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档案:
窦太后(公元前205——前135年)名漪,河北清河郡人,汉文帝妻,在武帝前期成为西汉的实际决策者,笃信黄老之学,也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继续实行“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去世后,与文帝合葬霸陵。
生平大事记:
文帝即位不久,于前元元年(前180)三月封窦姬为皇后。
文帝去世后,景帝刘启即位,窦后成为皇太后。
窦太后信奉黄老之学,要求景帝和窦姓宗族以黄老思想治国。
武帝即位后,太皇太后闻他好儒,大为不然,常出面干预朝政。所有朝廷政事,都需经其过目和定夺。
时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迎鲁耆儒申公来朝,并建议仿古制,设明堂辟雍,改历易服,行巡狩封禅等礼仪,还建议今后政事“可不必事事请命东宫”。太皇太后听罢,怒不可遏,命武帝下令革去赵绾、王臧官职。
前135年,太皇太后去世,与文帝合葬霸陵。
窦后从小失去母亲,秦朝末年战乱期间,父亲又不幸去世,留下窦后和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哥哥叫窦建国,字长君;弟弟叫窦广国,字少君。三人孤苦伶仃,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生活十分悲惨。秦末汉初兵荒马乱,狼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窦氏与兄弟二人,几乎不能自存。一年初秋,家里的粮食全部吃光了,小窦漪一看没有米下锅了,突然“哇哇”大哭起来。大哥窦建国先是把妹妹的头揽在怀里,一番安慰,然后跑出家门,把地里原本可以长到比拳头还大,等到秋后才能成熟,现在刚刚长到手指大小的红薯挖了回来。小窦漪一看,也跑到地里,把哥哥刚才拔出的红薯秧捡回家。红薯当干粮,秧子当菜,哥仨吃着吃着,同时大笑起来。几天的工夫,他们就把地里的红薯吃得精光。这可是成熟以后他们全家一年的口粮呀!
这时,朝廷在民间挑选宫女进宫,正好来到这个村,窦漪便去应选。挑选的官看小窦漪虽然面黄肌瘦,但是透露着天资聪明的贵人之相,因此被选入汉宫。
汉初吕氏执政时期,窦漪被选入宫,做了一名普通的宫女。进宫之后,生活自然比以前好了很多,不仅有吃的,宫里还统一着装,发了工作服。窦漪认为,这和从前比,真是有天壤之别。日子一天天过去,窦漪原本以为会在长安宫中默默无名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她没想到,这时吕氏挑选宫中的宫女赏赐给当时的诸侯王,各地的诸侯王每人可以得到五个宫女,窦漪的名字也在选送名册之列。因为窦漪的老家在河北清河,当时属于赵国,所以远离家乡的窦漪就特别想借这次机会被分到赵国,这样就可以离家近点。其实,离老家远近已经没有必要考虑,因为父母早亡,两个兄弟在她离家的同时,也一起逃荒到了外地。
可是,窦漪还是这么想,似乎离家近了就亲切,就安心。于是窦漪就央求主管分配的宦官,说:“请你把我分配到赵国吧!”当时,负责分配的宦官也答应了。可是在分配时,负责的宦官就偏偏忘了窦漪的嘱咐,将窦漪的名字写到了分配去代国的名册中。
窦漪不愿意到代国,因为当时的代国邻近匈奴,在今天的山西,这样窦漪不是离家近了,而是离家越来越远了。然而,这一切,已经决定,不可改变了。从那天起,窦漪痛哭流涕,以泪洗面,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但还是在执行官吏强行逼迫下,心不甘、情不愿地踏上了去代国的道路。
窦漪等五名宫女分到代国后,只有窦漪得到代王刘恒的宠幸。没过多久窦漪生了一个女儿刘嫖;生了长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后又生了儿子刘武,就是后来的梁孝王。这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前202—前157年)。文帝继位后,立刘启为太子。母因子贵,窦姬也被立为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