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因为小人无知无耻,所以宁愿含冤受屈,避而远之也不得罪他。君子就不同,必须作出理性选择,不然就有违道德,君子之称也就岌岌可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当今社会并非一无可取之处。
公元前645年,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受相位。管仲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齐桓公欲任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齐桓公问:“易牙怎样?”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管仲答道:“卫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十五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其为相了。”齐桓公又问:“易牙、开方都不行,那么竖刁怎样?他宁愿自残身肢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管仲摇摇头,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管仲说罢,见齐桓公面露难色,便向他推荐了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说隰朋可以帮助国君管理国政。遗憾的是,齐桓公并没有听进管仲的话。
上例说明,尽管齐桓公并没有听进管仲的话,但管仲区分小人和君子的标准确是值得崇尚的。
有一次,公司总经理派市场部总监赵辉前往国外洽谈一个重要的合作项目,临走前对赵辉说:“你要用人,公司职员随便你挑……”赵辉说:“那我就点名要张渊。”这个请求倒是把总经理弄糊涂了。张渊的狡猾和贪婪大家有目共睹,他的坏毛病一大堆,为什么赵辉要选他呢?赵辉对迷惑不解的总经理说:“我在外需要公司内部给我提供大量信息和全力支持,本来张渊就插手了这次谈判,不让他去,难保他不眼红,如果他暗中作梗,岂不坏了大事?但是我把他放到眼皮底下,派他点用场,分他点功名,就不会有事,我也没有后顾之忧了。”总经理听后明白了赵辉的深远用意,连称高明。
也许你看过也曾经历过一些不公平的事,许多正直的人不屑于与小人交往,最后却栽倒在这些小人手上,甚至一败涂地。
所以,在与小人打交道时务必考虑周全,最好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论实力,小人并不强大,但他们不择手段,什么下i滥的招数都可能使出来。若冲突起来,纵使你赢了小人,也会付出代价。
王刚进入新公司时,一直保持着自己在学校时耿直、快言快语的处世之道。想不到在一次工作研讨会上,他因当众反驳了一位同事的提议,却让自己在工作中尝尽了苦头。这位同事表面笑脸相迎,却嫉妒心极强,王刚的反驳让他记恨在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他总是处处作梗,为难王刚,有一次竟无事生非,在上司面前告了王刚一状,让王刚平白无故受了一次批评。
很多人由于得罪了小人,都像王刚一样蒙受了不白之冤。
余秋雨曾经写道:历史上许多钢铸铁浇般的政治家、军事家,最终悲怆辞世的时候,最痛恨的不是自己明确的政敌和对手,而是曾经给过自己很多腻耳的佳言和突变的脸色最终还说不清究竟是敌人还是朋友的那些人物。处于弥留之际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死不瞑目,颤动的嘴唇艰难地吐出一个词汇“小人……”小人用卑微的生命粘贴住一具高贵的生命,高贵的生命之所以高贵,就在于受不得污辱,然而高贵的生命不想受污辱就得付出生命的代价,一旦付出代价后,人们才发现生命的天平严重失衡。
这种失衡又反过来在社会上普及着新的恐惧:与小人较劲犯不着。中国社会上流行的那句俗语“我惹不起,总躲得起吧”,实在是充满了无数次失败后的无奈情绪。谁都明白,这句话所说的不是躲盗贼,不是躲灾害,而是躲小人。
难道我们真的是怕小人吗?其实“邪不胜正”这句话一直就是历史的见证。只不过,能尽量不与小人发生直接冲突就尽量避免。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你在无意中的一些言语或行为极可能会刺疼小人心中的某根神经,从而挑起他的报复之意。因此与小人相处,一定要讲究艺术;要以柔取胜,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真的被小人陷害,也不要过于畏惧,那就起来反抗,不要害怕直面他,也不要害怕被他缠上引起麻烦,自己行得正、站得直,做事不怕人说,那么小人始终还是奈何不了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