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70400000012

第12章 两都制的确立与两都巡幸

一 上都开平

蒙哥汗时期,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事务后,南下驻扎在原来金蒙交界的桓州、昌州、抚州一带金莲川(今滦河上源一带)地区。此地原名曷里浒东川,因夏季盛开美丽的金莲花,金世宗时易名金莲川。忽必烈在金莲川召集、延揽大量人才,形成了金莲川幕府集团。金莲川幕府集团后来成为忽必烈夺取和巩固汗位的主要智囊团。出于长期经营漠南汉地的需要,蒙哥汗六年(1256),忽必烈准备在驻帐附近修建城池、宫室,于是命令藩府之臣刘秉忠占卜吉祥,选择地点。刘秉忠选定了桓州以东、滦水(今闪电河)以北的龙岗(今内蒙古正蓝旗北)之地。此地“龙岗蟠其阴,滦江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展亲会朝”,“道里得中”,既是辽阔坦荡的天然牧场,也适宜建城。兴建新城花了三年时间,先建宫室,后筑宫城。竣工后,新城被命名为开平。开平城的兴建,使忽必烈藩府得以较稳定地迁徙至北连朔漠、南控中原的金莲川一带,对忽必烈履行总领漠南使命和接受汉文化,均大有帮助。(《秋涧集》卷八十一《中堂事记》;《元文类》卷二十二《上都华严寺碑》)

关于开平城的兴建,在民间还有忽必烈向龙借地建城的传说。“相传刘太保(刘秉忠)建都时,因地有龙池,不能干涸,乃奏世祖当借地于龙。”忽必烈于是依照刘秉忠的建言举行了借地的仪式。是夜三更天,雷声大震,龙池之龙腾空而起,离开此地,次日正常施工,以土筑地基。这一传说说明了开平城修建之时,排干积水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程。而《史集》中的有关记载恰恰印证了这一说法:为了修建宫殿,忽必烈与谋臣们进行了商议,“全体一致认为,最好的地点是开平府城旁草地中间的一个湖。人们便起议把它排干。在该国中有一种用来代替木柴的石头,这种石头被大量地收集起来,还收集了许多煤;人们用石灰和碎砖把那个湖和它的源头填满;熔了很多锡进行加固。在升起达一人之高后,再在上面铺上石板……在那石板上面,建造了一座中国风格的宫殿”。

中统元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举行忽里台贵族会议,被推举为第五任大汗。之后忽必烈与幼弟阿里不哥之间爆发了争夺汗位的战争,结果忽必烈击败了控制漠北的阿里不哥,夺取了在漠北的和林旧都。然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形势或原因,致使忽必烈不愿意也不可能继续以和林为都城,来作为国家统治中心。

窝阔台汗建都和林以来,和林城内居民的粮食,主要依赖汉地,多是用大车自南向北转运。忽必烈在位的三十余年里,朝廷经常运送粮食赈济和林城的居民。假如继续以和林为都城,势必造成粮食等物资长途转输的更大负担和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多年,即汗位之地又在开平,他的主要统治基础已在漠南和中原奠定。漠北和林长期就是与之争位的阿里不哥的势力范围,而且这里也是固守蒙古旧俗的蒙古诸王的聚集区。在忽必烈看来,继续以和林为都城,继续走草原帝国的旧路,不利于蒙汉统治阶层的联合,不利于对中原汉地的管理和控制。而在藩邸旧臣的影响下,一心附会汉法的忽必烈日益意识到稳定和控制汉地的重要性,可以说忽必烈放弃漠北和林,实际上就是改革蒙古旧制、践行汉法的重要的一环。

忽必烈即位后的三四年里,多数时间驻于开平城,开平已是有都城之实而无都城之名。为了加强开平城的建设,中统二年(1261)十二月,忽必烈“初立宫殿府,秩正四品,专职营缮”。中统四年五月,忽必烈正式定开平为上都,设立上都路总管府,随后又开始了大规模的上都营建。(《元史》卷四、五《世祖本纪》)

上都城由宫城、皇城、外城组成,皇城在全城的东南角,宫城则在皇城的中部偏北。上都宫城的主体建筑为大安阁,始建于至元三年十二月。大安阁原是宋金故都汴梁的熙春阁,被拆到千里之外的金莲川,稍加损益而成。据说,汴梁熙春阁拆下的木材多以万计,水浮陆辇,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运抵上都。元代诗人笔下,都把大安阁当成元上都的象征,如“大安御阁势岹亭,华阙中天壮上京”,“大安阁是广寒宫,尺五青天八面风”。忽必烈临朝、议政、接见臣下等重要仪式,经常在这里举行。大安阁内设有专门的御榻以及祭祀神明的礼器。《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大安阁“甚美,其房舍内皆涂金,绘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

除大安阁外,上都的汉地建筑还有至元八年十一月建成的万安阁。波斯史家拉施特说“在(上都)城的中央修建了一座宫殿和[另外一座]较小的宫殿”,估计指的就是大安阁和万安阁。元人汪元量赋诗描写万安阁的早朝和宫廷侍从夜值:“凤衔紫诏下云端,千载明良际会难。金阙早朝天表近,玉堂夜直月光寒。”

在大安阁、万安阁之外,见于记载的上都宫殿还有洪禧殿、水晶殿、香殿、宣文阁、睿思阁、仁春阁、鹿顶阁、歇山殿、崇寿殿、楠木亭、隆德殿、清宁殿、统天阁等。

上都的外城大体上呈正方形,每边长约两千两百米,城墙(不包括皇城部分)全用黄土板筑。外城的北部是皇家的园林,又称北苑。皇城在外城的东南角,亦呈正方形,每边长约一千四百米。皇城的东、南墙是外城东、南墙的一部分。上都城的东、南、西都有关厢,同时在东、西各有一座规模巨大的粮仓。

上都体现草原风格的宫殿为失剌斡耳朵。失剌又作昔剌,蒙古语意为黄色。忽必烈定都开平后,沿袭窝阔台汗和林旧例,设置失剌斡耳朵,作为自己在上都的行在和宴游之所,即离宫。正如诗云:“西内西城外,周围十里中。草阴迷辇路,山色护离宫。翠殿光凝雾,璇题影曳虹。鸣銮时一幸,草木尽祥风。”(《近光集》卷一《上京杂诗十首》)

此外上都皇城中的草地四周筑有围墙。各式各样的野兽飞禽在草地上生息繁衍,如麋鹿、鹰、兔等。忽必烈时常在围墙内纵马追逐麋鹿,一则取鹿肉喂鹰,二则消遣娱乐。

在上都城内,忽必烈还建起了孔子庙、佛寺、道观及城隍庙。孔子庙和城隍庙先后建于至元四年和至元五年。忽必烈在上都所建佛寺,主要是龙光华严寺和乾元寺,分别在上都皇城的东北角和西北角。龙光华严寺建于忽必烈即位前的1258年,位于上都皇城的东北角。乾元寺建于至元十一年(1274),位于上都皇城的西北角。龙光华严寺是禅宗寺院,乾元寺是藏传佛教寺院。上都道观主要有位于城东、西的正一教派崇真宫、全真教派长春宫、太一教派太一宫以及寿宁宫等。不难看出,上都城的上述宗教文化设施,是儒、佛、道三教并立。

上都作为忽必烈建造的草原都城,既具有汉地式都城的风貌,又带有蒙古草原行国的特色。它地处漠北蒙古与汉地的交通要冲,对加强蒙古宗王的向心力和元朝廷控制大漠南北,意义非凡。

由于忽必烈实行两都巡幸制,上都城内除上都留守司以外的诸官属因系季节性分司扈从,故其衙署建筑均不正规,扈从官员的住宿也颇为简陋。元初担任中书省左、右司都事和翰林院编修的王恽曾赋诗描述他在上都的住所:“土屋甖灯板榻虚,一瓶一钵似僧居。”原平章政事廉希宪至元十五年(1278)扈从上都时,也是暂住在华严寺。一般蒙古及色目贵族、官宦应该是在毡帐中住宿的。宋本《上京杂诗》曰:“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毡房乱如云。”可以为证。元人郑思肖云上都“四时雨雪,人咸作土窖居宿。北去竟无屋宇,毡帐铺架作房”,大体符合实际,也反映了忽必烈所建元上都草原都城特有的人文地理风貌。

忽必烈在上都举行的祭祀主要是祭天和祭祖。“祀天于旧桓州西北郊,皇族之外,皆不得预礼也。”关于祭天的详细情况,马可波罗在其《行纪》中记载道:“每年八月二十八日,大汗离此地时,尽取此类牝马之乳,洒之地上。缘其星者及偶像教徒曾有言曰,每年八月二十八日,宜洒乳于地,俾地上空中之神灵得享,而保佑大汗及其妻女财产,以及国内臣民,与夫牲畜、马匹、谷麦等物。洒乳以后,大汗始行。”至元十三年五月初一,忽必烈又派遣伯颜等大臣赴上都近郊祭祀天地和祖宗,告以平宋大捷。(《秋涧集》卷八十一《中堂事记》;《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

二 大都汗八里

大都,突厥语称做汗八里,意汗城。大都城的前身为辽南京(又称燕京)和金中都。1215年蒙古攻下金朝中都城,复改中都为燕京。蒙古灭金后,蒙廷在燕京设立行尚书省,派断事官进行管理,燕京也因此成了蒙古控制汉地的中心。不过,饱经战火和掳掠的燕京早已残破不堪,“可怜一片繁华地,空见春风长绿蒿”。蒙哥汗时期,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军事,蒙古札剌亦儿部首领,木华黎国王的后裔霸都鲁献策忽必烈,认为燕京才是蒙古大汗理想的驻跸之所。他讲:“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而霸都鲁这番建议改变了忽必烈劝说蒙哥汗驻跸回鹘的打算,忽必烈恍然大悟:“非卿言,我几失之。”当然,一心固守蒙古传统的蒙哥汗是不会迁都燕京的,而忽必烈后来也未向蒙哥汗提及此事。忽必烈与霸都鲁的对话对将来迁都于燕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忽必烈讲,自己能够居燕京以临天下,实霸都鲁之力也。(《国朝文类》卷六《燕城书事》;《元史》卷一百一十九《木华黎传》)

忽必烈即汗位之初四五年,一直把开平作为国家权力的中心。这也在情理之中,在政权尚未稳固之际,把自己的藩府所在地作为实际上的国都是个十分稳妥的做法。当时中书省设在开平,燕京仅设行中书省。但随着政权的巩固以及汉地事务越来越繁重,作为中书省组成部分的燕京行省日益受到忽必烈的重视。忽必烈频繁召集燕京行中书省官员赴开平奏事和面领圣旨,自己则常于冬季驻帐燕京郊外。忽必烈此举正是其力主附会汉法、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也说明忽必烈政权的统治中心已经渐渐偏离漠北本土。中统四年五月,忽必烈改开平为上都。次年八月又改燕京为中都(后改名大都)。于是两都制正式确立,营建大都也随之开始。

大都的皇城和宫城,始建于至元三年,至元十一年大体竣工。皇城、宫城以外的官民廨舍和城墙等,至元四年开始兴建,因为工程浩大,至元二十年(1283)才基本建成。至元十九年,元廷废罢负责兴建大都的宫殿府行工部,置大都留守司,兼本路都总管,知少府监事。二十一年,别置大都路都总管府治民事,并少府监归留守司。这样,大都的管理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

同上都一样,大都的主要设计者也是刘秉忠。参与选择建筑方位和绘制城郭经纬、祖社朝市图形的还有赵秉温等。负责指挥监督施工的则是汉军万户张柔、张弘略父子以及行工部尚书段桢等。

大都的建筑结构从里向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城墙。大都皇城在城市南部中央地区。皇城的城门涂成红色,又称红门。皇城的四周种有参天大树。皇城之内以太液池为中心,围绕着三大建筑群,即宫城、隆福宫(即太子东宫,至元十一年兴建)、兴圣宫(皇太后居所,武宗时修建)。宫城处于全城的南北中轴线上,城墙是用砖砌的。宫城主要建筑是大明殿和延春阁。

大明殿是皇宫的正殿,位置偏南,东西二百尺,南北一百二十尺,高九十尺,另有柱廊、寝殿。大明殿建筑样式和风格主要沿袭汉地皇宫传统,与此同时,又呈现出不少蒙古草原特色。如殿内中心设置的皇帝七宝云龙御榻,因蒙古大汗与皇后并坐的习俗,添设皇后位。而诸王、百官、怯薛官侍宴的坐床,又重列左右。另置木质银裹漆瓮一个,金云龙蜿绕之,高一丈七尺,容量五十余石,专供宫廷饮酒之用。此外,至元七年,忽必烈采纳帝师八思巴的意见,在大明殿御座之上放置一个白伞盖,伞盖用素缎制成,又用泥金字书写梵文于伞盖上,以伏邪魔。这是忽必烈皈依佛教后,喇嘛帝师为大明殿打下的印记。以后每年二月十五日,作佛事于大明殿,设仪仗迎白伞盖,然后周游皇城内外,为国祈福。大明殿主要用于皇帝即位、正月元旦、庆寿等大朝会,是宫城内的主殿。据说,忽必烈还特意将成吉思汗漠北创业之地的青草一株,移植于大明殿丹墀前,欲使后世子孙不忘勤俭之节,名之曰“誓俭草”。(《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一《宫阙制度》;《元史》卷七十七《祭祀志六》;《析津志辑佚·岁纪》;《草木子》卷四上《谈薮篇》)

延春阁位于大明殿以北,东西一百五十尺,南北九十尺,高一百尺,结构为三檐重屋,另有柱廊和寝殿,是皇宫中最高的建筑。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长期沿袭蒙古国岁时赏赐、朝会赏赐等旧制,常在延春阁赏赐诸王权贵和文武百官。至元中期,忽必烈曾在延春阁大范围赏赐群臣,包括怯薛卫士在内的官员奉命十人为列,上前领赏。至元二十八年叛王哈丹被诛后,忽必烈又在延春阁陈列所缴获的金银器,召来诸侯王、将帅慷慨赏赐,蒙古忙兀部贵族博罗欢即受赐金银器五百两。(《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一《宫阙制度》;《元史》卷一百六十《王思廉传》;《元史》卷一百二十一《博罗欢传》)

此外,大都城内比较重要的宫殿还有万寿山广寒殿和隆福宫。关于万寿山广寒殿,元末陶宗仪云“其山皆以玲珑石叠垒,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有名的渎山大玉海(酒缸)就放置在广寒殿中。隆福宫是专供太子真金居住的。

大都的城墙和城门也颇有特殊之处。大都的城墙是采用传统的夯土板筑方法修建的,基部宽,顶部窄,横截面呈梯形。马可波罗描述道:“墙基宽十步,高二十步……愈高愈窄,所以上面只有三步宽了。”至元八年,忽必烈还听从千户王庆瑞的建议,未辇石砌城,而是以苇草排编遮盖土墙,来防雨水摧塌,这就是所谓的苇城之策,也是元大都城墙与其他朝代不一样的地方。不过,苇城并不能完全解决土墙防雨问题,所以经常出现“雨坏城墙”的事情。据说,忽必烈晚年曾下令运来石头,欲加固城墙,因其逝世未能如愿。

大都长方形的城墙四周共开十一门。东面三座: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西面三座: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南面三座:文明门(哈达门)、丽正门、顺承门。北面两座:建德门、安贞门。大都城门没有筑成对称偶数,偏偏开为十一门,据说是该城设计者刘秉忠附会传说中哪吒形象,蓄意构成三头六臂两足状:南面三门象征三头,东西六门象征六臂,北面两门象征两足。乃欲借用哪吒的法力,护卫都城,降伏龙王,解除缺水之患。刘秉忠这样做,无非是要为大都增添一些神秘色彩。对深信上天诸神的忽必烈来说,这番设计当然是令人满意的。元末张昱曾赋诗赞叹大都的苇草覆城和十一门:“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哪吒城。谶言若以砖石裹,长似天王衣甲兵。”

大都城中心还建有钟楼和鼓楼,一北一南,雄敞高明,俯瞰城堙。其鼓奏钟鸣,既报告时辰和控制居民的作息,也便于实行夜禁。(《农田余话》卷一;《可闲老人集》卷二《辇下曲》;参阅陈学霖《元大都城建造传说探源》,《汉学研究》第五卷第一期,1987年)

大都城建好后,曾大规模迁民以居,近臣、旧族的赐第多集中在内城西部。原金燕京旧城被废,保留下来的惟有佛寺、道观和若干民房。那么元朝为什么没有利用金朝的中都,而是在中都附近另建新都呢?有学者认为这主要是考虑到水利方面的问题,旧都没有很好的水源。也有学者认为这与蒙古原有的风俗有关,“当一个斡耳朵曾在一个地方安置时,在它搬走以后,只要那里有任何曾经烧过火的痕迹,就没有一个人敢经过它曾经安置过的地点,不管是骑马还是步行”。

忽必烈还在大都建起太庙,用来祭祀列祖列宗。燕京太庙始建于中统四年三月,完工于至元三年。这以前,忽必烈已在汉族士大夫的影响下初步制作了祖宗神位、祭器、法服等。一段时间内,神位暂设于开平的中书省,中书省官署变动之际,祖宗神位又一度迁至上都圣安寺及瑞像殿。至元三年十月,大都太庙建成,忽必烈命令中书平章赵璧等集议,并决定在原有太庙七室的基础上,增为八室,又制定尊谥、庙号。至元十四年,旧太庙楹柱腐朽,忽必烈降诏新建太庙于大都。三年后,新太庙正式使用,旧太庙废弃。

太庙神主开始是刘秉忠依宋朝礼制以栗木制成。至元六年十二月,帝师八思巴奉忽必烈圣旨制造木质金表牌位,代替栗木神主,特称金主。至元十三年,金主题名又依蒙古风俗略做改动,太祖改称成吉思皇帝,睿宗改称太上皇也可那颜,诸皇后则直题其名讳。(《元史》卷七十四《祭祀志三》)

忽必烈还随时听取掌管祭祀官员的意见,不断完善太庙祭祀及相关制度。不过,忽必烈在大都太庙祭祀中并没有完全倒向汉法典制,而是有意无意地加入了不少蒙古及藏传佛教的成分。第一,宗庙祭祀祝祷之文,用蒙古文书写,以蒙古巫祝致辞。第二,祭祀所用常馔以外,自至元十三年九月,增加野猪、鹿、羊、葡萄酒等。一度又禁用豢养之猪及牛。第三,至元六年十二月,始命帝师八思巴及其弟益怜真作佛事于太庙七昼夜。尽管大都太庙是忽必烈所建,但他一开始就让诸王、宰执及必阇赤摄行其事,本人一直未尝亲自祭祀。(《元史》卷七十四《祭祀志三》;《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

此外,忽必烈沿用汉地祭祀先人遗像的影堂之俗,在大都一带设立影堂以祭祀祖先。起初,忽必烈仅在父母分邑真定路玉华宫立孝思殿,布置拖雷夫妇御容影堂,逢忌日依照《宋会要》所定礼仪,派官员前往祭祀。至元十五年十一月,忽必烈命令翰林学士承旨和礼霍孙画太祖成吉思汗御容。翌年二月,又命画太上皇拖雷御容,与太宗窝阔台御容一并置于大都翰林院,由院官春秋致祭。据说,当画师奉诏将所画成吉思汗和拖雷御容呈献忽必烈时,因为画肖其人,忽必烈看罢,不由为之动情,“泣下沾衿”。

后来,诸帝后御容影堂祭祀逐渐正规,所奉祖宗御容,主要用纹绮局织锦制成。忽必烈和察必皇后死后,其影堂御容置于尼泊尔工匠阿尼哥所建藏传佛教建筑大圣寿万安寺(即今白塔寺)内。真金太子的影堂也置于此寺。堂内设祭器,藏玉册、玉宝等。祭祀也由最初的忌日祭祀,扩展为常祭、节祭。到文宗时,影堂统一改称神御殿。(《元史》卷七十五《祭祀志四》;《析津志辑佚·祀庙》;《秋涧集》卷四十四《杂著》)

三 两都岁时巡幸

在两都制度确定以后,忽必烈便开始在上都、大都间岁时巡幸。每年二月,有时也在三月,忽必烈从大都出发赴上都。秋八月或九月,又自上都返回大都。春秋恒时,岁岁如此,未曾中辍。据载,从大都有四条道路通往上都,“大抵两都相望,不满千里,往来者有四道焉,曰驿路,曰东路二,曰西路。东路二者,一由黑谷,一由古北口”。通常元人赴上都多经由驿路。从忽必烈朝起,皇帝巡行总是自东路辇路赴上都,西道返回大都。巡行期间,后妃、太子和蒙古诸王随行。由于两都巡幸,朝廷官员又有扈从、留守之别,“宰执下大臣下至百司庶府,各以其职分官扈从”。通常,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的主要官员及部分僚属必须扈从上都。在汉族文臣笔下,扈从上都的中书省、御史台官员被称为“上都分省”、“上都分台”。实际上,扈从上都的均为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主要官员,且因其不离权力源头大汗左右,所以他们始终充当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的核心。具体到中书省,扈从上都的才是都省,留守大都的仅是留省。元朝皇帝巡幸上都期间,一部分怯薛及侍卫亲军随从,主要担任守卫任务。

忽必烈经常在上都和往返两都途中举行省、院、台大臣奏闻或大臣集议,决定军国大事。无论省、院、台大臣扈从,还是巡幸途中举行省、院、台大臣奏闻或集议,在汉地都是不可思议的,但从蒙古游牧帝国行朝、行国习俗来看,又是可以理解的。

从忽必烈开始,两都巡幸还有了一定的迎送仪式。春季,忽必烈离大都赴上都前夕,往往在万岁山广寒殿大宴文武百官。秋天,忽必烈自上都返回大都时,大都留守官员又要专程至居庸关北口或龙虎台迎接。(《南村辍耕录》卷一《万岁山》;《秋涧集》卷二十三《奉和寅甫学士九日迎銮北口高韵》)

在巡幸期间,忽必烈还沿用蒙古旧俗,经常放鹰打猎。忽必烈在冬春之际的狩猎,一般正月出发,三月初以前返回。开始时在大都近郊,后来多在大都东南的柳林。

马可波罗在其《行纪》中还饶有兴趣地讲到忽必烈乘象舆打猎的情景:“大汗有两男爵,是亲兄弟,一名伯颜(Bayan),一名明安(Mingam)。人称此二人曰古尼赤(Cunici),此言管理番犬之人也。弟兄两人各统万人,每万人衣皆同色,此万人衣一色,彼万人衣又一色,此万人衣朱色,彼万人衣蓝色,每从君主出猎时,即衣此衣,俾为人识。每万人队有二千人,各有大犬一二头或二头以上。由于犬数甚众,大汗出猎时,其一男爵古尼赤将所部万人,携犬五千头,从右行,别一男爵古尼赤率所部从左行。相约并途行,中间留有围道,广二日程,围中禽兽无不被捕者。所以其猎同猎犬、猎人之举动,颇可观。君主偕诸男爵骑行旷野行猎时,可见此种大犬无数,驰逐于熊、鹿或他兽之后,左右奔驰,其状极堪娱目也……君主驻跸于其都城,逾阳历12月、1月、2月共三阅月后,阳历3月初即从都城首途南下,至于海洋,其距离有二日程。行时携打捕鹰人万人,海青五百头,鹰鹞及他种飞禽甚众,亦有苍鹰(autours),皆备沿诸河流行猎之用。然君等切勿以为所携禽鸟皆聚于一处,可以随意分配各所。每所分配禽鸟一二百,或二百以上,为数不等。此种打捕鹰人以其行猎所获多献大汗。君主携其海青及其他禽鸟行猎之时,如前所述。此外尚有万人,以供守卫,其人名称脱思高儿(Toscaors),此言守卫之人也。以两人为一队,警卫各处,散布之地甚广。各人有一小笛及一头巾,以备唤鸟、持鸟之用,俾君主放鸟之时,放鸟人勿须随之。盖前此所言散布各处之人,守卫周密,鸟飞之处不用追随,鸟须救助时,此辈立能赴之也。君主之鸟,爪上各悬一小牌,以便认识。诸男爵之鸟亦然,牌上勒鸟主同打捕鹰人之名,鸟如为人所得,立时归还其主,如不识其主,则持交一男爵名曰不剌儿忽赤(Boulargoutchi)者,此言保管无主之物者也……此男爵常位于众人易见之处,立其旌旗,俾拾物及失物者易见,而使凡失物皆得还原主。君主由此路径赴海洋,其地距其汗八里都城有二日程,沿途景物甚丽,世界赏心娱目之事无逾此者。大汗坐木楼甚丽,四象承之。楼内布金锦,楼外覆狮皮。携最良之海青十二头。扈从备应对者有男爵数人。其他男爵则在周围骑随,时语之曰:‘陛下,鹤过。’大汗闻言,立开楼门视之,取其最宠之海青放之。此鸟数捕物于大汗前,大汗在楼中卧床观之,甚乐。侍从之诸男爵亦然。故余敢言世界之人,娱乐之甚,能为之优,无有逾大汗者。”

马可波罗所记忽必烈乘象舆打猎的情节颇为有趣。许多汉文史籍不约而同地记述道:元朝驾驮象舆的大象来自南方金齿、缅国、占城、交趾等,为其政权被征服后的贡纳。大象平时圈养在大都皇城北面湖泊岸边,大汗行幸时,命令擅长驭象的蕃官骑在一只象上,导引象舆前进。象舆前面另有前峰树皂旗,后峰扎小旗,五色瓘玉,毛结璎珞的骆驼。一人鸣驼鼓于上,一则威震远迩,替皇帝清道,二则先行试验桥梁和路上的积水,以保证象舆顺利通过。(《元史》卷七十九《舆服志二》;《牧庵集》卷十九《资德大夫云南行省右丞李公神道碑》)

忽必烈不仅飞放打猎时乘象舆,大都、上都春去秋归,征讨东道诸王乃颜也经常是乘象舆。元人赋诗咏其事曰:“当年大驾幸滦京,象背前驮幄殿行。”象舆中除忽必烈外,常有宿卫之士参乘。乘坐象舆,岁时往来于两都之间,甚至用于亲征和行猎,这的确是以前蒙古大汗和汉地王朝的皇帝所未曾有的。象舆比较平稳,不影响坐卧休息,又极具皇帝的威严,这无疑令忽必烈十分惬意。

然而,象舆并不绝对安全。至元后期,吏部尚书刘好礼向中书省提出建议:“象力最巨,上往还两都,乘舆象驾,万一有变,从者虽多,力何能及?”刘好礼建言不久,果然发生了忽必烈行猎归来,大象被伶人蒙彩毳扮狮子舞所惊吓,狂奔不可遏止的紧急情况。幸亏参舆宿卫贺胜奋不顾身地跳到大象前面挡住去路,后到的人又割断靷索,放纵受惊大象逸去,才保住忽必烈的安全。贺胜为此受伤,忽必烈亲自慰问贺胜的伤情,还特意派遣太医为他医治和护理。

皇帝巡幸上都,由扈从军队、宗王、后妃、大臣等组成浩浩荡荡的皇帝仪仗,以下诗句就是时人对皇帝仪仗的描写:“翠华慰民望,时暑将北巡。牛羊及骡马,日过千百群。庐严周宿卫,万骑若屯云。毡房贮窈窕,玉食罗膻荤。珍缨饰驼象,铃韵遥相闻。”(《纯白斋类稿》卷二《京华杂兴诗二十首》)

同类推荐
  • 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解放海口

    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解放海口

    本书以纪实手法描述了解放战争中,为解放海南,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纪录了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穿越来的小郡主

    穿越来的小郡主

    这位公子,不,这位姑娘为何打扮成男人?莫名其妙穿越,发现了玄幻的现象,在这灼华之时,是该坦然接受还是因此醉梦……
  •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一品封疆

    一品封疆

    人生四大喜,洞房花烛夜,穿越第一天就赶上入洞房,陆英还在那里偷着乐,没想到居然被人谋杀!我床还没上呢!等我上完床!
  • 成为大明天启皇帝

    成为大明天启皇帝

    穿越历史到明朝成为天启皇帝,一改历史天启皇帝不理政事的情况,历心图志,振兴大明,开疆拓土,消灭后金,扫平内部叛乱,发展经济,并吞朝鲜,日本。
热门推荐
  • 最强图腾

    最强图腾

    荒古世界,万族林立,包罗万象的图腾,高贵冷艳的剑修,阴阳五行八卦之术,神奇的巫族炼体术,祝融一般的御火术,神龙一般的西海水族,妖魔鬼怪无所不有………抬手间,山崩地裂,挥袖间,江河倒流。这是一个缤纷多彩的原始世界。这是一段不为人知的绚丽时代。而咱的口号就是“在轻猫淡写中,打爆你!”
  • 毓若兮枫

    毓若兮枫

    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铸成一抹哀伤。那被岁月覆盖的花开,一切白驹过隙成为空白。长歌当哭,为那些无法兑现的诺言,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终散作云烟。“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 剑纳乾坤

    剑纳乾坤

    云梦泽剑派建立天道盟,控蛮荆而引瓯越,有席卷天下,并吞八荒之志。端木华这个普通的乡村少年,梦想之路千难万阻,却背负了颠覆天道盟,杀死剑术达到出神境,修为达到真灵境的盟主上官恨天的使命。剑在手,问天道,谁主浮沉?
  • 娘子太胡闹夫君请走开

    娘子太胡闹夫君请走开

    三生三世修得正果,向来情深,奈何缘浅,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一切听天由命她,是黎国大将之女,家中独女,相貌倾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称的上为奇女子他,是当今御史大夫的儿子,家中老三,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丫的,被陌生男子亲了,竟然是娘亲给她未来找的夫婿,丫丫的,这也太巧了吧“沫儿,我要许你一生安稳太平”“景祥,我爱你,我一直都没有放弃爱你,只要你愿意,只要我可以”“小沫子,你知道吗?我曾经爱过你”爱一个人真的很奇妙,怎知路途坎坷。
  • 最顶尖的管理大师

    最顶尖的管理大师

    任何一个管理大师,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根据所处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能够提出带有前瞻性的深刻的管理思想;另一条就是能够形成系统的用管理学语言表述的具体管理原则和方法。具备上述条件的管理大师可谓不胜枚举,欲从中挑选出三位顶级管理大师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书最终编选的彼得·杜拉克、汤姆·彼得斯和爱德华兹·戴明堪称“大师中的大师”,他们睿智、深邃的管理思想影响着杰克·韦尔奇、路·郭士纳、安迪·葛洛夫、山姆·沃尔顿、罗伯特·默多克、卡利·费奥莉娜等全球商业领袖。
  • 生化危机之灾难又现

    生化危机之灾难又现

    高考结束,主人公宸和其他三个人朋友外出游玩回到家乡,发现家乡陷落变成了丧尸之城。他们历经千难万险逃出了这里。为了探明生化危机重新袭来的真相,在获得国家授权后,宸独自一人重回家乡。查明真相后,引起了各国重视。于是,曾经奋战在生化战场上的老人物们强势回归,与宸并肩作战,同安布雷拉决一死战……
  • 综魔卡幻想

    综魔卡幻想

    带着一台老虎机穿越也是没谁了。每次都在非酋和欧皇间转换。叮!恭喜玩家甄好抽中白卡人物——执着的歌唱家,胖丁。叮!恭喜玩家甄好抽中紫卡人物——博学的金色妖精,维多利加·德·布洛瓦。(《GOSICK》女主,哥特萝莉)……我的橙卡呢?!累觉不爱。恭喜玩家开启合成功能,是否合成?是!恭喜玩家合成紫卡——炙热的火焰,Mega喷火龙!呵呵哒……终于再一次,欧皇附体!叮!恭喜玩家甄好抽中橙卡人物——孤傲的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神探夏洛克》)。简单来说,就是带着卡牌闯世界。对了,还有一段羞耻的开头:“创世神创造的魔卡啊,请你舍弃旧形象,重新改变,以你的新主人甄好之名命令你,封印解除!”
  • 追赶太阳

    追赶太阳

    她因为意外的手术来到了天堂,因为生前的爱情,她放弃仇恨,大爱洒遍人间。
  • 末世灵魂使者

    末世灵魂使者

    末世初期,他是懵懂的少年。末世中期,他是冷酷的一方霸主。末世后期,他只是想知道世界有多大。跟我一起来见证一个穿越到末世的少年历练之旅吧。
  • 逍遥人间游

    逍遥人间游

    无论是人还是仙,都敌不住一碗孟婆汤的威力。仙界中的云台真人不耐烦三百年一次的众仙之战,欲寻根由,饮下孟婆汤投胎下界。历史上仙人下界人间的例子数不胜数,但能够在人间觉醒的只有寥寥十余例。在他们当中,有在人间大放异彩的,如姜子牙、孙思邈、济公、陈抟、张三丰等。也有的则选择了默默无闻,逍遥一世。云台真人的人间游将会如何发展?命运说了算!(郑重声明:简介看上去更像是仙侠类型,其实仙侠的段落极少,主要以都市生活为主。喜欢仙侠的朋友莫要被简介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