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头公司ABC
猎头公司已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渗透到新一代打工族的生活中,这在我们那个一切服从组织安排的年代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但是怎样和猎头公司打交道一般人还是很陌生的,大部分人对猎头公司的了解还基于道听途说或是被动地被猎头公司“猎取”,这不能不说是职场上的一大失误。我自己在美国商界的三次成功的跳槽均得益于猎头公司的帮助,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猎头公司的鼎力相助就没有我今天在职场的成功。要借助猎头公司的帮助,首先要弄清楚他们的服务特性,这对处理好和猎头公司的关系以及在最大限度上利用他们的服务极有帮助。
首先,猎头公司不是为你服务的,因为猎头公司的费用是由雇主负担的,他们的任务是为雇主找到或是挖到理想的员工。
一般讲猎头公司分两大类:一类是聘用制,即最终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员工都要付费。当然这类公司一般都很有能耐,所以拿了钱交不出人的情况一般不会发生。但是,在招聘过程中雇主也常常会中途变卦,或是由于种种原因决定不再招聘,或是看了几个应聘对象后决定还是从内部提拔。不管是什么原因,猎头公司总是旱涝保收。这种猎头公司通常都是专做高级职业经理人的招聘。另一类的性质则是论功行赏制,如果找不到雇主满意的员工则颗粒无收,这类公司主要做初级和中级人才的招聘。招聘期一般是几个月,费用通常是按所猎取的员工薪金的百分比由双方商定。我这里主要讲的是聘用制的猎头公司,因为随着网站的普及加上传统的报纸、杂志途径,越来越多的公司不再使用猎头公司招聘初、中级管理和科技人员。
其次,要明白猎头公司并不是雇主,他们并不能决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时候需要这样的人才,这些都得由雇主决定。所以,这里的关系是需和供的关系,“需”在先,有“需”才有“供”。
我在艾迪逊公司工作时有个叫彼得的同事一提起猎头公司就咬牙切齿,痛骂猎头们全是一帮急功近利的家伙,昨天需要你时甜言蜜语,明天用不着你时连个电话也不回。其实这实在是对猎头们的一个误会。当然和所有行业一样,猎头中的确有一些人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准很糟糕,但很多的误会实在是因为求职者求职心切和对猎头公司的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换位思考一下,只有猎头公司有明确目标而你又符合全部条件时,你才能成为他们所关注的“猎物”。彼得的情况是他的确符合对方要找的人选的各方面要求,所以一开始忙得挺热乎,面试了一次后就没有了音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肯定是雇主已经明确表示无兴趣再继续下去。别忘了,就算你已取得候选人资格,得冠军的也只有一个!其实应聘过程比参加世界杯还难,因为除了冠军根本就没有亚军!猎头公司的任务不是为你寻找理想的工作,他们的精力和时间不会花在已经被淘汰出局的“猎物”上。
经验一:骑驴觅驴莫着急
我的经验是,找工作尤其是通过猎头公司找工作急不得,一定要“骑驴觅驴”,千万不要等丢了工作才开始找工作。这就要求有很高的自制力,因为工作顺利和满意时,一般人很难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想到要去准备履历和找猎头公司。其实我并不把求职看做是找工作,我以为这是每一个现代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动管理,这并不仅仅是为了一个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权力和更高的薪水,更重要的是寻求工作的最大乐趣和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我的主张是在一个新的岗位上做满一年后就应该重新把自己的履历表更新一次,加上自己新的职务、职责和取得的成就,寄给自己比较信得过的几家猎头公司“守株待兔”。我的做法是寄出自己的履历表后就不要再“骚扰”猎头,你尊重和珍惜别人的时间也会换来别人对你的刮目相看。我当年在Saks公司工作时和后来到加拿大的Hudson摧s Bay Company工作时都是这样做的,巧合的是这两次都分别在一年内有了满意的新机会。
经验二:生死大权在握莫轻视
第二个经验之谈就是千万不要对猎头公司的面试掉以轻心。一般应聘者都会想猎头公司并没有雇用的权力,所以对于猎头公司的面试往往不如对用人单位的面试重视,这实在是一大致命伤。没错,猎头公司的确没有雇用你的权力,但是别忘了他们有不雇用你的权力。
简单地说,猎头公司的面试是初选,他们往往根据雇主的用人要求从资料库中筛选出十多份履历表,从中选出基本符合要求的候选人,通过电话交谈敲定可以面试的初选名单,这是第一轮淘汰。但这时候的面试仅仅是与猎头的面试,这样的面试可以是在你所在城市的机场咖啡厅,猎头飞过来与你谈上一个小时就匆匆飞走,也可以是通过视频电话双方在约定的时间里面谈,当然面试也可能是在猎头的办公室里进行。虽然地点有可能变化,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你根本就见不到雇用单位的人,这也是让很多没有经验的应聘人吃亏的地方。应聘人往往误以为对方并没有雇用权,没有给对方应有的尊重或是没有认真地对待与猎头的面试,结果错失良机。
前几年有个从中国大陆出来的留学生就栽了这样的跟头。此公毕业于某名牌大学,出国前有好几年在进出口公司工作的经验,在美国的名校拿到了工商管理学硕士后更是镀了一层厚厚的金,条件的确相当不错。可是他却在毕业后找工作时几次都栽在猎头的手里,困惑和沮丧得不行。经朋友介绍他给我打电话请教经验,一谈话他就抱怨猎头公司有眼无珠,连给他与用人公司见面的机会都没有。他很自信地对我说,只要能与用人单位的人见到面,凭他的条件肯定会受到对方的青睐。坦率地讲,我当时就在心里说:“小伙子,何以见得?至少就凭你这番话,如果我是用人单位的主考官,我就第一个不会用你。”
受朋友之托,我还是耐心地听完了他三番两次兵败猎头手中的经历,很容易就听出他没有重视与猎头公司的电话初试和面试,总是急切地想知道什么时候能与雇主见面,所以屡屡栽跟头在猎头公司这一门槛上。愈是如此,愈是急躁,恶性循环。经过我一番点拨,小伙子豁然开朗。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如愿以偿地找到了一家跨国公司驻华首席代表的工作。
经验三:交朋友建网络
经验之三就是要和猎头们交朋友。我前面提到,猎头公司的任务不是帮助你寻找理想的工作,但是如果猎头成为你的朋友那情况就不同了。猎头的工作就是在为各式各样的雇主物色急需的人才,他们的消息灵通,人际关系网络庞大,即使他自己没有合适的机会,也会时不时地听到其他同事或同行正在“狩猎”的范围和目标。
2002年,我在Saks工作一年后寄出了几份更新后的履历表,当时找的几个猎头都是美国的,没想到在加州的一个叫玛丽的女猎头把我介绍给了她在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同事布莱尔。布莱尔当时正在为著名的Hudson摧s Bay Company寻找一位负责世界货源的副总裁,我就这么七曲八拐地开始了在加拿大的两年颇有意义的生活和工作。当时我在Saks任国际货源主任,这一跳是关键的一跳,成为世界著名公司的副总裁是我职业生涯中一个质的飞跃。这里要提到我和玛丽的友情:在那之前玛丽曾因为需要找一位有中国工作经验的货源主任与我接触,虽然我无意应聘,但是我不遗余力地为她介绍了几个过去的熟人和朋友,虽然最后那家公司雇用了别人,但玛丽却被我的真诚所打动,时不时主动打个电话或发个电子邮件保持联络,直到最终牵线搭桥促成好事,投桃报李。
类似这样的故事我见过和听过不少,远的不说,光是我后来在Office Depot的两任上司不但有一个共同的猎头朋友丽莎,而且他们竟然都通过丽莎换过两次工作,他俩最终在Office Depot也恰恰是因为丽莎的穿针引线。关于他们的故事我是从一次商务晚宴的闲聊中无意得知的,这更加证实了自己的感觉,并归纳为经验。
经验四:广播多收,精耕细作
经验之四产生于经验之三,那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被Hudson摧s Bay Company聘用后我反省过,如果没有玛丽的引荐我很可能与一个极符合自己希望的理想工作失之交臂。理论上讲这些大的猎头公司都把潜在的“猎物”按特色和要点输入共享数据库,全球各地的办事处都可以查询,但实践证明无论当今的科技是如何的先进,数据都有可能被疏忽和遗漏。即使猎头公司的数据库里已有你的资料、你的履历,也可能在搜索的过程中被漫不经心地淘汰出局。
经验告诉我们,在查找任何资料时,我们常常会带着一个目标或似曾相识的感觉去搜索,猎头的工作也一样。只有亲自收到并读过的履历表才有可能给猎头留下印象,所以我后来打算离开加拿大时,我的战略变为广播多收,精耕细作。即使是同一家猎头公司不同的办事处,同一家办事处不同的猎头,我都一一分别寄到。通常一家大的跨国猎头公司有几十家办事处,而每个办事处都会有一两个与你业务有关的专业猎头,所以我常常是一发就是几十份甚至上百份简历,不厌其烦。而且一定要选用一家以上的猎头公司,这样机会就是再翻一倍。后来我被Office Depot聘用为自有品牌和国际货源副总裁恰恰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一家过去并不熟悉的猎头公司。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猎头公司对现代职业经理人和高级科技人员的职场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位越高,机会越少,猎头们的作用就越大。用猎头公司是长远之计,应该把它看做自己职业生涯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临时抱佛脚和临阵磨枪的态度和做法都会适得其反。只有骑驴觅驴、未雨绸缪的有心人才会有所收获。读者朋友们不妨一试,坚持数年,必有好处。