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诀 ”最早的完整记载,见之于 1929年 4月 5日《红 4军前委关于目前形势闽赣斗争情况和红军游击战术向中央之报告》。报告写道:“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 ‘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1936年 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又进一步指出:“从 1928年 5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十六字诀 ”的提出,解决了红军战法的一个重大问题,它有力地指导着红 4军的作战行动。红 4军是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中力量和影响都比较大的一支部队,它的行动对中国革命战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红 4军运用 “十六字诀”,同江西、湖南、福建的敌人进行了多次战斗,取得了许多胜利。例如,1928年 6月,敌人以五个团由吉安进犯永新,开始进行第四次“进剿”。红 4军主动撤出永新城,退到根据地中心区宁冈,加紧作战准备,同时组织赤卫队、暴动队袭扰敌人。敌人进占永新城后,以三个团分两路进犯宁冈。红 29团和红 31团第 1营坚守新七溪岭,打退敌人左路一个团;红 28团从老七溪岭向敌右路两个团发起进攻,乘敌疲惫松懈之际,歼敌一部。接着,两路红军转入追击,将逃敌歼灭于龙源口,共歼灭敌人一个团,击溃敌人两个团,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这次 “进剿 ”。
1929年 2月,当红 4军主力向赣南进军时,敌人以一个旅紧追。为摆脱被动,红 4军在瑞金以北大柏地,利用有利地形,主力埋伏在狭长山谷两侧,以小部兵力后退,引敌前进。当敌进入伏击圈后,红军突然进攻,歼敌近两个团。
1930年 2月,在红 4军准备进攻吉水时,敌人三个旅前来 “会剿 ”。红 4军实行敌进我退,诱敌深入,撤至富田休整。当敌一个旅由樟树进到吉水分三路南下时,红 4军突然北上,发起水南战斗,先歼敌左路两个营大部,后歼右路和中路四个营大部,俘敌 1600余人。这些例子生动地证明了 “十六字诀 ”对于游击战争所起的重大指导作用。
党中央在 1929年 6、7月,将红 4军前委的报告转发给贺龙、湘鄂西前委和四川省委,指出 “这些经验很可以作你们的参考 ”。鄂豫皖、湘鄂西、赣西南、赣东北等地区,先后提出了反映本地区特点的游击战原则。如 1929年 11月,鄂豫边特委提出了七条作战原则:“(1)集中作战,分散游击;(2)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3)敌情不明,不与作战;(4)敌进我退,敌退我进;(5)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6)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次采取突击的方式;(7)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
“十六字诀 ”不仅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对游击战争也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彭德怀在抗日战争初期指出:“毛泽东同志曾经发明了一个有名的十六字诀的游击战术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这一原则虽是十年前的发明。在今天的民族革命战争中,仍然是用得着的。”随着游击战争规模不断扩大,许多新的作战形式相继出现,但它的基础仍然是“十六字诀”。“十六字诀”解决了在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条件下,如何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问题,反映了反“围剿”作战全过程的指导规律。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十六字诀包举了反 ‘围剿 ’的基本原则,包举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两个阶段,在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后来的东西只是它的发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