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51900000006

第6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2)

太学实际上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所以儒家经典是太学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以自学为主,鼓励学生自学和相互论辩。博士讲授往往是大讲堂授课,或由高足弟子代为讲授。太学没有修业年限的规定,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业授官,所以汉代太学很注重考试,考试由太常主持,初是一年一考,通过者委以官职,此谓“学选”。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考试的办法谓之策试,类似今天的抽签考试。策试由主试官根据经义拟出若干试题,量其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备选择。凡由主试者选择题目令考生回答的称为对策,由考生抽取题目然后回答的称为射策。策试合格按甲乙科授予不同的官职。不合格者继续学习,下次再考。这种考试方法具有选拔贤才和督促学生学习的双重作用。

(二)鸿都门学和宫邸学

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此名,这所学校实际是宦官与官僚集团政治斗争的产物,宦官为对抗太学生的反抗而另立的一所官学。在性质上属于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学校学习的内容是辞赋、小说、尺犊、绘画、书法,意在对抗太学的经学,学生毕业后多封以高官厚禄,这是宦官权力培养自己势力的一种措施。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是近代文学艺术大学的嚆矢。

宫邸学,也称“四姓小侯学”,是为贵族子弟开设的贵胄学校,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66年),学校延聘名师执教,设备也较好。内容以《孝经》为主,兼及《尚书》等儒学。邓太后临朝认识到贵族子弟不受教育的危害,为了“褒祟圣道,以匡失俗”,决心立学设教。严格说宫邸学不属官学,只是皇室的家学而已。但此宫廷教育的开展,使儒学家教直接进入统治阶级最高层,促进了社会尊教重学之风,对后代帝王均有深远影响。

(三)地方官学

汉代地方官学的一般情况是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负责地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经师由郡国县中被称为文学或文学官、文学博士、郡国文学、文学掌故的官吏兼任,他们多为太学考试获得丙科者。如汉代太学初立即规定:“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汉书·儒林传》)此外,也有由察举而为文学官者,其中以明经科最多。经师官秩百石。地方学校的学生多为当地官吏的子弟,一般称文学弟子、郡学生等。

地方学校的职能大致有两项:一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郡国属吏,同时为朝廷或太学输送优秀学生;二是推行地方教化。

二、汉代的私学制度

汉代虽有官学,但数量有限,名额有限,并非人人皆可入学;太学设于京师,远道学生很难入学;想做官必须读书,要读书必须求师。汉代经师大儒凡得不到从政或任博士机会的,即从事私人讲学。也有部分名儒一边做官一边收录弟子,罢官还家仍讲学授徒。所有这些都是汉代私学盛行的原因。

汉代的私学就其程度而言,有小学阶段与专经阶段的区分,即有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两种类型。

初级程度的蒙学。汉代官学中缺乏蒙学一类的机构,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在私学里进行。承担这一阶段教育的私学主要是“书馆”和“乡塾”。“书馆”的教师称“书师”,主要教学识字、习字。当时的蒙学已经有了比较适用的教材。西汉初有《苍颉篇》,是书师合并秦代留下的三种识字课本《苍颉》、《爰历》、《博学》而成。后来又有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的《凡将篇》,元帝时史游作的《急就篇》,成帝时李长作的《元尚篇》,王莽当政时,扬雄作的《训纂篇》。被广为流传并留下来的仅有《急就篇》。此后,如南北朝南朝的周兴嗣编的《千字文》,唐朝人编的《开蒙训要》、《太公家教》、《蒙求》等,都是流行广泛的蒙学课本,为宋代蒙学教材的完备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初级程度的蒙学还有“乡塾”。“乡塾”的教师称“塾师”或“孝经师”,主要教学《孝经》、《论语》。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巩固“书馆”的识字成果,同时为专经研习做准备,并让学童学会做人。这一阶段学完后,可到社会谋职,也可入太学或私学专攻一经或多经。这些传统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一直得到延续。

高级程度的研习专经的私学。汉代研习专经阶段的私学主要有“经馆”、“精舍”、“精庐”等。这类私学,有的设在经学大师自己的家乡,有的设在山水胜地,专门教学一经或数经,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的程度往往不次于太学。有的大师名气很大,很多人慕名欲得教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不能亲往门下直接受教,于是只在大师门下着录其名,是为“着录弟子”,其实就是注个册而已,但同样具有弟子的身份。亲自前往教师处受教的称为“及门弟子”。因此,汉代经学大师的弟子能多至万人,而实际在教师门下受教的最多不过数百人。就是这数百弟子,教师仍然难以一一教到,于是常常是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或“转相传授”。董仲舒最早采用这种方法,比英国贝尔·兰卡斯特创立的导生制要早近两千年。“次相授受”使一个教师可以通过逐次相传的方式教授众多的子弟,大大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但是受业弟子得不到教师的言传身教,二传三传也难免走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这是其不足之处。

专经阶段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五经》是本阶段必需的教材,读经为基本的教学方式。汉代私学大师都是通晓一经或数经的学者,他们各以所长教授弟子。如西汉时有韦贤兼通《礼》、《尚书》,以《诗》教授;匡衡善授《诗》;张禹善授《论语》等。东汉时有洼丹传《孟氏易》,夏恭授《韩诗》、《孟氏易》,索庐放授《尚书》,丁恭习《公羊严氏春秋》等。有的私学大师还因学有所长、教有特色而为人称道,如“匡(衡)说《诗》,解人颐”,“欲为《论》,念张(禹)文”,“解经不穷戴侍中(戴凭)”,“说经锵锵杨子行(杨政)”,“《五经》复兴鲁叔陵(鲁丕)”等。这说明汉代专经阶段的私学教学水平是相当高的。

(第三节)汉代的选士制度

一、察举制的创立

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形成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统治者为了选拔贤才,提高各级官吏素质,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是察举制度。

察举制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汉代选拔人才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高祖下诏求贤,要求郡守亲自劝勉贤土应诏,并书其行状、仪容、年纪,以待擢用;郡守若遗贤不举则免官。汉文帝更为重视选拔人才,还亲自出题策问。所谓“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谓“对策”。对策要封好交皇帝亲自审阅,评定高下,然后酌授官职。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汉书·武帝纪》载:建元元年(前140年)冬,武帝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就是在这次贤良对策中被列为上第的。其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元封四年(前107年),汉武帝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自此,每年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历代沿袭,成为固定的选土制度。

二、察举制的科目

汉代察举,名目繁多,有秀才、孝廉、贤良方正、明经、明法、阴阳灾异、童子科及其他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总的来说,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一般是每年由州郡长官按规定的名额、标准向朝廷推荐人才。常科通常包括孝廉、秀才两科。

孝廉:是两汉最经常性的察举科目,主要察举孝子、廉吏,被举者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儒经的儒生。

秀才:东汉时避刘秀之讳改为茂才,主要选拔奇才异能之士,被举者多为有特别才能、品行高尚或建有殊功的官吏。

一类为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特科主要有贤良方正、明经、童子等科。

贤良方正:察举博学通经、明达政务者。察举贤良方正皇帝要亲自策问,其目的主要在于广开直言之路,询访吏治得失。

明经:察举通晓儒经的人才。举明经还要经过考试,以别高下。考试的方法叫射策,类似今天的抽签考试,根据答题的质量区别高下,授予不同的官职。明经取士,可直接推动“独尊儒术”政策的落实,因而颇受帝王的青睐。

童子:选拔12-16岁之间的“博通经典”者,旨在发掘天才儿童。这表明我国汉代已经重视特殊才能儿童的培养和任用。

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和中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而要引起主要官员的注意,“名声”很重要。于是,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尚书令左雄着手改革,规定孝廉所举之人必须在40岁以上,而且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考试。儒生考以儒家经典,要求必须遵守家法;文吏试以奏章律令,然后在端门进行复试。左雄对察举制的改革,通常称之为“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自此,察举制由推荐发展为推荐与考试相结合,为选士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探索了新的道路。

三、察举制对教育的影响

察举制推行400余年,不仅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而且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官学、私学以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指挥、调控作用,保证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具体言之,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促进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汉代的察举制尚处于初创阶段,尽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权贵操纵,但它毕竟为社会下层人士进入统治集团开辟了切实可行的道路。自公孙弘“白衣为天子三公”开始,政府官员中不乏有出身贫贱之士,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学习受教的积极性,使汉代经学教育获得空前昌盛。察举制的“不问家世,多问贤能”,体现了尚贤位能的精神,为“学而优则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证。大学本身就是选士的一条途径,博士弟子学成之后,通过考试即可做官。广大的中小地主只要通晓儒家经典,合乎儒家德行道艺的要求,就有机会步入仕途,飞黄腾达,享受官禄。这大大激发了民间办学讲学、读书求学的积极性。这样就促进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汉代各类学校的兴盛,正是因为它们都能与选土制度相衔接,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前途和出路。

其次,统一了教育的目标。察举制的实行,调动了世人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把读书人引向功名利禄的角逐之途。在察举制的利诱之下,通达经术以求取功名是士子投师求学的主要目的,也是办学讲学者的指导思想。着名私学大师夏侯胜就声言:“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经术不明,不如归耕。”(《汉书·夏侯胜传》)意思是说,读书人如果能够读通经书,就会像弯腰拾草一样轻而易举地得到功名利禄;否则,不如回家种地。在察举制下,无论官学还是私学,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尽管其办学形式多种多样,国家也没有派人直接插手教育教学管理,但是,其目标或办学指导思想却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再次,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察举制从所设科目到选拔人才的具体标准,均体现“独尊儒术”的要求。在察举制下,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均以通经致仕为教育目的,它们就必然都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以《五经》为教材,以读经为基本的教学方式。由此也可以看出,察举制确实如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对教学内容起着规范、统一的作用。

第四,导致了学风、士风日下。追求功名利禄的学习动机,固然可以激励士人刻苦求学,但由此也出现了道德水平下降、学习不切实务、教学呆板僵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整个封建时代教育难以克服的弊病。

同类推荐
  • 贺兰师魂:北方民族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征文选编

    贺兰师魂:北方民族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征文选编

    本书分为教师篇和学生篇。结集的文章是北方民族大学教师教学科研活动与学生求知求学经历的生动再现,集中反映了该校新老教师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饱满精神面貌,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及温馨的师生情谊等。
  •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自1690年诞生至今,美国报纸历经沧桑变故,其报道模式亦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报道模式是指报纸在其日常新闻生产实践中所依循的准则和样式,它是报纸新闻生产的常规形式,是报纸长时间都在使用的报道方式。本文试图在“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两个维度上透视美国报纸报道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与特点,探究报道模式的流变轨迹及流变动因。“事实选择”是指报道模式中选择了什么样的事实,“事实呈现”是指报道事实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是新闻生产紧密联系的两个维度,选择了某种事实也就随之选择了与之对应的某种呈现方式,两者骨肉依存。
  • 媒体创意与策划

    媒体创意与策划

    这是一本教材式的媒体创意与策划专业书。一是为大学教学而用。二是想用于媒体创意与策划专业人士的培训。既然类似教材,当然就有自己的东西,也大量参考了别人的东西。
  •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怎样才能用好、管好高校的资产,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我们选择了占高校资产比重较大的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高校固定资产的基本内涵和性质探源为始,首先,分析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及管理内容;其次,从作为国有资产或股东资产的角度、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角度和高校自身发展的角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定位进行探讨;最后,结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实践,着重对高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产权管理和资产评估等工作的实施,以及绩效考评体系和法律体系的构建等问题展开研究,在如何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科学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法律体系。
  • 悦读MOOK(第十九卷)

    悦读MOOK(第十九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热门推荐
  • 红酒半杯

    红酒半杯

    打工妹乔伊进城后一心想发迹,她凭着自己的美丽聪明周旋于男人之间,从而想跻身于白领和金领阶层。在雾城两位金领丽人的影响下,乔伊确信这年头女人的魅力是有限的,而威力是无边的,女人应该像男人一样要威力而不要魅力,而威力要靠自己的经济实力获得。然而,乔伊身上毕竟带着乡间的纯朴,这成了她前进中的制约,最终她被男人们挤出金领丽人的行列,于是雾城的人们在一个冬天的早晨获悉了一个打工妹自杀未遂的新闻……作者简洁明快的叙述,使你在享受阅读的同时,领略了城市白领和金领惊心魂的人生。
  • Five Children and It

    Five Children and I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那梦那事,那份情

    那梦那事,那份情

    年少有梦,梦随青春。在那个时代,那个地方,一个酷爱绘画的聪慧少年,在梦中预知了自己的成功之路,也找寻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在都市中,他巧遇高人指点,使梦的能量降临到身。一段痛苦的征程,一场悲壮的情缘,一份誓死的追求,至此开始了。浓浓的情怀,深深的爱恋,对红颜知己的倾慕,化作了一份美好的情感,却在充满荆棘的追梦途中,飘然逝去。他只得带着一颗孤独的心,远渡东瀛,去异国他乡博弈。最终他用奇思妙想的创意赢得了认同,用力挽狂澜的气魄争得了市场,成就了自己的基业,成为了一代宗师。此时的他,又回来了。再次面对往日的纯真恋情,他能否勇敢的去追回当年的失去?留住彼此的那些情愫?续写那份美好的良缘?……
  • 群雄决

    群雄决

    一个全新的纪元,鉴证了人类的历史,公元后的重大史事;一坐新型的王朝,领导了人类的前进,共同迈向新的高度;一段不灭的史诗,记录了人类的奋斗,坚实走向时代文明;一种远古的文明,侵袭了人类的果实,究竟世界花落谁家。
  • 都市无厘记

    都市无厘记

    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光辉岁月又战胜多少不平之事。达到理想不太易,心中志比天更高。又迎着多少冷眼与嘲笑,从未放弃过心中的理想,仍然自由自我,永远高唱我歌,自信打不死的心态一直活到老。让我们听着Beyond的歌,迎接未知的挑战。他虽走得早,但是他青春不老!王小光、张小超、郑海、杨宝、孟灵娜、张曦、赵羽熙、李学涵,八位主角演绎着都市中的无厘闹剧,给大家带来欢笑。人这一生有很多选择,很多无奈,但是我想说,即使前方的路多么迷茫,我从未放弃过。都市无厘记不仅仅是一部搞笑的小说,更是有情怀的小说,只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笑着来看待它。
  • 神狐修仙记

    神狐修仙记

    既为神狐,又为何修仙?既是神狐又为何轮回转世为妖?她,魅雪,一只修行了上千年的狐妖,本是千灵峰上最有希望成仙的一只妖,却不想在渡劫关头遇到了瓶颈,修为无法更进一步,然不知怎的一次修炼她却莫名的入了梦,而梦中出现一个老者的声音……再次睁眼魅雪决定入凡历练,当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她遇到了他,放荡不羁却百般纠缠宠溺着她;而他惊才卓绝、颜倾天下,却默默守护着她,为她而生为她而死……她本无情一心修仙却为何最终动了情、失了心、泣了泪,随着身世的步步揭露,原来她与他们之间都并非如此的简单,她又该何去何从?情归何处?
  • 冰公主之爱永恒

    冰公主之爱永恒

    她,十二岁离家,十七岁归来,五年的蜕变成就了一副冰霜般的容颜,归来,入校,遇他,痴恋......
  • 代主出嫁:冷面皇子贱丫鬟

    代主出嫁:冷面皇子贱丫鬟

    小姐大婚前一天自杀身亡,老爷让她代主出嫁,是巧合还是阴谋?一碗毒药被他亲手端到了面前,她看着那个如日华般灼眼的男子,笑意盈盈,一饮而尽。懿崋殿上,她笑了笑,休夫。那个狐狸一般的男子,救下的,是她,还是他的阴谋,抑或是那单薄女子带着浓重的恨意滚滚而来?那个冷淡坚毅的男子,是她的夫,还是她的敌?坠落在尘埃里的残败,又能开出怎样惊心动魄的凄美?这一生,她为黑子,他为白。她若动,他便动。无论生死。太子围困,他只得淡淡一句,“宁醉容,本王的性命交给你了。”看他与她如何在这喧嚣繁华的荆都,为那沉重的历史,劈开一道天光!而那帝王皇家,等待她的,又是他怎样的爱恨情仇纠葛踟躇···身后那银发血衣的人,给她的,又是怎样宽敞的三尺安全空间任她退却···轻松版---狐狸与狼,选哪一个?
  • 韩娱之魔君

    韩娱之魔君

    前世的他是高高在上的魔君,今生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为了梦想,为了挚爱的少时,而努力成为大明星
  • 绝色女神俏老婆

    绝色女神俏老婆

    “该死的,你到底是谁?”“我是杀手!”“那你是来杀我的?”“不!我是来找你给我生猴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