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1”代表每一个个体,且个体为集体付出的努力是1
以上是理想状态,事实上很难保证集体中的每个个体都达到这种100%为集体付出的状态,所以往往是1+1<2,这是一种常态。
如果个体为集体付出的努力为0,集体中的每个个体各自为政,相互拆台,我们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形象地记做①,那么则会出现这样的公式:① +① =0。
那么,如何做到1+1≥2呢?笔者认为,必须要给1+1加上一个括号,给每个集体以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个体紧密团结,相互协调,此时,才有(1+1)≥2。
水桶效应通常是指一只水桶盛水的高度取决于水桶上最低的那块木板。其实水桶效应还有
另一种演变:水桶的最终储水量,还取决于每块木板间相互配合的密切程度。如果每块木板间的配合不好,出现缝隙,最终只能导致漏水甚至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每块木板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合意识,不能做好互相补位和衔接,最终集体的储水量也不会高。即使单块甚至全部木板很长也无济于事。
以下继续分析个体和集体的三种状态,即:劣态、常态、优态。
劣态:① +① =0,每个个体就好比一盆泼出去的水,各奔东西,互相拆台,永远不可能聚拢到一起。
常态:1+1<2,每个个体虽然都很努力,但是缺乏团结和相互协调,集体就如同一盘散沙,最终也不能堆积到理想的高度。
优态:(1+1)≥2,每个个体就像一块块基石,紧密团结,相互协调,最终能垒成高楼大厦。
所以,① +① =0,1+1<2,(1+1)≥2定理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