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扬州八怪,普遍的说法是指郑燮、汪士慎、高翔、金农、李方膺、李鳝、黄慎、罗聘八人。
世人未必尽知郑燮是谁,但要提及郑板桥,哪个不知?此公不仅在八怪中独占盛名,放在清代的文人中,在民间的名声上能和郑板桥平齐的,屈指数来,怕只有纪晓岚而已。但总感觉纪大烟袋的名气似乎要略逊郑板桥一筹,也许是纪晓岚的人生轨迹要比郑板桥高,这反而限制了他在民间的知名度。
这种现象不独清朝有,唐宋明都有,唐朝的代表人物是李白,宋朝的代表人物是苏东坡,明朝的代表人物是唐伯虎,虽然其他同时代大家在文学成就上未必就比这几位差。
郑板桥既不是他的本名,也不是他的字,而是他的号。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郑燮生于江苏兴化。当时兴化有三家姓郑的人家,一家打铁的,称为“铁郑”;一家卖糖的,称为“糖郑”;还有一家住在兴化东城外古板桥,称为“板桥郑”,这也是郑板桥大号的来历。
郑家本不是什么大户人家,父亲郑梦阳先生中过秀才,但没做过官,在家乡开?教授学生为业,家境比较清苦。郑板桥从小就跟着父亲,耳濡目染,也读了不少的书,满腹经纶。当时的读书人除了参加科举,似乎没有第二条正经路可走。
不知道是郑板桥的水平真的很差劲,还是他的性格因素,或者当道大佬棺材里伸手――死要钱,虽然他在康熙朝末年中过秀才,但并没有使他的人生有什么改变,依然浪迹于江湖。
郑板桥为人狂傲自负,他在《板桥自叙》中这样评价自己:“貌寝陋,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读书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郑板桥到底是名士做派,像他这种性格的人,确实很难在官场中混出什么模样,官场上吃得开的多是些刀枪不入、水火不侵的琉璃蛋子、墙头草,讲究的是低眉顺目,点头哈腰,郑桥板哪里做得出来?也幸亏如此,不然,官场上多了一个老油条,文坛上就少了一位超级偶像。
郑桥板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他的诗、书、画称为三绝,他的文名,在当时就已经声名鹊起,在江湖上都是能数得上号的。都说是真名士自风流,此话不假,郑板桥也是个“风流”种子,这是他自己承认的。“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凤弄儿之戏。”这也是文人常态,没有那才是不正常。
大约是他四十岁的时候,也就是雍正十一年(1733),郑板桥在兴化知县汪芳藻的资助下,来到南京进行乡试,没想到一不小心中了举人,堂而皇之地做起“老爷”来。读书人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哪个不想做官?中了举,郑板桥的前途顿时光明起来。
老郑心情自然大好,应该是在第二年的春天,郑板桥来到扬州游玩,此时的扬州虽然不比唐朝繁盛,但也称得上富庶之地,而且名胜古迹甚多,对文人墨客的吸引力可想而知。这天老郑打算去城外约十里的玉勾斜,去凭吊在此被杀的一代风流天子隋炀帝杨广。
游玩了一会儿,郑板桥有些口渴,但见前面不远处有个小院,一枝红杏娇艳招摇,郑板桥大喜,便叩门求茶。开门的是个老太太,听说了郑板桥的来意,引郑板桥入内请茶。
郑板桥猛然看到茅亭墙壁上居然题着他的一阕词,得意不已,指着墙壁问老太太:“老人家认识郑板桥?”老太太笑道:“谁人不识板桥先生的手笔,只恨无缘相会,未曾见过。”郑板桥大笑:“小可便是郑板桥!”
老太太知道眼前这位便是江湖上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惊喜万分,急忙去叫尚在内宅卧寝的小女儿:“丫头别睡了,快出来拜见板桥先生。”正好到了午饭时刻,老太太备办酒食,招待郑板桥大吃一顿。
酒足饭饱后,郑板桥但见一位模样娇俏的小家碧玉盛装来拜。这位姑娘也是读过书的,知道郑板桥的分量,当即拍起郑板桥的马屁:“妾久闻先生文名,甚爱先生词作,尤爱《道情十首》。今有幸得见先生,若先生不以妾粗薄,书一纸于妾,可好?”
郑板桥摊上这等倚红偎翠的风流事,自然乐从,男人嘛,哪个不希望被女人崇拜?看样子这家人的家境还不错,捧出淞江蜜色花笺、湖颖笔,用的是紫端砚。小女子亲自磨墨,郑板桥按捺住心猿意马,定住神,将《道情十首》题在笺上。临了,郑板桥色心又动,额外在笺上题了一阕《西江月》,其词云:
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蒙腾,窗外鹦哥未醒。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写罢,郑板桥问这家主人姓什么。老妇笑道:“有辱先生雅问,老身夫家姓饶,有五个女儿,嫁出去了四个,只留这个老姑娘在身边,今年已经十七岁了。”
饶家母女到底是江湖上走动过的,粗通诗词,细揣词意,知道郑板桥不怀好意,写艳词勾引良家妇女。饶太太见郑板桥有意抬举老姑娘,干脆顺坡滚驴,直截了当地告诉郑板桥:“老妇听说先生失偶,身边少个打水做饭的,若先生不以小女粗丑,老妇愿奉小女予先生,在身边侍候。”
郑板桥心中乐开了花,表面上还要装装纯洁,推辞道:“佳人国色,谁不怜爱?只是我家境清苦,怕将来有屈了令千金。”饶太太知道郑板桥说假话,笑道:“养个小妾要不了许多银子,但老妇能跟着先生讨几口饭吃就够了。”
话都说到这个分上,郑板桥还有什么说的,当即答应下来。不过明年他要参加会试,自己的政治前途如何就在此一举了,便告诉饶家母女:“明年是丙辰年(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朝廷开科取士,如果一切顺利,差不多后年我就能回扬州娶你,不知道你能不能等我?”
饶家母女也是知书明理的人,若郑板桥能中个进士,她娘俩怕不得跟着风光?当然愿意等。郑板桥身边也没什么值钱的物件,便把刚才题的那阙《西江月》作为聘礼,让她安心等待,等他考完,便回扬州。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乾隆元年的会试中,郑板桥一举中榜。中了进士,便是天子门生,那是何等的风光。郑板桥中了进士,自然在京中应酬多了起来,达官显贵家也没少溜达,这一来二去,就是一年光阴。
饶家母女在扬州苦等着郑板桥,可两年过去了,郑板桥音信全无。娘俩也没个生计,日子久了,家常用度便成了问题。为了糊口,娘俩只好变卖了家当细软,连祖上留下来的五亩地都变了现钱,生活异常艰难。
当地有个富商,也听说过饶家小姐的才貌,知道她家现在受穷,便想趁火打劫,托人捎话:“若五姑娘垂爱,当以七百金做聘。”七百两银子可不是个小数目,要是五姑娘嫁过去,那就是现成的姨太太,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饶太太有些动心,想答应这门亲事。倒是饶小姐骨头硬挺,她相信郑板桥是个正人君子,丈夫一言,驷马难追,郑板桥绝不会负她的。她告诉母亲:“我们已经和郑先生有了婚约,若先背义,将来传出去,女儿难做人。七百两银子早晚也有用完的时候,不如再等等吧,相信板桥先生最多一年,便来接我们娘俩。”老娘心疼女儿,只好应承下来,推掉了这门亲。
也许是饶家姑娘的真诚守信感动了上苍,在饶家母女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有位江西的富商程羽宸先生,有事路过仪征,在一家茶馆前看到一副郑板桥写的对子:“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大为赞叹,便问板桥是何人?茶倌笑道:“先生也是个久经江湖的,怎么会不知道板桥的大名?先生但去扬州,随便问谁,都能打听得到板桥的住所。”
程羽宸爱才心切,连夜赶到扬州,一问才知道郑板桥已经进京赶考了。不过程羽宸倒是从侧面打听到了饶家母女为等郑板桥而甘心受苦的事情,深为感动,当即拿出五百两银子,算是替郑板桥出的聘金。有了这大笔钱,饶家的日子顿时翻了身,也不愁一日三餐用度,安心等待板桥归来。
郑板桥确实是个正人君子,何况此事关乎一个良家女子一世的声名,他哪敢怠慢。乾隆二年(1737)的时候,郑板桥终于回到了扬州,为程羽宸素昧平生却慷慨相助的义举感动,更为初次见面便却以身相许、誓死不弃信义的饶小姐所感动。
不久郑板桥就在扬州风风光光地迎娶了饶氏过门。虽然老夫少妻年岁相差二十多年,但却非常恩爱。后来郑板桥得任山东潍县知县,饶氏跟着丈夫去了潍县,做起了知县夫人,成就了一段风流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