,吴中女子谓此为“红颜不老”。杨韫华《山塘櫂歌》云: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

这是描写吴中女子清明簪柳、含媚嘉悦的风情,也是整个江南女子的生动写照。

三、郊外游春。明末张岱《陶庵梦忆》中有一篇专门记载了扬州清明郊游盛况:“城中男女毕出……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靓妆藻野,袨服缛川。”明人王思任《扬州清明曲·序》说,扬州祭扫,“不得过一日。于礼极恪,于游甚狂。”女子是这“狂游”队伍中的一个部分。诗云:“绿女红儿踏踏肩,游人目语各心然。莫只平心看跌博,且来法海放风鸢。”另外,清明这天,南京“倾城士女,咸出南门”,“举国若狂”地涌向雨花台;无锡士女游玩惠山,“踏花归,鞋底香”;苏州士女骈集山塘,争相“看会”;农家女子还特别赶制“踏青鞋”,以便览胜。总之,杏花春雨时,江南女子汇成一股股热情亢奋的踏青人流,在各地郊野尽情地领略着清明风光,享受着大自然春天的惠赐。

同类推荐
  • 中国饮食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饮食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从饮食探源、饮食思想、饮食礼仪、饮食器具、饮食流派、饮食典故、饮食典籍等方面出发,从各个角度呈现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全貌。
  • 上海外国人家

    上海外国人家

    本书为读者介绍了48户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家,来自世界五大洲、十几个国度。不同的装饰风格、相同的生活热情,这些精彩缤纷的外国人家丰富了上海居室文化的色彩,也为上海增添了国际化的情调。
  • 破译孙子兵法

    破译孙子兵法

    本书以《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单元,分析现代意义上的《孙子兵法》到底有哪些实用性的内容,广涉领导文艺、处世之道和经商之技。
  • 爱憎得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爱憎得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粽叶飘香:端午节

    粽叶飘香:端午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也有众多说法,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然而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赛龙舟等却是沿袭下来的不变习俗。本文探究端午节的历史起源,记录它的习俗演变,有助于炎黄子孙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此刻鼻间仿佛已飘过一丝丝粽叶香气,耳边也响起了龙舟上的鼓声与呐喊声……
热门推荐
  • 等待香港: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

    等待香港: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

    “等待香港”撷取了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书名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个等的对象,而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动地等待。香港是个同样荒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还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无线的昨天与今天,各时代领军人物,从周梁淑怡到今日之陈志云;无线四十年剧集盘点;隐藏各处的轶事,等读者挖掘。
  • 遥:不可及

    遥:不可及

    战则生,退而亡。人生的道路,从来没有人不会经历坎坷和悲伤。
  • 涅槃妖凤之逆天七小姐

    涅槃妖凤之逆天七小姐

    我说,为什么买个降落伞都是坏的,太坑爹了吧。跳个伞也能穿越,这世界真的玄幻啊,穿就穿吧,她还穿到了一个懦弱,又废物的女子身上,她那所谓的亲人,对她百般羞辱,不过,现在这个身体是她颜七七的了,庶妹不尊,那就打到她尊,渣爹不爱,那就不要这个渣爹,说我废物,那就让你看看什么叫全系天才,说我无能,那就让你见识见识什么是万兽皆服,她在这异界生存,在慢慢成长,身后总会有一个人默默支持她,不管她成佛还是成魔,他总会在她危险的时候出现,这一世,且看她是如何从废物变成这天下主宰者的历程,是如何带着她在乎的人走向巅峰的
  • 苌楚斋随笔

    苌楚斋随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阴王的复仇之路

    阴王的复仇之路

    她当上阴王,要去复仇,但被贱人打伤,失踪;被一位男子救了回来;男子要他们办婚礼;这位男子不但要她,也要她的身体;她是阴王怎会与人在一起;可他长生不老;阴王会怎样决定;阴王的复仇之路仍在继续,,,,,,,,
  • 永将

    永将

    一切都要从轮回那个开始,时代变了人也变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 背后有人

    背后有人

    大学毕业生刘菲菲,只身来到N市创荡,应聘进入条件优越的宏达公司。刘菲菲进入公司,才发现这个公司太诡异:换文秘比翻书还快,她的前任,不是车祸身亡,就是离奇失踪,公司的女文秘被称为“死亡替补员”。而更让她恐慌的是,老板方渐鸿也不是省油的灯,一有时机就对她进行骚扰;夜半时分,楼上久无人居住的房间竟然有脚步声…….
  • 极品兵王

    极品兵王

    特种兵周凡退役前被要求执行最后任务,保护新蓝私立高校的学院女神。保护学院女老师?要不要这么简单?咦……一定是打开方式不对,美女不要太多啊!一出场就给女神来个抱摔?这是任务来的,不要恶搞好不好?被妞泡很丢脸滴!原来女神背负如此的秘密?危机就这么来了!
  • 三小只心动瞬间

    三小只心动瞬间

    三男一女,三个大明星[??]个普通人。他们会有这样的故事?看了就知道。
  • 恶霸兵王

    恶霸兵王

    从血海中的归来的魔鬼兵王,化身恶霸降临校园都市。本恶霸不是一个普通的恶霸,而是一个有文化恶霸。我的目标是踏上人生巅峰。成为都市中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