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批评的出现,为文学史写作发掘出更多的“潜在作家”提供了必要前提。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沉浸在盲目的乐观中,必须看到,由于权力资本的诱惑,由于学院和学术机制、教育机制的牵制,由于个人史观的疲困和胆识的缺乏,我们现在不少批评者还处于暧昧、游离、漂浮、摇摆的状态中。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批评还难以出现。
如前所述,独立批评对于文学史写作的意义自不待言,其对于具体作家作品的批评意义更是重大。在当今文学批评界,除了那些因客观限制无法进行真正的独立批评的人以外,还有一些局限于小圈子利益,或者为了顾及批评对象的面子问题而不能够做到批评的完全独立。这些关系批评、圈子批评、金钱批评直接导致了我们现在的“赞扬家”过剩,而“批评家”太少的腐败局面。这和当代文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很不相符。评论家贺绍俊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上就谈到这个问题,他认为当代文学学科是一个创造经典的学科,它的特殊性表现在研究者首先是鉴定者,并参与着创造经典的过程。上升到如此高度来看待当代文学批评,我们就不得不时刻努力保持批评的纯粹和独立,矫正当代文坛文学批评的偏向。
目前,当代文学批评的偏向可以归结为三种:一是穿靴戴帽恣意拔高的吹捧式批评;二是借批评对象浇心中块垒的自诩式批评;三是攻其一点否定其余的酷评式批评。这三种偏向有害于读者,也有害于作家,更有害于批评本身。文学批评必须有开阔的阅读视野,有公正无私的独立批评态度,在对于作品的评说中,真正道出批评家的独到的见解,既引导读者阅读,也有助于作家在创作中不断得到提高,如此才能达到批评的公正、公允。
综上,笔者以为独立的批评是站在不官、不党、不私、不商的批评立场上的“人”的批评,那些打着批评的幌子来为小集团小圈子的利益、为了朋友私下里的友情、为了攫取商业利润的行为,不是一个独立批评家的行为。那些挂着评论家的羊头倒卖着结党营私狗肉的所谓批评家是可耻的,那些不言说内心的真实和不能恣意批评的评论家是可悲的。独立批评家有自己独立的批评立场,有独立的话语体系,有独立的思维和方法。
不可否认,这几年,在批评界出现了一些敢于服从内心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而发出真声音的批评家,这部分批评家大多集中于高等院校,集中于学术研究范围内,从事的多是文学史的写作和研究工作(这方面的学者我们可以列举出许多名字,除上文提到的陈思和、钱理群、王晓明、李新宇、王彬彬等,还有谢泳、何言宏等相对较年轻的研究者)。遗憾的是,在具体作家作品的批评方面,一时间我们还难以见到更多的敢于批评敢于言说内心真实的独立批评者。
需要指出的是,倡导独立批评并不就是要迎合近几年一度流行开来的酷评,虽然笔者的一贯态度是鼓励和允许批评的多元化、尖锐化。在缺乏批评精神的现在,在批评家们难以发出批评真声音的时候,我们似乎应该给与酷评一席之地。但对于当代文学学科而言,喧闹一时的酷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是期盼那种理性批评的出现,期盼有独立立场能够发出独立声音的批评出现。我们知道,现当代文学史写作需要独立批评,当代作家作品评论更需要独立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