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都是一条肺鱼
肺鱼不但可以用鳃呼吸,还能用肺在大气中直接进行呼吸,因此被称为肺鱼。肺鱼大多生活在沼泽地带,一旦栖息地的水质发生变化或水源枯竭,它们的肺就派上了用场。每当旱季来临,肺鱼就将自己藏匿于淤泥之中。它们巧妙地在淤泥中构筑泥屋,并在泥屋中开一个呼吸孔用来呼吸。它们在泥屋中养精蓄锐。数月后,雨季来临,泥屋便会在雨水浸润冲刷下土崩瓦解,肺鱼又重新回归水中的生活。
可是,当地的土著人居然利用肺鱼的生活习性大量地捕获肺鱼。他们在旱季出发,来到肺鱼生活的沼泽地。沼泽地里到处布满了泥屋,几乎每间泥屋里都藏着一条肺鱼。土著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将肺鱼捉住。他们将泥屋抱回家并放在清水里,泥屋化解,肺鱼悠然游于水中。等肺鱼把体内的脏东西都吐出来后,土著人再将肺鱼放在早就用调料和好的面粉里。面粉吸水,肺鱼以为旱季又到了,便用唾液将面粉湿润,然后做成“泥屋”将自己包裹起来。这时,土著人便可以将肺鱼连同它的“泥屋”一起烤熟吃掉。据说肺鱼自己构筑的“面屋”由于充分渗入了肺鱼的黏液,故而味道十分鲜美。
肺鱼曾经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佼佼者,成功地跨入“两栖”的行列。可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肺鱼还没有来得及做出进一步改变就已经成了人类的盘中之餐。
小李入学后曾经获得学校专门为高考高分新生设立的“新生奖学金”,可是没有料到大二的时候,小李竟有8门功课不及格,以至于到大四结束竟然没能顺利毕业,只能延长学时读大五。小李困惑地说:“我也不是不努力,但是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学。高中时,只要跟着老师走,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就能够考高分;可到了大学,一学期有十几门课,每门课的知识点都很多,因为上课时间很有限,大部分知识都要靠课后自学完成。但是自己就是掌握不了重点,导致每次考试都考不好。”
当代大学生都曾是天之骄子,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下脱颖而出,成功跨入大学的殿堂。可是进入大学后,面对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需要调整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如果不能顺势改变,就会成为一条即将被烤来吃的“肺鱼”!
改变就是创新,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各方面的重新审视和调整。当然,这里所说的学习是指广义上的学习,并非仅仅指书本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各种能力素质的锻炼和提升。
2。从0到1,从1到100
人生的函数已经走到大学这一坐标上,无论你是高分取胜还是压线过关,无论你来自江苏、浙江,还是新疆、海南,甚至无论你中学选的是文科还是理科,从进入大学的那天起,大家就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大家都是“0”。要成就不一样的大学生活,完全取决于个人当下的努力,而不是昨日的成绩。
小顾来自山区,是他们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进入大学后他发现,身边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是以超过当地本一重点线几十分的成绩考入这个专业的,而这所学校在小顾所在的省份每年都是只要达到本二线就能被录取。他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差距太大了,于是他决定“笨鸟先飞”。在还没有正式上课的军训期间,他就自学了《高等数学》上册,并完成了大量的习题。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他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被免试推荐读研究生,还自学拿到了计算机三级偏软证书、三级偏硬证书,建造师证书,并且还通过了“雅思”考试。
从“0”到“1”的质变,是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完全彻底地革新。
对于大多数90后青年来讲,大学第一学期是意义重大的,他们迎来了许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走出家门,第一次住校生活,第一次自己理财,第一次自己洗衣服,第一次单独处理人际关系,第一次独立解决各种生活和学习的问题,第一次发现大学里不像中学那样有固定的教室,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自我介绍或者参加班委竞聘……珍惜并做好第一次竞聘演讲,珍惜并做好第一次课后习题,珍惜并做好社团部长交给你的第一项任务。然后将每一个“第”改成“每”,即:
珍惜并做好每一次竞聘演讲,珍惜并做好每一次课后习题,珍惜并做好社团部长交给你的每一次任务,那么,到了金秋十月这个收获的季节,蓦然回首,或许你已经完成了无数个从“1”到“100”的转变!
3。绝不能为创新而创新
“创新是危险的。”这是一个辩证的论断,很多人都愿意标榜自己策划的活动多么有创意,但这还不能算真正成功的创新,因为创新成功与否还要看活动操作过程中的可实施性以及活动结果的受欢迎程度。
① 不能创造价值的创新毫无意义
现代企业需要创新才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宝洁公司就是借助持续的创新才把联合利华赶出美国口腔护理市场的。美国本土几大汽车制造商以及日本的富士通、索尼和柯达等大公司,都曾是各自行业里的领导者,但现在这些企业都已被善于创新的竞争对手超过了。当代青年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要有创新意识,但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创新是毫无意义的。有些学生看书总喜欢从后往前翻,这不是创新。有的学生背英语单词没有毅力和恒心,总喜欢跳着翻以寻求一些刺激和新鲜感,希望以此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但是看专业书从后往前翻的意义何在呢?
② 盲目创新就是无谓的标新立异
创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与众不同,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矫揉造作,而是在继承传统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造。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喜欢穿奇装异服,认为这种标新立异也是创新,事实上,这常常只是空虚、不自信和爱出风头的表现。
③ 发明不等于创新
要真正理解创新,首先要弄清发明与创新的区别。发明通常是把一个想法转化为具体结果,如一个产品或者一个系统。创新则是把一个想法转化为利润或成果。有一位大学生看到别人设计的仿生鱼尾船舶在国家“挑战杯”竞赛上获奖后,自己也想创新,于是他将整个船体均设计成仿生的可自由摆动的结构,并且制作出模型。
但是试想,可自由摆动伸缩的船舱能够装载多少货物呢?所以,这种结构对于客船、货船等通用船型来讲显然是不适用的。
④ 创新源于正确的“对话”
创新对未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创新的规模无关紧要,创新可以是世界性的,可以在宝洁、惠普这样的大公司里进行,当然也可以在小组织里进行。但是,大部分创新之所以失败,与其说是因为寻找创意的能力不足,还不如说是没有建立适当的联系,没有开展正确的对话。加强院系之间以及同一院系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往往可以发现创新的突破口,用一个专业所学的知识思考和解决另一专业的难点是创新,用一个专业的思维去策划另一专业的科普活动也是创新。2010年,江苏科技大学不同专业的同学们聚在一起,各抒己见,各取所长,完成了《水面多功能三体无人艇创业计划书》,并在第六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夺得了一等奖。这就是沟通、联系、对话、交流带来的创新。
人类有发挥创造力的天生禀赋,只要重视创新,就能激发大家内心深处发挥聪明才智的愿望。
4。1°创新与360°创新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不能随波逐流,而一定要有所创新。
这种创新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项具体的技能,而是每时每刻、方方面面都要想到创新,是创新意识的内化。
美国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在一次郊外散步时,偶然看到几个小孩在玩一种又丑又脏的昆虫而爱不释手。他顿时联想到:市面上销售的玩具一般都是造型优美、色彩鲜艳的,为什么不能生产一些外形奇特丑陋的玩具给孩子们玩呢?于是他组织人员开始研制发售,产品果然一炮打响,收益巨丰。如果这位董事长那天没有散步,或者虽然看到小孩玩昆虫,但没有那样突发奇想的创新思路,那么,他也不可能收获因为小小的创新而带来的丰厚果实。
系统中的每一个人要创新,整个系统也要创新。
导演马克宣执导的动画片《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屋子里有一个人和12只蚊子,12只蚊子咬一个人,12÷1=12,这个人觉得吃不消。他就去找了另一个人进到屋子里,12只蚊子咬两个人,12÷2=6,这个人觉得比原先好受一些了。这时第三个人来了,12÷3=4。接着第四个人又来了,12÷4=3,太好了,这下感觉好多了。可是,当第五个人进入屋子里的时候,12÷5不能整除,这时蚊子便不好分了。于是,先前的4个人就想把第五个人赶出屋子,但第五个人“啪啪”两下打死了两只蚊子,屋子里只剩下10只蚊子,10÷5=2,这下好分了。大家正高兴,又听“啪啪”
两下,第五个人又打死了两只蚊子,8÷5又不能整除,蚊子又不好分了。大家觉得第五个人老是添麻烦,就齐心协力把他赶走了。
每个系统或者组织经过长时间的运行,都会形成固有的规则,有时这种规则是有利于组织发展的,但有时某些固有的、一成不变的规则却阻碍着组织的发展。墨守成规必然导致故步自封,要打破这些影响组织发展的条条框框,仅靠“第五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多时候,“第五个人”甚至被看做是“麻烦者”、“叛逆者”和“异端”。
创新应是全员创新。整个集体、整个团队乃至整个民族和整个国家要想取得更大成就,都需要创新精神。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并非自己创新,更非封闭式创新。我们要吸取全世界最先进的经验,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即使别人已经有了,我们照样还可以做,但必须做得更新、更优。
智者总能突破重围,打破常规,想人之未想,做人之未做,并坚信自己能够达到目的,最终找到创新发展的道路并获得成功。愚者常把“大家都这样嘛!”奉为行为准则,相信跟着大伙儿走准没错,他们只想做个“跟屁虫”,最终被时代发展的洪流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