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有多大的实力,都不要拿出来炫耀,否则就有可能遭到别人猛烈的攻击,乃至于你根本没有反击的余地。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把握一个度,该放手时就放手。特别是在彰显自己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这一点。人不能不彰显自己,否则会影响自己的知名度,但是人不能过于彰显自己,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人怕出名,猪怕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纵观中国历史,很多人就是因为在彰显自己的时候没有把握一个度,所以最终落的一个悲惨的下场,无论是曾经的韩信,还是后来的沈万三,都是如此。
沈万三是元末明初之人,号称江南第一豪富。他拥有万贯家财,但他却不懂得“彰显有度”的道理。曾经为了讨好朱元璋,给他留一个好印象,拼命地向新政权输银纳粮,竭力向刚刚建立的明王朝表示自己的忠诚。而朱元璋也想利用这个巨富的财力,就命令沈万三出钱修筑金陵的城墙。而沈万三负责的是从洪武门到水西门一段,占到金陵城墙总工程量的1/3.沈万三不仅按质按量提前完工,而且还提出由他自己出钱犒劳修筑金陵的士兵。沈万三这样做,无非也就是想讨朱元璋的欢心,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一番好心却弄巧成拙。朱元璋一听,当下就火了,他说:“朕有雄师百万,你能犒劳得了吗?”这时的沈万三还没有听出朱元璋的话外之音。面对如此之刁难,他居然还是毫无畏惧地表示:“即使如此,我依然可以犒赏每位将士银子一两。”朱元璋听了大吃一惊。在与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武装割据集团争夺天下时,朱元璋就曾经因为江南豪富支持敌对势力而让自己吃尽苦头。现在虽然说已经将对手打败,建立新的国家,但强军不如富民,这使朱元璋感到不能容忍。更使他火冒三丈的是,如今的沈万三竞敢越俎代庖代替天子犒赏三军。仗着富有将手伸向军队。朱元璋心里怒火万丈。虽然他并没有立即表现出来,但他在心底决定要找机会治治这沈万三的骄横之气。
一天。沈万三又向朱元璋大献殷勤,朱元璋给了他一文钱说:“这一文钱是朕的本钱。你给我去放债。只以一个月作为期限,初二起至三十日止。每天取一对舍。”所谓“对合”是指利息与本钱相等。也就是说。朱元璋要求每天的利息为百分之百,而且是利滚利。
沈万三虽然满身珠光宝气。但是他腹内却没有多少墨水,财力有余,而智慧不足。他心里一盘算,第一天1文,第二天本利2文,第三天4文。第四天才8文嘛。区区小数,何足挂齿!于是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可是回到家里再仔细一算,沈万山不由得就傻眼了。第十天本利还是512文,可到第二十天就变成了524288文。而到第30天也就是最后一天。总数竞高达536870912文。要交出5亿多文钱,按照这个数目,沈万三就是倾家荡产也不一定够啊!
当然。后来沈万三果然倾家荡产。朱元璋下令将沈家庞大的财产全数抄没后,又下旨将沈万三全家流放到云南边地。
这一切都是沈万三不懂得主动放手躲避风雨所惹的祸。不错,做人要善于宣传自己,但也一定要懂得低调。只有低调地彰显才能把握好其中的度,只有彰显有度才不会让自己遭受别人的嫉妒和算计。
被康熙皇帝誉为“元辅高风”的清初大臣范文程历经四朝。在建立和巩固清王朝时屡出奇谋。是一位颇有远见的政治谋略家。他谋略过人,上下左右的人都很看重他。太宗皇太极死后,权力斗争十分激烈。
很多人成为皇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唯有他巧妙地避免了皇族内部的派系之争,最终得到了保全。
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病死,因为皇位继承问题事先没有安排。满洲贵族之间爆发了残酷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作为先帝智囊的范文程可以说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但是出于保身的目的。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放手不管此事,没有向任何一方倾斜,并且在任何一方向他请教斗争策略时,他都以臣是朝廷之臣,只为朝廷尽忠,立君乃皇上家事,臣下不便干预为理由,巧妙地回避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对于很多人而言,放手的目的就是为了留得青山、保全自我。无疑这样做是聪明的、智慧的。
智谋支招勇于放手不仅可以保命安身,还可以求得一个好的结果。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从台前转到幕后。
要想办好事情,并不一定要跑到前面去,在幕后同样可以进行。要想隐身躲避风雨,不妨把自己幕前的形象收起来,转移到幕后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操纵事情的发展走向的舵杆。
2.要懂得权衡利弊。
要想躲避风雨,在适当的时机放手,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好一件事情:权衡利弊,在时机有利于自己的时候前进,而不利于自己的时候就主动放手。不仅如此,在需要自己放手的时候一定要快速执行,否则很可能失去最好的时机,给自己造成伤害。
3.要懂得委曲求全。
委曲求全并不是窝窝囊囊做人,而是通过少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